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俊瑋
Chen, Chun-Wei
論文名稱: 臺灣總督府的戰時體制宣傳: 以《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為中心
The Analysis of Wartime System Propaganda Based on “The Department Newspaper by the Temporary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of Taiwan Government-General”
指導教授: 邱馨慧
Chiu, Hsin-Hui
口試委員: 陳麗華
Chen, Li-Hua
許進發
Hsu, Chi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6
中文關鍵詞: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戰時體制皇民化運動戰爭宣傳軍事動員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外文關鍵詞: Government-General of Taiwan, The Department Newspaper by the Temporary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of Taiwan Government-General, Wartime System, Wartime System, Japanization, Propaganda, Military Mobilization, Army Special Volunteers’ System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這樣明顯帶有官方立場的史料為中心,探討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總督府如何進行宣傳戰爭,美化戰爭所帶來的苦難,以及昇華戰爭的意象。筆者說明臺灣總督府因為戰爭的需要,企圖將異民族的臺灣人轉化成為日本人的過程,就是所謂的「皇民鍊成」;伴隨著戰爭的延長與擴大,需要動員臺灣人投入戰場,從而將這些皇民轉化成為日本軍人,也就是所謂的「皇軍鍊成」。

      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編輯出版的《部報》是戰爭時期臺灣總督府在臺灣發刊的「官製雜誌」,於1937年(昭和12年)中日戰爭開戰後,9月11日創刊,直到1942年(昭和17年)9月15日廢刊,共發行一五四號,歷時整整五年。除了戰爭後期、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及其後所做的宣傳活動在廢刊後無法見得外,《部報》內容都具體而微的展現戰時體制前五年臺灣總督府緊鑼密鼓的宣傳活動,成為我們理解與掌握臺灣總督府進行戰爭宣傳的重要史料。


      The research mainly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 “the Department Newspaper by the Temporary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of Taiwan Government-General”(《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 definitely a government gazette issued in the lat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is thesis explores how Taiwan Government-General spread propaganda war, beautified the suffering caused by war, and sublimated the imagery of war. The author explains that the process of the Taiwan Government-General attempting to transform alien Taiwanese into Japanese, the so-called “imperial subject refinement” (Kōmin rensei), was stimulated out of war; with the prolong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war, it was necessary to mobilize the Taiwanese into the battlefield, thereby transformed these imperial subjects into Japanese soldiers, the so-called “imperial soldiers refinement” (Kōgun rensei) initiated.
      The Temporary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of Taiwan Government-General edited and published “The Department Newspaper by the Temporary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of Taiwan Government-General”. It was published in Taiwan during the war, launched on September 11, 1937 (Shōwa 12) after 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and abolished on September 15, 1942 (Shōwa 17), with 154 issues were distributed in total, which lasted for five years. Apart from propaganda activities carried out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War, the Greater East Asia War (the Pacific War) and after the abolition of the newspaper, the contents of “the Department Newspaper by the Temporary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of Taiwan Government-General” have showed the intensive propaganda activities of Taiwan Government-General in the first five-years after the wartime system established, and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 for us to comprehend the war propaganda carried out by Taiwan Government-Genera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戰時體制與臨時情報部 15 第一節 戰時體制 16 第二節 臨時情報部的成立 17 一、組織指掌 17 二、工作內容 18 第三節 部報的概要和內容 23 一、部報趣旨 23 二、部報配發 29 第三章 島民成為「皇民」:皇民鍊成 31 第一節 皇民的形塑與執行 31 一、國民精神總動員 32 二、皇民奉公運動 37 第二節 皇民的祭儀節慶 41 一、國家神道 41 二、祝祭日 44 三、軍隊紀念日 67 四、舊慣改善 75 第三節 皇民的愛國教育 81 一、國語運動 82 二、改姓名運動 83 三、健民運動 85 四、勤勞奉仕 87 五、勤行報國青年隊 93 六、展覽會教育 97 第四節 皇民的戰爭教育 101 一、思想戰 101 二、保密防諜 104 三、防空教育 110 第五節 皇民的戰時經濟 120 一、統制經濟 120 二、增產報國 125 三、物資節約 129 四、物資配給 136 五、貯蓄與國債 138 第四章 皇民成為『皇軍』: 皇軍鍊成 143 第一節 戰爭時局的「正確認識」 143 第二節 銃後赤誠 146 一、國防獻金 147 二、感激慰問 151 三、囹圄赤心 154 第三節 戰爭美談 156 一、軍夫志願 157 二、戰線活躍 159 三、為國捐軀 170 第四節 從軍志願 184 一、舍營佳話 184 二、志願兵熱 186 第五章 結論 194 參考文獻 197 附錄 206

    一、中文資料

    (一)日記、口述歷史

    陳銘城總策劃,張國權執行主編
    1997《台灣兵影像故事》。臺北市:前衛。
    周婉窈
    1997《台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蔡慧玉編著,吳玲青整理
    1997《走過兩個時代的人 :台籍日本兵》。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湯熙勇、陳怡如編著
    2001《臺北市臺籍日兵查訪專輯:日治時期參與軍務之臺民口述歷史》。臺北市:北市文獻會。
    諫山春樹等原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
    2002《秘話・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臺北市:文英堂。
    李展平
    2005《前進婆羅洲 : 臺籍戰俘監視員》。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2005《烽火歲月 : 臺灣人的戰時經驗》。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木村宏一郎著,陳鵬仁翻譯
    2010《被遺忘的戰爭責任:臺灣人軍屬在印度洋離島的歷史紀錄》。臺北市:致良。
    吳淑真、吳淑敏
    2014《消失的1945:臺灣拓南少年史》。臺北市:力和博原創坊。

    (二)專書

    井上清
    1972《日本的軍國主義(天皇制軍隊和軍部)》。北京:商務印書館。
    曾迺碩總纂
    1988《臺北市志・卷三 政制志 公共建設篇》。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陳豐祥
    1992《近代日本的大陸政策》。臺北市:金禾。
    W.G. Beasley原著,葉延燊譯
    1992《現代日本的崛起:簡明日本現代史》。臺北市:金禾。
    Meirion Harries, Susie Harries合著,葉延燊譯
    1994《日本皇軍興亡記》。臺北市:金禾。
    R.J.史麥赫司脫(R.J. Smethurst)原著,郭俊鉌譯
    1994《日本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臺北市:金禾。
    林繼文
    1996《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縣:稻鄉。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
    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市:玉山社。
    寺田近雄著,廖為智譯
    1999《日本軍隊用語集》。臺北市:麥田。
    周婉窈
    2003《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市:允晨文化。
    梁華璜
    2003《台灣總督府》。臺北縣:稻鄉。
    2003《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臺北縣:稻鄉。
    許佩賢
    2005《殖民地臺灣近代學校》。臺北市:遠流。
    2012《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新北市:東村。
    2015《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新北 市:衛城。
    王錦雀
    2005《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臺北市:台灣古籍。
    呂紹理
    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市,麥田。
    蔡錦堂編著
    2006《戰爭體制下的台灣》。臺北市:日創社文化。
    荊子馨(Leo T. S. Ching)著,鄭力軒譯
    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臺北市:麥田。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
    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 同》。臺北市:麥田。
    家永三郎著,何思慎譯
    2006《戰爭責任》。臺北市:臺灣商務。
    李若文,杜劍鋒
    2006《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專輯.文獻篇.2:戰火浮生錄》。高雄市: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
    2008《戰爭時期日本精神:1931-1945》。臺北市:行人。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
    2008《吳新榮日記全集4(1940)》。臺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
    林呈蓉
    2010《皇民化社會的時代》。臺北市:台灣書房。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
    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
    2013《台灣總督府》。臺北市:前衛。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
    2014《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大貫惠美子著,堯嘉寧譯
    2014 《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臺北市:聯經。
    加藤陽子著,黃美蓉譯
    2016《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新北市:廣場。
    吉田裕著,周保雄譯
    2016《亞洲、太平洋戰爭》。香港:香港中和。
    岩波新書編輯部編,徐靜波譯
    2017《應該如何認識日本近現代史》。香港:香港中和。
    林房雄著,許哲睿譯
    2017《大東亜戦争肯定論》。新北市:八旗文化。
    駒込武著,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譯
    2017《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早川忠典著,鳳氣至純平、許倍榕譯
    2018 《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文宣與雜誌如何為 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新北市:遠足文化。
    2020《神國日本荒謬的愛國技法: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文宣與雜誌如何為 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新北市:遠足文化。
    加藤陽子著,島田潔、林皎碧譯
    2018《昭和天皇與戰爭世紀》。新北市:廣場。
    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著,魏止戈譯
    2018《總體戰:希特勒崛起的導師與德國開戰的指南》。新北市:八旗文化。
    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著,楊南芳等譯,
    2019《戰爭論(上):原理之書》。新北市:左岸文化。
    宮崎聖子著,郭婷玉譯
    2019《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臺北市:臺大 出版中心。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莊安祺譯
    2019《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臺北市:時報文化。
    二松啟紀著,郭清華譯
    2020《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從390張珍藏明信片解碼島國的崛起與瓦 解,窺探日本近代外交、文化、戰爭與殖民真相》。臺北市:麥田。
    井上亮著,許郁文譯
    2020《狂潮:日本近代史的真相,那些新聞媒體操作下的極端浪潮》。新 北市:臺灣商務。
    金子展也著,陳嫺若譯
    2020《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新北市:野人文化。
    埃德加.波特(Edgar A. Porter)、冉瑩(Ran Ying Porter)
    2021《被遺忘的人群:神風特攻隊員、助產士、學生、教師,日本平民的 二戰歷史記憶》。新北市:臺灣商務。

    (三)期刊、單篇論文

    近藤正己著,許佩賢譯
    1995〈對異民族的軍事動員與皇民化政策—以臺灣軍夫為中心〉,《臺灣 文獻》(南投縣)46(2):189-223。
    許雪姬
    1999〈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集刊》(臺北市)31:167-211。
    蔡錦堂
    2001〈神道教在台灣的發展〉,《宗博季刊》(新北市)23:4-5。
    垂水千惠著,張文薰譯,
    2002〈呂赫若文學中〈風頭水尾〉的位置〈決戰台灣小說集〉及其他軌 跡〉,《臺灣文學學報》(臺北市)3:23-37。
    川島真
    2006〈戰爭與廣播:東亞的電波戰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臺北市)25:37-70。
    簡秀珍
    2008〈太平洋戰爭後臺灣的新劇活動--以地方青年業餘演劇與中央指定演劇挺身隊為討論中心〉,《戲劇學刊》(臺北市)8:31-53。
    馬鉅強
    2013〈日治時期的河川治水事業〉,《臺灣學通訊》(新北市)74:13-15。
    林玉茹
    2014〈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1890-1945)〉,《臺灣史研究》(臺北市)21(1):1-43。
    曾令毅
    2015〈戰時家庭防空演習〉,《臺灣學通訊》(新北市)90:28-29。
    杜正宇
    2017〈論二戰時期的臺灣大空襲(1938-1945)〉,《國史館館刊》(臺北市)51:59-95。
    賴冠妏
    2019〈日治時期祝祭日與祭儀〉,《臺灣學通訊》(新北市)109:12-13。
    黃皓陽
    2019〈神宮大麻奉齋〉,《臺灣學通訊》(新北市)109:22-23。
    顧雅文、簡佑丞
    2021〈大壩烏托邦:日治時期「石門水庫」的規劃與設計〉,《臺灣史研 究》(臺北市)28(1):87-128。

    (四)學位論文

    鄭麗玲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楊雅慧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中村平
    〈國家意識的誕生:泰雅人的日治殖民經驗與當代歷史追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古蕙華
    〈日治後期臺灣皇民化運動中的圖像宣傳與戰時動員(1937-1945)-以漫畫和海報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1月。
    王淑蕙
    〈日治時期臺灣司法保護事業之發展 ──以臺灣三成協會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7月。

    范耿鈞
    〈日治時期台灣的防空〉,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2月。
    楊文喬
    〈選擇下的記憶:台籍日本兵歷史的「國族化」(1945-1979)〉,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7月。

    二、日文資料

    (一)官方檔案、報紙

    《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
    《台灣統治概要》
    《臺灣時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刑務月報》
    《興南新聞》
    《旬刊台新》
    《新建設》

    (二)專書

    松島藏己
    1940《軍事援護事務書》。大阪市:大阪市社会部軍事援護課。
    文部省教學局編
    1941《臣民の道》。東京都:文部省教學局。
    福岡縣中央軍事援護相談所
    1943《軍事援護相談所委員参考書》。福岡市:山田印刷所。
    尾崎秀樹
    1950《近代文学の傷痕》。東京都:普通社。

    家永三郎
    1968《太平洋戰爭》。東京都:岩波書店。
    加藤邦彥
    1979《一視同仁の果て:台湾人元軍属の境遇》。東京都:勁草書房。
    大江志乃夫
    1982《昭和の歴史 第3卷 天皇の軍隊》。東京都:小学館。
    宮本延人
    1988《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奈良縣:天理教道友社。
    粟屋憲太郎
    1994《未決の戦爭責任》。東京都:柏書房。
    小熊英二
    1995《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畫像の系譜》。東京都:新曜社。
    奧村房夫
    1996《大東亜戦争の本質》。東京都:同台経済懇話会。
    吉岡吉典
    1996《日本の侵略と膨張》。東京都:新日本出版社。
    鄭春河
    1998《台湾人元志願兵と大東亜戦争》。東京都:展転社。
    林えいだい
    1998《証言:台湾高砂義勇隊》。東京都:草風館。
    黃英哲編著
    1999《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 台湾人作家作品集 第二卷》。東京都:緑蔭 書房。
    中島利郎編著
    2003《台湾戯曲・腳本集 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集成 13》。東京都:緑蔭 書房。
    阿部洋等編著
    2008《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臺灣篇)・第36卷》。東京都:龍溪書舍。

    貴志俊彦、川島真、孫安石編
    2015《戦争・ラジオ・記憶》。東京都:勉誠出版。
    玉井清編
    2017《『写真週報』とその時代(上)—戦時日本の国民生活》。東京 都: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株式會社。
    2017《『写真週報』とその時代(下)—戦時日本の国防》。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株式會社。
    佐藤卓己
    2018《ファシスト的公共性――総力戦体制のメディア学》。東京都:岩波書店。

    (三)網路資料

    《共通法・御署名原本・大正七年・法律第三十九号》,国立公文書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網址: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DAS/meta/Detail_F0000000000000025258 。

    《臺灣防空法規解說》,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網址: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8_103_000034&lang=chn。

    《写真週報 ・218号》(昭和17年4月29日),国立公文書館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網址: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DAS/meta/listPhoto?LANG=default&BID=F1000000000000069299&ID=&NO=218&TYPE=PDF&DL_TYPE=pdf。

    《家庭防空班及家庭防空群防火戦闘教育指導の為の演習実施記事》,国立公文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網址: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46181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