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玫文
Mei-Wen Wang
論文名稱: 柯大宜教學理念運用於音樂欣賞對兒童喜好音樂程度之影響
指導教授: 陳淑文
陳曉嫻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3
中文關鍵詞: 柯大宜教學理念音樂欣賞喜好音樂程度
外文關鍵詞: Kodaly approach, music appreciation, music attitud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中的音樂課程,探討柯大宜教學理念運用於音樂欣賞對兒童喜好音樂程度之影響。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之參考。為有效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乃透過文獻探討建立理論基礎,採用實驗研究法進行實驗教學。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自行設計的兒童喜好音樂程度態度量表、實驗觀察記錄表、學生心得記錄表。
    本研究採用非隨機控制組前後測實驗設計,樣本為台中縣某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有效樣本數共63名,分實驗組31名(柯大宜理念教學)與控制組32名(一般教學)。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相依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檢定。
    研究結果發現:兒童喜好音樂程度態度量表後測總分實驗組高於控制組,但未達顯著差異(p > .05)。實驗組前後測分數的比較雖無顯著差異(p > .05),但呈現增加的趨勢。
    學生對柯大宜理念教學的反應與意見以質性方法收集與分析。觀察發現,實驗組學生上課秩序較佳,對上課內容顯現出期待、深入思考及踴躍發表的良好現象,師生互動良好,比較喜歡輕快有趣的歌曲,學生大部分贊同此十週的課程「使我更喜歡音樂」。相較於控制組,實驗組在音樂演唱及演奏方面較能主動練習及注意細微的音色表現。少部分學生聽不太懂閩南語,對鄉土民謠的意境則較難體會。在學習音樂未來的希望與目標上,多數學生希望成為音樂家、音樂老師及歌星。
    柯大宜教學理念運用於音樂欣賞能增加兒童喜好音樂的程度,但在統計上無顯著的差異。且根據學生的反應與意見,上課秩序較佳、對上課內容顯現出期待、深入思考、踴躍發表及主動學習的良好現象、師生互動良好等,故柯大宜理念教學值得在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課程中推廣。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Kodaly approach on fourth graders’ music attitudes toward 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curriculum of “Arts and Humanitie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d researcher-designed “Music Attitude Scale,” observation, and students’ feedback.
    The research design of the study was a quasi-experimental pretest-posttest design. Subjects were 63 fourth-grade student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During ten-week experimental period, 31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aught through Kodaly approach, while 32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aught trough traditional approach. Analysis of covariance, 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t-tests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following:
    The total score of children’s music attitude in the Post-test,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but not significa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5). Comparing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score show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although not significant (p > .05).
    The results of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were listed below:
    Both teacher and students enjoyed the Kodaly based lessons. In addition, they thought the class management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were better in the Kodaly based lessons. In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students were eager to attend classes, participate discussion, and show deeper thoughts to music. Most students agreed the Kodaly approach “makes me love music much more.” For whom did not understand folk songs in certain languages, they also hoped to achieve higher goal in music learning. In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most of the students wanted to become musicians, music teachers or singers.
    As mentioned above, Kodaly approach can help children enjoy music more, and it shoud be recommended to apply to our “Arts and Humanities” curriculum.

    目 次 頁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Ⅲ 圖次 Ⅴ 表次 Ⅵ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六節 名辭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興趣相關理論及研究 9 第二節 柯大宜音樂教學法 21 第三節 音樂欣賞的意義與重要性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5 第三節 實驗設計 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8 第五節 實施程序 61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的教學法運用於音樂欣賞對於兒童喜好音樂程度的影響 65 第二節 學生對柯大宜理念教學的反應 97 第三節 分析與討論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9 第二節 結論 111 第三節 建議 112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15 二、英文部分 121 附錄 附錄一 柯大宜教學理念之音樂欣賞單元活動設計 125 附錄二 兒童喜好音樂程度態度量表(前測) 177 附錄三 兒童喜好音樂程度態度量表(後測) 178 附錄四 學生心得記錄表 179 附錄五 學生學習心得插圖 197 圖次 圖2-1 柯大宜手號 30 圖2-2 音樂節奏名 31 圖2-3 澳洲柯大宜音樂教育學院音樂節奏名 32 圖3-1 研究架構圖 54 圖3-2 實驗變項分析圖 57 圖3-3 「兒童喜好音樂程度」態度量表編製程序圖 59 圖4-1 兩組學生在「喜歡音樂」前後測平均數之比較 73 圖4-2 兩組學生在「喜歡藝術與人文課本中音樂課程」前後測 平均數之比較 75 圖4-3 兩組學生在「喜歡現在的音樂課」前後測平均數之比較 76 圖4-4 兩組學生在「喜歡現在教我的音樂老師」前後測平均數之比較 77 圖4-5 兩組學生在「喜歡唱歌」前後測平均數之比較 79 圖4-6 兩組學生在「喜歡吹直笛」前後測平均數之比較 80 圖4-7 兩組學生在「喜歡其它樂器」前後測平均數之比較 82 圖4-8 兩組學生在「喜歡學習音樂」前後測平均數之比較 85 圖4-9 兩組學生在「兒童喜好音樂程度」態度量表前後測總分 平均數之比較 87 圖4-10 實驗組「兒童喜好音樂程度」態度量表各題前後測平均數比較 88 圖4-11 控制組「兒童喜好音樂程度」態度量表各題前後測平均數比較 89 表次 表2-1 音樂欣賞的三個層次 38 表2-2 一般常用音樂欣賞之類型與教學方式 45 表2-3 國小三、四年級的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分段能力指標 49 表3-1 實驗組與控制組人數對照表 55 表3-2 實驗設計表 56 表3-3 實驗課程設計計畫表 58 表3-4 兩組學生四上學業及音樂成績的差異 63 表4-1 兩組學生在態度量表前測分數的差異 67 表4-2 兩組學生在態度量表後測分數的差異 69 表4-3 兩組學生在態度量表後測分數之共變數分析 70 表4-4 兩組學生在態度量表前後測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1 表4-5 實驗組學生在「喜歡音樂」前後測分數的差異 73 表4-6 實驗組學生在「喜歡藝術與人文課本中的音樂課程」前後測 分數的差異 75 表4-7 實驗組學生在「喜歡現在的音樂課」前後測分數的差異 76 表4-8 實驗組學生在「喜歡現在教我的音樂老師」前後測分數的差異 77 表4-9 實驗組學生在「喜歡唱歌」前後測分數的差異 79 表4-10 實驗組學生在「喜歡吹直笛」前後測分數的差異 80 表4-11 實驗組學生在「喜歡其它樂器」前後測分數的差異 82 表4-12 實驗組各學生在「喜歡其它樂器」前後測填答情形 83 表4-13 控制組各學生在「喜歡其它樂器」前後測填答情形 84 表4-14 實驗組學生在「喜歡學習音樂」前後測分數的差異 85 表4-15 實驗組學生在「總分」前後測分數的差異 87 表4-16 兩組學生在「喜歡音樂」前後測選項人數交叉表 90 表4-17 兩組學生在「喜歡藝術與人文課本中的音樂課程」前後測 選項人數交叉表 90 表4-18 兩組學生在「喜歡現在的音樂課」前後測選項人數交叉表 91 表4-19 兩組學生在「喜歡現在教我的音樂老師」前後測選項人數 交叉表 91 表4-20 兩組學生在「喜歡唱歌」前後測選項人數交叉表 92 表4-21 兩組學生在「喜歡吹直笛」前後測選項人數交叉表 92 表4-22 兩組學生在「喜歡其它樂器」前後測選項人數交叉表 93 表4-23 兩組學生在「喜歡學習音樂」前後測選項人數交叉表 93 表4-24 兩組學生在態度量表前後測總分交叉表 95 表4-25 兩組學生在「兒童喜好音樂程度」態度量表總分改變情 形比較 96 表4-26 實驗觀察記錄表 98 表4-27 兩組學生未來學習音樂目標和希望人數統計表 104 表4-28 實驗組學生對十週課程「使我更喜歡音樂」意見人數統計表 105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教育部國教專業社群網。2005年5月8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rtHuman-source.php
    戈登(2000)。幼兒音樂學習原理。(莊惠君譯)。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王為國(2002)。多元智能取向之教學評量。國教天地,148期,94-104。
    托爾斯泰(1989)。藝術論。(耿濟之譯)。台北: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03年)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文魁資訊。
    吳武典(2003)。多元智能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10期,20-40。
    吳知賢(1990)。學習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習得無助、歸因理論的文獻探討。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3 期,277-326。
    吳美玲(2002)。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博明(1987)。幼兒音樂指導之研究。台北:理科出版社。
    吳博明(1999)。樂器在國民小學音樂科各項教學的應用。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之藝術—合唱與合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79-109頁)。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
    吳毓嫻、黃勝彥(2003)。我家也有莫札特。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吳靜吉、程炳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
    李靜瑤、蔡錦章、陸炫宏(1997)。高中數學科引導思考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2005年12月2日,取自 http://www.tyhs.edu.tw/campus/tyhsj0105.htm
    林幸台、王振德、郭靜姿、陳美芳、陳昭儀、潘裕豐(1999):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朝陽(1996)。著名音樂教學法—高大宜教學法。國教輔導,第35卷,6期,2~9。
    林榮吉(2001)。柯大宜教學法的節奏唱名應用於國小低年級音樂教學之實徵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林鸚慧(2004)。以生活情境為學習內涵之國小藝術教育音樂欣賞教學方案之規劃與實施-以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音樂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垂堂(2003)。從音樂欣賞到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統整教學。國民教育,第43卷,6期,24-29。
    姚世澤(1993)。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台北:偉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紀華冠(1996)。柯大宜的音樂教學手冊。新竹:同作者。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夏琳•海伯梅爾(2004)。聽音樂孩子更聰明。(滕淑芬譯)。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徐天輝(1993)。高大宜教學法。台中:育華出版社。
    班奈特•瑞蒙(2005)。有關情緒與情感的腦科新研究:對音樂教育的深遠影響。(陳碧珠譯)。國際藝術教育學刊,第3卷,1期,25-36。
    秦禛(1995)。音樂欣賞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月刊,第41卷,9、10期,27-31。
    翁瑞霖(2004)。數學與音樂的對話:探討莫札特音樂的數學應用及其效應。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9(2),85-100。
    康軒(1998)。一上音樂教學指引。台北:同作者。
    張世彗(2003)。動機和創造力。創造思考教育,第13期,20-25。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理論的取向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愷(2001)。國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慧蕙(1995)。兒童音樂教育與心理學關係析論。國立新竹師院學報,第8期,137-164。
    張瓊文(無日期)。電腦融入國語科教學提升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教育部國教專業社群網。2005年5月1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data/chiung/2000629037/%A6%E6%B0%CA%AC%E3%A8s2.htm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廳(1994)。音樂科八十三學年度教材教法研習資料。
    曹理、何工(2001)。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莊淑閔(2004)。「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音樂課程為核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鈺珮(2003)。視覺藝術作品輔助於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生玉(198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東華書局。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敏慧(1996)。高大宜音樂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音樂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2期,189-202。
    郭諭陵(1991)。如何提高學習興趣。師友月刊,1991年4月,12-14。
    陳淑文(1995)。音樂與繪畫關聯性之研究。台北:樂韻。
    陳淑美、路君約(1998)。普通興趣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第45輯,1期,1-18。
    陳惠齡(2005)。音樂教學於國小音樂教育之實際應用。國小音樂科學習加油站。2005年5月6日,取自http://content.edu.tw/primary/music/tp_ck/education/content-13.htm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穎靚(2005)。柯大宜音樂教學法於曲調音程歌唱音準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章凱(2000)。興趣與學習:一個正在復興的研究領域。寧波大學學報,200001期,27-30。
    黃金山(2002)。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惠華(1999)。認識高大宜音樂教學法。國教輔導,第38卷,6期,9-12。
    黃鈺婷(1999)。近代兒童音樂教育思潮之發展研究--柯大宜教學法[The Kodaly Method]篇。中國工商學報,第21期,99-116。
    楊立梅(1996)。從柯達伊音樂教育体系看當代世界音樂教育的文化取向。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第4期,51-53。
    楊立梅(2001)。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楊艾琳、林公欽、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1998)。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幼兒音樂篇。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楊艾琳、黃玲玉、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音樂篇。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葉可玉(1967)。臺灣省兒童閱讀興趣發展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6卷,305-362。
    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葛樹人(1996)。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賈馥茗(1980)。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臺灣書店。
    鄔里希(1986)。音樂欣賞。(汪育理、康綠島譯)。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管淑華(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文六(1980)。國民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台北:鹿鳴出版社。
    劉明宗(1994)。教學技巧與學習興趣的啟發。國教天地,第104期,57- 60。
    劉英淑(1995)。國民小學音樂科新課程的精神與特色及實施之相關配合做法。研習資訊。
    劉英淑(1997)。柯大宜理念於我國國民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一年級音感教學、認譜教學之運用。國教學報,第9期,71-116。
    劉英淑(2005)。兒童音樂欣賞之探討。2005年5月5日,取自http://www.shps.chc.edu.tw/index/music1/html/sc1.htm
    劉真(1998)。師道。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燕倫(1996)。國小新音樂欣賞課程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7期,73-84。
    鄭方靖(1992)。初探柯大宜教學法本土化音樂教育之思想與實踐。九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4期,2233-2266。
    鄭方靖(1993)。本世紀四大音樂教育主流及其教學模式。臺北:奧福教育出版社。
    鄭方靖(1997)。與小豆芽共舞-從一則實例探討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國教之友,第49卷,3期,18-23。
    鄭方靖(1998)。高大宜音樂教學總論與實例。台北:樂苑有聲出版社。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復文出版社。
    鄭方靖(2003)。柯大宜音樂教學法之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出版社。
    鄭博真(2000)。多元智能統整課程與教學。高雄:復文出版社。
    簡玉(1993)。高大宜教學法介紹。(未出版)
    聶元龍、李晶、朱亞龍(1999)。音樂欣賞。台北:洪葉文化。
    羅秀雲(2005)。柯大宜音樂教學法簡介。2005年5月5日,取自http://content.edu.tw/senior/music/tn_nn/info/info5.htm
    蘇宏仁(1997)。美國中學生環境問題興趣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學報,第10期,449-468。
    蘇郁惠(1995)。兒童音樂性向與相關因素之探討。中等教育,第46卷, 4期,34-43。
    蘇郁惠(2003)。兒童音樂性向發展與音樂環境關係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第16期,265-292。

    英文部分

    Baldwin, R. S., Ziva, P. B., & Mcclintock, A. H. (1985). Effects of topic interest and prior knowledge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 497-504.
    Ball, W. A. (1911). Music: An avenue for cultural liter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uthern Association Children under Six, 42, 20-40.
    Beatty, R. J. (198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Kodaly-based developmental music program and a traditional public school music program at the Kindergarten level. Ontario, Canada: Queen’s University Kingston.
    Brown, A. (1978). Effects of television on student music selection, music skills,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1, 271-281.
    Cecilia, V. (1974). The Kodaly Way To Music: The Method adapted for British Schools. London: Boosey & Hawkes.
    Chen, H. S. (1998). Classical music appreciation project for teaching first to third grade. 台中師院學報, 第十二期,599-619。
    Choksy, L. (1981). The Kodaly Context: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for musical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Fridley, M. D. (1993).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learning sequenc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music reading skills for the guitar: Tratitional versus kodaly-based (note learning seque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4 (4), 1277A.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5). 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yths and messages. Phi Delta Kappan, 77 (3), 200-209.
    Gordon, E. E. (1987). The nature, descrip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 aptitudes. Chicago: G.I.A.
    Gordon, E. E. (1988). Aptitude and audition: A healthy duet. Medical Problems of Performing Artists, 3 (1), 33-35.
    Greer, R. D., Dorow, L., & Randall, A. (1974). Music listening preferen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2, 284-291.
    Guilford, J. P., Cristensen. P. R., Bond, N. A., & Sutton, M. A. (1954). A factor analysis study of human interes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68(4, whole No. 375).
    Hanrahan, M. (1998). The effect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factors on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 (6), 737-753.
    Hedden, S. K. (1982). Prediction of Music Achievemen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0, 61-68.
    Herbart, J. F. (1965). General theory of pedagogy derived from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n J. F. Herbart (Ed.), Writing in Education, 2, 9-155.
    Hicken, L.W. (1991). Relationships among selected listener characteristics and musical preference.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UMI NO. AAC9222331.
    Ittzés, M. (2004). Special issue: The four ISME honorary presi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22 (2), 131-141.
    Kehrberg, D. A. (1984). An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sical aptitude, general musical achievement, attitude toward music, school music participation, school music achievement, and students’ outsid-of-school environment in a rural, ethnic commun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UMI NO. AAC8422098.
    Kodaly, Z. (Ed.). (1974).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Zoltan Kodaly. New York: Boosey & Hawkes.
    Lee, O. (1989). Motivation to learning science i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Michigan.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cDaniel, M. A. (1974). A comparison of music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of fourth grade students taught by two different methods-Kodaly (Threshold to Music) and traditional (Making Music Your Ow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5 (7), 4594A.
    Meece, J., & McColskey, W. (1997). Improving student motivation. 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tea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0197).
    Newman, R. S. (1990). Children’s help-seeking in the classroom: 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factors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1), 71-80.
    Pintrich, P. R. (1987). Motiv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vention, Washington, D. C.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intrich, P. R., Marx, R. W., & Boyle, R. A. (1993). Beyond cold conceptual change: 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beliefs and classroom contextu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3, 167-199.
    Pogonowski, L. M. (1985). Attitude assessment of upper elementary students in a process-oriented.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3 (4), 247-257.
    Reber, A. S. (1986).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New York: Penguin.
    Reimer, B. (1989).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Scholes, P. A. (1970).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Schunk, D. H. (1986). Self-regulation through overt verbalization during cognitive skill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9 147)
    Stipek, 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 (1), 209-223.
    Weiner, B. (1972). Theories of motiva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Zemke, S. L. (1973). The Kodaly method and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a Kodaly- adapted music instruction sequence and a more typical sequence on auditory musical achievement in fourth grade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3 (12), 6959A.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