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立偉 Lee, Li-Wei |
---|---|
論文名稱: |
台灣民族認同的日常形構:以中國商品的治理與反消費為例 The Everyday Making of the Nation —Governance and Anti-Consumption of China-Made Commoditie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姚人多
Yao, Jen-To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3 |
中文關鍵詞: | 民族主義 、民族認同 、商品 、消費 、治理 、日常生活 |
外文關鍵詞: | nationalism, national identity, commodity, consumption, governance, everyday lif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試圖說明中國製造的商品如何成為當代台灣民族認同形構的重要環節。菁英取向的民族主義研究忽略了群眾動員的議題與民族觀念的擴散機制;相較之下,日常取向的民族主義研究認為民族認同是經由生活之中許多自然化的假設、論述與實踐所維繫並且持續地再生產,有助於我們分析特定民族認同為民眾所普遍接受的過程。本研究認為,分析中國商品所帶動的日常性治理網絡與反消費實踐可以解釋台灣民族認同如何成為台灣住民理所當然的觀念。
然而,日常生活取徑卻可能忽略了民眾日常生活與菁英民族主義政治方案的連結,使其無法解釋民族邊界與民族成員是如何被界定出來的。於是,本研究整合了日常生活與精英兩種取徑,亦即整合了台灣民族認同的日常形構與台灣民族主義的歷史路徑和政治議程,建立了三個變項:(A)日常消費實作。(B)本土陣營的尋票以及(C)全球化與兩岸政治經濟進程。以此來解釋中國商品如何在日常生活層次制度性地影響台灣民族認同。因此本研究不只處理中國商品的消費問題,也討論本土陣營的民族主義政治治理方案。
本研究發現,本土陣營所策動的對於中國商品的治理網絡,一方面是意義的治理,使得中國商品具備高度民族意涵;另一方面則透過產地標示系統的建立,讓產地差異的識別與民族差異的識別相互闡連,劃出一條自然化的民族邊界。對於消費者而言,中國商品同時意味著風險。在日常消費實作之中,個人面對中國商品的風險,反思性地展開新的生活規劃,並重構一套鑲嵌於民族脈絡的認同敘事。中國商品的治理和消費者對的反思性計畫相互配合,構成一般民眾認同於台灣民族的結構性路徑。全球化與兩岸政治經濟進程作為重要背景,促使了本土產業加入台灣民族主義的動員,改變了本土陣營的動員形式。這個轉變中的地緣政治也影響了台灣民族認同的臨界性結構。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ddress how China-made commodities become the critical banal object to the 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China-made commodities as a daily case can explain how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becomes Taiwanese common sense, rather than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which is promoted by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in the past. The elite-approach of nationalism research neglects the issues of mass mobiliz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spread of specific national identity. On the contrary, the everyday-approach suggests that national identity is articulated and reproduced through the everyday practice, such as consumption; nevertheless it may neglec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ss and elites’ nationalism projects thus can not comprehend how the nation’s boundary be drawn and who are defined as “us”.
I combine everyday-approach with elite-approach. That is, combine the daily formation of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with the Taiwanese nationalism historical process and the political agenda. This thesis establish three variables, including (A) everyday consumption practice. (B) vote-seeking of nationalism political camp.(C) the glob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to explain how China-made commodities affect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in daily level.
My research argues that the governance network of China-made commodities programmed by nationalism political camp is governance of meaning process that nationalize China-made commodities. It also programs the institutions of country-of-origin labeling that defines the Taiwan and China’s national difference and map the naturalized national boundary.
China-made commodities are the risks to the consumers. Through the everyday consumption practice, individual projects the specific life plan to face the risks of China-made commodities and re-writes the identity narrative which relates to Taiwanese national context. The glob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as a essential background , crucially affect the established liminal structure of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which is structured by geo-politics.
王志弘(2009)日常購物、地方連結與社會倫理:台北三重市的個案分析 。會議論文,於2009年台灣社會學年會發表。
王泰銓(2007)毛巾戰爭: WTO與兩岸貿易。台北:台灣智庫。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 (1):71-116。
———(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4:123-163。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 1: 129-210。
古明君(2008)文物之用?—中國文物體制的形構與轉變。台灣社會學16: 149-192。
吳乃德(2000)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臺灣民主化。臺灣政治學刊 4:57-103。
——(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期刊 9(2) :5-39。
吳介民( 2009)中國因素與台灣民主。思想11。
吳叡人(1999)祖國的辯證:廖文奎 (1905-1952) 台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思與言,37(3):47-100。
———(2001)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台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1919-1931,收於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頁43-110。台北:新自然主義公司。
———(2006)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17(2):27-218
李筱峰(2008)思想的三聚氰胺更可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08/10/5。
何亞燕(2007)給我MIT。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7/1/24。
余德培(1981)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的觀察—兼談台灣和大陸間接貿易的利弊。聯合報2版1981/2/24。
杜正勝(1997)一個新史觀的誕生。當代120 :20-31。
———(2002)新史學之路。新史學13(3):21-42。
林保華(2008)台獨保健康。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8/9/24。
林佳龍(1988)威權侍從政體下的臺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臺灣社會研究 2(1):117-143。
黃昭堂(2004)「台獨元帥」為何是李登輝──透視台灣人的民族象徵。財訊 35。
柴松林(1980)消費者保護基本法內容的構想。收於蕭新黃蕭新煌等編(1982)臺灣消費者運動理論與實際,頁349-356。台北:時報出版社。
海峽評論(2008)「化獨漸統」與《國統綱領》—馬英九的人事佈局與就職演說之分析。線上210http://www.haixiainfo.com.tw/FF/210.html
徐永明、范雲(2001)「學作」臺灣人:政治學習與臺灣認同的變遷軌跡,1986-1996。臺灣政治學刊 5:3-63。
張茂桂(2001)評蕭阿勤《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及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 29 :293-299。
曹永和(2000)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光興(2004)嗆聲自身—民主運動與美國帝國主義。臺灣社會研究 55:243-251。
陳佳宏(2004)戰後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與演變(1945-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陳啟明(1980)如何保護消費者﹖經濟日報 第12版 經濟副刊1980/11/20 。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本帝國的臺灣國語政策、近代化、認同。台北:麥田。
楊淑芬(2007)別買690商品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7/9/1。
黃欣琳(2008)條碼無效 自己把關吧。自由時報家庭親子2008/10/23。
葉啟政(2005)現代人的天命—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台北:群學出版社。
管碧玲(1994)民族主義與台灣政黨政治。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陸霖(2000)是誰惹毛了沉睡的貓?台灣有線電視市場場域中的權力競爭。見張苙雲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頁225-261。台北:遠流出版社。
劉勝驥(1998)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研究 41(3):7-30。
簡余晏(2008)China-Free。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08/9/18。
Abdelal, Rawi. 1999. Economic Nationalism After Empire.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Nation, Economy, and Security in Post-Soviet Eurasia. Ph. D.Dissertation. Connel Univerity.
Appadurai, Arjun (1986)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Arjun Appadurai(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uman, Zygmunt (2000)The Individualized Society. Cambridge:Polity Press.
Beck, Ulrich (2004[1986])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汪浩譯。台北:巨流出版社。
Becker, Howard S. (2009)[1998]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郭姿吟、呂錦媛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Bennent, Tony(1995)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New York:Routledge.
Billig, Michael (1995) Banal National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Ching, Leo T. S(荊子馨)(2006[2001]) 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鄭力軒譯。台北:麥田。
Du Gay, Paul et al. (1997) 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Dean, Mitchell (1999) Governmentality: Power and Rule in Modern Socie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Edensor,Tim (2002) National Identity, Popular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Oxford: Berg Books.
Falk, Pasi and Campbell, Colin(1997)Introduction. In Pasi Falk and Colin Campbell(eds.) The Shopping Experie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Faulks, Keith (2003[2000])公民身份。黃俊龍譯。台北:巨流。
Foster, Robert John(2002)Materializing the nation: commodities, consumption,and media in Papua New Guine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91) Governmentality. In G, Burchill, C. Gordon and P.Miller (eds.).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Hemel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Fox, Jon E. and Miller-Idriss, Cynthia(2008)Everyday Nationhood. Ethnicities, 8(4) 536-562.
Frank, Dana(1999)Buy American: The Untold Story of Economic Nationalism.Boston, Mass. : Beacon Press.
Gelliner, Ernest(2001[1983])國族與國族主義。李金梅譯。台北:聯經。
Gerth,Karl (2007) [2003] 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黃振萍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Giddens, Anthony (2000[1991])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翻譯。台北:左岸文化。
Gladney, Dru (2004) Dislocating China: Reflections on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ll, Sturat (1993)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Jonathan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 (1996)Who needs identity? In Sturat Hall and Paul Du Gay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London:Sage Publications.
———— (1997) Repres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Signifying Prati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roch, Miroslav(1993) From National Movement to the Fully-Formed Nation:The Nation-Building Process in Europe.New Left Review 198: 3-20.
Hobsbawm, Eric (1998)[1992] 民族與民族主義。周志杰譯。台北:麥田。
Howes, David (1996) Consumption: Commodities and Cultural border. In David Howes(ed.)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Hsiau, A-chin(蕭阿勤)(2000)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Miller, Daniel (1997:45)Could Shopper Ever Really Matter ? In Pasi Falk and Colin Campbell(eds.) The Shopping Experie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Nelson, Laura C.(2006)South Korea Consumer Nationalism: Women, Children, Credit, and Other Perils. In Sheldon Garon and Patricia L. Maclachlan(eds.) The Ambivalent Consumer: Questioning Consumption 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ee, Ming-Tsung (李明璁)(2004)Absorbing ‘Japan’: Transnational Media,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Identity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izabeth Cohen(2003)A Consumers' Republic: The Politics of Mass Consumption in Postwar America .Nwe York:Knopf.
Lo, Ming-cheng (駱明正)(1994) Crafting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The 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7(2):198-223.
Rose, Gillian (2006[2001])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王國強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Simon, Scott (2005) Tanners of Taiwan: Life Strategies and National Culture Cambridge, Mass:Westview Press.
Smith, Antonthy(2008)The limited of Everyday Nationhood. Ethnicities 8(4):563-573.
Storey , John (2002)[1999] 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Trentmann, Frank (2007:155)Citizenship and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Vol 7(2): 147–158 .
Turner, Victor(1974)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uang, Chihui(黃智慧) (2003)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Attitudes toward Japan in the Post-colonial Period. In Robert Cribb and Narangoa Li. (eds.) Imperial Japan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Asia, 1895-1945.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Wu, Rwei-Ren(吳叡人)(2003)The Formosan Ideology: Oriental Colonialism 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1895-1945. Ph.D.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Yoshimi, Shunya(吉見俊哉)(2006) Consumming America, Producing Japan. Translated by David Buist. In In Sheldon Garon and Patricia L. Maclachlan(eds.) The Ambivalent Consumer: Questioning Consumption 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米果相關著作
米果(2008a )今天的台灣製造購物清單。私,生活意見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7336267
——(2008b)我是台灣製造偏執狂。私,生活意見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9924175
——(2008c)台灣小美,好長壽。私,生活意見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6846687
——(2008d)正宗夾腳拖。私,生活意見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5425823
——(2008e)台灣香菇,好味道。私,生活意見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7050777
——(2008f)台灣紡織業,好堅強。私,生活意見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7023629
——(2008g)台灣滷味,好銷魂。。私,生活意見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6834129
——(2009)綠豆椪的偏見。台北:時報出版
剪報資料
中央社(2008/9/19)經濟部力推本土製品 鼓勵民眾買國貨愛台灣。
中央社 (2009/8/20)「就是愛台灣—品牌台灣」毛巾、織襪、製鞋產業聯合展售會熱鬧登場。
中國時報(2004/1/7)選購年貨 看顏色任標示……注意大陸貨是否有來源證明,大台北萬象。
中國時報(2004/1/8)吃大陸生蠔 新加坡逾200人中毒,兩岸三地新聞。
中國時報(2004/3/23)掛麵加料 福馬林、明礬漂白,兩岸三地新聞。
中國時報(2004/4/3)大陸貨泡甲醛塞鉛塊 來自對岸貨源,社會脈動。
中國時報(2004/4/8)兒童節禮商人 黑心熱水瓶 全面回收追蹤,大台北都會。
中國時報(2004/5/16)大陸江浙酒店 毒魚翅充斥,社會脈動
中國時報(2004/5/22)牛皮下腳當原料 黑心奶粉再現,兩岸三地新聞
中國時報(2004/6/2)假酒假奶粉 黑心商品肆虐,兩岸三地新聞。
中國時報(2004/6/10)廣海鹹魚浸毒藥 蒼蠅死翹翹,兩岸三地新聞。
中國時報(2004/6/13) 買了一套西服 一碰扣子全無 喝下兩盅名酒 立刻酒精中毒,兩岸視窗。
中國時報(2004/6/23)黑心商人 污水泡粽活豬灌水,兩岸三地新聞。
中國時報(2004/8/9 )廣東蜜餞工廠 戴防毒面具製蜜餞!不會吧,兩岸三地新聞。
中國時報(2004/9/8)大陸黑心食品充斥金門街頭,社會脈動。
中國時報(2004/11/12)大陸花生粉 黃麴毒素超量27倍,社會脈動。
中國時報(2004/12/29)使用不當 家電會「發火」,社會綜合。
民生報(2003/4/10)黑心口罩,A2版。
民生報(2005/12/16)毛巾襪子嘉年華 為台灣紡織正名,A7版。
自由時報(2005/6/10)中國鞋魚目混珠 台灣標誌迎戰,財經焦點。
自由時報(2006/3/12)中國劣質毛巾掛我商標 經長承諾稽查,焦點新聞。
自由時報(2006/3/19)民主三月再寫新頁 反併吞 上街嗆中國,焦點新聞。
自由時報(2006/3/22)立委爆料 國軍腳穿中國襪,政治新聞。
自由時報(2006/3/22)台聯:中國黑心貨充斥 積極管理何在,政治新聞。
自由時報(2007/2/13)反中國傾銷 產業公會推愛用國貨,政治新聞。
自由時報(2007/3/27)聯苯胺毒性 可潛伏20年 中國毒毛巾 含強烈致癌物,生活新聞。
自由時報(2007/9/22)趙宇超發明物 與中國絕緣,中部新聞。
自由時報(2007/9/27)惱羞成怒,自由談。
自由時報(2007/10/22)擊退中國劣貨 台灣貨 搶回市場,焦點新聞。
自由時報(2007/10/23)設MIT標章 經部願研究,焦點新聞。
自由時報(2007/11/15)面對中國崛起不憂不懼選擇自己要走的路,社論。
自由時報(2008/3/7)再批共同市場 謝憂中國黑心貨禍台,焦點新聞。
自由時報(2008/6/8)制服中國貨 價廉物不美家長批,中部新聞。
自由時報(2008/9/23)中國放毒,自由評論。
自由時報(2008/9/24)人命關天 在中國不值一文錢,自由評論。
自由時報(2008/9/25)可怕與可恨,自由評論。
自由時報(2008/9/26)遠離中國以策安全──這才是台灣人要走的路,自由評論。
自由時報(2008/9/19)中國毒奶粉 貝力也怕怕,體育新聞。
自由時報(2008/9/23)丁國琳王宇婕 慶百集 拒奶味,影視名人。
自由時報(2008/9/24)田媽媽烘焙品,全用國產乳,北部新聞。
自由時報(2008/9/24)無患子牙膏 4天賣掉10萬支,流行消費。
自由時報(2008/9/25) 多社團發起 拒買中國貨,南部新聞。
自由時報(2008/9/26)未送驗中國奶製品 大賣場還在賣,北部新聞。
自由時報(2008/9/27)安迪變賣房車 騎小綿羊代步,影視名人。
自由時報(2008/9/27)中國毒奶餘悸 改餵母乳者增,中部新聞。
自由時報(2008/9/28)食品標原料產地 綠推修法,焦點新聞。
自由時報(2008/9/29)怕了毒奶 台製麵茶翻紅,南部新聞。
自由時報(2008/10/7)獨派串聯 發起拒買中國黑心貨,生活新聞。
自由時報(2008/10/9)台灣產品專區熱賣 糕餅業也加入,生活新聞。
自由時報(2008/10/23)徵文大拼盤:中國黑心貨 不要來惹禍,家庭親子 。
自由時報(2008/11/7)台灣精品發表 尚讚!財經焦點。
自由時報(2008/12/30)反傾銷 業者寄望政府,南部新聞。
自由時報(2009/4/2)立委痛批不愛國貨:故宮白菜、肉石紀念品 竟是中國貨,生活新聞。
自由時報(2009/10/11)MIT好品質 60多個攤位行銷國產品,北部新聞。
經濟日報(1981/1/14)決不通商,2版。
經濟日報(1982/8/2)窗型冷氣、冰箱列為首批特殊商品,4版。
經濟日報(1985/4/13)正視有關「轉口貿易」的問題,2版。
經濟日報(1985/5/27)進口品須附中文標示 經部決加強查核,3版。
經濟日報(1985/10/2)涉嫌與匪區通商 陳國勳等被公訴,2版。
經濟日報(1989/3/1)物以稀為貴 「大陸畫」風行一時 一窩蜂心態 畫廊拚價優勝劣敗 ,19版。
經濟日報(1989/3/2)大陸貨市場「蜜月期」過了,19版。
經濟日報(1986/7/10)含危害人體化學成份商品 計畫訂警告標示符號,10版。
經濟日報(1988/12/12)安徽歙硯「風光」不再!,6版。
經濟日報(1989/11/10)「第一屆大陸商品文物展」 中影文化城文物館展出中 ,20版。
經濟日報(1990/6/8)從畫作到玉石 從紡織到手工藝 百貨業掀起大陸商品銷售戰,18版。
經濟日報(1991/9/23)台商大陸投資產品嚴重打擊本土產業,9版。
經濟日報(1993/7/9)大陸商品將適度放寬進口 陸委會:尤其是零組件和半成品 以利業者減輕成本,2版。
經濟日報(1994/8/18)製藥業籲進口藥以中文標示,13版。
經濟日報(2001/2/10)毛巾業榮景不再 紛外移榮景不再 ,11版。
經濟日報(2001/8/6)開發新產品 才能穩住地位,35版。
經濟日報(2001/8/31)遊金門買大陸貨,42版。
經濟日報(2002/8/14)大陸白酒搶市戰雲密佈,酒品專刊。
經濟日報(2002/8/30)全家便利店 大陸食品搶市,37版。
經濟日報(2005/9/21)大陸貨太便宜 合纖業也要反擊,A9版。
經濟日報(2006/3/1)WTO架構下 兩岸貿易戰開打,A1版。
經濟日報(2009/6/16)立院朝野協商通過 公共工程採購 國貨優先,A4版。
聯合報(1961/3/23)反保護政策,3版。
聯合報(1985/4/12)轉口貿易是糖衣毒藥,2版。
聯合報(1985/7/8)迂迴進口大陸棉花 難以僥倖矇混過關,2版。
聯合報(1986/3/24)中共統戰、唯利是圖 妄想投資、錢少滾蛋,5版。
聯合報(1986/7/31)酒品多少添加物 應向大眾說分明,3版。
聯合報(1987/12/7)我對大陸市場倚賴漸深 但論出口比重仍屬輕微,2版。
聯合報(1988/7/16)間接進口大陸原料 將採正面表列原則,4版。
聯合報(1989/3/24)日本速食麵 兩個製造日,5版。
聯合晚報(1991/1/22)公交法配合 商品標示法 不實商標 最高罰金3百萬,6版。
聯合報(1994/4/14)下月停出大陸團 違者可吊照,2版。
聯合晚報(1994/4/6)立委怒吼譴責中共 砲轟陸委會,1版。
聯合晚報(1994/4/9)李總統:中共行徑 像土匪一樣,1版。
聯合報(1994/4/13)兩岸文教交流 即起全面暫停,1版。
聯合報(1994/4/18)本報及蓋洛普兩項民意調查同時顯示 千島湖事件後贊成台獨聲音 比率上漲,1版。
聯合報(1996/5/20)李登輝總統就職演說全文,4版。
聯合晚報(2001/2/5)大陸零食 有夠便宜 坊間四處充斥 國內業者招架無力,23版。
聯合晚報(2001/12/30)百貨戰國 狂殺低價 獎不完,6版。
聯合報(2002/1/22)三鳳中街 高唱迎賓曲,17版。
聯合報(2003/1/16)金門乾貨 多項不合格,35版。
聯合報(2003/1/18)台北年貨大街 宅配到府,19版。
聯合報(2003/1/20)金門大陸街 年貨一把抓,9版。
聯合晚報(2004/1/7)年貨大街開賣 大陸乾貨化明為暗,3版。
聯合報(2004/1/8)購買日韓花菇 當心大陸貨混充,B5版。
聯合晚報(2006/1/4)三不選購原則:不買標示不清楚 乾貨要泡水 不買過於鮮豔貨,10版。
聯合報(2006/3/14)蘇治芬突檢大賣場 要求標示不清的立即下架,C2版。
聯合報(2007/9/5)愛台灣要爭氣,A2版。
聯合報(2008/2/29)馬有誠意 不代表藍獲救贖,A4版。
聯合報(2008/9/23)產地辨識 7字頭條碼大陸製,C1版。
聯合報(2008/3/20)選前公布黑心貨 8成中國製,A17版。
聯合晚報(2008/9/17)不要軟骨頭 綠促馬譴責中國,A7。
聯合報(2008/9/17)蔡同榮自爆 吃到毒奶粉,A3版。
聯合晚報(2008/9/19)毒奶恐慌 只要大陸奶粉都丟掉,A2版。
聯合晚報(2008/9/25)毒奶風暴毒奶風暴 排山倒海 蔣孝嚴:陳雲林現在不宜來,A4版。
聯合報(2009/4/2)翠玉白菜大陸貨 故宮下架,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