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書勤
Huang, Shu-Chin
論文名稱: 成為「Bingah」- 一位嫁入泰雅族家庭的女性教師課程轉譯歷程與生命史
Become "Bingah" -The life history and the curriculum translation of a female teacher who married into an Atayal family.
指導教授: 陳芷凡
Chen, Chih-Fan
口試委員: 邱韻芳
林浩立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女性生命史原住民實驗教育民族教育課程轉譯
外文關鍵詞: Female Life History, Indigenous Experimental Education, Ethinic Education Curriculum, Transl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欲探討一位透過婚姻而走進泰雅族部落中成為教師的女性,透過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建構出一位非原住民籍女性做為泰雅族媳婦的生命經驗,並同時呈現非原住民籍教師在原住民實驗小學中作為課程轉譯者的歷程。研究採質性研究進行,以生命史做為研究方法,透過深度訪談了解研究對象,理解其所處的原住民實驗教育學校背景並記錄其課程與教學資料,將焦點轉移至學校中民族教育課程轉譯的研究面向。在角色的交互影響之下,關注研究對象在民族教育課程中轉譯的歷程,與其在角色內如何互相協調、支持她深深地擁抱泰雅族文化。

    「轉譯」的概念在此研究中是一種教學行動實踐,教師實踐民族教育課程的過程中,將具有文化特性的資料,經過有意識的整理、分類與解讀,把抽象的「在地生態知識」與「族群價值信念」具體化成為有意義、可讀性的文本,再透過有意識的組織與詮釋,轉化成為能夠被學生消化理解的知識內容。本研究發現研究對象作為一位民族實驗教育中的「轉譯者」,首要之務在於理解原住民學生的家庭背景及部落文化,同時也具備理解民族實驗教育的願景,並在參與學校課程中逐漸形成自己對於民族教育課程的解讀、信念與行動。

    研究對象在泰雅文化的接收與轉譯之間產生了一個相互影響的歷程:因為轉譯民族教育課程更加深入接觸泰雅文化、了解泰雅文化後更加深刻地轉譯民族教育課程,進而逐漸形成研究對象對泰雅文化的認同;在職場中為原住民教育耕耘的過程中,也讓自己獲得了在當代泰雅社會裡所認可的女性價值。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discover a life experience of Bingah, the woman who become a teacher in the Atayal tribe through marriage. Constructing the life experience through dep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At the same time presenting the process of non-aboriginal teachers as curriculum translators in Aboriginal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qualitatively, using life history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depth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aboriginal experimental education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 object is located, and record it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In addition to discussing family life, it further explores her translation process in ethnic education courses.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roles, I pay attention to her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ethnic education courses, and how she coordinates between different roles? What supported her to embrace the Atayal culture deeply?

    This study finds that Bingah would materializ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to knowledge content that can be understood by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education. Her primary task is to understand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ribal culture of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She also has the vision to understand the ethnic experimental education, and gradually forms her own interpretation, belief and action on the ethnic education curriculum while participating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Bingah produces a process of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recep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tayal culture, that is to say, translating ethnic education courses made her more deeply connected with Atayal culture; after knowing more about Atayal culture, she can also translate ethnic education courses more deeply, and gradually form Bingah’s identification with Atay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ontributing to the aboriginal education in the workplace, she has also acquired the female value recognized in the Atayal society of contemporary era.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6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5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章節書寫安排 28 第二章 走進部落:接觸 31 第一節 看見「族群」那條線 31 第二節 成為泰雅媳婦 37 第三節 泰雅媳婦的調適課題 44 第四節 小結:成為一名泰雅族家庭的非原住民媳婦 54 第三章 走進學校:橋梁 56 第一節 部落裡的學校老師與學校裡的部落人 56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 62 第三節 原住民教師與非原住民教師 64 第四節 小結:成為一名部落中的非原住民教師 69 第四章 走進文化:轉譯 70 第一節 關於月亮民族實驗小學 70 第二節 民族教育課程的轉譯者 80 第三節 透過民族教育搭起一座彩虹橋 96 第四節 小結:作為一名原住民實驗學校中的課程轉譯者 102 第五章 結論與省思 104 參考文獻 108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113 附錄二、論文訪談大綱 114 附錄三、訪談逐字稿 118

    一、專書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王梅霞(2006)。《泰雅族》臺北:三民。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使史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複文。
    李根芳(2016)。《全球在地化的文化翻譯》。臺北:書林。
    周德禎(1999)。《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初版)。臺北:五南圖書。
    林松齡(2000)。《臺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 : 社會學的實證研究》。臺北:五南。
    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臺北:前衛。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寧(2019)。《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和回力球賽》。中央研究院。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漢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臺北:群學。
    達西烏拉灣畢馬&田哲益(2001)。《臺灣的原住民 :泰雅族》(初版)。臺北:臺原。
    劉美慧(2016)。多元文化學校環境之營造。載於劉美慧、游美惠、李淑菁(主編),《多元文化教育》。臺北:高等教育。
    蔡金田、許瑞芳(2019)。《臺灣國民小學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與分析》。臺北:元華文創。
    謝國斌(2013)。《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政治》。臺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Runyan, William McKinley, and 丁興祥(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初版)。臺北:遠流。

    二、期刊
    (一)中文:
    王甫昌(1993)。〈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43-96。
    王甫昌(1994)。〈族群同化與動員:臺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卷頁1-34。
    王梅霞(2012)。〈泰雅族的人文核心價值與社會變遷〉,《宜蘭文獻雜誌》,93-94期,3-37。
    王前龍(2017)。〈從原住民族自決與民族學校之法律定位展望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方向〉,《臺灣原住民族學報》,第7卷第2期,39-58。
    王雅玄(1998)。〈原住民教育政策之理論批判與分析〉,《台灣教育雙月刊》,576期,2-9。
    王雅萍(2017)。〈原住民族實驗學校的務實與務虛〉,《原教界》。
    王雯君(2005)。〈婚姻對女性族群認同的影響-以台灣閩客通婚為例〉,《思與言》43卷2期。頁 119-178。
    巫麗雪、蔡瑞明(2006)。〈跨越族群的藩籬:從機會供給觀點分析台灣的族群通婚〉,《人口學刊》32:1-40。
    李文欽、林奕成 (2018)。〈舊瓶新酒--再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臺灣教育》,頁49-56。
    周水珍(2007)。〈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相關問題之探討〉,「2007年台灣原住民族教育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嘉義市。
    周水珍(2007)。〈原住民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課程研究》,3(1), 87-108。
    周水珍(2008)。〈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階段分析〉,《原教界》,22, 54-56。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徐正光(2002)。〈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張茂桂(1996)。〈臺灣歷史上的族群關係-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臺灣史蹟源流研習會講義彙編》,第85卷第4期,頁1-22。
    莊英章(1994)。〈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慧琦(2021)。〈愛倫凱在中國:文化轉譯與性別化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7,頁1-69。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教育學門研究生「質的研究方法」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陳枝烈(2010)。〈原住民族教育:18年的看見與明白〉。屏東:屏東教育大學。
    陳枝烈(2017)。〈原住民族的實驗教育〉,《原教界》。
    陳英任(2020)。〈泰雅族重新「編織」的文化復振與跨區傳承〉,《中國地理學會會刊》,66期,1-16。
    黃文定(2011)。〈跨越都會多重邊界:從H. A. Giroux邊界教育學探究後塗鴉文化在課程與教學上的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14(3),1-25。
    楊弘任(2011)。〈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思與言》,49(4),5-29。
    劉千嘉、章英華(2017年)。〈當代臺灣原漢通婚的世代變遷與性別差異〉,《台灣原住民族研究》, 10卷1期,71-106。
    劉世閔、鄭姿妮(2013)。〈一位魯凱族校長推展原住民民族教育之個案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8,121-154。
    劉美慧(2003)。〈多元文化課程轉化: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5),3-28。
    劉鎮寧(2018)。〈偏鄉小校推動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從契機到實踐的困境與出路―以臺東縣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87,52-65。
    謝國斌(2009)。〈芬蘭的族群政治〉,《台灣國際研究季刊》,5(4),69-90。
    顏國樑(1997)。〈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發展、理念基礎及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8卷,28-54。
    顏國樑(2004)。〈原住民教育現況、問題及發展趨向〉,《臺灣教育》,626卷,17-24。
    顧瑜君(2002)。〈生命史研究運用在教育研究的價值:對(窺、潰、饋: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一文的回應〉,《應用心理研究》,第13期。頁7-16。

    (二)外文:
    Atkinson,R(1998).The life story interview.Thousand Oaks,CA:Sage.
    Banks, J.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 Goals. In J. Banks & C.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Allyn and Bacon.
    Bertaux, D.(Ed.)(1981).Biography and society: The life history approa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Beverly Hills, CA:Sage.
    Denzin, N. K.(1989)Interpretive biography. London: Sage.
    Geneva Gay(2000).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 Theory, Research,and Practic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Giroux, H. A. (1992). Border crossings: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Goodson, I. F. (1992). Studying teachers’lives︰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In I. F.Goodson (Eds.), Studying teachers’Lives.(pp.240). London︰Routledge.
    Langness & Frank(1995),Lives: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6th edition,Chandler & Sharp Publishers,Inc.
    Latour, Bruno (1991/1993).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mai, S. (2009). Indigenous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state. In B. J. Richardson, S. Imai, & K. McNeil, (Eds.),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law (pp.285-314). Oxford, UK:Hart Publishing.

    三、博碩士論文
    王雯君(2005)。〈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左富蓮(2012)。〈山地服務現象的反思與現形-以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田嘉麗(2016)。〈族群通婚下之婆媳關係:原住民婆婆與客家媳婦的相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
    江建昌(2002)。〈「平地籍」教師在原住民小學的教師角色認同〉。國立新竹師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縣。
    李芳菁〈2010〉。〈宜蘭縣國民小學原住民民族教育與學童族群認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周水珍(2009)。〈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以三所原住民小學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花蓮縣。
    周維萱 (2002)。〈紐西蘭原住民教育政策之研究-以毛利教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恩惠(2012)。〈實施泰雅族民族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苗栗縣泰安鄉三所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新竹縣。
    林麗君(2007)。〈地方本位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以泰雅民族植物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花蓮縣。
    邱秀娟(2019)。〈原住民小學民族教育課程發展與實施之個案研究〉。私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非營利事業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柯振安(2003)。〈任教於原住民地區的漢人教師-文化/自我、認同與教學之建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洪瑞璿(2001)。〈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夏瑞澤(2002)。〈生活在他方--外地媳婦在一個太魯閣(Truku)社區的生活調適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徐鳳珠(2008)。〈客家家庭閩南媳婦的困境、調適與認同〉。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新竹縣。
    莊慧君(2003)。〈婆媳衝突與調適心路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許炳進(2001)。〈台灣地區原住民教育文化政策之研究-以少數民族理論觀點為基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陳香英(2006)。〈泰雅族婚姻制度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宜蘭縣。
    彭尉榕(2006)。〈原客通婚的族群邊界與位階:地域、世代的比較分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縣。
    黃冠盈(2001)。〈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黃美娟(2011)。〈漢籍教師實施部落地方本位課程信念之變化〉。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研究所論文,花蓮縣。
    劉培玲(2014)。〈那一年夏天與部落的相遇-「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與學習」計畫之變與不變〉。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蔡沛婕(2001)。〈初為人媳角色轉換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四、網路資料
    民主進步黨(2004年9月26日)。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資料來源:https://www.dpp.org.tw/media/contents/1407,檢索日期:2021年11月1日)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原住民族委員會103年度推展以民族教育為特色之學校本位課程計畫。(資料來源:http://indigenous.hsinchu.gov.tw/zh-tw/Service/FormsDownloadDetail/1100,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0日)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1)。109學年度原住民教育調查統計報告(資料來源:
    https://www.ns.org.tw/history-report.aspx,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1日)
    教育部( 2014)。原住民族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資料來源: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H0020047&lnndate=20140804&lser=001,檢索日期:2021年11月10日)
    教育部(1996)。教育部八十五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臺北市:教育部。(資料來源: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8516#lawmenu,檢索日期:2021年11月15日)
    教育部(1997)。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資料來源:https://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5&mp=teric_b&xItem=1794614&resCtNode=453&OWASP_CSRFTOKEN=6O7C-VM4N-DQAP-ZXRK-IAHY-AYKJ-X622-FQM6,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日)
    教育部(1998)。原住民族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資料來源: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37,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1日)
    教育部(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資料來源: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92,2021年11月2日)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資料來源: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f,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8日)
    教育部(2014)。原住民族教育法。臺北市: 教育部。(資料來源: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37,檢索日期:2021年11月21日)
    教育部(2014)。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臺北市:教育部。(資料來源: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60,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日)
    教育部(2016)。辦理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補助要點。臺北市:教育部。(資料來源:https://www.cip.gov.tw/zh-tw/news/data-list/9A8362871EA0BBFF/0D16739B5C3317AB877BAABB2CF4DB88-info.html,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日)
    教育部(2020)。發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個案計畫(2021-2025)。(資料來源:https//www.edu.tw/News_Plan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ms=954974C68391B710&s=A189160491CC642C,檢索日期:2022年1月2日)
    教育部(2020)。中華民國原住民族教育年鑑1945~2018。(資料來源:https://indigenous.moe.gov.tw/article/view/b8e740531DD4,檢索日期:2023年1月14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