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韻筑 Wang, Yun-Chu |
---|---|
論文名稱: |
《詩經•邶風》研究 Studies on the Bei from the Shijing |
指導教授: |
簡良如
Chien, Liang-ju |
口試委員: |
蔡英俊
彭美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詩經 、邶風 、意象 、詩序 、正變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擬以《詩經•邶風》研究為題。在進入〈邶風〉文本釋義的內容前,將先評述在《詩經》詮釋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詩序〉問題,並藉〈邶風〉基本問題的討論,回顧〈邶風〉歷來在《詩經》學史發展上為人所關注的面向。在文本釋義的部份,主要期盼透過歸納傳統說詩的意見,讓詩歌本身具有的情感與心志能更為立體,使詩歌詮釋的格局能有進一步擴展的可能。最後將根據釋義總攝的內容,討論〈邶風〉主要意象在構詩過程中具有之價值與意義。
參考書目
古籍文獻以時代先後排序,同時代者以姓氏筆劃排序。
近人論著以姓氏筆劃排序。
一、古籍類
(一)《詩經》相關古籍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
﹝魏﹞王肅:《毛詩王氏注》,收入《詩經要籍集成3》(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
﹝宋﹞歐陽修:《詩本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宋﹞王質:《詩總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學生書局,1960)
﹝宋﹞嚴粲:《詩緝》,收入《詩經要籍集成9》(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明﹞季本:《詩說解頤》,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9》(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明﹞郝敬:《毛詩原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
﹝清﹞吳懋清:《毛詩復古錄》(臺北:廣文書局,1982)
﹝清﹞吳闓生:《詩義會通》(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合肥市:黃山書社,1999)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79)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崔述:《讀風偶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廣文書局,1979)
﹝清﹞魏源:《詩古微》(長沙:嶽麓出版社,1989)
(二)其他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書局,2005)
﹝漢﹞班固撰:《漢書》(臺北:中華書局,1965)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79)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葉適:《習學記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廣文書局,1979)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二、近人論著
(一)《詩經》研究相關
王國維:《觀堂集林》,收入《王國維先生全集》(臺北:大通書局,1976)
王靖獻:《鐘與鼓:詩經的套用及其創作方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王瑞傑:《西周禮治文化探論》(花木蘭文化:2009)
文幸福:《孔子詩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7)
白川靜:《詩經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臺北:大通書局,1975)
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朱子赤:《詩經關鍵問題異議的求徵》(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學生書局,1984)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江磯:《詩經學論叢》(台北:崧高書社,1985)
江乾益:《詩經之經義與文學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江達智:《先秦兩漢的擇居文化與風水術之形成》(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
向熹:《詩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余冠英:《詩經選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沈澤宜:《詩經新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林慶彰:《詩經研究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3)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學生書局,1993)
林慶彰:《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3)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金啟華:《國風今譯》(香港:建文書局,1966)
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17》(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胡淼:《詩經的科學解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高亨:《詩經今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黃炤:《毛詩鄭箋平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張樹波:《國風集說》(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馮浩菲:《鄭氏詩譜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傅斯年:《詩經講義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楊合鳴:《詩經句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聞一多:《詩經通義》,收入《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臺北:學生書局,1983)
裴普賢:《詩經評注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
趙沛霖:《現代學術文化思潮與詩經研究:二十世紀詩經研究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劉冬穎:《詩經變風變雅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
劉冬穎:《詩經變風變雅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0)
龍宇純:《絲竹軒詩說》(臺北:五四書店,2002)
顏重威:《詩經裡的鳥類》(臺中:鄉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顧頡剛:《古史辨》(三)(臺北:明倫出版社,1960)
(二)《孔子詩論》相關文獻
于茀:《金石簡帛詩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朱淵清、廖名春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陳桐生:《孔子詩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三)其他
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開明書局,1970)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林慶彰:《詩經研究論集》(二)(臺北:學生書局,1987)
林慶彰:《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3)
洪丕謨、姜玉珍:《古代女性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范文瀾注:《文心雕龍》(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臺北:商務印書館,2006)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
陳光匯編:《燕文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臺北:允晨文化,2006)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
楊筠如:《尚書覈詁》(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收入《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
楊寬:《西周史》(臺北:商務出版社,1998)
張廣志:《西周史與西周文明》(上海:上海科技學術文獻出版社,2007)
愛默生:《自然沉思錄》(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1993)
喬治•萊科夫:《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秘》(臺北:桂冠圖書,1995)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
愛默生:《自然沉思錄》(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3)
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1993)
錢鍾書:《管錐編》,第一冊(香港:中華書局,1990)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
(四)工具書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64)
向熹:《詩經辭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何志華、陳雄根編《先秦兩漢典籍引詩經資料彙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4)
林慶彰:《經學研究論注目錄》(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89)
林慶彰:《中國經學相關研究博碩士論文目錄》(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
夏傳才:《詩經要籍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五)相關學術論文
李淑芬:《詩經•齊風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則儀:《論語中的憂慮情感》(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周玉琴:《詩經天文地理意象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林家如:《詩經豳風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林孟慧:《詩經衛國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吳佳鴻:《詩經與天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胡婉瑞:《邶、鄘、衛怨刺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靜俐:《詩經草木意象》(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健章:《毛詩重言詞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崔文娟:《中國詩學正變觀念析論》(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80)
陳靜諄:《詩經•陳風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艷霞:《地域文化與〈邶〉、〈鄘〉、〈衛〉三風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
彭美玲:《鄭玄毛詩箋以禮說詩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張淑惠:《詩經動植物意象的隱喻認知詮釋》(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曉華:《詩經•國風•邶•鄘•衛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劉益州:《詩經中山意象表現與運用》(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劉玉華:《詩經•魏風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鍾淑婷:《西周樂文化:樂官與樂德、樂教》(臺北:政治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簡良如:《從「言志/言情」論詩經詩學》(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簡良如:《王者之風──詩經•周南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
(六)相關學術會議期刊
王禮卿:〈《詩•邶風•柏舟》恉釋〉,《大陸雜誌》,第三期,頁73-78,1963。
王國瓔:〈《詩經》中的「棄婦詩」解讀紛歧試探〉,收入《臺大中文學報》(第十期),頁181-208,1998。
毛宣國:〈漢代詩經歷史化解讀詩的詩學意義〉,《文學評論》,第三期,頁169-174,2007。
何善周筆授,李思樂整理:〈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與《詩經•邶風•凱風》〉,收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頁1-3,2004。
林葉連:〈試論〈邶風•燕燕〉的主旨〉,收入《人文社會學報》,第三期,頁169-83,2007。
晁福林:〈贊美憂愁:論上博簡《詩論》關於《詩•柏舟》的評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總第208期),頁60-67,2008。
許世瑛:〈《詩經•邶風》諸詩句法研究兼論其用韻〉,《文史季刊》,第三期,頁4-40,1972。
張啟成:〈《衛風•旄丘》本義評述〉,收入《貴州大學學報》(第2期),頁37-41,1988。
趙制陽:〈左傳季札觀樂有關問題的討論〉,《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78-507,1993。
顏崑陽:〈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屆,頁287-324,2003。
簡良如:〈心志的美與情感的美──〈毛詩大序〉的重新詮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九期(總第40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頁269-293,2000。
簡良如:〈共體文明的創建與理想──《詩經•大雅》之文〉,《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十一期(總第42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頁299-325,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