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筱倩 |
---|---|
論文名稱: |
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教學態度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為例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1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教師 、視覺藝術教學 、視覺藝術教師教學態度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er perception of visual art instruction, teaching attitude of visual art instructor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一、瞭解新竹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教學態度之現況,包括教材準備、教學對象、教學策略、教學評量、教學進修和教學自我等六種態度;二、探討在三個不同層面下,新竹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教學態度之差異情形,三個層面為學校行政制度、視覺藝術教育環境、教師個人因素;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改善新竹市以及其他縣市國小視覺藝術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法與開放式問卷訪談,以新竹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國小視覺藝術問卷」及「開放性問題」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蒐集。共收集有效樣本188份,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
一、新竹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個人因素、學校行政制度、視覺藝術環境現況﹕女性教師佔多數,年齡以31~40歲為最多,已結婚者居多,1~10年和11~20年教學年資為最多,大部份由導師兼任視覺藝術教學,學歷以大學院校畢業為最多,且非美術(勞)相關科系畢業居多,研習時數0~30小時最多,喜好程度為尚可人數最多。學校規模智類和仁類兩種屬多數,行政庶務趨向認為沒影響,校長領導理念尚可,覺得教育當局政令的影響情形還好。教學資源設備最多人認為尚可,充足的人也不少,校方選用教材適合度尚可最多,適合的人數也很多,專用教室配置情形,大部份的人覺得有,但不敷教學使用。
二、個人因素對教學態度的影響,最具影響力的是對視覺藝術教學的喜好情形,其次最近三年參與相關研習或進修時數,第三是專業背景,第四為擔任職務,其餘九項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
三、學校行政制度因素的影響,整體的影響效果較教師個人因素小,其中以校長對視覺藝術教學的理念影響比較大,行政庶務的影響次之,另兩個因素的影響最小。
四、視覺藝術教育環境因素的影響,其效果低於個人因素,最於學校行政因素,以教材內容對學生適用性具有最大影響力,其次為學校的資源設備充足否,影響最小的是專用教室設置。
關鍵字﹕國小教師、視覺藝術教學、視覺藝術教師教學態度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hree-fold. First, this study was intended to understand the perception by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of six areas in relation to instruction: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preparation, target audienc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elf-reflection. Second, the present study was expect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visual arts on three distinct dimensions, school administration, visual art environment, and demographics of individual teachers. Third,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its result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education in Hsin-Chu city and other similar settings.
Targeting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this survey study adopted both close-ended, structured questions and open-ended, unstructured ones. One hundred and eighty-eight participant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used to collect research data. The data were analyzed primaril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rocedures, specifically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results suggested:
1. Relating to demographics of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in Hsin-Chi city, the majority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female, married, and class counselors. The predominant age-group ranged from 31 to 40 years. Most of these visual art teachers had taught for 11 to 20 years. Reporting a personal likeness in visual arts, most of these teachers received a bachelor’s degree in a non-visual-arts area with less than 30 hour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ncerning school administration, most visual art teachers taught in a school with more than 23 classes. These teachers reported that school bureaucracy, school principals, or education policies did not interfere with their instruction. When it comes to overall visual art environment, administrative support, i.e., resources and manpower, was adequate. School-mandated materials were age-appropriate and able to accommodate various class sizes. Visual art classroom space was available, but not sufficient.
2. With respect to demographics’ influence on visual art teachers’ perception of instruction, personal likeness in visual art education was the most effective of the 13 factors, followed by the amount of hours spent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past three years,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work assignments.
3. With regard to school administration, its overall influence on teacher perception of visual art instruction was less than that of demographics. Of all the four factors, school principals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with school bureaucracy as the second.
4. Regarding visual art environment, its effect on teacher perception of visual art instruction was also less than demographics’. Of all, age-appropriateness of the mandated materials was the largest indicator, followed by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vailability of visual art classroom space was the least large.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eacher perception of visual art instruction, teaching attitude of visual art instructor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吉文(2000)。國民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其專業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雄(1989)。美育在文化上的功能與價值。台灣教育,458,6-15。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古宴榕(2005)。國小階段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育課程初探。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網。(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iournal1/page3-5/index.htm)
王麗惠(2005)。建構台灣美術教育的主體性-從殖民化的教材內容談起。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
李坤崇(1995)。國小教師心理需求強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8,1-34。
李美枝(1990)。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江雪齡(1997)。社區與學校合作的教學。中等教育,48:3,11-15。
余錦屏(2005),因應九年一貫課程-國小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應有的省思準備與修正之研究。http://www.aerc.nhcue.edu.tw/paper/%A7E-%A4E%A6%7E%A4@%B3e.htm
杜壬昌(2001)。不同個人背景之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對教學態度與教學成效的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炎旦(1999)。我國中小學一般美術(勞)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2,603-628。
林來發(1994)。國民中小學藝能科教育問題與改進趨勢。台灣教育,503,13-18。
林佳芬(1999)。台北市國民小學資深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燕(2000)。從「生活取材」淺談國小美勞鄉土教材之利用。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1。
林惠敏(2002)。國小教師視覺藝術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偉銘(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評鑑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侯世昌(1994)。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炳煌(1993)。師院應屆結業生對美術教育體認之調查研究。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德仁(1990)。國民小學美勞科教學與學生學習之研究。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錫珍(1978)。教師教學態度對學生成就動機、學業成就及行為表現的影響。測驗與輔導,30,477-479。
許智傑(1997)。高職教師價值觀念及教師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惠子(1995)。教學態度與師生互動─國小四年級一個班級個案研究。初等教育研究集刊,3,217-222。
莊鳴鳳(1998)。國中學生美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瑾(1993)。從省察能力發展的觀點探討國小美勞教師之理想特質。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3-77。
陳英豪(1977)。教師人格特質及教學態度對教學成績預測效果之研究。高雄師院學報,5,295-322。
陳英豪、汪榮才、劉佑星、李坤崇(1992)。新制師院生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5,1-28。
陳彩文(2003),視覺藝術在國小課程改的行動研究—新竹市大湖國小之經驗書寫。
陳鏡潭、陳炯彰、黃偉蓉(1994)。師院國小師資班結業生角色知覺、任教職志、教學態度、工作滿意度與教學狀況。教育研究資訊,2(3),71-88。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期,1-9。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台北:師大中教輔委會。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湯宗岳(2002)。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師資培育生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意願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壬來(1993)兒童美術作品評量規準之批判。美勞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專輯,169-200。屏東,臺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黃壬來(1996)。創意美勞─新取向的美勞教育理論與應用。台北:臺灣。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桂冠。
張玉成(1974)。影響國民小學教師服務精神之因素。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493-496。
張芬芬(1984)。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楊國樞(1971)。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下冊)。台北:東華。
楊宗賢(2001)。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的歷史與文化內涵。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62-77。
楊淑芳(1999)。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惠玲(1996)。從我國國中美術教育現況談師資培育的一些課題。師大學報,41,573-605。
廖敦如(2003)。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之統整課程設計。美育雙月刊,135,82~88。
潘莉莉(1994)。國民中學美術科教學與學習現況調查研究。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成(1995)。南投縣國小教師體育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振源(1996)。從課程標準的演變看台灣國小美術教育。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27。
賴清標(1980)。師專生任教意願及教學態度之調查分析。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梨真(1999)。國小學生對教師教學行為開放程度的知覺及對其班級適應影響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149-183。
簡志雄(1999),多元、統整、創新-邁向藝術教育新紀元的藝術教師。美育,107,45-56。
蘇怡如(2000)。台南市國小英語教師教學態度及教學策略取向之分析。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台北:光佑文化。
西文部份
Apple,K.L.(1993).Isartafrill?Elementaryteachers’attitudestoward.
Day,M.D.(1997).Preparingteacherofart.Reston,Va.:NationalArt.
Parsons,M.J.(1998).Integratedcurriculumandourparadigmofcognitioninthearts.StudiesinArtEducation,39(2),103-116.
Parsons,M.J.(1998).Integratedcurriculumandourparadigmofcognitioninthearts.StudiesinArtEducation,39(2),103-116.
Stuckhardt,M.H.,&Morris,J.W.(1980).Thedevelopmentofascaletomeasureattitudesheldtowardartseducation.StudiesinArtEducation,21(2),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