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宗慈
none, .
論文名稱: 從拒絕到接受-一位輔導學習者面對家人罹病的成長之旅
From Reject to Accept: Journey of a Guidance Learner Make Process in Facing Illness Parents
指導教授: 劉淑瀅
none, .
口試委員: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輔導學習者正念治療敘說研究慢性疾病照護角色
外文關鍵詞: Guildance learner, Mindfulness Therapy, Narrative Research, chronic illness, caregiver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篇關於我與自己、我與罹患慢性疾病父母共同成長的故事,也是一段紀錄我在學習輔導後,面對父母疾病態度轉變的故事:從正念治療行動中重新進入照護角色、透過輔導學習改變個人照護角色的態度、到理解與看見自身過往因父母疾病感受的情緒調節問題,再到透過敘寫釐清個人心理狀態,角色流轉變動以及開啟主體性的歷程。
    書寫動機來自於2003年母親因子宮腫瘤疑似病變的消息開始,反覆持續出現在生命中撥動我情緒的疾病與死亡議題,讓我不得不正視過往受父母疾病的創傷經驗。
    我透過敘說探索出壓抑於生命經驗,始終沒有正視的情緒與被愛需求,透過輔導專業學習自我照護,看見我面對家人疾病交替出現時各個角色「衛道者」、「疏離者」、「局外人」、「陪伴者」的意義,甚至是從中發現自我主體的散失。
    行動與回看而讓我得以釐清存於生命脈絡中的自己,讓我將生命焦點從關注他人的陪伴者轉向個人未來想要持續前進的輔導工作。
    期望這些個人生命經驗的經驗能提供和我有相同家人罹病遭遇,或從事心理輔導相關專業之人員,能對親人遭逢疾病侵襲兒童,在心理與發展上有更多的理解。


    This is a story about myself make process with chronic illness parents; also is a period to record that how I change the attitude of facing chronic illness parents after guidance learning. Trough Mindfulness Therapy action, I return to the rule of caregiver and change the attitude from helper to server; also figure 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arent’s illness and my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After action, I clarify the state and the character of past childhood of parents’illness and find the way of my subjectivity.

    The motivation of writing about this story is from 2003, I received my mom’s Uterine fibroids had the chance to become malignant tumor. Since then, the issue of illness and death repeatedly appear in my life, they influence my emotion and made me to face the past trauma casing by parents’illness.

    By Narrative, I discover those repress emotion and need of love in past experience. Through guidance learning I learn how to self-care, and figure out the meaning of defender, alienate, outsider, company in different time. Even find out I lose my subjectivity.

    Action and narrative let my seek those hide in the history context’s subjectivity, also let me can move the focus from being parents’ company to my future guidance work.

    I expect those life-experiences can provide a view to those have same difficult circumstance, or engaging in counseling (guidance) field to understand, a child’s mental development of encounter parents’illness.

    第一章 故事的開端 1 第一節 為何而說 1 第二節 遇見與決定敘說 3 第三節 關於敘說 5 第二章 我是這樣長大的 7 第一節 童年的回憶與家庭關係 7 第二節 母親罹患憂鬱症後我的改變 13 第三節 死亡恐懼來襲-度過父親猛爆型肝炎的歲月 16 第三章 諮商學習中重新認識自我 30 第一節 踏上諮商學習之路 30 第二節引發正念治療學習的契機 40 第四章 正念陪伴中學會接納母親與自己 45 第一節 藉由正念陪伴學會接納母親的病 45 第二節 諮商駐地實習中接納自己的真實樣貌 62 第五章 看見自我、情緒與照顧者角色 66 第一節 生命故事帶來的領悟 66 第二節 面對罹病家人的角色與方法 71 第三節 現在的我 74 第六章 回顧來時路,啟程未來 75 第一節 回顧來時路 75 第二節 啟程未來 77 參考文獻 79 一、中文部分 79 二、英文部分 80 附錄 家庭對話 82

    王智弘(1995)。個別諮商過程中涉及的倫理問題。輔導學報,18,191-222。
    王勇智、鄧明宇(2003)。敘說分析:研究與方法(原作者:Riessman, C.K.)。臺北:五南。
    江家緯(譯)(2013)。小大人症候群:重塑我的家,拾回完整自我(原作者:Friel J.C & Friel L.D.)。臺北:心靈工坊。
    李燕蕙(2011)。當下繁花盛開- 正念療法掠影。生命教育雙月刊,110,15-19。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東華。
    張婷婷(譯)(2014)。母親這種病(原作者:岡田尊司)。臺北:時報文化。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東華。
    林怡君(2013)。逆境新聲-疾病、醫療與生命經驗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家興、謝昀蓁、孫正大(2008)。諮商心理師執業現況調查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3,117–145。
    法鼓山傳燈院。八式動禪【youtube影音資料】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jrJV0Bv-U&list=PL-hZMgffJyOG5kxm0GbOeMDcwaJAw4S-9
    胡君梅、黃小萍(譯)(2013)。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原作者:Kabat-Zinn, J.)。臺北:野人。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26,261-274。
    陳義隆(譯)(2001)。陪他走過迷霧森林(原作者:Secunda. V.)。臺北:平安文化。
    陳鴻昇(2002)。從巧克力囊腫談子宮內膜異位。高醫醫訊月刊,21(8)。
    陳俐雯(譯)(2013)。陪伴,是生命最好的禮物。(原作者:Goldberg, S.)臺北:城邦文化。
    黃淑玲、游美惠主編(2012)。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新北市:巨流。
    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新北市:合記。
    趙文滔等人(2016)。在關係中讓愛流動:華人家庭關係的評估與修復。臺北:張老師。
    劉乃誌等(譯)(2010)。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原作者:Williams, M., Teasdale, J., Segal, Z., Kabat-Zinn, J.)。臺北:心靈工坊。
    蘇絢慧(2003)。請容許我悲傷。臺北:張老師文化。
    蘇絢慧(2011)。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臺北:寶瓶。
    雷叔雲(譯)(2008)。當下,繁花盛開(原作者:Kabat-Zinn, J.)。臺北:心靈工坊。
    雷叔雲(譯)(2012)。減壓,從一粒葡萄乾開始:正念減壓療法練習手冊。(原作者:Stahl, B.&Goldstein, E.)臺北:心靈工坊。
    鄭納無(譯)(2002)。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可的生命傳記(原作者: Frankl, V.E.)臺北:心靈工坊。
    魏嘉瑩(譯)(2003)。當所愛的人有憂鬱症:照顧他,也找顧好自己(原作者:Laura E.R.&Xavier, F.A.)臺北:張老師。
    2011年諮商研究所錄取率(2012年3月14日)。TKB臺灣知識庫【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armworker.pixnet.net/blog/post/32591762-%E5%BF%83%E8%BC%94%E6%89%80-%E8%AB%AE%E5%95%86%E6%89%80100%E5%8F%8A99%E5%B9%B4%E9%8C%84%E5%8F%96%E7%8E%87
    101年職類別薪資調查 (2012)。中華民國勞動部。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01/0139menu.htm。
    諮商倫理守則(2002)。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取自http://www.guidance.org.tw/ethic_001.html
    師資培育法(2004年,06月04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769
    學生輔導法(2004年,11月12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380
    心理師法(2016年11月3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98

    二、英文部分
    Badger,T.A. (1996). Living with depression: family members’ experiences and treatment needs.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34(1), 21-29.
    Frankl, V.E. (1984).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Simon
    Jack, D. C. (1991). Silencing the self: Women and depress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idd, S.M. (2003). The Secret Life of Bees. New York: Viking Books.
    Maslow, A.H. (1976). Religious, values, and peak experienc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Muscroft, J. & Bowl, R. (2000). The impact of depression on caregivers and other family members: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support.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3(1),117-134.
    Polkinghorne, D.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ue Monk Kidd.(2003). The secret life of bees. New York : Viking.
    Walter Tubbs(1972)Beyond Perl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12 (2), http://memebake.blogspot.tw/2011/01/gestalt-prayer-and-beyond-perls.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