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美菁
Mei-Ching Huang
論文名稱: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正式評鑑之研究 -以芊芊國小為例
A Study of the Formal Evaluation Conducted fro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 Chien chie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顏國樑
Kuo-Liang Ye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正式評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成長
外文關鍵詞: Formal evalu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芊芊國小為例,探討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正式評鑑推動歷程與運作情形,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團體動力及微觀政治之關係,以及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正式評鑑後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影響。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芊芊國小八位教育人員、文件分析的方式蒐集相關文件,進行資料分析,依據研究發現,茲將研究結果臚列如下:
    一、每個時期實施的目標規劃聚焦於教師專業成長。
    二、由教學輔導教師領導與結合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進行,找出延續性教專模式以利長期實施與執行。
    三、申請計畫的人數門檻、運作時間不足、評鑑結果呈現、無獎勵措施與教師個人因素,造成實施教專之正式評鑑困境。
    四、領導人特質與同儕互動關係影響教師參與意願。
    五、教專之正式評鑑運作順利關鍵因素包含行政採取教學輔導教師領導策略與給予教師結構性及關係性支持。
    六、結合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發揮賦權增能做法,以落實教師專業自主的精神。
    七、實施教專之正式評鑑的團體動力來源為陪伴、信任、支持。
    八、教專計畫內部條件與外部教育績效讓承辦學校面臨困境。
    九、教師參與教專之正式評鑑後,在「課程設計與教學」與「班級經營與輔導」兩層面專業成長表現最佳。
    十、教師的省思來自同儕分享文化與轉化知識能力。
    十一、教師重新審視課程設計與教學聚焦於學生學習,改善教學品質。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對芊芊國小、其他推動學校、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the operational situation of the formal evaluation conducted from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y relations and the micro politic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professional growth after participating the formal evaluation conducted fro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 Chien Chien Elementary school.

    This study adopted case study, through interviews eight educators from chien chien elementary school, collected relevant documents and analyzed them. Hereby the results are as below :

    1. Goal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in each period focused on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2. The tutors would lead and combine the model of the formal evaluation conducted fro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and enforcement.
    3. The difficulties were due with th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for the program, the time insufficiency,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no incentives for teachers and personal factors.
    4. The leaders' characteristics and peers’ interaction would influe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5. A key factor of formal evalu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t’s main function was to include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as tutor providing strategies and support.
    6.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empowerment in order to encoura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7. Companionship, mutual trust and support were the key points of the community relations in implementing to a formal evalu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8. The schools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that include the pla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9. Teachers presented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counseling" after participating the formal evalu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0. The teachers’ reflection came from a sharing culture and be able to converting into their teaching knowledge.
    11.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students learn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by re-examing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re are some suggests for chien chien elementary school, other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正式評鑑的意義與相關內涵 11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正式評鑑的相關理念基礎 28 第三節 教師專業發展正式評鑑的相關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流程 6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6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72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 75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7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1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正式評鑑推動歷程與運作情形 81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正式評鑑運作歷程中與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團體動力及微觀政治之關係 123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正式評鑑的探討 1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建議 175 參考文獻 183 壹、中文部分 183 壹、英文部分 190 附錄 191 附錄一 校長訪談大綱 191 附錄二 承辦相關業務之主任/組長訪談大綱 193 附錄三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正式評鑑之領導者(推動小組、 教學輔導教師)訪談大綱 195 附錄四 教師訪談大綱 197

    壹、中文部分
    王志偉(2014)。一所偏遠國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推動「合作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江志正(2000)。國小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團隊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俊憲(201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三化取向理念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春草(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踐歷程之學校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筱雯(2014)。國小教師專業社群運作之實踐策略-以臺中市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宋鎮照(2000)。團體動力學。臺北:五南。
    李奉儒(2006)。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機制規劃之芻議:英國的經驗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92-216。
    李孟倫(2013)。規訓權力的實踐-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分析對象。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45-63。
    李郁文(1998)。團體動力學。臺北:桂冠。
    李國隆(2013)。國小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氣氛與專業成長對其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隆盛編(2013)。教師評鑑。臺北市:五南。
    李麗琦(2013)。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志興(2013)。國民小學教師微觀政治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芳如(2012)。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要求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狀況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冠文(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學校團體動力與教師工作投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教育大學,嘉義市。
    林彥志(2011)。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彥慈(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學年運作過程與成效之研究 -以芽芽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瑾宜(2012)。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人員培訓及後續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邱月萍(2011)。國小教師參與專業發展評鑑之專業成長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文山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靜美(2013)。高中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洪玉庭(2012)。中部地區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進階評鑑人員對受訓課程應用及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范慶鐘(2008)。一所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學校的微觀政治分析。教育科學期刊,7(2),45-67。
    倪惠軒(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個案研究-以彩虹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夏林清(2002)。大團體動力學-理念、結構與現象。臺北:五南。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29-252。
    翁芳怡(2012)。國中初任代理教師社會化之微觀政治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翁瑞隆(2011)。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芬芬(2013)。且讓「評鑑」與「教師專業發展」分手:論目的、手段、人性之相稱。載於李隆盛主編,教師評鑑,119-128。臺北市:五南書局。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a)。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人員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b)。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張新仁編輯小組主持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c)。《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a)。推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b)。《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95-105參與學校年度分析。取自https://tepd.moe.gov.tw/upfiles/fileupload/35/downf01314778000.xls。
    教育部(2015)。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輔導支持網絡專案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C. Glesne著。質性研究導論(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
    郭秋永(2004)。對峙的權力觀:行為與結構。政治科學論叢,20,29-78。
    郭梨玉(2012)。桃園縣公立國小學校創新經營、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中市。
    郭淑芳(2013)。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化制度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淑芳(2014)。新世代專業教師的省思與前瞻。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7(1),47 – 70。
    陳幸仁(2007)。微觀政治學:一個學校行政的新興研究領域。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3,67-86。
    陳幸仁(2008)。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微觀政治分析: 一所小學之個案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0,23-54。
    陳奎憙(2007)。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陳秋華(2015)。校長教學領導、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淑嫻(2013)。花蓮縣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私立高中職學校教師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花蓮市。
    陳慈康(2014)。建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以新竹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新竹市。
    陳錫昌(2013)。臺南市高中職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專業成長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臺灣首府大學,臺南市。
    彭瑞洵(2011)。國民中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彭慧婷(201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北市。
    馮莉雅(2010)。高職餐旅類科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馮朝霖、詹志禹(2010)。教育學門的特色與評鑑。教育研究月刊,200,28-35。
    黃乃熒(2005)。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0(1),101-121。
    黃于真(2013)。國中視覺藝術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效能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市。
    黃昱瑋(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團體動力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彗瑄(2015)。屏東縣國民中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愉雯(2011)。南部地區小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工作教師之微觀政治素養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靖嵐(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麗萍(2014)。彰化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同度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深耕(2003)。以馬濟洛的轉化學習理論來看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資料與研究,54,124-131。
    楊馥如(2014)。非藝術專長教師的藝術與人文專業增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廖志峰(2012)。桃園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芳仙(201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淑敏(2015)。桃園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歐陽兩坤(2012)。以學習型組織的觀點探究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崑山科技大學,臺南市。
    潘正德(1999)。團體動力學。臺北: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福來(2005)。國中校長塑造學校團動凝聚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78,42-46。
    蔡進雄(2011)。教師領導的理論、實踐與省思。中等教育,6 2(2),8-19。
    蔡璧煌(2008)。教育政治學。臺北:五南。
    賴科穆(2013)。學校教師會選舉教師投票行為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賴慧玲(2013)。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及其對學校文化影響之探究-以一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謝萱樺(2013)。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知覺協同教學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中市。
    藍順德(1999)。教師專業自主與高中教科書開放。高中教育,5,4-9。
    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顏國樑(2007)。中小學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契機與作法。竹縣文教,358,1-5。
    顏國樑(2009)。臺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執行的問題與推動策略政策執行的觀點。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期刊,29(5),35-45。
    顏國樑(2014)。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執行成效、挑戰與對策-教育政策運作過程的觀點。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4,5-8。
    蘇玲(201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形塑歷程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光國小兒童音樂劇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蘇香瑾(2012)。中等學校實習教師之微觀政治素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貳、英文部分
    Blase, J (Ed)(1991).The politics of life in school: Powe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Blase, J., & Blase,J.(1997).The micro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facilitative school principals and its effects on teachers’sense of empower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5(2),138-157.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IN: 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Dunlap, D.,& Goldman, P.(1991). Rethinking power in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7(1),5-29.
    Hoyle, E. (1982).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10(2), 87-98.
    Lindle, J. C. (1994). Surviving school micropolitics:Strategies for administrators. Pennsylvania:Techo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atrick, B. L. (1995).Perceptions of teachers”micropolitical behavior during change: A case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ami.
    Pfeffer, J. (1981).Power in organizations. Mansfield, OH: Pitman.
    Poole, W. L.(1999). Teachers’ union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al policy making: Issues raised by an in-depth case. Educational Policy,13(5),698-725.
    Wilson, G.k.(1990). Interest groups. New York: Blackwe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