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文隆 |
---|---|
論文名稱: |
北管戲曲的語音研究─以薪傳藝人潘玉嬌的語音為主 |
指導教授: | 張金城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北管 、亂彈 、戲曲 、語音 、尾音 |
外文關鍵詞: | Pei-kuan, Luan-t’an, opera, pronunciation, final ton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薪傳藝人潘玉嬌的北管語音為研究對象,內容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的《民族音樂叢書第三輯-潘玉嬌的亂彈戲曲唱腔》為主。包含三段北管戲曲,分別是福路系統的<羅成寫書>、<蘇武牧羊>和西皮系統的<雷神洞>。研究過程對三段戲曲的演唱及口白音韻做詳實的紀錄,同時進行細部的分析、比較與探討。主要的結論如下:
1.北管語音有18個聲母和34個韻母,聲調主要有四種類型,與國音的四聲相近,字音聲調比較沒有規則可循。
2.福路系統與西皮系統在語音上沒有明顯的差異,而假嗓和粗嗓兩種不同的發聲法,影響語音的差異較大,在用韻部分尤其明顯。
3.北管唱曲有尾音延長與變化的特色,主要是在字音的元音部分,採假嗓演唱時,尾音以「i」為主;用粗嗓演唱時,尾音以「a」為主。
4.北管語音與華語不論在聲部或韻部都有明顯的差異,也受到閩南語音的影響。北管語音中沒有唇齒聲母ㄈ,也沒有捲舌聲母ㄓ、ㄔ、ㄕ及濁聲母ㄖ。ㄩ和ㄩ的結合韻大致讀成i和i的結合韻,ㄣ、ㄧㄣ和ㄥ、ㄧㄥ在北管語音中是不分的,都讀成舌尖鼻音,也沒有捲舌ㄦ韻。而北管語音有ö、io、ui、iu韻,是華語沒有的。
This thesis probes into the Pei-kuan pronunciation of Pan Yu-chiao, a winner of the Chinese Heritage Award, with the Pan Yu-chiao Sings Luan-t’an Opera, collec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Series 3 published by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Executive Yuan, R.O.C. as a sample. It includes three sections of Pei-kuan folk opera: Lo Ch’eng Writes a Letter, Su-wu Pastures Goats (both in Fu-lu system), and The Lei-shen Cave (in Hsi P’i System). In the research, faithful recording of the singing of the operas and reciting of the lines will be made, concerning the three repertoires. Further, the recording will be studied further, through analysis, comparison, and in-depth discussion.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below:
1. In Pei-kuan pronunciation, there are 18 vowels and 34 consonants, which fall into 4 major intonations, similar to that in Mandarin. Concerning the articulation of sound of words, the rule is absent.
2. Regarding the pronuncia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oklo System and the Hsi P’i System. However, to sing with a falsetto voice or a natural voice will exert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ifferences in pronunciation, especially in the articulation of consonants.
3. In operas of Pei-kuan, there is the salient feature of delaying or improvising the final tone of the operas, mainly on the vowels of the words’ sounds. When singing in falsetto voice, the articulation tends to end in “i” sound. When singing in a natural voice, the sound tends to end with an “a”.
4.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i-kuan articulation and the Mandarin pronunciation, in both vowels and consonants. Moreover, it i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Southern Fujian dialect. In Pei-kuan, there is in no diphthong vowel, “ㄈ”, nor tongue rolling vowels, “ㄓ, ㄔ, ㄕ”, as well as the absence of the voiced vowel “ㄖ”.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ounds ㄩ and ㄩ is pronounced as the combination of “i” and “i”. Meanwhile, in Pei-kuan,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ㄣ” and “ㄧㄣ”, “ㄥ” and “ㄧㄥ”. They all are pronounced as apical sounds. Nor is there the tongue rolling sound “ㄦ”. Meanwhile, in Pei-kuan, there are the vowels “ö”, “io”, “ui”, and “iu”, which are absent in Mandarin.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王振義 《台灣的北管》 台北:百科文化出版 1982
王國維 《王國維戲曲論文集》 台北:里仁書局 1993
白慈飄 林聰仁 《北管春秋:藝師王金鳳訪談錄》 台中:中市文化 1999
李斗 清 《揚州畫舫錄》 台北:世界書局 1999二版
李善馨 《音韻學常識》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5
呂錘寬b 《牌子集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1999
呂錘寬c 《弦譜集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1999
呂錘寬d 《細曲集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1999
林以通 《國音》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000增修版
林茂賢 《宜蘭的北管戲曲音樂》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9
林德福 《宜蘭城、北管曲》 宜蘭縣文化局 2000
周德清 《中原音韻》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79三版
周德清原著 許世瑛校訂 劉德智注音 《音注中原音韻》 台北:廣文書局 1993五版
邱火榮 邱昭文 《北管牌子音樂曲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0
竺家寧 《聲韻學》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1二版
俞振飛 《振飛曲譜》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
高本釗 《中原音韻研究》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4
張曉瑩 《臺灣心、鄉土情 聆聽臺灣鄉土藝術謳歌之美》 教育部指導 教育廣播電台監製 1999
許常惠 《台灣音樂史初稿》 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1991
陳正之 《民間瑰寶:臺灣的北管與南管》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1990
陳秀芳 《台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1
莫光華 《台灣各類型地方戲曲》 台北:南天書局 1999
曾永義 《詩歌與戲曲》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 1988
曾永義 《臺灣傳統戲曲》 台北:東華書局 1997
鄭榮興 《潘玉嬌的亂彈戲曲唱腔》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2
鄭榮興 《邱火榮的北管後場音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7
蘇玲瑤a 《竹塹憨子弟 新竹市北管子弟的記錄》 新竹市文化中心 1998
蘇玲瑤b 《聲振竹塹城 新竹市北管子弟團振樂軒專輯》 新竹市文化中心 1998
蘇州市戲曲研究室 《韻學驪珠新註》 蘇州市戲曲研究室 1964
二 學位論文
王一德 《北管與京劇音樂結構比較研究:以西皮二黃為主》 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
王振義 《台灣北管音樂研究》 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7
李文政 《台灣北管暨福路唱腔的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
林清涼 《台灣子弟戲之研究》 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8
簡秀珍 《台灣民間社區劇場:羅東福蘭社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嚴立模 《台灣嘉義新港舞鳳軒北管官話的音韻》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三 學報、期刊、其他
李壬癸 <漢字拼音的幾個關鍵問題> 《漢字拼音討論集》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1
呂訴上 <台灣的音樂> 《台灣文化論集第三冊》 台北:中華文化 1954
呂錘寬a <當代北管歌唱類音樂的藝術評析> 《藝術評論》 1999
余從 <亂彈>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 台北:智慧藏學習科技 2001
林燾 <漢語語音>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 台北:智慧藏學習科技 2001
林燾 <音系學>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 台北:智慧藏學習科技 2001
周敏華a <淺談臺灣大戲-北管> 《中國語文》 2001
周敏華b <再談臺灣大戲-北管> 《中國語文》 2001
邱坤良 <台灣的北管戲曲> 《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83
俞敏 <中原音韻>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 台北:智慧藏學習科技 2001
詹伯慧 <官話方言>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 台北:智慧藏學習科技 2001
趙景深 <崑曲>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 台北:智慧藏學習科技 2001
蔡振家 <論臺灣亂彈戲福路聲腔屬於亂彈腔系-聲腔板式與劇目的探討> 《民俗曲藝》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