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惠佳 Wang Hui Jia |
---|---|
論文名稱: |
字族文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識字能力與閱讀流暢度成效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紀慧
Lin Chi Hu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字族文識字教學策略 、識字能力 、閱讀流暢度 |
外文關鍵詞: | radical-group strategies, word identification, reading fluency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偏遠地區普通班國小三年級學生於接受字族文識字教學策略後,其識字能力與閱讀流暢度之成效。研究對象為桃園縣某國小三年級四位學生,研究設計採A-B-A-B撤回實驗設計,基線期及撤除教學階段採一般識字教學策略,教學介入階段引進字族文識字教學策略,實驗資料方面以「中文年級認字量表」、「閱讀流暢度測驗」與研究者自編之「識字能力測驗」進行量化分析,資料處理使用視覺分析、C統計與成對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
根據資料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識字能力的表現
字族文識字教學策略對四位受試者的識字能力具有立即成效與保留效果。四位受試者在接受第一次教學介入(B1)後,識字能力即有明顯提升的效果,之後實驗處理效果一直保持著,在實驗前後的識字能力的表現均有提升的趨勢存在。
二、閱讀流暢度的表現
字族文識字教學策略對閱讀流暢度測驗脈絡版,沒有顯著的效果;閱讀流暢度隨機版前測、後測,顯示具有明顯正向的提升效果。
三、識字能力與閱讀流暢度之相關
兩項能力間,有正相關,但並未呈現出顯著的相關性。
研究者針對上述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以作為教學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radical-group strategies to enhance word identification and reading fluency for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in remote region. The subjects were four grade-three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A single-subject study with A-B-A-B withdrawal research design was adopted to see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During the baseline and withdrawal phases, the participants accepted regular literacy strategy. In the intervention phase, the participants were taught radical-group strategies. The scores from a Standardized Chinese Word Recognition Scale, Reading Fluency Tests, and a Word Identification Test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were collected for this study to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e data-processing procedures adopted the visual analysis, the simplified time-series analysis, and the paired-sample t-test.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e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s :
1.The result of word identification :
The radical-group strategies had instant effect and preserved effect on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word identification for all subjects.The radical-group strategies had immediately positive-changing for all subjects after the first phase of intervention(B1).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 treatment was preserved in the withdrawal phases. The performance of word identification shows a trend of promotion.
2.The result of reading fluency:
The effect of radical-group strategies on reading fluency test (contextual edition) was not significant.The effect of radical - group strategi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reading fluency test of random edition.
3.The correlation between word identification and reading fluency :
Students’ word identification and reading fluency were positive correlated, but were not significant correlated. Finally, based upon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future studies were generated by the researcher.
中文部份:
方慧芳(2009)。字族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北市某國小二年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8)。閱讀,動起來: 借鏡國際成功經驗.看見孩子微笑閱讀。台北市:天下雜誌。
王淑貞(2000)。不同學習特質學習障礙學童接受字族文教學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王惠生(1996)。「字族文識字教學法」在掃盲教學中的運用。成人教育,4,18-19。
王惠君(2003)。部件識字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彰化。
王瓊珠(2005)。高頻部首/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讀寫能力之影響。台北市立師院學報,36(1),95-124。
王瓊珠(2010)。識字教學。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129-149)。台北市:心理。
王瓊珠(2011)。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2008)。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發展。教育心理學報,39(4),555-568。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李孟洲(2012)。「建立與分解」語言刺激策略對國小二年級至四年級學童的閱讀流暢度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台北。
呂美娟(199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芳香(1998)。國小二年級優讀者與弱讀者閱讀策略使用與覺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建德(2007)。字族文識字策略輔以字族文圖片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花蓮。
吳庭耀(2008)。比較不同閱讀理解策略對國小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童在不同文體之閱讀流暢度與閱讀理解表現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南市。
吳敏而(1990)。國語拼音學習的基本能力。華文世界,56,15-22。
吳慧聆(2005)。字族文識字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
吳慧聆(2007)。字族文識字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5,1-30。
佟樂泉、張一清(1997)。幾種主要識字方法的評價。載於許嘉璐(主編),小學識字教學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佟樂泉、張一清(1999)。小學識字教學研究。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
何蕙齡(2007)。以字理識字為主的錯字補救教學研究-以桃園縣同安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孟瑛如、張淑蘋(2003)。資源班語文教學—有趣的識字教學設計。國教世紀,207,31-40。
東萊先生(1980)。我要認識中國字。台北:名人出版社。
林 尹(1971)。文字學概說。台北縣:正中書局。
林素貞(1997)。相似字與非相似字呈現方式對國小一年級學生生字學習效果之比較。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227-251。
林雅薰(2008)。隨課文歸類識字法融入國小二年級生字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花蓮市。
林翠玲(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字能力、閱讀流暢度及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
邱上真,洪碧霞(1997):國語文低成就學生閱讀表現之追蹤研究(I I)─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I 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 86-2413-H-017-002-F5)。
邱明秀(2004)。中文部首分色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童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
邱珮瑜(2006)。字族文識字策略對國小識字困難兒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宛士奇(1994)。字族文識字教學法的特點。中國教育學刊,4,20-23。
岳修平(譯)(1998)。教育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原作者:E.D. Gagné, C.W. Yekovich& F.R. Yekovich)。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柯華葳(1991a)。中文字的閱讀。華文世界,62,121-131。
柯華葳(1991b)。兒童對生字的處理。「第三屆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發表之文章,臺北。
柯華葳(1993a)。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永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307-349)。台北市:心理。
柯華葳(1993b)。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載於曾志朗(主編),中國語文心理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31-76)。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柯華葳(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83-119)。台北市:心理。
柯華葳、尹玫君(1987)。國民小學常用字及生字難度研究--低年級。板橋市: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胡永崇(2002)。學習障礙學生之識字教學。屏師特殊教育,3,17-24。
胡永崇(2003)。國小四年級閱讀困難學生識字相關因素及不同識字教學策略之教學成效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9,177-216。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29-76)。台北市:心理。
施正宇(2009)。原原本本說漢字。北京:北京大學。
唐 漢(2003)。唐漢解字2漢字與日月天地。太原市:新華書店。
唐 漢(2003)。唐漢解字4漢字與人體五官。太原市:新華書店。
唐 漢(2004)。圖說漢字解碼第2、第3冊。香港:中華書局。
涂福賜(2011)。造字原理融入識字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識字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臺北市。
郝恩美(1999)。現代漢字的教學方法。載於呂必松(主編),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294-30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秦麗花(2000)。文字連環炮─如何指導學生做個認字高手。高雄市:復文。
秦麗花、許家吉(2000)。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一般學生和學障學生識字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91-206。
翁新惠(2008)。字族文電腦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台北市。
郭紅伶(2001)。「相似字」與「非相似字」認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低年級認字困難學生學習生字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2)。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教司(2009年7月23日)。有品運動,從閱讀起步走。教育部電子報368期。取自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num=368&topical_sn=350&page=0
教育部(2011)。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台北市:教育部。
許燕妮(2011)。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流暢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
張田若、郭惜珍(2006)。集中識字教學體系25問。載於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分會漢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編),識字教育科學化方法選粹(132-138)。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張田若、陳良璜、李衛民(2000)。中國當代漢字認讀與書寫。四川教育出版社。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莊淳如(2008)。字族文識字教學法對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屏東縣。
陳秀芬(1998)。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佳吟(2009)。字族文識字策略之電腦融入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陳金明(1995)。識字教學與兒童認知發展。載於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3-374)。臺東:臺東師範學院。
陳惠琴(2006)。國小學童文本朗讀速度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南市。
蔡富有(1996)。小學識字教學理論探微。語言文字應用,20,55-60。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彭志業(2003)。基本字帶字教學與重複閱讀識字教學對國小學童識字成效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彭華生(1996)。字族文教學法的心理規律。四川師範學院學報高教研究專號,3,6-8。
黃沛榮(1996)。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樂學。
黃秀卿(2009)。偏遠弱勢學童的教與學─以語文教學為例。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77期。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7/77-24.htm
黃秀霜(1999)。不同教學方式對學習困難兒童之實驗教學助益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2(1),69-82。
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及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黃冠穎(2005)。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花蓮縣。
黃淑怡(2011)。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流暢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
曾世杰(1996)。閱讀障礙:研究方法簡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二卷 (323-369)。台北市:心理。
曾世杰(2004)。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台北市:心理。
曾世杰、陳淑麗(2007)。注音補救教學對一年級低成就學童的教學成效實驗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3),53-77。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沈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539-582)。台北市:遠流。
曾金祥(1994)。談字族文識字教學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學,6,8-9。
裘錫圭(1995)。文字學概要。台北市:萬卷樓。
葉淑欣(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生認字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楊憲明(1998)。閱讀障礙學生文字辨認自動化處理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13-37。
楊曉逸(2012)。字族識字教學法融入國小五年級生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台北市。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和字的心理特徵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403-448)。台北市:遠流。
廖詩欣(2012)。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不同閱讀能力學童之閱讀流暢度與閱讀理解力提升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彰化。
齊若蘭、李雪莉、游常山 (2003)。閱讀:新一代的知識革命。台北市:天下雜誌。
劉欣惠(2008)。字族文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生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
鄭昭明(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2(2),137-153。
鄭昭明(1983)。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鄭昭明(2009)。華語文的教與學:理論與應用。台北縣:正中書局。
鄢文俊、盧正體(1994)。字族文識字教學實驗研究。教育研究,5,49-53。
賴惠鈴、黃秀霜(1999)。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學習成效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2,1-26。
錡寶香(2006)。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蕭淑娥(2010)。字族文識字教學運用於國小二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薄雯霙(2003)。綜合高效識字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生字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臺中市。
戴汝潛主編(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
戴汝潛、郝家杰(1994)。九十年代識字教育的成果與科學化方向。黑龍江教育,11,18-19。
戴汝潛、郝家杰(1997)。識字教學改革一覽。人民教育,1,32-33。
謝雯伃(2011年6月1日)。閱讀定力夠不夠,影響未來成就。台灣立報。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7702
謝錫金(2008)。中國語文課程、教材及教法:面向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羅引宏(2008)。朗讀與默讀對於不同年級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速率的影響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
羅秋昭(1994)。如何加強識字教學。國民教育,35(3、4) ,15-18。
羅秋昭(1999)。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蘇宜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21-28。
蘇宜芬、陳學志(2007)。認字自動化指標之建立與信效度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501-514。
西文部分:
Adams, M. J. (1994). Model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word
recognition and reading. In R. Ruddell, M. Ruddell, & H. Singer(Eds. ),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Newark, Delaware :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Cagelka, P. T.,& Berdine,W.H.(1995). Effective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Boston,MA:Alley , and Bacon.
Catts, H. W. & Kamhi, A. G.(1999).Causes of reading disabilities. In H. W. Catts & A. G.Kamhi (Eds. ), Language and reading disabilities(pp.95-127). Boston, MA : Allyn &Bacon.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2nd ed.). Orlando, FL:Harcourt Brace.
Deno, S. L. , Fuchs, L. S., Marston, D. , & Shin, J. (2001). Using curriculum-based measurements to establish growth standard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0(4), 507-524.
Dickinson, D., Wolf, M., & Stotsky, S. (1989). Words move: The interwoven development of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In J. Berko – Gleason (Ed.), The development o f language
(pp.225-273). New York : MacMillan.
Graesser, A. C., Singer, M., & Trabasso, T. (1994). Constructing inferences during narrative text comprehen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3), 371-395.
Graves, M F. & Prenn, M. C. (1986) Costs and benefits of various methods of teaching vocabulary. Journal of Reading, 29, 596-602.
Harris, Theodore L., & Richard E. Hodges (1995). The Literacy Dictionary: The Vocabula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LaBerge, D., & Samuels, S. J. (1974). Toward a theory of automa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read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6, 293-323.
Lerner, J.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New York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Nagy, W. E., & Anderson, R. C. (1984). How many words are there in printed school English?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3), 304–330.
Perfetti, C. A.(1986).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components of reading ability. In B.R. Forman,& A,W. Siegel(Eds.), Acquisition of reading skills: Cultural constraints and cognitive universal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Perfetti,C. A., & Zhang, S. (1991). Phonological processes in reading Chinese character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7, 633-643.
Ruddell, R. B. (1986). Vocabulary learning : A process model and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Journal of Reading, 29, 581-587.
Samuels, S. J. (1979). The method of repeated reading. The Reading Teacher, 32, 403-408.
Samuels, S. J., Schermer, N., & Reinking, D. (2006). Reading fluency: Techniques for making decoding automatic.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eidenberg, M. (1992). Dylexia in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word recognition in reading.In P. B. Gough, L. L. Ehri, & R. Treiman(Eds.),Reading Acquisition.Hillsdale,NJ:Erlbaum.
Shaywitz, S. (2003).Overcoming dyslexia: An new and complete science - based program for reading problems at any level.New York: Afred A. Knopf.
Spear- Swerling, L., & Sternberg, R. J. (1994). The road not taken: An inte- Grative theoretical model of read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7, 91-103.
Su, Y. F. &Samuels, S. J. (2007).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word-length effect when reading Chinese script. 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Taylor, B., Harris,L.A.,Pearson,P. D., & Garcia,G.(1995). Reading difficulties(2nd ed.).New York: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