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鍾佩玲 Chung, Pei-lin |
---|---|
論文名稱: |
從《重訂賦役成規》看明代地方財政的運作與調度 Financial op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in late Ming Dynasty: the case of Yangzhou region |
指導教授: |
賴建誠
Lai, Cheng-chung 毛傳慧 Mau, Chuan-hu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重訂賦役成規》 、揚州府 、明代地方財政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前明代財政研究中較缺乏探討地方財政的論述,本文將以《重訂賦役成規》為主要材料,配合地方志與《萬曆會計錄》的記載,以揚州府為例,研究明代地方財政的運作與調度情形。
《重訂賦役成規》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完成,其性質為「成規」,為遵循既有現行條例之意,具有「強制規範」,被大量刊行,擁有實際規範地方財政的作用。本論文將根據該文獻明訂的揚州府內各州縣之賦役項目與額數,分析、觀察府內各州縣財政運作的情形。其時明代社會已開始實施一條鞭法,可該文獻內仍保留兩稅法時期的用語,然而一條鞭發展未完全整合,需到清代才真正將所有賦役整合成一條鞭,故可由此觀察兩稅法過渡到一條鞭法時期發展的狀況。
透過揚州府內起運和存留的比例可觀察到明代後期的稅收分配仍以中央為主,但地方並非完全無財政治理的權力,「聽候題免節省銀」可說是中央與地方妥協下的結果。地方若真有財政上的需求,中央仍會釋出某些決策的權力。利用方志中關於揚州府內各州縣的自然環境及風俗習慣的記載,再配合府內各州縣稅收多寡與運送情形,實能理解明代地方分配稅收考量的因素與原則。《重訂賦役成規》列出揚州府將稅收對外運送地點及額數等資料;而《萬曆會計錄》則載有其它府將其徵收賦稅輸送入揚州的記錄,可提供研究、考察揚州府財政調度進行的情形。而每州縣賦稅資料之後均附有—「丁田起派田糧由票」和「實徵錢糧由票」兩種由票,提供探討由票的內容與格式,有助於瞭解由票所能發揮的作用、官府釋放怎樣訊息。
(一)史料
(元)李好文撰,《長安志圖》,北京: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硏究中心),2008。
(元)脫脫等,《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明)不記著人,《萬曆大政類編》,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政書類54,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
(明)不著撰者,《大明一統文武諸司衙門官制》,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不著撰者,《萬曆邸鈔》,江蘇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
(明)不著撰者,全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編委會編,《明抄本萬曆起居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
(明)不著編者,《江西賦役全書》,台北:學生出版社,1970。
(明)不著編者,《江西賦役紀》,北京:線裝書局,2010。
(明)田生金編,《徽州府賦役全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明)申嘉瑞、(明)李文、(明)陳國光等纂,(隆慶)《儀真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吕坤撰,《實政録》北京:黃山書社,2008。
(明)佚名纂,《四川重刊賦役書冊》,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7。
(明)佚名纂,《河南賦役總會文冊》,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7。
(明)何喬遠撰,《何氏萬曆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明)吳亮輯,《萬曆疏鈔 五十卷》,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
(明)吳敏道纂、陳煃修,(萬曆)《寶應縣志》,北京市:線裝書局,2003。
(明)李自滋、劉萬春纂修,(崇禎)《泰州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10-212)》,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
(明)李東陽纂,(明)申時修等重修,《大明會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李培等修,黃洪憲等纂,(萬曆)《秀水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明)李陳玉撰,《退思堂集》,據尊經閣文庫影印,藏於國家圖書館。
(明)李樂,《見聞雜記》,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巿: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李賢撰,《明一統志》,北京:黃山書社,2008。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林雲程修、沈明臣、陳大科等纂、顧養謙同修,(萬曆)《通州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
(明)邵潛纂,《州資乘》,揚州市: 揚州古籍出版社, 1986。
(明)范惟恭修 ,(明) 王應元纂,(隆慶)《高郵州志》,台北 : 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明)徐光啓撰,《農政全書》,北京:黃山書社,2008。
(明)海瑞撰,陳義鐘編校,《海瑞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
(明)崔桐纂,(嘉靖)《海門縣志》,台北 :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盛儀等撰,(嘉靖)《惟揚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陳子龍編,《明經世文編》,北京: 中華書局,1962。
(明)陳仁錫撰,《無夢園初集》,北京:黃山書社,2008。
(明)陳應芳撰,《敬止集》,北京:黃山書社,2008。
(明)陸應陽撰,《廣輿記》,北京:黃山書社,2008。
(明)焦竑輯,《國朝獻徵録》,北京:黃山書社,2008。
張舜徽主編;吳量愷副主編,《張居正集》,湖北:荊楚書社,1987。
(明)張居正,《張文忠公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明)張寧修,陸君弼纂,(萬曆)《江都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12冊,江蘇:中國書店,1992。
(明)張學顏等撰,《萬曆會計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畢自嚴著,《度支奏議》,《續修四庫全書》,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明)陳繼疇修, (明)王穉登纂,(萬曆)《泰興縣志》, 台北 : 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明)傅良言修 ,(明)詹萊纂,(萬曆)《常山縣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明)程三省修 ,(明)李登纂,(萬曆)《上元縣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明)程楷修、楊儁卿等纂,(天啟)《平湖縣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楊洵、陸君弼等纂修,(萬曆)《揚州府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巿: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
(明)萬恭撰,《治水筌蹄》,北京:黃山書社,2008。
(明)熊尚文,《蘭曹讀史日記四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明)熊尚文等撰,《重訂賦役成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聞人詮纂修、(明)楊周南纂,(嘉靖)《寶應縣志略》,收入《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歐陽東鳳修、嚴錡等纂,《興化縣新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明)蔡邦俊等纂修,(崇禎)《撫州府志》, 台北 : 成文出版社,1989。
(明)鄭若曾撰,《蘇松浮賦議》,北京:黃山書社,2008。
(明)鍾汪重修,林穎纂,(嘉靖)《通州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選編10,上海:上海書局,1990。
(明)羅炌修,黃承昊纂,(崇禎)《嘉興縣志》,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1。
(明)龐尚鵬,《百可亭摘稿》,《四庫全書存目》,萬曆二十七年刻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
(明)顧清撰,(正德)《松江府志》北京:黃山書社,2008。
(清)王鴻緒纂,(明)李東陽撰,《明史稿》,永和:文海出版社,1984。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5。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始末》,收在《叢書集成新編》118,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
(清)延豐撰,《重修兩浙鹽法志》,北京:黃山書社,2008。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上海:上海古籍上海書店,1986。
(清)許容修(乾隆)《甘肅通志》卷二十七,北京:黃山書社,2008。
(清)談遷撰,《棗林雜俎》和集,北京:黃山書社,2008。
(清)龍文彬撰,《明會要》,《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上海書店,1995。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顧炎武撰,《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二)近人著作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編,《明清社會經濟型態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江蘇:人民古籍出版社,1982。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第三輯)》,江蘇:人民古籍出版社,1985。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第四輯)》,江蘇:人民古籍出版社,1991。
方詩銘編著,《中國歷史紀年表(修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方齡貴校注,《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子英、孫翊剛、門志注釋,《中國歷代食貨志匯編簡注》,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1986。
王毓銓主編,《中國經濟通史 明代經濟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史照良主编,《江蘇省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
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的發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何平著,《清代賦稅政策研究:1644-1840年 = Reseach on government tax policy in the Qing dynasty》,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何昭暉,《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何炳棣著,《中國土地數字考實》,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
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李洵校注,《明史食貨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尚鉞主編,《明清社會經濟型態的研究》,香港:崇文出版社,1957。
明史研究專刊明史研究小組編,《明史研究小組》,台北:明史研究小組,1981。
柏樺著,《明代州縣政治體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胡月偉、錢法成、姚博初著,《萬歷五十年》,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1。
韋慶遠,柏樺編著,《中國官制史》,上海: 東方出版社,2006。
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袁良義,《清一條鞭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輯,《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下冊》,台北:台灣大學,1992。
張英聘著,《明代南直隸方志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巿:人民出版社,1980。
梁方仲著,《明代賦役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8。
梁方仲著,《明代糧長制度(校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
梁方仲著,《明清賦稅與社會經濟》,北京:中華書局,2008。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四卷 明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陳光焱著,項懷城主編,《中國財政通史•明代卷》,北京 :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1987。
陳正祥編,《中國歷史.文化地理圖冊》,東京:原書房,1982。
陳紹聞主編,《經濟大辭典》,上海 :辭書出版社, 1993。
華文書局編輯部影印,《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二),台北: 華文出版社,1969。
黃仁宇著,《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94。
黃仁宇著,阿風等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黃啟臣、梁承鄴編著,《梁經國天寶行史跡 :廣東十三行之一》,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2003。
黃彰健撰,《明代律例彙編》,台北巿: 史語所出版, 1979。
楊國楨、陳支平著,傅衣凌主編,《明史新編》,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楊聯陞著,《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
趙明主編,《揚州大觀》,合肥:黃山出版社,1993。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廣東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
劉志偉編,《梁方仲文集》,廣州市 :中山大學,2004。
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2。
慶祝何炳棣先生九十華誕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慶祝何炳棣先生九十華誕論文集》,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8。
賴建誠著,《邊鎮糧餉 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8。
賴惠敏,《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3。
謝敏聰,《中國歷史旅遊文集—建築.城市.考古.地理訪查17年》,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
關文發、顏廣文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龔延明著,《中囯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和田清編,《明史食貨志譯註》,東京:東洋文庫,1957。
岩見弘,《明代徭役制度の研究》,京都:同朋舍出版社,1986。
岩井茂樹著,《中囯近世財政史の硏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4。
清水泰次著,《明代土地制度史研究》,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8。
崔瑞德(Twitchett, Denis Crispin)著、(美)牟復禮(Mote, Frederick W.)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2006。
曾小萍 (Zelin, Madeleine)著,董建中譯,《州縣官的銀兩 :18世紀中國的合理化財政改革》,北京市 : 中國人民大學,,2005。
安東籬(Finnane, Antonia) 著,李霞譯,李恭忠校,《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7。
米里拜爾 (Miribel, Jean de),郭太初等譯,《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 :關於陝西和西安府的研究》,西安巿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4。
(三)期刊及學位論文
田培棟,〈明代前期至中期財政儲存研究〉,《明史研究》第二輯—紀念謝國楨先生九十誕辰專輯,合肥:黃山書社,2004,頁65-72。
全漢昇、李龍華,〈明中業後太倉歲入銀兩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2年第五期一號,頁123-157。
全漢昇、李龍華,〈明代中葉後太倉歲出銀兩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3年第六期一號,頁169-244。
何炳棣著,巫仁恕譯,〈揚州鹽商:十八世紀中國商業資本的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第二期,頁59-75。
吳琦、趙秀麗,〈明代地方財政結構及其社會影響〉,《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 第4期,2004年8月,頁8-13。
吳琦、趙秀麗,〈明代財政的癥結:中央與地方的政策執行差異〉,《江西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頁112-117。
李華彥,〈晚明戶部尚書畢自嚴財經政策研究(1628~1633)〉,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5。
李艷秋,〈明文淵閣地方志收藏述略〉,《圖書與情報》,1998年第2期,頁28-30。
肖立軍撰,〈明代財政制度中的起運與存留〉,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卷第二期,頁68-73。
林燊祿,〈明代存留糧的改折〉,《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1987,頁183-201。
金鍾博,〈明代里甲制與賦稅制度之關係及其演變〉,台北市 :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硏究所,1985。
俞揚,〈現存最早的泰州志〉,《中國地方志》,2008年第6期,頁46-48。
姚俊剛,〈清代《河南賦役全書》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胡湘桂、仇建鳴,〈論明代田賦制度的改革〉,《揚州大學稅務學院院報》,2000年第1期,頁47-50。
范金民,〈岩井茂樹:《中國近世財政史的研究》〉,《歷史研究》,2005年第1期,頁187-189。
唐文基,〈明中葉東南地區徭役制度的變革〉,《歷史研究》,1981年第二期,頁115-134。
張英聘,〈略論明代南直隸修志興盛的原因〉,《江蘇地方志》,2005年第1期。
張偉保,〈明代江西役法之改革〉,《 新亞學報》卷21,2001年11月,頁217-260。
張彬村,〈賦稅與經濟發展:以十六、十七世紀的松江府為例〉,《食貨月刊》複刊,1986年第十五卷第七、八期,頁286-281。
許衛平,〈揚州明代以前的地方志考論〉,《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頁130-134。
許衛平,〈論《嘉靖惟揚志》的特色與價值〉,《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頁129-133。
許衛平,〈論揚州明代的地方志〉,《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頁126-130。
程利英,《明代北直隸財政研究以萬曆時期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黃素慧,〈明代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與運作—以嘉興府為主的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鄭振滿,〈明後期福建地方行政的演變〉,《中國史研究》,1998年的1期,頁147-157。
賴惠敏,〈明代南直隸賦役與地方經費〉,《史原》,1982年第6期,頁65-98。
谷井俊仁,〈明清兩朝財政法規之特徵〉,《明代研究》第十二期,2009年6月,頁1-39。
(四)網路資料
http://www.tncg.gov.tw/news.asp?ID={B010CB30-D365-4B9E-A0C2-87013BD2474E},台南市政府網頁,2010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