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沈佩陵 Shen, Pei-Lin |
---|---|
論文名稱: |
《聊齋誌異》角色的功能項研究 The research of character functions of Liaozhai zhiyi |
指導教授: | 蔡英俊 |
口試委員: |
廖棟樑
李貞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聊齋誌異》 、角色 、功能項 、行動 、敘事 |
外文關鍵詞: | Liaozhai Zhiyi, character, function, action, narrativ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從俄國民俗學家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洛普(Vladimir JakovlevicPropp,1895)於1928年發表的《故事形態學》得到啟發,在其歸納的31個角色功能項的基礎上,作為對照,以中國文言志怪小說集大成之作《聊齋誌異》中的故事為取材資料庫,從中歸納出二十九個中國文言小說內容特有的角色功能項。以故事的「起、承、轉、合」來分類,可以得到起始功能項:外出、受探、匱乏、交往、覺察;承接功能項:引路、查問、請求、禁止、加害、難題、考驗;轉折功能項:破禁、幫助、應求、解除難題、通過考驗、報恩、無法通過考驗、結合、生子;結尾功能項:約定、考驗後的獎賞、揭露、見證、離家、重逢、真相大白、回家。另外,還有故事是以初始情境作為開場,以及結局情境作為故事的收束。在歸納的功能項中,筆者以《聊齋誌異》為例,將中國文言志怪小說做出基本結構性的拆解跟認識,並對照出與西方傳奇故事不盡相同的敘事特徵。
This dissertation was inspired by the academic publication “Morphology of the Folk Tale” which is written by a Soviet scholar folklorist Vladimir Propp who studied the basic plot components of Russian folk tale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ir essence narrative elements, and concluded 31 role functions in 1928. This paper used these 31 roles as contrasting research foundation and similarly took 60 stories from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classical Zhi-Guai Chinese short story Liaozhai Zhiyi as the researcher’s resources, then concluded 29 functions as the result form this unique classical Chinese short story. This research divided these 29 functions into 4 categories of introduction, elucidation, transition and conclusion, then digest about introduction functions: Going out, Be visited, Deficiency, Association, Awareness; the elucidation functions: Guidance, Inquiring, pleading, Interdiction, Injury, Difficulty, Test; the transition functions: Violation of interdiction, Assistance, Agreement, problem solving, test passed, Appreciation, Test failure, Combination, Child-Delivery, the conclusion functions: Appointment, Rewards after the test, Exposition, Witness, Departure, Reunion, Reveal, Return. In additions, some stories are opened by a starting scene and summing up by an ending scene. For the conclusion of these 29 functions, the researcher used Liaozhai Zhiyi as example, to structurally disassemble and recognize of classical Chinese Zhi Guai short story and contrasted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s with western fairy tales.
一、 古典文獻
1. 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2. 蒲松齡著、路大荒編,《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二、 英文參考文獻
1. Austin Warren,” The Nature and Modes of Narrative Fiction,” in Rene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1949),pp.212-225.
2. David Herman, 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Narrative.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Gerard Genette, translated by Jane E. Lewin, Narrative Discourse:An Essay in Method,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
4. Henry James, The art of novel. New York, London,: C. Scribnrt’s sons, 1934.
5. Mieke Bal, Narratology :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nd ed.,1997.
6. Peter Brooks, Reading for the plot. New York: A.A. knopf,1984.
7. Shlomith Rimmon-Kenan,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3.
三、 現代專著
1. A.J.格雷馬思著,吳泓緲譯,《結構語義學》,(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2. 丁乃通編著;鄭建威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8年)。
3. 布斯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1987年)。
4. 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洛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5. 艾伯華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6. 朱一玄編,《聊齋誌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2002年)。
7.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1974年)。
8. 李揚,《中國民間故事形態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1996年)。
9.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
10.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台北:志文,1986年)。
11. 夏志清等,《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二輯》,(台北:幼獅文化出版,1977年)。
12. 唐富齡,《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誌異》縱橫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1990年)。
13. 馬瑞芳,《蒲松齡》,(台北:知書房,1993年)。
14. 馬瑞芳,《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誌異》,(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15. 馬瑞芳,《馬瑞芳講聊齋》,(臺北:大地,2006年)。
16. 馬瑞芳,《馬瑞芳揭秘聊齋誌異》,(北京:東方,2006年)。
17. 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18. 馬瑞芳,《狐鬼與人間:解讀奇書聊齋誌異》,(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19. 孫光浩,《聊齋志異的是與非》,(台北:文史哲出版,1998年)。
20.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21. 陸又新,《聊齋誌異中的愛情》,(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22. 馮偉民,《蒲松齡和聊齋志異》,(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3. 楊成志、鍾敬文譯,《印歐民間故事型式表》,(出版地不詳: 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 1928年)。
24. 傑哈‧簡奈特(Gerard Genette)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第三集》,(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25.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台北:里仁出版,1996年)。
26.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書店,1977年)。
27. 雷蒙‧凱南著,姚錦清等譯,《敘事虛構作品》,(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28. 趙景深,《民間故事研究》,(上海:上海復旦書局,1922年)。
29. 漢娜‧阿倫特(漢娜‧鄂蘭)著,竺乾威等譯,《人的條件》,(1957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五章:行動,頁58-59。
30. 浦安迪演講,《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
31.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32.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2002年)。
33. 劉紹信,《聊齋誌異敘事研究》,(北京:中國社科,2012年)。
34. 鍾敬文,《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35.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86年)。
四、 單篇論文
1. 李長之,〈蒲松齡與兒童文學〉,《中國古典小說評論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57年12月)。
2. 杜正勝,〈古代物怪研究-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大陸雜誌》第104卷第三期(2001年12月)。
3. 徐士年,〈試談《聊齋誌異》的思想〉,《中國古典小說評論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57年12月)。
4. 陳翠英,〈《聊齋誌異》夫婦情義的多重形塑〉,《臺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08年12月)。
5. 龔鵬程,〈文人的世俗生活:以《聊齋誌異》來觀察〉,《中國小說史論》,(臺北:台灣學生,2003年8月)。
五、 學位論文
1. 朴正道,《《聊齋志異》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2. 李淑齡,《《聊齋誌異》話本的敘述模式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 周正娟,《《聊齋志異》婦女形象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4. 禹東完,《〈聊齋誌異〉夢境與變形故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5. 徐志平,《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6. 陳昌遠,《蒲松齡《聊齋誌異》精怪變化故事研究-一個「常與非常」的結構性思考》,(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7.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8. 劉惠華,《聊齋志異女性人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9. 顏絹純,《《聊齋誌異》民間童話考論》,(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