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淑玉
論文名稱: 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研究---以環境議題為例
By Allowing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o develop The Research of The Arts and Humanity Domain of Elementary Course—Exampled by Environmental Issues
指導教授: 呂燕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0
中文關鍵詞: 自主學習STS教學法環境議題環境藝術課程科際統整建構式教學
外文關鍵詞: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S teach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environmental art curriculum, interdisciplinary,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藉由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來發展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課程。研究過程運用STS的自主學習教學法,來引導學生做環境議題的研究,讓學生主導學習的歷程,根據學生本身的興趣領域來進行學習活動,以提升學習動機;並依據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結果,藉此規劃發展環境藝術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後,再透過師生對各單元的省思,輔以相關的資料工具,分析檢討老師教學及學生學習之成效。
    本研究歷經文獻分析、試探性課程、學生自主學習與正式環境藝術課程階段,提出結論如下:
    一、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藝術與人文課程,應提供學生更多元的選擇機會,讓學生參與課程規劃,重視過程中的協商及共同責任,師生在學習脈絡中共同建構知識。
    二、學生在進行環境議題研究的自主學習歷程中,尚能肯定自己的學習能力,對所遭遇的困難,透過與同儕溝通合作的社會技巧,皆能達成學習目標。
    三、依據學生環境議題的研究結果來發展藝術與人文課程,其規劃的原則為:(一)以學生自主學習的面向出發;(二)參照環境教育目標;(三)配合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原則;(四)落實科際統整與建構式教學;(五)合作學習為主的教學策略;(六)結合戶外教學理念。
    四、學生在實施正式環境藝術課程後,對課程內容感到滿意,認為活動新奇有意義具挑戰性,皆能積極參與。另外,對於納入學生自主研究結果的課程規劃方式,學生覺得很有成就感、受到尊重、充滿期待。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課程設計、課程實施、教學者與後續研究四方面提出建議,以提供想嘗試將「學習主導權」還給學生的教育先進們,在教學上的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by the way of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o develop the arts and humanity domain of elementary course. The research procedure made use of S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to guide students to do environmental issue research. It allowed students to master the learning process、and based on the students』 own interest fields to proceed learning activities so that learning motivation was promot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of students』 self learning、environmental art curriculum was planned and developed. After carrying out the curriculum、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rough teacher and students』 reflection of every unit、and through related data tools.
    This research went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trial run courses、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and formal environmental art curriculum phases、conclusion was summarized as follow:
    I. The 「learner-center」 arts and humanity courses offered students more opportunity of a great diversity of choices、and also letting students involved with courses lay-out、valued the negotiations of the process and the mutual responsibility.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structed knowledge from learning veining.
    II. When students were in th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issue research、they could assure their learning ability. While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they could achieve learning goal through social skills of peer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II. Based on the students』 study of environmental issue to develop the arts and humanity、the planning principles were: (1). Start with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2). Reference fro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oals. (3).Match up with the courses design principles of arts and humanity domain. (4).Carry out interdisciplinary and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5).Apply mainly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strategy. (6).Link up with outdoor education ideal.
    IV. Stud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course content after formally practice environmental art curriculum. They thought that it was newfangled、meaningful、and challengeable、and they could all participate aggressively. Furthermore、the course design to include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made students feeling the sense of accomplishment、feeling being respected、and feeling looking forward to it.
    Lastly、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suggestions will be made in four fields which are course design、course practice、teaching role and follow-up research. So as to offer colleague educators who like trying to give 「learning predominant right」 back to students as reference in teaching.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自主學習的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STS教學法與學生自主學習 22 第三節 環境教育與STS環境議題教學 42 第四節 由學生自主學習發展藝術與人文課程 5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81 第二節 研究情境 85 第三節 試探性教學研究 8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9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9 第四章 學生自主學習之歷程省思與結果 101 第一節 學生STS自主學習之歷程分析與省思 101 第二節 STS環境議題研究對學生自主學習之影響分析 108 第三節 課程發展結果 130 第五章 教學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141 第一節 單元一「大地之母」教學實施結果與分析 141 第二節 單元二「生命的再現」教學實施結果與分析 149 第三節 單元三「樹木寫真集」教學實施結果與分析 157 第四節 單元四「芬芳再現」教學實施結果與分析 163 第五節 單元五「捕風捉影」教學實施結果與分析 171 第六節 實施自主學習後對學生環境藝術課程學習態度之影響 17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86 第一節 結論 187 第二節 建議 194 參考文獻 200 一、 中文部分 200 二、 西文部分 206 附錄 附錄一 試探性課程設計與活動資料206 1-1學習單「柯南搜查線」206 1-2由學生自主學習發展藝術與人文課程教案(試探性課程)207 1-3試探性課程學生學習心得調查表209 1-4試探性課程學生學習心得調查表整理210 附錄二 引導教學課程設計與活動資料213 2-1正式學生自主學習前之「引導教學」設計213 2-2學習單「夢與真實」216 2-3學習單「美感大發現」217 2-4學習單「問題放大鏡」218 附錄三 正式學生自主學習活動資料219 3-1「環境議題」研究報告書219 3-2學生自主學習分工表223 3-3小組合作學習互評表224 3-4學生省思札記225 3-5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心得問卷226 附錄四 正式環境藝術課程教學單元設計與活動資料227 4-1正式環境藝術課程教學活動內容及評量方式(學生版)227 4-2單元一「大地之母」教學設計與學習單230 4-3單元二「生命的再現」教學設計與學習單235 4-4單元三「樹木寫真集」教學設計與學習單239 4-5單元四「芬芳再現」教學設計與學習單244 4-6單元五「捕風捉影」教學設計與學習單249 附錄五 正式環境藝術課程各單元學習心得單內容整理253 附錄六 學生自主學習對環境藝術課程學習態度的影響調查表263 附錄七 正式環境藝術課程教學影像照片266 表次 頁次 表2-1 國內於國小階段實施STS教育的相關研究23 表2-2 STS教育所欲培養之能力與十大基本能力對照 32 表2-3 傳統教學與STS理念教學之比較 33 表2-4 STS與課程統整的三個面向比較 37 表2-5 環境教育的五項課程目標43 表2-6 就各研究學者所建議提出之STS相關課程主題作條列式分析 49 表2-7 議題產生方式的優缺點 50 表2-8 STS環境議題教學之目標 52 表2-9 議題中心模式與學科基礎模式的教學觀比較 53 表3-1 藉由學生自主學習發展藝術與人文課程教學【試探性課程】89 表3-2 本研究工具說明表97 表3-3 本研究資料數量及引用方式說明表99 表4-1 正式階段「STS 教學」教學進度紀錄表102 表4-2 小組研究主題對照表 111 表4-3 「試探性課程學生學習心得調查表」問題三學生填答內容 120 表4-4 「試探性課程學生學習心得調查表」問題四學生填答內容 121 表4-5 「試探性課程學生學習心得調查表」問題五學生填答內容 122 表4-6 「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心得問卷」結果統計表 123 表4-7 藉由學生自主學習發展之「環境藝術課程」內容 137 表4-8 學生對環境藝術課程內容規劃的意見整理 139 表5-1 「大地之母」學生學習心得分析 142 表5-2 「大地之母」學生心得和收穫填答內容整理 145 表5-3 「大自然的化妝舞會」學生分組創作作品ㄧ覽表 146 表5-4 「生命的再現」學生學習心得分析 150 表5-5 「生命的再現」學生心得和收穫填答內容整理153 表5-6 「樹木寫真集」學生學習心得分析157 表5-7 「樹木寫真集」學生心得和收穫填答內容整理160 表5-8 「芬芳再現」學生學習心得分析164 表5-9 「芬芳再現」學生心得和收穫填答內容整理167 表5-10「捕風捉影」學生學習心得分析171 表5-11「捕風捉影」學生心得和收穫填答內容整理175 表5-12學生自主學習對環境藝術課程學習態度的影響之「第一部份」意見反應179 表5-13學生自主學習對環境藝術課程學習態度的影響之「第二部分」意見反應180 表5-14學生自主學習對環境藝術課程學習態度的影響之「第三部份」意見反應181 表5-15學生自主學習對環境藝術課程學習態度的影響之「第四部分」意見反應182 表5-16學生自主學習對環境藝術課程學習態度的影響之「第五部分」意見反應183 表5-17學生自主學習對環境藝術課程學習態度的影響之「心得感想」分類整理184 表6-1 學生對各單元活動的滿意度及學習成效百分比194 圖次 頁次 圖2-1 STS學習內容架構 38 圖2-2 STS教學的問題解決模式 56 圖2-3 STS模式之環境教育教學流程 57 圖2-4 藝術教育之理論基礎 64 圖3-1 研究流程圖 82 圖3-2 研究概念架構圖 83 圖3-3 學生STS環境議題之自主研究流程 88 圖3-4 試探性教學影像記錄一 95 圖3-5 試探性教學影像記錄二 96 圖4-1 課程設計步驟流程 135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專著
    王文科(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朱岑樓主編(1991)。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台北縣:桂冠。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聯經。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汪靜明(1993)。救救河川。台北市:時報。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林季雄(1994)。都市景觀與環境美化。台北市:藝術家。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蔡清田 ( 2000 )。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鍾聖校 ( 1999 )。國民小學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秦麗花(2000)。從主題探討邁向專題研究---談如何指導兒童專題研究。高雄:覆文。
    教育部(1992)。推廣環境教育活動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台北市:教育部。

    翰林教育開發研究所(2001)。小創意大玩家。台南市:翰林。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陳郁秀研究主持(2001)。國民教育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佐島群巳、崛內一男、山下宏文(2002)。校內環境教育。台北市:國際村。
    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上)(下)。台北縣:桂冠。
    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黃鴻博﹙2000﹚。國民小學STS教學活動發展之研究。從國教九年一貫教學模組之發展協助中小學數理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座談會手冊﹙一﹚。彰化師範大學。
    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劉美娥等(1999)。國小主題統整課程設計初探。課程統整做做看。台北:聯經。
    劉可強(1994)。環境品質與社區參與。台北市:藝術家。郭禎祥(2000)。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2000 亞太地區美術教育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二)期刊論文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38-45。
    王澄霞 ( 1995 )。STS 活動中之「學」與「教」。科學教育月刊,3(1),115-137。
    王澄霞 ( 1997 )。STS 教師的專業成長。科學教育學刊,5(1),23-58。
    王澄霞、蔡曉信(1994)。以腳架策略開發STS專業能力的模式。師大學報,39,
    429-454。
    朱惠芳、陳錦雪(1999)。國小自然科課程改革與STS教學行動研究,載於1999行
    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小學論文集資料(頁69-81),國立台東
    師範學院結集。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106
    ,29-38。
    餘興全(1984)。國民中學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大偉(1996)。是慎重考慮實施STS教育的時機了。中學工藝教育,29(8),2-8。
    吳璧純 ( 1999 )。科學-技術-社會﹝STS﹞的「道德與公民」課程。教育研究集刊, 42,79-95。
    周儒(1999)。環境教育論壇--九年一貫與環境教育融入。1999 環境教育研討會報告,18。
    邱文彬(1999)。後形式思考的發展及其與人際關係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自主性之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 ( 2000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載於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資料,41-54。
    林顯輝(1993)。科學、技學和社會三者相結合的科學教育新理念,國教天地,87,24-32。
    林明瑞(1997)。STS模式之環境教育教學法。科學教育,204,24-31。
    林曼麗(2000)。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113, 71-80。
    林彩釉(1987)。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娟(1998)。高雄市市民學苑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準備度之研究。高雄: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丕蔚(2001)。自主性的階層式觀點與行動自由。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能木(1998)。以STS教學途徑來教導美勞教學活動—以天燈製作為例。國教輔導37(6),10-14。
    洪若烈(2002)。環境教育議題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探討。研習資訊,19(4),27-33。
    柴松林(1988)。環境與環境權。環境教育季刊,3,13-15。
    高翠霞(1988)。環境教育之理念。環境教育季刊,3, 8-11。
    張子超(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3。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6), 9-29。
    張全成(2003)。藝術教育中網路美術學習的發展趨勢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蕊苓(1999)。影響教室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國際人文年刊,7,143-165。
    莊奇勳 ( 1997 )。師院環境科學STS 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275-283。
    陳文典 ( 1997 )。STS教學教師所之專業準備。科學教育學刊,5(2),167-189。
    陳榮祥 ( 1998 )。開發符合STS理念的教材及教學策略之實驗研究─國小五年級自然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羽(1999)。以STS為導向的噪音實驗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陳志欣(2003)。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鴻博(1998)。在國民小學實施STS 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鴻博 ( 1999 )。STS 教育理論的接納與實踐---一個國小教師的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5。
    黃朝恩(1995)。環境議題分析與教學。環境教育,27,20-33。
    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上)。環境教育季刊,1, 6-17。
    梁雲霞(2004)。自主學習方案的設計與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5),157-176。
    游家政 ( 1999 )。 課程統整的概念及其在花師實小之行動研究。花師院刊,9,19-25。
    詹惠雪(1999)。我國大學課程自主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淑月(2001)。國中生在學校規範性環境下自主意涵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順約(2001)。表演藝術在小學---觀念篇。新講臺,8,47-52。
    熊召弟(2001)。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42,7-12。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128 -138
    歐用生(2000)。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經驗。國民教育,40﹙4﹚,2 -9
    鄭春蕓(1994)。新環境典範的世界觀與科學教育。教師之友,35(5),8-14。
    鄭春蕓、邱美虹(1995)。環境教育與以STS為導向的科學教育。科教月刊,180,17。
    鄧天德(1995)。社會學科的環境教育角色。台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5-42。
    盧安來(1995)。國小美勞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的構想與實施。藝術家,237,246-256。
    蕭怡雯(2004)。以焚化爐STS模組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環境認知及態度之成效。嘉義: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戴毓利(2004)。不同特質國小學生對STS教學模式接受度之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
    魏炎順(1996)。建構國小美勞教育發展。國教輔導,35(6),24-28。
    蘇育任 ( 1997 )。運用模組開發活動培育STS 教師之可行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5(2),245-266。
    蘇宏仁 ( 1996 )。科教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STS)之探討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90,2-12。

    (三)網路資源
    劉得劭(1998)。從建構論觀點談自主性導向之美勞教學。研習資訊,15( 6)。From: 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5n6/30.htm
    黃文煜(1999)。環境教育與中小學學校建築。
    From: http://www.lkjh.tpc.edu.tw/g/18/18-1.htm
    Leeti(2001)。環境教育初探。From: http://contest.ks.edu.tw/~river/teach/theory /theory5.htm

    二、 西文部分
    Gardner、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York: Basic Books.
    Lowenfeld,V.&Brittanin,W.L.(1982).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N. Y.:The Macmillan Publishing Co,318-322.
    Ramsey,J.(1993).The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movement:Implication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Science Education,77(2),235-258.
    Ramsey,J.,& Hungerford、H. (1989). Effects of issue investigation and action training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seventh grade student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4),29-34.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989). Oxford:Clarendon.
    Yager、R. E. (1989). A new focus for school science: S/T/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88,181-190.
    Yager ,R. E.(1991).Th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evolution、and rational-Social Education,54(4),198-201.
    Yager,R.E.(1992).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CASE Yearbook.2-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