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孔堃
Chong,Kun-Khun
論文名稱: 「逃家與尋家」-一名大馬旅台生自我敘說中的反思與實踐
“Runaway and Settling”- A Self-Narrative of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from a Malaysian Student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吳怡珍
Wu, Yi-Chen
成虹飛
Cherng, Horn-fay
口試委員: 鄧明宇
DENG, MING-YU
楊蓓
Yang, P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自我敘說大馬華人大馬旅台生助人工作者同志孤獨佛教創傷漂泊
外文關鍵詞: Malaysian Chinese, Malaysian student in Taiwan, helping professions, LGBTQ+, loneliness, Buddhism, trauma, Runaway and Settling, wander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自我敘說取向之研究方法,探討一名馬來西亞旅台生在生命實踐和反思過程中所經歷的轉變。從敘述自己的原生家庭出發,逐步追溯到遠離家鄉來到台灣的旅程,以及在助人工作學習中的關鍵重大經歷。這個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重新整理和重建過去的碎片化記憶,從而形成一個新的視框移動。

    透過文本書寫的過程,藉由歷史回顧、文獻研究、實踐經驗、指導教授的建議,以及與生命中其他重要人物的對話,逐漸獲得了對過去事件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過程也試圖理解自己一直在流浪並不斷漂浮的根本原因,並尋求重新建立自己內在安穩感的方式。同時,也思考自己的根和歸宿感究竟在哪裡,透過自我敘說去探索自己的多重身份認同,包括同志、大馬華人身份、佛教徒等,並拼湊出自己真正的樣貌,成為真正的自己。

    整個過程充滿了情感的起伏,從失落和無助到感動、溫馨和深刻的反思。在這個複雜多樣的領域中,逐漸發現了內心的渴望,透過全身心的書寫,重新整理、發現、理解並修補了過去的經歷。最後也提供了一個深入探討自我認同和生命方向的機會,以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依歸處。


    This self-narrative study delves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experienced by a Malaysian student living in Taiwan as he navigates life experiences and introspection. Starting with a reflection on his native family, it gradually traces his journey from his homeland to Taiwan and the pivotal experiences encountered while engaging in helping professions.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fragmented memories of the past can be reorganized and reconstructed to form a new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extual narration, incorporating historical retrospec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practical experiences, guidance from mentors, and dialogues with significant individuals in his life, he gain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past events. This process also attempts to comprehend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his ongoing sense of wandering and seeks ways to reestablish inner stability. Simultaneously, it contemplates where his roots and sense of belonging truly lie, exploring multiple aspects of self-identity, including being LGBTQ+, a Malaysian Chinese, a Buddhist, among others, and piecing together his authentic self.

    The entire journey is marked by emotional fluctuations, ranging from feelings of loss and helplessness to moments of inspiration, warmth, and profound reflection. Within this complex and diverse landscape, the author gradually discovers inner aspirations and, through wholehearted writing, reorganizes, discovers, understands, and mends past experiences. This stud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self-identity and life direction, aiming to find a sense of grounding and purpose.

    摘要 目錄 第一章 當生命漸起漸落,我何去何從? 12 緣由一、為自己出征 12 緣由二、助人專業的養成與實務工作的斷裂 16 我的研究問題 21 第二章 0-12歲 我的童年 23 第一節 孤獨如影如隨 24 一、大弟的出生 25 二、情緒高漲的母親 27 三、 無法言說愛的父親 30 四、孤獨的家庭 32 第二節 小學時期-追求認同的小孩 34 一、我的性啟蒙 36 二、第一次的被看見 37 三、開啟進出佛教會的人生 38 第三章13-17歲 我的青少年期 41 第一節 那些年我在佛教會的點點滴滴 42 一、佛教在我的生命中重要性 43 二、眾生皆有佛性 44 三、佛教會的摧毀彈 45 四、佛教徒的另一面 49 五、在信仰中與同志身分掙扎 51 第二節我的過動-破壞及創造的力量 52 第四章 18-22歲 旅台人生 55 第一節 台灣留學-我的台灣生活與看見 55 一、我自由了! 55 二、身在異鄉-類似熟悉的語言及文化 56 三、原來有人記得我的生日 56 四、我可以喜歡誰? 57 五、誰來救救我 59 六、揮別陰霾,彩虹重現 61 七、出櫃後換來的符水和聖水 62 第二節 與家人的失落議題 65 一、最後的擁抱 65 二、DSM5和母親的歇斯底里 66 三、父母的宗教再看見 67 第五章 23-26歲 助人工作者養成及看見 70 第一節 諮商的制度之下的生氣與難過 70 一、兼職實習-個案自殺身亡 71 二、自殺諮商的反思 73 第二節 我與物質使用的關係 75 一、第一次物質的使用 76 二、異鄉人歸宿 77 三、回到現實 77 四、求救 78 五、成為HIV感染者 79 六、我喜歡現在的生活 80 第六章 我的療癒之路 81 第一節 逃家與返家 82 第二節 自我敘說與實踐 83 一、創傷視野的移動 84 二、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 86 三、敘說即行動 88 第三節 從心開始 93 一、家族排列治療場 94 二、出生心理學 97 三、愛的力量 101 第七章 文獻探討與文本對話 103 第一節 同志、愛滋與我的關係 103 第二節 大馬華人身份認同 106 第八章 後記 109 第一節 落魄的王子 110 一、我超會逃 113 二、移民的悲哀-漂流者的斷裂的經驗 114 三、父母的故事再敘說 115 第二節 我該往哪裡去 116 附錄一 我的生命史 119 參考文獻 121

    孟祥森(譯)(1969)。愛的藝術。(原作者:Erich Fromm)。臺北:志遠。
    孟祥森(譯)(1994)。生命的展現。(原作者:Erich Fromm)。臺北:遠流。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臺北:華夏出版社。
    翁開城 (2016)。 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 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
    湯炳超 (2015)。論馬來西亞華人男同志的處境。
    丁宥允 (2017)。 愛滋感染者的生命敘事。
    吳意山 (2005)。欲言又止的掙扎-男同志愛滋病毒感染者親密關係的探討.
    賴麗萍 (2011)。走在文化心靈之旅的道路上:三位馬來西亞第二代華人的生命歷程 與文化認同之敘說。
    維基百科。(無日期). 首頁.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text=%2Fm%C9%99%CB%88le%C9%AA,%E8%81%AF%E9%82%A6%E9%99%A4%E5%90%8D%EF%BC%8C%E4%B8%A6%E7%8D%A8%E7%AB%8B%E5%BB%BA%E5%9C%8B%E3%80%82
    游雅雯 (2015)。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形塑與變遷 ─ 以馬華文學為分析文本.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11(1), 139-170。
    林香君 (2015)。立於實踐—我對自我敘說研究方法的辨識與選擇. 應用心理研究, 201512, 63, 189-23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