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啟棠
Chi-tang Wu
論文名稱: 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研究-以台北縣藝術與人文十八條學習路線之「海山線」為例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of Art and Culture Learning Field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ake Hai-Shan Learning Route of the Taipei County Culture Learning Map as Example
指導教授: 葉忠達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縣藝術與人文十八條學習路線海山線
外文關鍵詞: Art and Culture, Taipei County Culture Learning Map, Hai-Shan Learning Rout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嘗試運用台北縣藝術與人文教育資源網站,對所屬各地區特色所規劃的十八條學習路線中之「海山線」內容,融入學校本位課程,於國小五年級實施課程教學實驗研究,以了解其所規畫的學習路線課程設計與教學適用性,以供未來實際教學參考。
    本研究之目的有三,分別為第一、分析「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內涵。第二、探討國小五年級應用台北縣「藝術與人文」教育資源網站所規劃的十八條學習路線中的「海山線」課程與教學適用性。第三、探討國小五年級應用台北縣「藝術與人文」教育資源網站所規劃的十八條學習路線中的「海山線」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經過文獻分析與行動研究後,提出以下結論:
    一、「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內涵:第一、後現代主義對藝術教育的影響。第二、課程目標中「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內涵。第三、教材內容中「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內涵。
    二、運用台北縣藝術與人文教育資源網站中「海山線」社區資源的課程設計實施結果與檢討:第一、學生學習成果達預期目標。第二、各單元內容課程設計符合「海山線」社區資源規畫,教學活動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學習評量亦能符合多元評量原則。
    三、台北縣「藝術與人文」教育資源網站所規劃的十八條學習路線中的「海山線」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研究者經教學研究後整理出運用「海山線」社區資源課程設計方法如下:第一、調查「海山線」社區資源,選擇教學主題。第二、確立教學目標,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第三、規畫教學活動。第四、進行教學活動。第五、實施多元評量。第六、教學檢討與修正。


    This research evaluates the incorporation of local scenery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of Art and Culture Learning. The study subjects are elementary fifth grade students of the Hai-Shan Learning Route of Taipei County Culture Learning Map. Analysis on the methods to incorporate local scenery elements and its applicability within the Curriculum of Art and Culture Learning is presented below, i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resource for curriculum designs in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has three distinct aims: First. to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within the Art and Culture Learning Field; Second. to assess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Curriculum of Hai-Shan Learning Route as detailed by the Taipei County Culture Learning Map; and Third. to analyze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application in Art and Culture Education of elementary fifth grade students of Hai-Shan Learning Route (as detailed by the Taipei County Culture Learning Map). After literal analysis and action researc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1. The significance of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within the Art and Culture Learning Field:
    (1)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ideas on Art and Culture Education. (2)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purpose. (3)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context.
    2. The outcomes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application based Hai-Shan Learning Route as detailed by the Taipei County Culture Learning Map:
    (1)The students achieved the expected learning goals. (2)The curriculum context fulfills the terms of the Hai-Shan Learning Route;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encompass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evaluation of learning are multi-directional. (3)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application in Art and Culture Education of elementary fifth grade students of Hai-Shan Learning Route (as detailed by the Taipei County Culture Learning Map)
    3. The sequential incorporation and application local scenery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of Art and Culture Learning of Hai-Shan Learning Route comprise of:
    (1)Investigation of the available resource in the coming to Hai-Shan Learning Route. (2)Definition of the learning goals, and incorporation into the proper educational cours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3)Planning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4)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5)Multi-direc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learning results. (6)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possible modifica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辭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社區取向藝術教育觀 11 第二節 藝術與人文領域中的社區取向教育觀 16 第三節 台北縣社區資源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教學應用 34 第四節 相關研究評析 39 第三章 課程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3 第二節 課程設計依據與試探性教學 49 第三節 正式教學研究課程 60 第四節 教學評量與資料整理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走!我們賞鳥去」單元研究成果 67 第二節 「建築之美」單元研究成果 77 第三節 「掌中風華」單元研究成果 87 第四節 教學成果綜論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20 一、中文部分 120 二、外文部分 123 附錄 附錄一: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走!我們賞鳥去」單元教學設計 124 「建築之美」單元教學設計 128 「掌中風華」單元教學設計 133 附錄二:評量工具 學習心得表 138 學生學習自評表 140 學生學習成果評量表 142 學生晤談紀錄表 145 教學日誌彙整表 147 教師教學評量表 149 觀察者晤談紀錄表 151 附錄三:學習心得表內容整理 「走!我們賞鳥去」學習心得 153 「建築之美」學習心得 154 「掌中風華」學習心得 156 附錄四: 教學單元評量標準 教學單元評量標準 158

    一、 中文部分

    丁金環(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實施情形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
    王敏菁(2003)。國小鄉土美勞課程與教學的行動研究-以台南縣麻豆鎮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重仁(2003)。國小教師對藝術與人文教材選用之因素探討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
    古秋平(2003)。國小二年級應用社區資源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邱美嬌(2000)。國小鄉土美勞課程與教學研究-以高雄市光武國小美勞科教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福文(2002)。以「本土文化自覺」為導向之高中藝術教育課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在職進修專班藝術教育教學碩士論文。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與藝術與人文領域之內涵。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67-398。台北:桂冠。
    洪翠霞(2002)。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汝儀(2001)。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國教天地,143,32-40。
    徐秀菊(2001)。社區取向之學校藝術統整課程與教學。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
    徐雅琪(2003)。國中七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稻埕社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鄉土藝術活動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菁繡(1999)。裝置藝術在創意美勞教學的意義與應用。載於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論文集,542-56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菁繡(2000)。九年一貫課程「社區本位藝術課程」研究專案。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社區取向藝術教育。彰化:彰化師大。
    陳菁繡(2001a)。社區本位美勞課程設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菁繡(2001b)。走入社區環境的藝術教育課程。美育,116,18-25。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台北:師大中教輔委會。
    郭禎祥(2001)。新世紀藝術教育變動。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3-48。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25-366。台北:桂冠。
    陳春秀(2002)。課程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季刊,5月,37-56。
    陳瑩諭(2003)。廟宇裝飾藝術在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應用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慧雅(2003)。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的藝術與人文教學實施之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伶(2003)。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基隆市東信國小及信義國小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平(2003)。藝術與人文課程理念與目標析論。美育,131,76-80。
    陳瓊花(2003)。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藝術與人文」之課程設計-反向的思考。中等教育,54卷1期,14-25。
    陳金永(2004)。捷運公共藝術應用於國小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教學碩士班論文。
    陳鳳騰(2005)。以造型遊戲教學建構國小學童視覺藝術美感判斷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秋月(2005)。美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兒童形塑能力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壬來(1994)。邁向21世紀的美勞教育發展途徑。1994年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3-365,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黃壬來、陳朝平(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園地,59,63-69。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敦如(2003)。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之統整課程設計。美育月刊,9月,82-88。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謝玉新(1993)。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社會福利,10,29-33。
    韓淑慎(1997)。「石」在花蓮地區國小美勞科鄉土教學之應用。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西文部分

    Anderson, T.(1999).The Guernica Children’s Peace Mural Project:A Paradigm for the Future in Art Education.載於中華民國藝術教育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一九九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新藍圖論文集,349-405,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Beane,J.A.,(1997).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Blandy,D.(1992). A community art setting inventory for elementary art and classroom teachers: Towards the community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experiencing disabilities. In Hohnson,A.(Ed.).Art Education:Elementary.Reston,VA: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McFee, J & Degge, R.(1997).Art,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A catalyst for teaching. Belmont,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