研究生: |
蕭佳燕 |
---|---|
論文名稱: |
意往桃花源~桃花村幼兒園課程發展之探究 |
指導教授: | 林麗卿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教育 、另類教育 、課程發展 |
外文關鍵詞: |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ltern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花村幼兒園之課程發展,所探討的問題包括:課程發展的歷程、影響課程發展之因素及課程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與解決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法,以訪談及課程發展相關之文件的蒐集為主要的資料來源。
從探究的結果發現,桃花村幼兒園課程發展歷經創業維艱的創校期、摸索與懷疑的課程建構期、不斷改變的課程改革期、漸入佳境的課程發展穩定期,而今已進入課程發展求新期的階段。在這過程中,影響課程發展的因素及所面臨的困境相當複雜多變,其中「創辦人、顧問、教師」是課程發展之三大關鍵人物。另外,為使課程能順利發展,桃花村對於師資專業訓練及課程研發的經費投注是相當多的,這一點對於一個欲實施貼近華人文化且發展專業幼教的幼兒園,實屬不易,但卻又顯得相當重要。另一股推動課程發展之力量為「家長」,如何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教育家長是桃花村教育能否永續經營的一大挑戰。而桃花村課程發展與實施已近六年,華人之幼兒教育課程模式雖已有雛形,但這卻只是課程的起步,未來仍充滿挑戰,需要持續不斷的靠著意志力與愛孩子的心堅定前進。最後我根據研究發現,對桃花村幼兒園、教師、政府及幼兒教育相關單位提出建議。
桃花村幼兒園之課程發展仍為現在進行式,未來,這課程將會如何發展,有賴桃花村幼兒園之教育工作者或關注幼兒教育之人員,持續研究與紀錄。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urriculumdevelopment at Tao- Hua Village Kindergarten, which is an alternative kindergarten program in Taiwan. Issues under study included the process of i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challenges this kindergarten faced and its strategies for resolution. An interpretive research approach was adopted, with interviews and collection of curriculum-related documents as the key data sources.
Major finding are as follows:
1.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Tao- Hua Village Kindergarten went through five different stages:
(1) Founding stage. The first step was always the hardest.
(2) Construction stag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by trial and error.
(3) Innovation stage. Continuous Change.
(4) Stable stag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a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5) Renewal Stage. The situation now.
2.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kindergarten’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ere very complicated and volatile: the three critical characters affecting this kindergarten’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ere the founder of this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consultants, and the teachers.
3. There existed several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was very important and demanded a lot of effort and budget, especially for a
kindergarten which tried to integrate the Chinese culture into its curriculum. Parent education was another key issue for the everlasting management of this kindergarten.
After nearly six years of developing and putting curriculum into practice at Tao- Hua Village Kindergarten, we can find an embryo of curriculum model. However, it is just the first step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There will be a lot of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 We need to move on and stand firm on the strength of willpower and love. In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I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s to Tao- Hua Village Kindergarten and teachers, government and units relevant to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Tao- Hua Village Kindergarten is still an ongoing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curriculum deserves the attentions of the educators from the kindergarten and whoever cares about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Taiwan.
參考文獻
中文
方連祥(2008)。老子「道法自然」的思維嘆賾。東方人文學誌,7
(3),31~42。
王財貴(1996)。老子莊子選。台北:讀經。
毛禮樂、邵鶴亭、瞿菊農(1989)。中國教育史。台北市:五南。
伍振鷟(1996)。中國教育論叢。台北市:師大書苑。
但昭偉主編(2006)。教師的教育哲學。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吳采燕(2005)。托兒所啟動本位課程之研究-一位所長的逐夢記。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阮碧繡 (1993)。美國幼教課程模式發展探析。幼兒教育年刊,6,
139~155。
呂秀姮(2005)。莊子人生哲學之現代運用。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台北:心
理。
林秀珍、徐世豐(2006)。從道家思想談教師修養。載於但昭偉(主
編),教師的教育哲學—2006年(頁22-41)。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林逢祺(2006)。現代教師的教育哲學座標。載於但昭偉(主編),
教師的教育哲學—2006年(頁126-131)。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唐淑,鍾昭華主編(1996)。中國學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
翁麗芳(1998)。幼兒教育史。台北:心理。
張倩儀(1997)。另一種同年的告別。台北:台北商務。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台北:學富文化。
孫愛月(1991)繼承與發揚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載於蔡葉偉(主編),中國大陸幼教論文選集—1991年(頁22-38),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台北縣。
陳亮有、蔡偉裕、徐英傑、劉建東、蔡林榮、林俊延(2007)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以希望國小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05 期國小主任儲訓班專題研究。
陳慈娟(2004)。幼稚園園長課程領導~以一所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
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國俊(2006)。走出另類~道禾的教育思索。研習資訊,23(3),41-44。
曾國俊、張維倩(2009)。台灣理念學校相關論述之探討。理念學校的發展與省思研討會論文集(頁1-21),台北。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縣:漢文書店。
黃意舒(1986)。我國幼稚園課程發展模式-質的分析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意舒(1999)。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教師的省思與深思。台北:五
南。
漢菊德(1999)。人文主義課程試探。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
程模式—1995年(頁171-243)。台北:心理。
葛小嫻(2000)兒童本位教育—一所幼兒園父母、教師幼兒教育觀之
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
熊秉真(1997)。人之初¬¬—中西幼兒關之比較。載於許月雲(主編),台灣幼教世紀發展史學術研討會實錄—1997年(頁13-25)。台北。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
刊,85,42-53。
劉玉玲(2003)。課程設計與發展。台北縣:桂冠。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2003)。幼兒園課程是自傳文本。吳鳳學報,13,365-378。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台北市:高等教育。
廖杞燕(2004)。《莊子》兒童版寓言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東。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台北: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鄭淵全(2008)。 國小校長在校本課程發展的課程領導作為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 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1),1-20 。
盧美夙(2008)。六朝幼教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謝惠敏(2008)。試論老子哲學的基本理論及其應用~以幼兒教育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鍾緒蕙(2004)。快樂幼稚園課程發展的專業溝通能力。兒童適性發展之本土專業經營學術研討會(頁1~17)。台北市。
簡楚瑛等(1999)。幼教課程模式。台北:心理。
簡楚瑛(2009)。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顧瑜君(2007)課程不是東西:以敘事研究談在地課程觀的發展歷程。
全球化衝擊下的課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頁344-360),新竹。
芳德隆(譯)(2004)。Allan C.Ornstein&Francis P.hunkins著。課
程發展與設計(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台北: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