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前後,遷台的外省軍民中,有這麼個特殊族群,他們在大陸出生,少年時期在台灣度過,在崇美的留學風潮下又遠赴美國。本論文由這個族群中,擇取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以及張系國五位作家,來呈現多重認同的問題。這五位作家的生活經驗,跨越了大陸、台灣、美國三個地理空間。在台灣,他們曾因為國家的分裂,無法回到原鄉。身為外省人,他們如何呈現自己的中國認同與台灣認同?在崇美的時空下,他們來到美國,歷經保釣運動、台灣退出聯合國以及認識新中國的熱潮,他們又如何重新塑造自己的家國認同?
本文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論文架構。第二章分別就大陸與台灣兩個流亡空間,來觀察他們的逃難記憶與家國意識,透析其由「從何處來」到「身在何處」的思考變化。第三章探討這些作家在六、七O年代的作品中,留學生與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與生命情境。第四章則針對保釣運動、台灣退出聯合國以及認識新中國的行動,來探討他們家國認同的曲折變化。這群作家擺盪在「出走」與「回歸」之間的狀態,曾被視為「無根」與「放逐」,他們究竟能鄉歸何處?本文在末章結論提出這五位作家身為「邊緣人」的「多重認同」現象,以及透過書寫離散來表露自己「身在異域心在祖國」的生命情調。
一、聶華苓作品集
在1955到1960年間,聶華苓在《自由中國》發表了一系列描寫遷台外省人的小說,諸如〈母與女〉、〈葛藤〉、〈晚餐〉、〈綠窗漫筆〉、〈賣麵茶的哨子〉、〈愛國獎券〉、〈爺爺的寶貝〉、〈窗〉。
於1956、1957、1959年,在《文學雜誌》發表了〈高老太太的周末〉、〈寂寞〉、〈珊珊,你在那裡?〉。
1958年9月在《文星》發表了〈中根舅媽〉;又分別於1958年和1963年在《聯副》發表了〈樂園之音〉和〈月光•枯井•三腳貓〉。
1959年、1963年在台灣出版的《翡翠貓》與《一朵小白花》兩本短篇小說集中,除了收入先前發表在報刊雜誌的作品外,尚有多篇新作。
聶華苓《翡翠貓》。台北:明華書局,1959年。
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台北:學生出版社,1960年。
聶華苓《一朵小白花》,台北:文星書店,1963年。
聶華苓《台灣軼事》,北京出版社,1980年。
聶華苓《千山外,水長流》,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
聶華苓《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台北:林白,1986年。
聶華苓《三十年後─夢遊故園》,台北:漢藝色研,1988年。
聶華苓《聶華苓札記集》,高雄:讀者文化,1991年。
聶華苓《鹿園情事》,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
聶華苓《桑青與桃紅》,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二、於梨華作品集
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台北:皇冠,1996年。
於梨華《歸》。台北:皇冠,1990年。原始出版日,1970年。
於梨華《尋》。台北:皇冠,1990年。初版,1989年。
於梨華《相見觀》。台北:皇冠,1990年。原始出版日,1989年。
於梨華《柳家莊上》。台北:皇冠,1990年。初版,1988年。
於梨華《會場現形記》。台北:皇冠,1989年。
於梨華《雪地上的星星》。台北:皇冠,1989年。
於梨華《屏風後的女人》。台北:九歌,1998年。
於梨華《白駒集》。台北:大林,1980年。
於梨華《也是秋天》。台北:皇冠,1970年。
於梨華《三人行》。台北:皇冠,1989年。
三、白先勇作品集
白先勇《遊園驚夢》,台北:仙人掌,1968年。
白先勇《明星咖啡館》,台北:皇冠,1984年。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6年。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2003年。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爾雅,2002年。
白先勇《臺北人》,台北:爾雅,2003年。
白先勇《驀然回首》,台北:爾雅,2003年。
白先勇《紐約客》,台北:爾雅出版社,2007年。
四、劉大任作品集
《紅土印象》,台北:志文,1970年。
《杜鵑啼血》,台北:遠景,1984年;台北:洪範,1990年;台北:皇冠,2000。
《浮游群落》,台北:遠景,1985年;台北:遠流,1990年;台北:皇冠,1997。
《秋陽似酒》,台北:洪範,1986年。
《晚風習習》,台北:洪範,1990年;台北:皇冠,1998年。
《劉大任袖珍小說選》,台北:皇冠,1996年。
《來去尋金邊魚》,台北:洪範,1996年。
《落日照大旗》,台北:皇冠,1999年。
《走出神話國》,台北:圓神,1986年;台北:皇冠,1997年。
《神話的破滅》,台北:洪範,1992年;台北:皇冠,1997年。
《薩伐旅》,台北:麥田,1992年。
《走過蛻變的中國》,台北:麥田,1993年。
《強悍而美麗:劉大任運動文集》,台北:麥田,1995年。
《無夢時代》,台北:皇冠,1996年。
《赤道歸來》,台北:皇冠,1997年。
《強悍而美麗》,台北:皇冠,1998年。
《我的中國》,台北:皇冠,2000年。
《果嶺上下》,台北:皇冠,2002年。
《紐約眼》,台北:印刻,2002年。
《空望》,台北:印刻,2003年。
《月印萬川》,台北:印刻,2005年。
《園林內外》,台北:時報文化,2006年。
《晚晴》,台北:INK印刻,2007年。
五、張系國作品集
張系國《快活林》,台北市:遠行,1973年。
張系國《地》,台北:純文學,1975年;洪範2002年。
張系國《天城之旅》,台北:洪範,1977年。
張系國《香蕉船》,台北:洪範,1976年。
張系國《皮牧師正傳》,台北:洪範,1978年。
張系國《孔子之死》,台北:洪範,1978年。
張系國《昨日之怒》,台北:洪範,1978年。
張系國《棋王》,台北:洪範, 1978年。
張系國《黃河之水》,台北:洪範,1979年。
張系國《不朽者》,台北:洪範,1983年。
張系國《讓未來等一等吧》,台北:洪範, 1984年。
張系國《英雄有淚不輕彈》,台北:洪範 1984年。
張系國《橡皮靈魂》,台北:洪範,1987年。
張系國《沙豬傳奇》,台北:洪範,1988年。
張系國《遊子魂組曲》,台北:洪範1989年。
張系國《男人的手帕》,台北:洪範 1990年。
張系國《世界沙豬語錄》,台北:知識系統,1990年。
六、單篇論文
王德威〈秋陽似酒──保釣老將的小說〉《聯合報》,1996年9月30日。
王德威〈臨陣的姿勢──評劉大任的《晚風習習》〉、
〈追尋歷史的慾望──談劉大任的《杜鵑啼血》和《秋陽似酒》〉,
收入《閱讀當代小說》,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劉大任的《浮游群落》〉,《中國時報》,1987年1月4日。
王德威 〈鄉愁的超越與困境—司馬中原與朱西寧的鄉土小說〉。《小說中國》。台北:麥田,1993年。頁279-298。
王開平〈運動健將與生活哲學家──訪小說家劉大任〉,《聯合報》,1997年11月10日。
王仲偉〈無夢時代的追夢者〉《文訊》,1996年11月。
白先勇 〈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中的放逐主題〉明報月刊,1967年1月號。
白先勇 〈世紀性的漂泊者─重讀《桑青與桃紅》〉原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90年1月9日。後收入《第六根手指》,台北:爾雅,1995年。
平 路 〈留美作家的創作新路〉收入張寶琴等主邊《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聯合
文學出版社,1995年6月。
江中明專訪〈走出政治神話、進入文學夢土〉《聯合報》,1997年11月4日。
李歐梵 〈四十年來的海外文學〉收入張寶琴等主邊《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聯合
文學,1995年6月。
李歐梵 〈重劃《桑青與桃紅》的地圖〉,收入《桑青與桃紅》,台北:時報文化,
1997年。
李有成 〈漂泊離散的美學:論《密西西比的馬薩拉》〉。《中外文學》,第二十卷
第七期,81.12。
於梨華〈三十五年後的牟天磊〉。《文訊月刊》(1990.2):38-39。
金恆偉〈劉大任的十字架──政治〉《聯合文學》,第五卷第九期,1988年7月。
林克紀錄〈聶華苓和非洲作家談《桑青與桃紅》〉(上)(下) (1979.8.24於美國、愛
荷華州、愛荷華城)明報216-7期,1984.1。
林黛嫚〈以文學心靈擁抱中國──從破裂鏡頭觀察人生的劉大任〉《中央日報》,1991年10月17日。
葉石濤 〈談聶華苓的小說和散文〉《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
葉石濤 〈六○年代作家的流浪和放逐〉《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
年。
黃重添 〈故鄉在他們夢裡重現〉《台灣長篇小說論》,台北:稻禾,1992年。
黃重添等〈無根一代的代言人—於梨華的《又見棕欖又見棕欖》〉,《 台灣新文學概觀 》,台北:稻禾,1992年:143-159。
黃重添等〈唱「浪子」悲歌的聶華苓〉,《 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1992年,頁128-142。
黃麗萍(整理) 〈矛盾中的再生—聽聶華苓談“華文文藝與世界文藝“〉。星洲日報,1983. 1.17,15版。
齊邦媛 〈留學生「生」文學─由非常心到平常心〉《千年之淚》,台北:爾雅,
1990年。
齊邦媛 〈時代的聲音〉《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年。
徐國倫、王春榮 〈於梨華的《又見棕欖又見棕欖》〉,《二十世紀兩岸文學史》。遼寧 :遼寧大學 ,1994:200-204。
夏志清〈評於梨華的「又見棕欖又見棕欖」〉,中央日報,55年10月18-21日。
蔡雅薰〈六、七○年代留學生小說述論…以於梨華、白先勇、張系國作品為主〉。文建會:台灣現代小說史研討會,1997年。
聶華苓 〈小說的實與虛〉《明報月刊》,民90.7。
廖玉蕙 〈逃與困─聶華苓女士訪談錄〉《自由時報》,民國92年1月13日。
簡政珍 〈放逐者詩學〉《中外文學》,12.6 (1991.11):4-24。
簡政珍 〈張系國:放逐者的存在探問〉《中外文學》,24.1 (1995.6):20-42。
簡政珍 〈白先勇的敘述者與放逐者〉《中外文學》,26.2 (1997.7):169-194。
柯慶明 〈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學〉收入張寶琴等主邊《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聯
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6月。
張系國 〈遊子文學的背棄與救贖〉收入張寶琴等主邊《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聯
合文學,1995年6月。
陳芳明 〈台灣文學史論〉《典範的追求》,臺北:聯經,1994年。
岡崎郁子〈劉大任〉《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前衛出版社,1997年1月。
楊照 〈杜鵑猶啼血,秋陽化醇酒——評劉大任的四部作品〉〈尺幅萬象——綜
論劉大任的《秋陽似酒》〉《文學的原像》,聯合文學,1995年5月。
殷允芃 〈又見於梨華〉《幼獅文藝》,1969年7月。
康來新〈有酒無鄉,有鄉無土〉《聯合文學》1986年6月。
袁瓊瓊〈運動員的真善美之夢〉《中國時報》1995年3月2日。
馬 森〈文學的鄉愁──劉大任的小說〉《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主潮》,
聯合文學,1997年11月。
楊 照〈杜鵑猶啼血,秋陽化醇酒──評劉大任的四部作品〉、
〈尺幅萬象──綜論劉大任的《秋陽似酒》〉,
收入《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5月。
劉再復 〈文學對國家的放逐林克紀錄〉《放逐諸神─文論提綱和文學史重評》。
台北:風雲時代,1995年6月初版。
劉秀美〈試論留外華人題材小說中之「悲情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十期, 1998年,頁291-304。
郭淑雅〈「喪」青與「逃」紅?—試論聶華苓《桑青與桃紅》/國族認同〉
《文學台灣 》,(1999年10月):頁252-275 。
柏右銘(Yomi Bracster)著 黃女玲譯 〈台灣認同與記憶的危機 蔣後的迷態敘述〉
收於《書寫台灣》,劉紀蕙、周英雄 編。
趙彥寧〈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O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9年12月,頁39~40)。
七、專著
王德威 《閱讀當代小說 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1990年。
王德威 《小說中國》,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
王德威 《眾聲喧嘩 30年代與8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98年。王德威 《眾聲喧嘩以後 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
白少帆等 《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
石之瑜 《中國主權與人性》,台北:世界,1995年初版。
石之瑜 《後現代的國家認同》,台北:世界書局,1995年。
石之瑜、黃競涓(著)《當代政治學的新範疇─文化、性別、民族》,台北:漢蘆
圖書,2001年。
呂正惠 《小說與社會》,聯經出版社,1988年。
呂正惠 《戰後台灣文學經驗》,新地出版社,1995年。
李筱峰 《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自立晚報出版,1987年。
李歐梵 《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1996年。
金耀基 《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齊邦媛 《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齊邦媛 《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
葉石濤 《台灣文學史綱》,文學界雜誌社,1997年。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
范銘如 《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綜論》,台北:麥田,2002年。
林幸謙 《生命情節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研究》,台北:麥田,1994年。
郭紀舟 《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郭洪紀 《台灣意識與中國情節》,台北:慧明,2002年。
劭玉銘 《風雲的年代—保釣運動及留學生涯之回憶》,台北:聯經,1991年。
邵玉銘編 《四十年來中國文學 1949-1993》,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春暉出版社,1997年。
袁良駿 《白先勇論》,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7。
楊 澤主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時報出版社,1994年。
楊 澤 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時報出版社,1994年。
龍應台 《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
施 淑 《兩岸文學討論集》,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潘亞暾 《世界華文女作家素描》,廣州:暨南大學,1993年3月,第一版。
劉 俊 《悲憫情懷─白先勇評論》,台北:爾雅出版社,民國84年。
劉紀蕙(編) 《他者之域 文化身份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
羅森邦(著)陳鴻瑜(譯)《政治文化》,台北:桂冠,1984年。
單德興 《銘刻與再現》,台北:麥田,2000年。
單德興、何文敬《文化屬性與華裔美國文學》,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4年。
單德興、何文敬《再現政治與華裔美國文學》,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6年。
單德興(譯) Edward W.Said(著)《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1997年。
陳光興、Stuart Hall著《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Cultural Studies:Dialogues Stuart
Hall)唐維敏編譯,台北:元尊,1998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論》,台北:傳記文學社,1991年。
李黎 編《海外華人小說選》,香港:三聯,1983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
李平譯Jonathan culler著《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1981)。
八、學位論文
傅怡禎 《五O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懷鄉意識》,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朱芳玲 《論六、七O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的原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范怡舒 《張系國小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林燕珠 《劉大任小說中的家族與國族》,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蔡雅薰 《臺灣旅美作家之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研究(1960~1999)》,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
郭淑雅 《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靜宜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2001年。
林翠真 《台灣文學中的離散主題—以聶華苓及於梨華為考察對象》,靜宜大學,
中國文學系,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