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坤益 Kun Yi Zhang |
---|---|
論文名稱: |
職業籃球隊網站內容分析之研究 An Study of Website Content in Profession Basketball team through Content analy |
指導教授: |
黃煜
Huang Y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9 |
中文關鍵詞: | 職業運動網站 、內容分析 、超級籃球聯賽 、美國職業籃球聯賽 |
外文關鍵詞: | professional sports websites, content analysis, SBL, NBA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職業籃球隊網站內容分析之研究
研究生:張坤益
指導教授:黃 煜
摘要
目的:網際網路已經成為重要之溝通工作,在商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職業運動組織經常運用網際網路接觸球迷與提升知名度,更開創出新的商業模式,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籃球職業運動網站所呈現網站內容,並比較不同聯盟球隊網站內容的差異。方法:採用內容分析法,以運動網站內容分析類目為研究工具,分析對象為超級籃球聯賽與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球隊網站,每個聯盟各取四支球隊,總計八支隊伍,在研究工具信度計算的結果為0.87,符合內容分析的信度應在0.8以上的需求。所得資料以次數分析與百分比等描述性統計進行分析。結果:各聯盟球隊網站顯示,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球隊網站在虛擬資訊、溝通、配銷與交易空間服務內容較為豐富。反觀,超級籃球聯賽球隊網站則是著重於虛擬資訊空間服務,而在虛擬溝通、配銷與交易空間服務內容較為薄弱。結論:超級籃球聯賽球隊網站,不論在球隊新聞、球員介紹、與球迷互動及線上週邊商品種類等服務內容仍需再多元化,使得球迷能在球隊網站獲得所需資訊,並可提升使用者的認同感。
關鍵詞:職業運動網站、內容分析、超級籃球聯賽、美國職業籃球聯賽
An Study of Website Content in Profession Basketball team through Content analy
September , 2012
Graduate:Kun Yi Zhang
Advisor:Huang, Yu
Abstract
Goal: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f communication platfrom in the business community and its application has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professional sports organizations. They use it to socialize with fans and to promote their products, which paves a new path for business model. As a result, the study mainly analyzed the web contents of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teams as well as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ajor basketball leagues in Super Basketball League (Taiwan)and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U.S.A.)Methods: Content analysis was adopted for this study. Coding manual and coding sheet were developed for investigating web content; Total of eight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teams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 whereas four teams came from each league. The coefficient of reliability was 0.87 which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0.8.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uch as frequency analysis and percentage, were utilized to analysis the data. Result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teams in NBA were more advanced in various areas. including virtu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ding space. On the other hand, SBL teamsneed to spend most efforts on virtual information while neglects the other three areas: commun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ding space. Conclusion: In order to develop a multiform of service, the SBL shall provide cultivate the following: news from each team, the players’ introduction and online shopping service. With these changes, not only do the fans can obtain the needed information but enhance their sense of unity toward their favorite team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ports websites, content analysis, SBL, NBA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得研究方法(1-23)。高雄市:麗文。
王志偉(2004)。農會特產網站功能與網路消費者特性影響購買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王俊強(2001)。運動頻道節目之播映考量因素研究-以緯來體育台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巿。
台灣網路中心(2012)。2012年使用行動上網人數較去年成長1倍。2012年7月9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NEWS4/119.pdf
史科博、易瑟瑞(2006)。商業裸體革命。臺北市:商周出版。
江嘉瑜(2001)。台灣花卉電子商務網站內容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吳承螢(2002)。我國大專院校體育相關科系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紀勳、林豐智(2002)。非營利組織運用網路行銷之研究-以台灣基金會網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吳崇旗、周靈山、彭懷恩(2002)。國內綜合型運動網站體育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1學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頁64-75),臺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吳肇銘(2004)。以“網站體驗”觀點探討影響網站忠誠度之因素-以手機網站為例。資管評論,13,227-247。
呂謙、許成源(2002)。運動網站上網行為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1學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50-63,臺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李佳珊(2008)。從經營者觀點應用於購物網站賣場之經營架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李保成(1996)。臺灣企業採用網際網路之決策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李城忠(2006)。健身俱樂部關係品質對顧客忠誠度影響之探討-臺中地區健身俱樂部之實證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1),20-41。
李英瑋(2001)。國內綜合型運動網站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汪志彥(2006)。職棒網站品質評估與使用者行為意圖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汪志彥(2006)。職棒網站品質評估與使用者行為意圖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汪志彥(2006)。職棒網站品質評估與使用者行為意圖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周禾程(1998)。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ies)支概念及其在體育行銷之應用。大專體育,(40),143-148。
周汶茹(2004)台灣地區旅遊網站之內容分析-使用ICDT電子商務策略模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周業峰(2001)。運動網站使用者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周德偉(2006)。影響運動社群意識相關因素之探討—以「中華職棒聯盟官方網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育新(2009)。大型運動賽會官方網站建置之功能分析。運動管理,13,61-69。
林怡秀(2009)。職業運動組織公共關係之研究-以中華職棒聯盟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6(2),1-19。
林俊男、施孟隆、黃炳文、陳威佑(2009)。應用內容分析與集群分析法評估兩岸休閒農場網站。台灣農學會報,10(3),197-213。
林淑娟、林房儧(2005)。職業棒球與運動傳播媒體關係之研究。大專體育,78,130-135。
林朝賢(1995)。資訊高速公在企業經營顧客服務上之應用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靜妮(2008)。北京奧運會官方網站臺灣地區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致平(1999)。高中籃球聯賽經營策略之探討。中華體育,14(2),34-42。
洪祥洲、呂芳陽(2003)。我國體育新聞運動網站專業性之探討。大專體育,66(1),91-98。
洪雪菊(2009)以ICDT型探討國內休閒農場網站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孫式文(2002)。網際網路在災難事件中的傳播功能:理論與實務的辯證。TSSCI,133-158。
晏才傑、陳五洲(2004)。我國運動網站在個人化網路整合服務的現況及未來展望。國立體育大學論叢,14(2),79-96。
張敬芝(2003)。網路購物服務品質衡量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梁思齊(2005)。籃球競賽線上管理資訊系統之開發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許嘉惠(2001)。寬頻入口網站之內容服務研究-以和信GiGiGaGa.com 與東森ETWebs.com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俊憲(1996)。企業於全球資訊網上設置首頁採用過程與採用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游鎮嘉(2011)。Facebook運動品牌粉絲團使用者網路口碑、運動產品涉入與購買決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程紹同(2001)。第5促銷元素。臺北市。滾石文化。
黃心欣(2007)。運動網站行銷策略之個案研究—以《SportsNT運動神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黃忠國(2003)。網站服務品質與顧客忠誠度關聯性之探討-以專業旅遊網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黃郁君、黃敏祐(1999)。企業特質與網際網路應用狀況之關聯。管理學報,17(2),119-147。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楊孝榮(1981)。傳播研究方法總論。臺北:三民書局。
楊孝濚(1993)。內容分析。摘自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十三版,下冊),臺北:東華書局。
楊志弘(2000)。寬頻時代網路媒體發展之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八十九年度專案委託計畫報告。臺北,銘傳大學傳播學院。
楊明璧、詹淑文(2005)。電子化政府服務服務品質及民眾滿意程度分析-以臺北市電子化政府入口網站為研究對象。顧客滿意學刊,1(1),117-144。
楊苑青(2003)。職業運動網站之互動性功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楊慶南(2004)。以AHP模式進行綜合型運動網站對消費者服務價值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32-48。
葉重新(2005)。教育心理學。臺中市:葉重新出版。
廖則竣、江志卿(2005)。網站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及後續行為意圖之探討:以網路購物為例。管理與系統,12(1),23-47。
數位時代(2012)。運動迷最愛的新聞來源:社群媒體。2012年2月16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focus/view/cid/103/id/22130
蔡一睿(2011)。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曼徹斯特聯隊與卻爾西隊中英文官方網站內容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蔡明政(2007)。運動官方網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鄭咏成(2008)。運動網站贊助創造雙贏局面。2013年4月24日,取自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081108175718
鄭雨涵、邵于玲(2006)。蕃薯藤運動線上服務品質分析。大專體育學刊,8(3),39-50。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聲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閻沁恒(1972)。《大眾傳播研究方法》,新聞叢書第廿三冊。臺北市: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謝清佳、吳宗璠(2000)。資訊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致勝。
謝鎮同(2006)。網站服務品質與網站體驗對關係品質及行為意向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鍾國彪、周其宏、郭年眞(2005)。醫院網站服務品質與使用者就醫意向之關係探討。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4(5),375-384。
蘇昭銘(2006)。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蘇席儀(2000)。商品資訊搜尋任務暨網際網路特性之配適程度對網站接受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分
Ghose, S, Dou, W.(1998).‘’Interactive Func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Appeal of Internet Presence Sit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8), 29-34.
Liu, Chang, Arnett,Kirk P. Capella, Louis M., Beatty, Robert C.(1997).’’Web site of the Fortune 500 companies:Facing customers through homepages,’’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1, 335-345.
Morris, M., Ogan, C.(1996).’’The internet as mass audie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6,39-50.
Wimmer, R., & Dominick, J. (1983).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3rd ed.).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Woo, C.W., An, S-K., & Cho, S.H. (2008). Sports PR in message boards on Major LeagueBaseball websit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4(2), 169–175.
Turner, P.(2007).Direct, databases and online marketing in sport. In J. Beech,& S. Chadwick(Eds.).The marketing of sports(pp.239-266.).UK: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Migala,D.(2004)If your web site doesn’t have these features,you’re losing business.Sports Business Journal,7(19),15.
Jensen, T. S. (1995). NMDA receptor blockade in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A comparison of ketamine and magnesium chloride. Pain, 64(2), 283-291.
Gantz,W.,Wang,Z.,Paul,B.,&Potter,R.F.(2006).Sports versus all comers:
comparing TV sports fans with fans of other programming genr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50(1), 95-118.
Angehrn, A. (1997). Designing Mature Internet Business Strategies: The ICDT Model.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5(4), 361-369.
Liaw, G.. F., Zhu, Z.W., & Lee, Y. H. (2005). The Effects of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 onConsumers' Risk Perceptions and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 Pan PacificManagement Review, 8(1), 137.
Yarow, J. (2008). MLB's Re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http://www.businessweek.com/technology/content/aug2008/tc2008
0828_061722.htm
Robbins, S.S., & Stylianou, A.C. (2003). Global corporate web sit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content and design.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0(3)(January 2003) Pages: 205 –212.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portal.acm.org/citation.cfm?id=637479.637485
Caskey,R.J.&Delpy,L.A.(1999).An examination of sport web sites and the opinion of web employees toward use and viability of the world wide web as a profitable sports marketing tool.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8(2), 13-24.
Cockburn, C, & Wilson, T.D. (1996). Business use of the World-Wide We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16 (2), pp.83-1 02.Retrieved November 25,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emerald-library.com/.../published/emeraldfulltextarticle/pdf/1720120202_ref. html
Levy, S.(1995,).How the propeller heads stole thepredictive measurements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Journal of Marketing, 25(6), pp.59-62.
Newhagen, John E., and Sheizaf Rafaeli, (1996 )Why Communication Researchers Should Study the Internet: A Dialogu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1),4-13.
Geissler, Gary, Zinkhan, G eorge & Watson, Richard T. (2001). Web Home Page Complexity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JAI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Volume 2 Web:http://jais.isworld.org/articles/default.asp?vol=2&art=2
Huizingh , E .(2000),The Content and Design of Web Sites : An Empirical Study,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 Vol 37, pp . 123-134.
Poster, M.(1998).Virtual ethnicity: Tribal identity in an ageof global communications, In S. G. Jones (Ed.),CyberSociety 2.0: Revisit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Thousand Oaks, CA:Sage, pp.184-211
Postmes, T.(1998).Spears, R., & Lea, M., Breaching or building social boundaries? SIDE-eff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5, pp.689-715.
Livingstone, S. & Lievrouw, L., (Eds.)(2001). Handbook of New Media :Social Shaping and Consequences of ICT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