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雅文
論文名稱: 學校閱讀教育推動之個案研究-以興興國小為例
指導教授: 陳美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閱讀教育個案研究國民小學
外文關鍵詞: reading education, case study, elementary school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係以個案研究法,針對一所國小的閱讀教育推動歷程進行探究,意欲透過歷程的觀看、聆聽學校成員們的聲音及自身的省思去理解及敘寫學校閱讀教育之發展脈絡、遭遇的難題與轉變歷程,並從中探究歷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希望藉此看見興興國小閱讀教育推動後對師生的影響。
    前三章的書寫從研究動機及目的出發,並進行文獻探討,接著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而後我以另一種不同的書寫風格進行研究發現與結果的敘寫。首先是以興興國小閱讀教育發展脈絡為主要軸線,緊扣著難題與轉變歷程,並從中分析重要影響因素,接下來從學校、老師及學生的改變書寫閱讀教育的影響,呈現大家對閱讀教育可能性的不同聲音以及回到大家心中那最終的盼望。
    最後以對閱讀教育的再理解與盼望代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經由第一層理解後萃取出我的重新看見如下:
    一、閱讀教育原來是一段圍繞著難題發展的歷程
    二、難題中不忘初衷-從學生出發
    三、閱讀教育的發展脈絡與「人」息息相關
    四、隱形的教師孤立文化
    五、轉變已經啟動,但故事仍未寫完
    再次理解與重新看見之後,我從行政領導、教師夥伴以及後續研究三方面表達我的盼望,盼望可以行政領導可以轉變為由課程領導出發;盼望教師夥伴們發展出互為主體性的對話關係和相互學習的使能社群;最後為這份研究未盡完美之處表達後續研究的可能性之盼望,期待更美的故事可以繼續被寫出來。


    This study examines a case study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based reading education program from inception through implementation, to elicit an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veins of school based reading education through observation, engaged listening to school stakeholder voices and personal reflection and changing awareness, as well as the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long the way, to elucidate the critical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hopes of better appreciating the impacts of promotion of the Hsing-Hsing Elementary Reading Program on the school’s faculty and students.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explore the study’s motivations and objectives, then undertake a literature review, followed by explor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deployed, which then lead to a very different style of writing to explain the study’s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Initially the study considers the principal axes affecting development of the Hsing-hsing Elementary School’s reading programs, then immediately proceeding to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and transformations adopted, to analytically highlight the key influences, inform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s of the adaptations in composition and reading education on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licit a variety of voices on the limitlessly rich potential of reading education echoing everyone’s ultimate shared aspirations.
    Finally the study provides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re-envisioned and renewed hopes for reading education, with the essential first layer restated as follows:
    1. Reading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bioprocess embedded with numerous difficulties.
    2. Amidst the many obstacles one faces on the journey, it is imperative to never lose sight of the ultimate compass of our paths-to ensure each starting point arises from a student-based approach.
    3. Implementation of reading education is inescapably, ineffably intertwined with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4. A culture of invisibility tending to isolate educators.
    5. Transformations have already started apace, but the story’s ending remains very much a work in progress.
    Through a renewed awareness and re-envisioned approach, it is possible to express my hopes as a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 as a partner engaged in stewarding professional colleagues, and for post-study follow-up, to realize a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that reinterprets my role as an administrative leader to a pragmatic curricular developer; while among our colleagues there will organically arise an ethos and educology devoted to profound community of engaged dialogue focusing on the teachers among themselves while exploring mutual knowledge sharing in an enabling community; and in respect of the many unfinished imperfected areas of the thesis, it is my desire that follow-up studies can provide more exploration, to further allow an ever more aesthetically compelling text to arise from this important story and work.

    目 次 楔子 …………………………………………………………1 第一章 緒論……………………………………………………2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閱讀教育之理念探討 ……………………………9 第二節 國外閱讀教育推動之現況 ………………………26 第三節 國內閱讀教育推動之現況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50 第四節 資料編碼與分析……………………………………55 第五節 研究角色與倫理……………………………………56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58 第四章 一個關於閱讀教育的故事 ……………………………59 第一節 故事的開始 …………………………………………62 第二節 從難題出發-學校閱讀活動的變化…………………65 第三節 在難題中看見與理解-回歸到課程本身……………73 第四節 故事未完待續…………………………………………87 第五章 對閱讀教育的再理解與盼望……………………………98 第一節 我的再理解 …………………………………………98 第二節 我的盼望 …………………………………………102 後記 …………………………………………………………105 參考文獻 …………………………………………………………107 附錄一-新竹縣99年度國民中小學閱讀推動計畫………………116 附錄二-新竹市國民中小學深耕閱讀推動計畫 ………………122 附錄三-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推動「閱讀桃花源」四年計畫……125 附錄四-苗栗縣文武雙全教育旗艦計畫 ………………………131 附錄五-新竹縣99年度國民中小學閱讀推動活動訪視表………137 附錄六-新竹市國民中小學99年度推動閱讀教育概況評鑑表…141 附錄七-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推動「閱讀桃花源」四年計畫輔導訪視自評表 ……………………………………………………………148 附錄八-苗栗縣九十九年度國民中小學推動閱讀教育輔導訪視表…153 附錄九-學校層級訪談大綱…………………………………………155 附錄十-行政人員及級任教師訪談大綱 …………………………156 附錄十一-學生訪談大綱 …………………………………………159 表 次 表2- 1 桃竹苗縣市閱讀計畫比較表…………………………………33 表2- 2 桃竹苗縣市閱讀教育訪視表比較表…………………………35 表2- 3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表 ………………………………………40 表3- 1 興興國小教師性別年齡統計表………………………………47 表3- 2 興興國小教師學歷統計表……………………………………48 表3- 3 興興國小教師服務年資統計表………………………………48 表3- 4 興興國小學生人數統計表……………………………………48 表3- 5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行政人員及級任教師 …………………51 表3- 6 行政人員及級任教師之訪談次數及時間……………………51 表3- 7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學生 ……………………………………52 表3- 8 學生訪談次數、時間及方式…………………………………52 圖 次 圖3-1研究架構圖………………………………………………………44 圖3-2研究流程圖………………………………………………………46

    一、中文部分
    宋文里(譯)(2001)。Bruner,J.著。教育的文化。台北:遠流。
    藍雲、陳世佳(譯)(2009)。Parker J. Palmer著。教學的勇氣-探索 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台北:心理。
    顧瑜君譯(1998)。Wolcott,F著。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4)。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希望閱讀。2010年10月26日取自: http://reading.cw.com.tw/pages/public/origin/origin_index.jsp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世英、張佃富、吳慧子、吳舒靜、謝雅惠、吳美清、周文菁等人(2008)。PISA 表現Top 5 國家優勢條件分析。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怡卉(2005)。持續安靜閱讀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態度與閱讀能力之影響。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怡棻(2007)。北歐閱讀風,奠定競爭力基礎。遠見雜誌,254,118-120。
    王明仁(2000)。社會福利資源的開拓與整合—以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9,94-106。
    王美恩(2007)。芬蘭:創新圖書館 吸引青少年為樂趣閱讀。親子天下專刊,3,42-43。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心理。
    台中市教育處(2010年7月7日)。台中市教育處年度閱讀教育推展紀要。閱讀的光明面在台中市。2010年12月31日取自: http://sites.google.com/site/tcebreading/home/bao-dao/taizhongshijiaoyuchu98xuenianduyuedujiaoyutuizhanjiyao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年11月4日)。臺北市100年度補助國民中小學推動閱讀實施計畫。2010年11月20日取自: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ct.asp?xItem=1380458&ctNode=33640&mp=104001
    江美滿(2009)。非營利組織社會行銷的理論與實踐-以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希望閱讀」計劃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江淑雯(2009)。運用全語言教學策略提升學生閱讀理解力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逸之(2007)。台灣閱讀資源正在M型化 「不山不市」學校最需搶救。遠見雜誌2007年8月號 第254期。2011年4月1日取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aspx?go=cover&ser=13288
    江逸之(2007)。閱讀,讓歐美亞站在知識經濟浪頭。遠見雜誌,254,108-112。
    許慧貞(譯)(2001)。艾登.錢伯著。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台北:天衛。
    何琦瑜(2007a)。香港:新課程改革-學會學習,從閱讀開始。載於何琦瑜、吳毓珍(等主編),教出寫作力(頁30-40)。臺北:天下雜誌。
    何琦瑜(2007b)。從閱讀到寫作-中小學現況大調查。載於何琦瑜、吳毓珍(等主編),教出寫作力(頁172-190)。臺北:天下雜誌。
    何琦瑜、洪閔慧譯(2008)。政府、學校、家長動起來。載於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編),閱讀動起來2香港閱讀現場(頁52-65)。台北:天下雜誌。
    何琦瑜、錢欽昭(2010)。讀寫能力,決定國家競爭力。載於李佩芬(主編),閱讀,動起來3-閱讀力實戰關鍵(頁14-22)。台北:天下雜誌。
    吳怡靜(2009)。國際閱讀論壇英國篇:英國如何讓學生樂在閱讀?。親子天下,4,32-35。
    吳怡靜譯(2008)。借鏡芬蘭 閱讀,芬蘭人引以為傲的傳統。載於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編),閱讀動起來(頁20-29)。台北:天下雜誌。
    吳敏而(2005)。套圈圈、洋蔥圈、閱讀圈─文學圈之理論與實務。載於侯秋玲、吳敏而(主編),文學圈之理論與實務(頁8-22)。臺北:朗智。
    吳清山、林天祐(2001)。課程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38,47。
    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
    宋文里(2006)。「批判教育學」的問題陳顯。載於李錦旭、王慧蘭(主編),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頁4-21)。台北市:心理。
    李宗派(2000)。探討社區資源之開發與管理原則。社區發展季刊,89,53-61。
    李玟燕(2005)。教育部「焦點三百-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實施現況之探討 -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家同(2010)。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台北:博雅。
    李素足(1999)。台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雪莉(2007)。卡住的閱讀:臺灣十年為何不如香港四年。天下雜誌,386,206-209。
    辛曼玲(2008)。閱讀的心理歷程與閱讀教學。教師天地,154,4-8。
    卓佳儀(2009)。交互教學法對增進特殊教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探究。教師之友50(3),28-37。
    林文寶(2000)。閱讀的魅力與格調—談臺灣兒童的閱讀興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7-9。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吟霞、葉韋伶(2009)。PIRLS2006東亞地區學生閱讀素養表現-台灣、香港與新加坡三地比較。研習資訊,26(6),52。
    林怡呈(2009)。敘說探究及其在教師研究的發展。研習資訊,6 (26),136。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新論。台北:五南。
    林淑萍(2008)。新竹縣國民小學圖書館現況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滿秋、馬念慈(2002)。孩子一生的閱讀計畫(13版)。台北:天衛文化圖書。
    林建平(1995)。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267-294。
    南美英(2007)。晨讀10分鐘:培養快樂閱讀習慣、增進學習力78種高效策略(孫鶴雲譯)。台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9)。培養Super小讀者。台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2006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計畫(NSC 96-MOE-S-008-002)。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柳雅梅(譯)(2006)。S. M. Roberts & E. Z. Pruitt著。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台北:心理。
    洪閔慧譯(2008)。借鏡韓國 閱讀第一步:提升詞彙力和想像力。收錄於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編),閱讀動起來(頁40-51)。台北:天下雜誌。
    洪蘭(2002)。活化大腦,激發創造力。天下雜誌,263,92-94。
    洪蘭(2005)。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科學人,45,42-45。
    洪蘭(2009a)。科學教養與學習。台北:信誼基金。
    洪蘭(2009b)。聰明教養 成功學習。台北:天下雜誌。
    范信賢(1999)。課程改革的核心-教學-九年一貫smart-教師增能自修手冊。2011年6月20日取自:http://203.71.239.23/naerResource/study/40/p5-1.htm。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課程與教學組博士論文。
    孫曉萍、齊若蘭(2002)。日本讓希望起飛。天下雜誌,263,80-82。
    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 (2007)。愛的書庫簡介。2010年10月26日,取自:http://163.22.168.15/profile/profile01.asp?imid=34
    張文彬(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阿丹(2008)。高雄縣偏遠地區國小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容甄(2010)。南投縣國小教師實施「愛的書庫」閱讀活動之現況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莉慧(2009)。臺灣推動閱讀之觀察與省思。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4),82-98。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閱讀實施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閱讀植根與空間改造:98~101年圖書館創新服務發展計畫。2010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plannews_detail.aspx?sn=267&pages=6
    教育部國教司(2010年8月20日)。全方位的國民中小學閱讀推動政策。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即時新聞。2010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PDA/news.aspx?news_sn=3804&pages=3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學富。
    許正義 (2003)。培育終身閱讀的愛書人Part 1─文學小圈圈(Literature Circles)的理念。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2010年12月25 日,取自:http://www.cavesbooks.com.tw/e_magazine/e_magazine_article.aspx?sn=98&language1=0
    許君穗(2009)。晨讀十分鐘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芳菊 (2007)。轉動愛的書庫,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寫作力(頁226-231)。台北:天下雜誌。
    許芳菊、羅儀修(2007)。希望閱讀,讓改變看得見,載於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寫作力(頁201-209)。台北:天下雜誌。
    許敏華(2004)。閱讀工作坊在國小一年級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惠玲(2007)。探討兒童閱讀理解能力-以「文學圈」在國小六年級閱讀討論活動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許晴佩(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生玉(1990)。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翠秀(2007)。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2005 年PIRLS 資料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之華(2008)。沒有資優班 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台北:木馬文化。
    陳之華(2010)。芬蘭圖書館:民主的搖籃與平等的基礎。收錄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芬蘭教育理論與實務(十四章)。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明蕾(2010)。閱讀心理學對國小閱讀理解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99,53-62。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揚智。
    陳昭珍(2008年10月12日)。亞洲四小龍民眾在公共圖書館借書冊數超級比一比。公共圖書館輔導團電子報。2010年10月31日取自:http://blog.lac.org.tw/publiclibepaper/index.php?id=80
    陳秋霞(2010)。臺北市國小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如(2004)。教師專業的發展與深化:教師課程領導之為何?如何?與限制。教育研究月刊,126,19-32。
    陳美如(2007)。課程理解-教師取向之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康宜、劉偉瑩(2007年12月13日) 。南韓:先提升字彙和想像力。國語日報。2010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53771
    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陸建國(2004)。實施班級閱讀的方法。國教輔導,43(5),43-47。
    單文經、高新建、蔡清田、高博銓(合譯)(2001)。Glatthorn, A. A.著。校長的課程領導(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台北:學富文化。
    彭聃齡、張必隱(1999)。認知心理學。台北:東華。
    曾志朗(2000)。閱讀是多元智慧成功的基本條件。教師天地,106,4-5頁。
    曾志朗、洪蘭(2006)。見人見智-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台北:天下遠見。
    曾屏憶(2008)。閱讀能力與國家競爭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游常山(2002)。新加坡培養天生讀書種。天下雜誌,263,164-166。
    馮珮珍(2007)。「文學圈」在國小二年級閱讀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馮朝霖(1998)。教師文化的轉化。社教雙月刊,87,5-7。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筱雯、蔡家姍(2004)。國中學生語文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及寫作表現三者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教育科學期刊,2(4),118-159。
    塗絲佳(2004)。國中國文「閱讀」教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菁菁(2010)。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南部一所小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廖麗芳(2008)。花蓮縣焦點三百學校五年級學童閱讀活動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10年12月9日)。北縣閱讀教育作為 豐富閱讀環境 激發閱讀動機 引導閱讀策略。2010年12月31日取自: http://www.tpc.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211959。
    趙經邦(2009年12月3日)。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引入新加坡日本經驗。2010年10月31日取自: http://blog.yam.com/actfdat/article/25651004
    齊若蘭 (2003)。心靈的遊戲場 一生的領航員。載於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等(主編),閱讀 新一代知識革命(頁62-71)。台北:天下雜誌。
    齊若蘭(2002)。閱讀 新一代知識革命。天下雜誌,263,42-50。
    齊若蘭、袁孝康(2008)。閱讀經濟學。載於蕭富元等著,芬蘭教育 世界第一的秘密,(頁140-151)。台北:天下雜誌。
    劉佩雲、簡馨瑩、宋曜廷(2003)。國小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 (6),135-158。
    劉雅筑(2000)。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造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清田(2005)。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領導。載於蔡清田(主編),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頁1-46)。台北:五南。
    蔡清田、王霄燕(2002)。國小校長課程領導實際行動之探究:以一所台灣南部鄉村小學的安校長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5(2), 21-36。
    蔡清田、陳美伶(2005)。教務主任課程領導角色之理念與實際。載於蔡清田(主編) ,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頁221-247)。台北:五南。
    蔡穎卿(2010) 。心靈一輩子都不寂寞。載於 彭蕙仙、蘇惠昭、陳紅旭、游常山(主編),閱讀是一輩子的事(頁256-269)。台北:天下遠見。
    鄭善明.蔡秀蘭.鄭淑琪(2009)。社會資源運用之探討—以「屏東縣私立椰子園老人養護之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6,395-412。
    蕭富元(2008)。芬蘭教育 世界第一的秘密。台北市:天下雜誌。
    賴宛玲(2000)。讓我們來參與閱讀活動。社教雜誌,269,1-3。
    賴苑玲(2001)。談閱讀活動在國民小學的推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7,3-5。
    薛茂松(2003)。營造閱讀環境實現書香願景。書香遠傳,6,12-14。
    魏美惠(2010)。網際網路社會中青少年生活經驗及能力發展之探討。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6(1),19-27。
    羅益強(2010)。閱讀就是生活。收錄於 彭蕙仙、蘇惠昭、陳紅旭、游常山(主編),閱讀是一輩子的事(頁120-131)。台北:天下遠見。
    蘇宜芬,林清山(1992)。後設認知訓練課程對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5,245-267。

    西文部分
    Lieberman,A.&Miller,L.(1990).The social realities of teaching. In A Lieberman(Ed.),Schools as collaborative culture:creating the future now.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 117-175.
    Smith, F. (1971). Understanding read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instio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