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苓瑜 wulinyu |
---|---|
論文名稱: |
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執行現況與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天恩國小為例 The Current Execution and effects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ative Program” Promo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Tianan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
指導教授: | 謝傳崇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 、弱勢學生 、執行情況與成效 |
外文關鍵詞: | After School Alterative Program, the minorit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current execution and effect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係為協助弱勢學生克服其學習障礙,並給予其積極性的照顧,進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與教育機會均等的目標。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苗栗縣天恩國民小學執行「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的執行現況與成效,研究天恩小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的行政執行過程、經由本計畫介入後,學生學習成效及學校效能的提升情形及計畫參與者所提的建議等內容。依據研究目的,研究者透過訪談、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作為分析與討論之依據,並依據研究結果,歸納下述結論:
一、「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實施在學校行政方面運作切實。
二、「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實施有助於學校行政效能、教師教學效能、家長觀念的改變、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
三、「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應持續辦理,並增加課業輔導的天數。
四、授課教師能顧及學生學習需求與行為表現而彈性調整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方式。
五、教師協同教學有助於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與增進學生適性發展。
六、實施補救教學後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大於學業成績。
七、授課教師在執行補救教學時,最大的問題為班級學生太多,次為授課時間少,影響教學品質。
八、學校行政、教師和學生家長都認為應持續實施本計畫。
九、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After School Alterative Program” promo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assists disabled students in overcoming their learning challenges and provides active care to achieve objectives of social justice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execution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ative Program” at Tianan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rogram and suggestions proposed by project participa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urpose, the researcher uses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o collect data as the basis fo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concludes the following:
1. The “After School Alterative Program” has been successfully executed in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system.
2. The “After School Alterative Program” helps improve administration efficacy and teaching efficacy, change the ideas of parents, and enhanc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3. The “After School Alterative Program” should be continued as well as have the number of tutorial days increased.
4. Teachers should consider both the learning needs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s of students and adjust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ccordingly.
5. Collaborative teaching helps teachers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6. After remedial teaching,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students outperformed their academic scores.
7. During remedial teaching, teachers report problems involving big class sizes and too few teaching hours that influence teaching quality.
8.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parents agree to the continuation of this program.
In the end, concret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for the reference of future studies conducted by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schools.
Key words: After School Alterative Program, the minorit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current execution and effect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丁志權(2004)。弱勢學生教育經費編列的現況與展望。台灣教育,626,2-9。
立法院 (1999)。教育基本法全文。台北:立法院。
牟中原、陳伯璋(2005)。原住民教育-教改會第二十四次委員會議委員報告。2008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
江志正(1997)。美國補償教育及其對我國教育優先區的啟示。國民教育研究期刊, 5,141-163。
吳 定(1999)。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教學部。
吳清山、林天祐(1998)。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料與研究,5,21-69。
吳佳儒(2008)。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以臺北縣乙所小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和台東縣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李國偉(1997)。教育基本法的理念分析。教改通訊,17,17-18。
林水波、張世賢(1984)。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珮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做法。學校行政,23,3-14。
林志成(2009)。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之省思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178,47-57。
林建呈(2006)。宜蘭縣辦理國民小學弱勢學生學習輔導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清江(1991)。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現。文化發展與教育改革,127-133。台北:五南。
林新發(1995)。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實務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林新發(1999)。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洪麗雯(2006)。「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J校國語科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46,45-65。
苗栗縣政府(2007)。苗栗縣九十六年度「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專輯。苗栗縣:苗栗縣政府。
范麗娟(2003)。台灣弱勢教育的現況分析與未來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專刊,78-90。
殷堂欽(1995)。英國初等教育「教育優先區」規劃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7)。各國教育優先區概況。2008年7月20日,取自 http://www.nioerar.edu.tw/Files/priority/priority_all.pdf
林清山、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淑美(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87-111。
張煌熙(1995)。為平等而設計:美國補償教育方案之經驗與啟示。初等教育學刊,4,111-122。
張鈿富(1998)。台灣教育優先地區選擇之研究。暨大學報,2(1),273-295。
張嘉寧(2007)。國民中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碧珊(2007)。從社會階層論探討外籍配偶生活適應及其子女教育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專刊,91-102。
張德銳(2007)。中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3)。教育行動改革方案。2008年9月29日,取自http://www.eje.edu.tw/ejedata/linda
教育部(2004)。教育部縮短城鄉學習落差補助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許扶堂(2005)。遊戲融入兒童課後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菊芳(1996)。教育─最後理想國。天下雜誌,11,224-227。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欣(1999)。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上)。成人教育通訊,2,
37-40。
陳麗珠(2006)。解析「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政策與補救教學歷程。台北:教育部。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的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6-48。
單小琳(2001)。上課天數多寡會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嗎?。教育資料與研究,40,1-7。
彭富源(2007)。提升學習弱勢學童學習成就之策略與做法-以苗栗縣中小學為例。苗栗縣九十六年度「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專輯。苗栗縣政府。
彭富源(2009)。台灣初等教育改革重點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41,1-24。
湯 堯(2004)。高等教育經營。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黃佳淩(2004)。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弱勢學生學習輔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昆輝(1972)。論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論叢。台北:文景。
黃啟仁(2004)。從阿祖的兒子談隔代教養問題。師友月刊,446,43-45。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榮村(1995)。身心障礙教育之問題與對策。教改會第十八次委員會議報告。2008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16/05.html
楊振昇(1999)。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現代教育論壇,4,82-84。
楊深坑(2008)。社會公益、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4),4-37。
楊朝祥(2002)。國小附設安親班,家長就無後顧之憂。國策分析。2008年6月12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B-091-061.htm
楊 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院。
廖春文(1997)。教育優先區發展模式及實施策略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4,1-50。
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32-37。
鄭文淵(2008)。桃園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賴景昌(2007)。知識經濟。科學發展,377,59-63。
閻自安(1998)。教育優先區的基本精神與選擇指標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2),71-86。
戴玉綺(1993)。臺灣地區各縣市教育機會公平性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傳崇、謝義鄉(2005)。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1)63-94。
謝寶梅(2007)。新移民子女教育,31-51。台北:冠學。
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羅時桓(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在學校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領域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羅烈琪(2008)。資訊融入教學提升國小弱勢低成就學生科學學習動機知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譚光鼎(1998)。教育與族群。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貳、英文部分
Coleman, J. S. (1990). Equ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Boulder: Westview .
combat povert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2(3),397-401.
Evetts ,J.(1973).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Idea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Education Action Zones(n.d.).Retrieved January 6,2008 ,from http://www. standards. dfes.gov.uk/eaz/.
Field,S.,Kuczera,M.,&Pont,B(2007.)No more failures: Ten steps to equity in education.Paris:OECD.
McDill,E.L.,Natriello,G.(1998).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itle Compensatory Education ProgramⅠ:1965-1977.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 Placed at Risk,3(4),317-335.
OECD (1996b).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author.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2003).Excellence in Cities and Education Action Zones:Management and impact.UK:Ofsted Publications Centre. (HMI 1399).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2003).Excellence in Cities:City Learning Centres.UK:Ofsted Publications Centre. (HMI 1655).Patton, M.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Rawls, J. (1999). 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L. (1965).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igh-ability achieving and nonachieving college freshmanas evealed by interview data.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59(1), 10-12.
Vinovskis, M. A. (1999). Do federal compensatory education programs really work? A brief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itle I and Head Start.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7( 3), 187-209.
Williamson Bill. (1991).Just Holding the Line? Education policies to
Combat poverty. British of Journal of Education, 12(3), 39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