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華芬
hua-fen tai
論文名稱: 西湖的美麗與哀愁南宋時期西湖旅遊的各式風貌
指導教授: 黃敏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南宋西湖臨安旅遊活動旅遊學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論文內容的安排上,主要分成五章。首先在第一章裡主要是對於近代以來的對於旅遊活動研究的回顧,其中包括了旅遊心理、旅遊需求、旅遊資源等有關於現代旅遊學所專注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向,以及社會上對於旅遊的普遍看法等課題,試著以回顧近代對於旅遊活動的研究理論與角度,能夠使我們在追溯古代的旅遊活動有些幫助。此外,在討論近代以西方為主的理論研究之外,對於中國傳統以來的旅遊活動與人們對於旅的普遍想法,更是不容忽略的一點。因為縱觀中國歷來各代都不乏有許多著名的旅行家與無數的百姓在旅遊活動中尋求一己暫時的歡樂與解脫。在此我將『旅』以時間與空間分為時間長短與地點遠近來分別討論不同的旅行型態,並將宗教在旅行活動中的功能突出來討論,因為宗教活動與人民的生活可謂息息相關,其中如風俗的形成、審美習俗、道德規範等,都可以輕易地在其中發現宗教的影子,因此旅遊活動也不例外地與宗教有相當密切的交集,其中像是寺廟旅遊、宗教節慶以及寺院逐漸發展出的接待遊旅的服務性質,都能看出寺廟由祭壇向娛壇的世俗化發展 。最後討論旅遊與觀光的觀念與二者之間的差異以及參與旅遊活動的成員與形成旅遊活動的要素,以及這其間的種種相互關係與影響。包括了人(遊客、參與旅遊活動的份子)、時間、空間,以及種種的條件的結合才能夠形成旅遊活動的發生,以西湖的旅遊活動來看,如西湖的遊湖船舶、歌舞、小食名產等都為西湖觀光旅遊增添了吸引力,而西湖本身的風光以及臨安城在食宿、交通設施上的發展,都是使西湖旅遊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以杭州西湖的歷史與地理為經緯,先將西湖的形成與成名的過程加以簡單的介紹,並介紹以西湖為中心的西湖名景寺院,其中著名的西湖十景與西湖周遭的園林寺院都是對於西湖風光的點綴,也是杭人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活動與節慶、慶典儀式的中心。透過對於西湖與其周邊環境的介紹,以期對於杭州西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在第三章中以南宋時期的西湖旅遊為主,亦即是本文的中心,包括了對於杭州城的研究,包括在當時臨安城的節慶活動、宗教儀式、小食名產、園林寺院等方面來對當時的臨安城裡的各種遊樂活動與其遊樂方式有所了解。並試著以及透過不同身份的遊客來遊西湖的旅遊型式等,做為了解南宋時代社會的角度以及其在旅遊活動中的程度與娛樂方式的差異。而在第四章中,將討論西湖旅遊活動對南宋臨安城社會的影響,如旅遊活動促進人口的地域流動,增加地區的經濟與觀光收入,以及顯示社會氣氣的活潑熱鬧、人民對於遊樂的愛好與朝廷對於旅遊活動的支持態度與其具體政策等等。然而,以遊客來說,在旅遊活動中所隱涵的潛在危險,小至欺生、哄抬物價等受氣事,而大者亦有殺人劫財之情事,成為旅遊中的陰影,其餘如交通天災等對於旅遊的影響,或許也可以加以討論。此外,近代興起一股生態旅遊的概念,旨在說明旅遊活動對於一地在自然環境與生態上所存在的威脅與破壞,因此我也希望由這個角度來看當時旅遊活動對於西湖的影響。因此,除了對於西湖旅遊之歡樂面加以描繪外,對於隱藏在西湖旅遊中的危機,亦是我想加以理解的一個面相。最後一章結論,將會對於南宋臨安西湖旅遊活動有一個較為系統的整理,並期望能對於中國古代的旅遊形態有一較為深入的理解。


    前言 一、 研究動機 二、 研究回顧 三、 研究方向與研究展望 第一章、旅行----抽離與投身、虔誠與歡樂、放逐與奔赴,不同心情的地圖與腳步 第一節、近代旅遊歷史學的發展:旅行心理、旅行活動與社會的關係 第二節、中國傳統對於旅的普遍觀感:時間長短與地點遠近 a. 以士大夫知識份子為主的升遷移動與科舉考試為目的的位移 b. 以百姓為主的遊樂賞花與進香 c. 中國傳統安土重遷 v.s. 旅行移動的觀念 第三節、宗教在旅行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進香與朝拜 名山古剎 第四節、旅行與觀光:觀光的現代意涵 第五節、旅行與觀光中的要素 a. 觀光客 b 住宿、飲食、娛樂名產等的提供者 c 風景名勝與地區盛會:如名人古蹟、進香、賞花、參拜等 d 交通與交通工具 第二章、西湖風華----遊歷西湖的時間與空間 第一節、驀然回首------歷史西湖(西湖傳說與形成的經過) 第二節、驚鴻一瞥-----西湖名景寺院(西湖十景與園林、寺院) 第三章、南宋時期西湖的旅遊活動 第一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以杭州為主的旅遊盛況:杭州城的四季節慶與節慶飲食、杭人風俗、汴京遺風等臨安風尚。 第二節、 群芳過後西湖好:以南宋時期為主的西湖旅遊 以西湖觀光為例:歌童、舞妓、船舫、小食攤等名物 第三節、遊人如織景似畫:遊人分類 a濃妝淡抹總適宜-----詩文中的西湖,士人眼中筆下 b.船舫驚聽樂音----以西湖遊湖活動為主(商賈、歌舞技、船舫) c.木魚鐘磬裡的俗世歡樂-----以進香朝拜為主的旅遊活動 d.寶馬雕車香滿路、蛾兒雪柳黃金縷-----以王室宗室為主的遊湖活動 第四章、旅行對於當時社會的影響----以南宋西湖旅遊為主 第一節、旅行是一種前進與歡樂 a..旅行活動是社會安定富裕的呈現 b.對於地區經濟的影響 c對於社會的影響 d旅遊心理的形成 第二節、跌倒在旅行地圖上 a. 西湖旅遊歡樂背後的陰影:欺生詐騙、哄抬物價等行為 b. 西湖旅遊的危機 第五章、結論 徵引書目 附圖: 一、 旅遊本質與特徵 二、 節慶順序圖 三、 節慶飲食

    【主要參考書目】
    一. 文獻典籍,
    朱 彭,《南宋古蹟考》,臺北: 藝文出版社,1966。
    《咸淳臨安志》,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七。
    上谷氏蓉江,《西湖小史》,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河北:河北教育岀版社,1994。
    古吳墨浪子搜輯,《西湖佳話》,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 臺北市:世界出版社, 1963。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
    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北縣永和:文海出版社,1981。
    吳自牧,《夢梁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李 衛,《西湖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1983。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中華書局排印版。
    沈德潛,《西湖志纂》臺北:文海出版社,中國名山勝蹟叢刊17,1983。
    周 楫,《西湖二集》,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周 密,《武林舊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周 淙,《南宋臨安兩志》,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周淙、郭祥正、袁韶、李有、汪汝謙、釋明開、釋實月、釋恆九,《武林掌故叢編》,丁丙/丁申/ 廣陵古籍 , 1985。
    胡祥翰,《西湖新志》,中國名山勝蹟叢刊18,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徐逢吉,《清波小志》,臺北:世界書局1963。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季嬰,《西湖手鏡》臺北:藝文出版社 ,1967。
    俞思沖,《西湖志類鈔》,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1983。
    張 岱,《西湖夢尋》,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
    曹文趣,《西湖游記》,臺北 :文藝出版社,1985 。
    陳善,《杭州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1983。
    陳景鐘,《清波小志補》,臺北:世界書局1963。
    董嗣景,《西湖資料六種》,中國名山勝蹟叢刊57,臺北:文海出版社, 1983。
    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凌萬頃、邊實,《玉峰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范祖述,《杭俗遺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西湖遊記:
    丁 午,《湖船續錄》
    李慈銘,〈遊西湖〉
    張 岱,〈西湖七月半〉
    張 岱,〈西湖香市〉
    莊 綽,〈各地歲時風俗〉,《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
    程端明,〈西湖揳事記〉,《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
    葉夢得,〈夜遊西湖記事〉,《避暑錄話》。
    厲 鶚,《湖船錄》
    二.近人著作
    (一) 專著部份
    方豪,《宋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
    王子德、王明德,《中國古代飲食》北市: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王旭鋒,《絕色杭州》,臺北:幼獅出版社,1998。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公司, 1987 。
    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王淑良,《中國旅遊史》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8。
    王榮初,《西湖詩詞》,北京:文藝出版社,1985。
    王榮初,《西湖詩詞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王德剛,《旅遊學概論》,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木宮泰彥著,陳捷譯,《中日交通史》(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瑞平、喬繼堂,《中國歲時節令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朱瑞熙、張邦煒、劉復生、蔡崇榜、王曾瑜,《遼宋金夏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朱祖謀,《宋詞三百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北市:中華書局,1998。
    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縣:稻葉出版社,1995。
    江紹源,《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
    池長堯,《西湖》,臺北:淑馨出版社。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吳雅婷,《北宋士大夫的宦遊生活---蘇軾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吳 剛,《中國古代城市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李志慧,《中國社會生活叢書飲食篇---終歲醇醲味不移》,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9。
    任百尊,《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李文初,《中國山水文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李保栽、趙濤,《中國古塔大觀》,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0
    李潔萍,《中國歷代都城》,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
    沙 畹,馮承鈞譯,《中國之旅行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5。
    沈祖祥,《旅遊與中國文化》,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8。
    沈嘉轍,《南宋雜事詩》,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
    肖星、嚴江平,《旅遊資源與開發》,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0。
    周 峰編,《元明清名城杭州》,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周 峰編,《南宋京城杭州》,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周進步、龐規荃、秦關民,《現代中國旅遊地理學》,山東:青島出版社,2000。
    杭州圖書館,《杭州史地叢書》,浙江:浙江圖書館,1983。
    杭州歷史叢編編輯委員會,《吳越首府杭州:及北宋東南第一州》,浙江:杭州人民出版社,1988。
    林正秋,《中國旅遊與民俗文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邵驥順,《中國旅遊歷史文化概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姜 彬,《吳越民間信仰民俗—吳越地區民間信仰與民間文藝關係的考察和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北縣中和市:雲龍出版社,1995。
    柯大課,《中國宋遼金夏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段玉明,《中國寺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胡欣、江小群,《中國地理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孫喜林,榮曉華編,《旅遊心理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徐宏圖,《浙江戲曲史話》,寧波市:寧波出版社,1999。
    郝長海、曹振華,《旅遊文化學概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
    馬曉京、田野,《東南形勝第一州—杭州》,武漢市: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高克勤,《宋詩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崔 進,《旅遊文化縱覽》,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0 。
    崔延南,《旅遊文化新視野》,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9。
    張 薰,《宋代西湖詩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曹文趣,《西湖遊記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郭岱宜,《生態旅遊》,臺北:揚智文化,1999。
    陳 峰,《中國社會生活叢書游旅篇---萬水千山總關情》,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9。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上冊,
    陳家秀,《三吳都會人間天堂—杭州》,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
    陳榮富,《浙江佛寺史話》,寧波市:寧波出版社,1999。
    陳潔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杭州》,杭州:杭州出版社,1999。
    陶文台,《中國美食經》,北縣永和: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1999。
    章必功,《中國旅遊史》,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游惠遠,《宋代民婦的角色與地位》,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黃同春等,《後庭玉樹—臨安杭州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2。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9初版。
    黃寬重,《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葉曉軍,《中國都城發展史》,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葉曉軍,《中國都城歷史圖錄》三,甘肅:蘭州大學,1987。
    葛曉音,《中國名勝與歷史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葛曉音,《中國的名勝古蹟》,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趙 益,《月沉西子湖---大宋帝國的衰亡》,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趙榮光《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劉曉華,《吳山越水的民俗與旅遊》,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6。
    鄭國銓,《水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霍國慶,《佛教旅遊文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戴揚本,《兩宋繁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謝和耐著,馬德程譯,《南宋社會生活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2。
    謝彥君,《基礎旅遊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9:10
    謝聰敏譯著,《中國古代的城市與建築》,臺北:大立出版社,1985。
    韓 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韓盈、王土然,《節令風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韓養民、郭興文,《回首故國同慶日—節慶篇》,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9。
    羅伯健,《口腹交響曲---古代飲食》,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羅貝爾.朗卡爾著,陳立春譯,《旅遊與旅行社會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蘇 慧,《中國名菜傳奇》,臺北: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蘇芳基,《最新觀光學概要》,臺北,1999。
    蘇芳基,《觀光學概要》,臺北,1999。
    (二) 論文部份
    丁承樸、朱宇□,〈保護歷史街區延續古城文脈—以杭州市吳山地區的保護研究為例〉,《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科學社會版)第29卷第2期,1999:4。
    吳必虎,〈徐霞客的生活路徑及其區域景觀多樣性背景>,《北京大學學報》第三期第35卷, 1998。
    孟彭興,〈論兩宋進口香藥對宋人社會生活的影響〉,《史林》1997年第一期。
    林正秋,〈吳越王城南宋都—杭州〉,收入閻崇年編,《中國歷代都城官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唐俊杰,〈南宋皇城南城牆考〉,《浙江學刊》,1998年第5期。
    徐建春,〈兩宋都城文化的慣性及時空差異〉
    祖 慧,〈宋代胥吏出職與差遣制度研究〉,《浙江學刊》,1997年第5期。
    高念華,〈杭州明代民居初論〉,《浙江學刊》,1997年第3期。
    張金嶺,〈試論晚宋時期的財政〉,《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2期。
    莫 高,〈杭州古都民俗研究與旅遊縱橫開展〉,收入中國古都學會主編《中國古都研究四》,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陳素貞,〈宋代山水遊記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7。
    陸林、焦華富,〈山岳旅遊者感知行為研究---黃山、廬山實證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 ,1996第三期。
    斯波 義信,〈宋都杭州的商業中心〉,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五卷五代宋元,北京:中華出版社,1993。
    黃敏枝,〈宋元佛教的接待庵院〉,《清華學報》新27:2,頁151~199。
    黃敏枝,〈宋代佛教的浴室院〉,《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7~192。
    楊新平、高念華,〈杭州古塔概觀〉
    二. ,外文著作
    (一) 專著部份
    伊原 弘,《宋代中國 旅 》,東京:NTT,1995。
    伊原 弘,《中國中世都市紀行---宋代 都市 生活》,東京:中央公論社,1988。
    .A.C.Graham,Poems of the West Lake,
    Ben-Akiva, Moshe E,Discrete choice analysi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travel
    demand,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c1985.
    Carpenter,S.M,Recent advances in travel demand analysis,Jones,Peter,1962
    Duann, Liang-Shyong., A dynamic simulation model for urban residential location, travel mode choice, and residential land development Tainan :/NCKU,/1986
    Gernet,Jackques,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 of the Mongol Invasion,Standford U Press,1962
    Haxton, Brooks, Traveling company :/poems , New York :/Knopf,/1989.
    Lee, Chi-Ka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s of urban residential location and travel choices , Tainan :/NCKU,/1989.
    Quandt,Richard E,The demand for travel: theory and measurement,Heath Mass:Lexington books,1970
    Stopher,Peter R 、Meyburg,Arnim H ,New horizons in travel-behavior research,Mass:Lexington books,1981
    (二) 論文部份
    石川重雄,〈宋元時代 接待、施水庵 展開〉,收入《宋代知識 人》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