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鈞勤於筆耕,創作數量豐碩且品質亦精。其中《左心房漩渦》最為所人稱道。作品韻味雋永,論者經常使用「詩化」、「詩質語言」、「詩質意象」等讚語形容,卻則鮮少獲得深入剖析。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解釋這些評論形成的原因,找出是什麼樣的書寫方式使作品富有詩歌性質。
本論文援用當代隱喻理論和語言分析方法進行作品詮釋。在隱喻部分,找出作品中四項主要概念隱喻,即【人是水】、【人是昆蟲】、【祖國為身體】、【苦難是疾病】,這四項隱喻之相關表達共同彰顯《左心房漩渦》追求安身立命的主題。此外,隱喻反映了語言使用者的認知,故可藉由隱喻分析,就書中一些較為隱晦的意象進行解碼。所謂「意象切斷法」也可參考統合理論重新商榷。
把隱喻提到概念層次討論後,接著探究隱喻所依存的語言媒介。煉字部分,王鼎鈞善於並置詞彙的多重虛實義項,在個別文脈中增加詞彙訊息量,營造文本張力。其次,句式方面,則偏愛使用聯合結構句以列舉訊息、堆疊意象,從而造成詳盡描述、情感深旋之效果。最後,《左心房漩渦》傾向於進行意念收尾,即在每一敘述段落之末放置具有判斷功能的句子,形成所謂「意念小節」。小節之間相對獨立,由篇章主題所統攝,作品各單篇多由意念小節串聯組構形成,而這種特殊書寫型態一方面源於王鼎鈞早期的寫作訓練,二方面也和漢語〔主題-評述〕句型有關。
* 中文論著*
Geoffrey Leech,“Semantics”.李瑞華等譯,《語義學》,(上海:外語教育,1987)。
Li and Thompson,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黃宣範譯:《漢語語法》,(台北:文鶴,1983)。
子 敏:〈不愧是一位散文家〉,收於《左心房漩渦》,(台北:爾雅,1989)。
王 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1999)。
王鼎鈞:《文學種籽》再版,(台中:明道藝文,1996)。
王鼎鈞:《文藝與傳播》,(台北:三民, 1974)。
王鼎鈞:《左心房漩渦》,(台北:爾雅,1988)。
王鼎鈞:《情人眼》增訂版,〈自序〉,(台北:作者自印,1980)。
申小龍:《中國句型文化》,(吉林:東北師範,1988)。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1982)。
余光中:〈成語與格言〉,《中國時報》,2004/02/09-10,人間副刊。
李宜涯:〈文路無盡誓願行--力求突破的作家王鼎鈞先生〉,《文訊別冊》,1998/04。
李福印:〈從修辭到跨學科:隱喻研究管窺〉,《語文建設通訊》,第64期,2000/07。
沈 謙:〈駱駝背上的樹--王鼎鈞散文的人格與風格〉,(台北:台灣現代散文研討會,九歌文教基金,1997)。
屈承熹、紀宗仁:《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台北:文鶴,1999)。
林央敏:〈散文出位〉,何寄澎主編:《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
林汝昌、李曼鈺:《語義學入門》,(湖北:華中理工大學,1993)。
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上海,教育,2001)。
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91學年度博士論文。
亮 軒:《風雨陰晴王鼎鈞--一位散文家的評傳》,(台北:爾雅,2003)。
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北京:北大,2001)。
徐 學:〈台灣當代散文中的色彩與節奏〉,《廈門大學學報》,1994年2期。
徐 學:〈「左心房漩渦」的憂患與昇華〉,《評論十家》,(台北:爾雅,1993),頁211-219。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1989)。
袁慕直:〈「左心房漩渦」讀後〉,收於《左心房漩渦》,(台北:爾雅,1989)。
高天生:〈傳統課題與文學創作--試論「碎琉璃」中的憂患意識〉,《明道文藝》,30期,1978/07。
張春榮:〈江水江花--讀王鼎鈞「左心房漩渦」〉,《中華日報》,1992/02/21,11版。
張春榮:〈典雅與鎔裁--王鼎鈞散文的遣詞〉,《台灣新聞報》,1992/08/14。
張春榮:〈細緻與真實--王鼎鈞的描寫藝術〉,《文訊》,卷83,1992/09。
張春榮:《修辭行旅》,(台北:東大,1996)。
胡坤仲:〈瀟灑故國情--讀「海水天涯中國人」〉,《明道文藝》,卷84,1983/03,頁73-75。
曹逢甫、蔡立中、劉秀瑩:《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台北:文鶴,2001)。
梅 廣:〈簡談中國古典散文結構分析理論與實際〉,未刊稿。
郭明福:〈他把鮮血變成墨水--我讀「左心房漩渦」〉,《爾雅人》,卷72,1992/09/16。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台北:文津,1994)。
陳秀滿:《散文捕蝶人--王鼎鈞散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90學年度碩士論文。
陳芳明:〈女性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聯合文學》,220期,2003/02。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作家,1964)。
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北大,2003)。
渡 也:〈不愧是一位詩人〉,〈風雨集序〉,《風雨陰晴--王鼎鈞散文精選》(台北:爾雅,2001)。
程祥徽、鄧駿傑、張劍樺著:《語言風格學》,(香港:三聯,2002)。
黃武忠:〈人生的說理者--試論王鼎鈞的散文風貌〉,《爾雅人》,1988/05/10。
黃慶萱:《修辭學》,增訂三版,(台北:三民,2002)。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學生,1994)。
劉承慧:《中文寫作文法綱要》,未刊稿。
劉承慧:《基本標點符號的應用原則》,未刊稿。
樓肇明:〈評王鼎鈞的散文〉,《碎琉璃》2版附錄,(台北:作者自印,1989)。
蔡宗陽:《修辭學探微》,(台北:文史哲,2001)。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台北:學生,2001)。
蔡倩茹:《王鼎鈞論》,(台北:爾雅,2002)。
鄭明娳:〈出入魔幻與寫實之間〉,收錄於〈風雨集序〉,《風雨陰晴--王鼎鈞散文精選》,(台北:爾雅,2001)。
黎活仁:〈五四以來散文家如何定位--沈謙教授訪談記錄〉,《幼獅文藝》,526期,1997/06。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格》,(台北:書林,1991)。
戴浩一著、黃河譯:〈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國外語言學》,1998/01。
薛鳳生著,沈家宣譯:〈「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結構意義--真的表示「處置」和「被動」?〉收於戴浩一,薛鳳生編:《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1994)。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88學年度博士論文。
隱 地:〈王鼎鈞的聖歌〉,《中國時報》,1999/01/05-06,第37版。
羅茵芬:〈寫時代、寫社會、寫中國人--王鼎鈞細說創作里程〉,《中央日報》第18版,1996/02/06。
*英文論著*
Fauconnier, Gilles. 1997.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 Gilles. 1998. “Mental Space, Language Modalities, and Conceptual Intergration”, in: Michael Tomasello (ed.), “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p251-279.
Lakoff, 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ndrew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51.
Lakoff, G.&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Turner, M. 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ly I-wen, Su. 2002. “What Can Metaphor Tell Us About Culture?”,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3:589-613.蘇以文:〈從譬喻看文化:語言之認知研究〉。
Lynn Nadel Ed-in-chief, “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 Scienc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003.
蘇以文:〈從語用看認知:以中文之譬喻為例〉,《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2000/12,頁295-424。英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