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泰尹 |
---|---|
論文名稱: |
民主化後的台灣地方派系:以嘉義縣林派為例 |
指導教授: | 姚人多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地方派系 、侍從主義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最主要的對話對象是王金壽的博士論文。在其文本中,王金壽清楚的說明了伴隨著台灣的民主化,既有的選舉侍從主義以及地方派系已呈現出零碎化、山頭化的特性,並岌岌可危,隨時可能走入歷史。然而在嘉義縣的例子中,卻顯然不是這樣。伴隨著台灣的民主化,民進黨不僅在嘉義縣重建了選舉侍從主義,與民進黨合作之後的林派更是席捲了近年的各項地方選舉。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主要是因為在過去的台灣地方政治研究中,地方派系往往被視為國民黨的統治協力者。因此,這一些研究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議題:地方派系除了是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工具以外,就積極性及在地性的意義來說,它究竟還是什麼?換句話說,王金壽優秀的文本正反映出了多年來地方政治研究主流觀點在視野上的不足。而其所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在說明伴隨著台灣的民主化,既有的台灣地方派系即將崩潰的同時,卻沒有辦法說明為什麼在有些地方選舉侍從主義以及地方派系得以存活下來,甚至更加茁壯。
本文正是在這樣的研究狀況之下所進行。透過對於嘉義縣陽明鄉所進行的田野工作,我試圖從地方社會的角度重新了解地方派系內部的日常經營與政治動員,以及地方派系與政黨之間的關係。其中,我發現到建立在既有的社會關係之上,「報」是所有地方政治動員的起點。而報所發展出來的「挺」、「喬」甚至是最終的「回報」,正是一個完整的地方政治基本範疇,足以以一個較完整的視角來理解地方政治之於地方社會群眾的意義及其實際運作。至於跑攤,則是將一切串起來的關鍵。透過跑攤,地方政治人物首先將地方整合進入一個鬆散的社會關係,並在必要的時候,透過關係的強化,試圖將整個社會關係轉化成為實質的選票。而正是在各項歷史條件的共構狀況下,創造出了民進黨與林派合作的機會,並在民主化後的當下短期創造出了兩者共榮的景象。
不過,這是否代表著選舉侍從主義以及地方派系的長期延續呢?對此,我採取著保留的態度。因為透過了深刻的田野工作,我發現到民進黨在嘉義縣重建侍從主義的舉動雖然外表上光鮮亮麗,但就長期來看卻是一個失敗的舉動。它僅止於維持了林派的政治勢力,卻沒有辦法保證林派對民進黨的政治支持。除此之外,這也並不代表著林派的永續經營,因為除了外部大環境的改變以外,林派同時也必需面對其人口外移、平均教育程度提高…等派系的內部問題。但即便是如此,我們依然能夠清楚的發現到對於地方社會群眾而言,「地方政治」甚至是「地方派系」絕不僅止於既有學術上的死寂的名詞定義,而是一種活生生、血淋淋,刻畫在人們地方選舉甚至是日常生活當中的深刻印記。而所謂的「選賢與能」,自然也就不是建立在一般政治學者對於「理性」的定義之上了。
中文報紙
洪榮志、林春元(2008),陳明文賄選案 更三審逆轉有罪,中國時報,2008年3月21日。
張三舜(1993),林派掌門人:今後將與黨保持距離,聯合晚報,1993年6月26日。
郭勝恩、陳永順(2001),嘉縣本屆省議員賄選案四十人起訴,聯合報,1995年1月27日。
黃煌權(2001),陳明文公開信告別國民黨,聯合報,2001年1月31日。
劉仕傑(2006),走完最後一戰,恭喜宋畢業,聯合報,2006年12月11日。
鄭惠仁、高明法(2004),賄選案證據不足,縣長改判無罪,聯合報,2004年1月14日。
蘇位榮(2005),最高法院撤銷無罪判決:陳明文賄選案發回更審,聯合報,2005年6月4日。
中文書籍及期刊
王金壽(1997)。<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一九九三年風芒縣選舉的個案研究>,《台灣政治學刊》,第二期,頁3-62。
-(2003)。<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第七期,頁177-207。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筱□,(1986)。《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
林佳龍(1998)。<地方選舉與國民黨政權的市場化:從威權鞏固到民主轉型(1946-94)>,收錄於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頁169-260。台北:月旦。
林奕成(2006)。《網絡政治:農會、派系與地方公職選舉竹蘭鄉個案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一卿(1994)。《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介玄(1997)。<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收錄於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地方社會》,頁31-68。台北:聯經。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佔、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二卷第一期,頁77-97。
陳明通、林繼文(1998)。<台灣地方選舉的起源與國家社會關係轉變>,收錄於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頁23-70。台北:月旦。
吳乃德、陳明通(1993)。<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錄於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頁303-334。台北:中研院。
陳晉煦(2004)。《神轎:試析林合成的宗教與政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
陳景雲(1999)。《高雄縣地方派系政治研究:一個整合性觀點的提出》。嘉義: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璿仁(2002)。《民進黨與地方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賞蓉(2003)。《民進黨與地方勢力結盟之研究:以2001年嘉義縣市長選舉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玲(2007)。《台灣首屆縣市長選舉之研究(1950~1951)》。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英志(2006)。《政治生態變遷下地方派系與政黨互動研究:以嘉義縣陳明文模式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薛化元(2001)。<台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考察:以動員戡亂時期為中心的探討>,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研院。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研院社研所籌備處。
-(2003)。《茶鄉社會誌》。台北:中研院社研所。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台北:稻鄉。
廖忠俊,(2000)。《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
Weber, Max(1993)。《支配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台北:遠流。
西文書籍及期刊
Herbert Kitschelt, 2000. “Linkages Between Citizens and Politicians in Democratic Polities,”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33 No.6, p.845-879
Jacobs, J. Bruce, 1980. Local Politics in a Rural Chinese Culture Setting: 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Taiwan. Contemporary China Center, 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Jacobs, J. Bruce, 2008. Local Politics in Rural Taiwan under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Norwalk, CT: EastBridge
Land’e Carl H., 1977a, “Introduction: The Dyadic Basis of Clientalism,” in Stiffen W. Schmid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nd’e Carl H., 1977b, “Networks and Groups in Southeast Asia: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Group Theory of Politics,” in Stiffen W. Schmid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icholas, Ralph W., 1977.”F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Stiffen W. Schmid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ng, Chin-Shou(王金壽), 2004.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Breakdown of Clientelism in Taiwan, 1987-2001. Doctoral Disserta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unpublished.
Wu, Nai-The(吳乃德),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Doctoral Disserta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