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雲景
Yun-Jing Hsu
論文名稱: 教師應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經營班級讀書會對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
指導教授: 林紀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班級讀書會閱讀理解
外文關鍵詞: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PALS), class reading group,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探討同儕協助學習策略(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 PALS)在班級讀書會的應用對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與瞭解實驗組學生實施班級讀書會之學習反應,期望藉由班級讀書會等活動,提升中學生閱讀能力與興趣。
    本研究採取準實驗設計中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新竹縣一所公立國中一年級學生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實驗組學生共30人(男12人,女18人),控制組學生共30人(男14人,女16人)。本研究進行九週,每週兩節課,共十八節次的授課,實驗組學生以同儕協助學習策略融入班級讀書會進行教學活動,控制組以一般靜默閱讀進行閱讀課程。本研究根據PISA閱讀能力指標為依據,自編具備三種向度(擷取訊息的能力、發展與解釋、省思與評鑑)之閱讀理解題目,作為前、後測題本。研究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考驗。研究結果如下:
    一、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融入班級讀書會的活動對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有顯著影響,且在擷取訊息、發展與解釋與省思與評鑑的三個歷程中,以省思與評鑑歷程進步最多。
    二、 實施同儕協助學習策略融入班級讀書會之實驗組學生在「國語文定期評量與閱讀理解相關題目」的表現並未顯著優於控制組。
    三、 實驗組學生參與同儕協助學習策略融入班級讀書會之學習均呈正面肯定。透過廣泛閱讀討論,能使學生對閱讀產生正向認知,更可以藉由討論合作的過程發揮自己的長處並且欣賞與學習他人的優點,因此大部分學生表示期望繼續參與類似的活動。
    四、 將同儕協助學習策略融合三個閱讀策略應用於班級讀書會活動,是一套增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教學模式。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於採用此教學法之教學實施者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具體的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PALS) in the class reading groups on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feedback to the class reading groups. The finding of this study was expected to improv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interest through the reading activities of the class reading group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experiment adopts nonequivalent-control group design method was adopted for the study in which a nonequivalent-control group design was adminstered.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two intact class stndents of seven grader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There were 30 students (12 boys and 18 gir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30 students (14 boys and 16 girl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PALS) in class reading groups was conducted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the traditional silent reading instruction was adminstered for the control group for nine weeks-with a total of 18 periods. A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was designed with three dimensions of reading literacy (retrieving information, developing an interpretation, and reflecting on the form of a text) to detect the effect of the experimemt - PISA reading literacy was used for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The test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various methods, including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dependent sample t-test, independent sample one-way ANOVA.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was found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which a PALS was conducted in the class reading groups.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argest improvement in reflecting on the form of a text. Hence, the class reading group activity was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2. NO significant effect was found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periodic assessment on related topics.
    3.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integration of reciprocal teaching into the class reading group activity- Extensive reading and discussions help students on their attitudes toward reading- In the class reading group activity, students could observe the learning abilities of other members, exert personal abilities, and learn to appreciate the virtue of others. As a result, most students anticipate to participate more activities of this type of reading in the future.
    4. Using three reading metacognitive skills in 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 conducted in the class reading group is an effective educational model to enhanc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The conclusion was drawn based on the previous findings- Finally,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 were generated by the researcher this stud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班級讀書會的探究 11 第二節 同儕協助學習策略(PALS) 25 第三節 閱讀理解的意涵 36 第四節 班級讀書會與同儕協助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1 第四節 研究步驟 76 第五節 教學設計 7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7 第一節 閱讀理解測驗成績分析 87 第二節 實驗組於班級讀書會中學習現況與參與意願之分析 96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19 一、中文部分 119 二、西文部分 127 附 錄 129 〈附錄一〉前測評量 129 〈附錄二〉班級讀書會共讀書目學習單 135 〈附錄三〉班級讀書會課程意見回饋單 139 〈附錄四〉預試課程設計 142 〈附錄五〉班級讀書會課程進度表 147 〈附錄六〉後測評量 148 〈附錄七〉教學活動設計 174 〈附錄八〉國文科定期評量後測 183 〈附錄九〉專家效度審查意見整理 185

    中文:
    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尹枚君、王亭茵(2006)。師範院校生應用合作學習於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之研究。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429-460。台北市:五南。
    方隆彰(1999)。 思考的引擎--讀書會的善問工夫 。社教資料雜誌,251,3~6。
    方隆彰(1999)。共創學習樂趣的天堂--淺談讀書會與教學的關係 。 教師天地,100,66~67。
    方隆彰(2003)。讀書會結知己。台北:爾雅。
    方隆彰(2007)。讀書會結錦囊。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王亭茵(2001)。師範院校生應用合作學習於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王淑芬(1999)。不一樣的教室─如何推展「班級讀書會」。台北市:天衛。
    王淑儀(2007)。公共圖書館的青少年推廣服務探討。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3(2),53-60。
    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網站。http://pisa.nutn.edu.tw/
    江連居(2002)。樂趣讀書會DIY。台北:宏文館。
    何青蓉(2009)。參與讀書會對高齡者的意涵:從讀書會本質論析。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3),1-10。
    吳俊憲、黃政傑(2006)。合作學習的發展與前瞻。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3-55。台北市:五南。
    吳書銘(2008)。OECD組織PISA評量對我國教育的啟示與反思。網路社會學通訊,75。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5/75-07.htm
    吳清基(2010)。推動台灣的閱讀教育─全民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
    吳慧子、張鈿富(2006)。2006OECD概況及其推動的教育方案之探討。台灣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研討會論文輯,155~184。
    呂心茹(2010)。圖書館班級讀書會部落格使用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初探研究-以宜蘭高商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縣。
    呂宜娟(2008)。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資訊課程之研究──以融合教育普通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呂敏慧(2007)。運用同儕協助教學策略於國小三年級學讀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兒童安及讀書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杜春梅(2006)。虛擬學習社群在閱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福基國小學生網路讀書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研究所。苗栗縣。
    李俊仁、柯華葳(1999):以認知成份分析區辨學童閱讀困難之效能。論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主辦之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臺北市。
    李佳玲(2006)。如何建立班級學習型組織─以班級讀書會為例。國教之友,57(4),65-69。
    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李淑華、洪碧霞(2007)。閱讀摘要動態評量區辨效益之探討。台北市:2007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
    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之一:閒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
    李俊仁(1999)。聲韻處理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嘉義縣。
    李嘉倩(2012)。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弱勢學童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岳修平譯(1998)。E.D.Gagne,C.W.Yekovich & F.R. Yekovich著。教育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
    幸曼玲等人(2010)。預測策略;連結策略;摘大意找主旨策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2-17; 20-39; 98-135。臺北市:教育部。(2008教育部閱讀理解策略開發研究計畫)
    林玉珮,何琦瑜,張瀞文(2008)。國中生學習大調查:年級愈高,學習動機愈低落。親子天下,3。
    林玉燕(2009)。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能力對閱讀理解影響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台中市。
    林秀兒(2003)。動態閱讀 Rhyme And Song。台北:台灣外文書訊房。
    林秀娟(2001)。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林欣蔓(2006)。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新台灣之子閱讀能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保男(2009)。概念構圖教學結合合作學習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語文科教學研究所。花蓮縣。
    林葦玲(2012)。運用交互教學法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林佩欣(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9,181-181。
    林怡靜(2011)。推行班級讀書會對國中學生作文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教育大學國文研究所。彰化縣。
    林政逸(2005)。兒童閱讀的指導方式與提倡兒童閱讀的配套措施。師說,188,35-38。
    林美琴(1998)。讀冊做伙行:讀書會完全手冊。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林美琴(1999)。兒童讀書會DIY。台北:天衛。
    林美琴(2001)。青少年讀書會DIY。台北:小魯文化。
    林美琴(2008 )。兒童閱讀新識力─兒童讀書會與班級共讀。台北:天衛。
    林美琴(2011)。教出國中生的閱讀力。台北:天衛。
    林清山譯(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第三版)。台北:遠流。
    林貴真(2001)。讀書會任我遊。台北:爾雅。
    邱天助(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邱天助(1998)。讀書會備忘錄─新學習運動。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邱雅梅(2008)。以同儕教學運用在海星高中會計技能檢定輔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俞名芳(2003)。班級讀書會理念融入本國語文教學實施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柯華葳(1993)。從心理學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74,63-67。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輯於李永吟主編學習輔導,307-349。台北:心理。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
    洪月女譯(2005)。談閱讀 (On Reading),Ken Goodman 著。台北:心理出版社。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施頂清(1998)。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徐美雲(2010)。運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於網路班級讀書會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研究所。台北市。
    崔夢萍(2006)。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融合教育國語文學習之研究。特教研究學刊,30,27-52。
    張文哲(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學富文化。
    張玉成(2001)。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如莉(2012)。交互教學法教學設計的運用─以國小高學年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天地,176,62-67。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鈿富、王世英、吳慧子、周文菁(2006)。基本能力評量跨國發展經驗之比較。教育資料與研究,68,79~99。
    張莉慧(2009)。臺灣推動閱讀觀察與省思。臺灣圖書館理季刊,5(4),82-98。
    張雅萍(2000)。摘要策略對於網路化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菀珍(1997)。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之應用。成人教育,40,43-52。
    張義清 (2003)。高中圖書館辦理班級讀書會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中市。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http://12basic.edu.tw/
    莊佳芹(2007)。班級讀書會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莊欣樺(2011)。生死教育融入班級讀書會對國小中年級學童死亡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教育學所。高雄市。
    莊景益(2008)。心智繪圖結合摘要教學法與寫作教學法對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及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縣。
    郭佳哲(2001)。讀書會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陳米華(2003)。讀書會融入三年級語文學習領域教學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陳仙英(2007)。參與班級讀書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品德認知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台北市。
    陳念怡(2009)。大江健三郎:閱讀是一種生存練習。親子天下,特刊27 ,44-47。
    陳盈伶(2002)。幼兒閱讀理解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英仁(2007)。大學生英文閱讀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陳清溪(2000)。閱讀運動─高級中等學校推動班級讀書會之理念與做法。新興高中讀書會網頁。取自http://www.hshs.tyc.edu.tw/study/book4.asp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陳慧珍(2007)。淺談合作學習教學與成效。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5。取自:路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5/65-24.htm,2009.12.06.
    陸怡琮(2011)。摘要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摘要能力與閱讀理解的成效。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3(6),91-118。取自:http://ir.lib.ntnu.edu.tw/retrieve/57498/ntnulib_ja_L0807_5603_091.pdf
    曾世杰(1996)。閱讀障礙-研究方法簡介。載於曾進興編,語言病理學基礎,1,321-370。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曾薇庭(2006)。國小高年級實施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中市。
    梁彩玲(2002)。從九年一貫課程談溝通式教學法。白沙人文社會學報,創刊號,146-166。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級社會關係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台北市。
    湯平治(2001)。小組合作學習對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黃志淵(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
    黃貞瑜(2007)。Blog出閱讀的火花-國小四年級學童網路讀書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縣。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 五南。
    黃湘武(1980)。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雙月刊,37,12-17。取自: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Edu/Huang/PaperPdf/A01Huang.pdf
    黃詩萍(2006)。班級讀書會實踐之行動研究—以友誼故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德祥(1997)。同儕輔導的功能與推廣。學生輔導,52,18-24。
    黃蕾琇(2011)。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中市。
    廖玉蕙(2012)。文學盛筵─談閱讀教寫作。台北:天下。
    廖鳳伶(2000)。直接教學與全語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趙啟蒼(1999)。嘉義地區中小學推動學校讀書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趙鏡中(1999)。閱讀教學新型態:班級讀書會的經營。「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研討會論文集1999」,229-236。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劉明宗(2000)。從一個資優兒童的課外閱讀談「大量閱讀」。國教天地,138,20-26。
    劉明琇(2008)。國小六年級級任教師進行班級讀書會之課程發展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蔡宜容譯(2001)。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台北:天衛文化。
    蔡揚眉(1999)。啄木鳥讀書會:從班級讀書會中的聽說讀寫活動談起。「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研討會論文集1999」,237-246。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鄭惠文(2008)。網路讀書會結合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之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盧英娟(2009)。台灣與芬蘭基礎教育改革、教師角色與閱讀能力培養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必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計畫草案。取自:http://www.ced.ncnu.edu.tw/proposal/%E7%9B%A7%E8%8B%B1%E5%A8%9F.pdf
    賴明貞(2003)。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可閱讀性分析與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賴銳霞(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錡寶香(2000)。閱讀是一種使用語言的高層次認知活動。特教研究學刊,20,69-96。
    戴均帆(2010)。以班級讀書會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中市。
    鍾鳳香(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兒童閱讀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的比較硏究。特教研究學刊,8,175-202。
    嚴翠嫈(2008)。國小低年級推行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蘇雅玲(2010)。相互教學法融入班級讀書會對國中二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聯合晚報社論(2010.12.8)。教育的「走錯方向用錯力」。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blog/4719/post/14351/134380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
    http://wAlexander,J E.,& Heathington, B.S.
    西文:
    (1988).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classroom reading problem. Glenview, Illinoie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Ames, C. (1992). Classroom: Goals, structures, andstud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261-271.
    Blid, H. (1989). Education by the people-study circles. Stockholm: Swedish Workers’s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Fantuzzo, J. W., & Polite, K. (1990). School-based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with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componentanalysis.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5,180-198.
    Fuchs, D., & Fuchs, L. S. (1994). Inclusive schools movement and the radicaliz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reform. Exceptional Children, 60, 294-309.
    Greenwood, C. R., Arreaga-Mayer, C., Utley., C. A.,Gavin, K. M., Terry, B. J. (2001). ClassWidepeer tutoring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2(1),34-47.
    Hartup, W. W. (1983). Peer relations.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4, 103-196. New York:Wiley.
    Keith Topping(2001). Peer Assisted Learning. USA:Brookline Books.
    Kintsch, W. (1993). Information accretion and reduction in text processes: inference. Discourse Processes, 16, 193-202.
    Kurland, N.D.,1982, The Scandinavian study circle: An idea for the U.S. Lifelong Learning, 5(6),24-27.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9). Classroom dialogues to promote self-regulated comprehension. In J. Brophy (Ed.).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1, 35-71. New York: JAI Press.
    Pearson, P. D., Hansen, J., & Gordon, C. (1979).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on young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1, 201-209.
    Reutzel,D.R.& Cooter,R.B.,Jr. (1996).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Boston:Allyn and Bacon.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54-67.
    Stevens, K. C. (1980).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nine graders.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2, 151-154.
    van den Broek, P., & Kremer, K. E. (2000). The mind in action: What it means to comprehend during reading. In B. M. Taylor, M. F. Graves, & P. van den Broek (Eds.) Reading for meaning: Foster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middle grades (pp. 1-31).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ww.tpde.edu.tw/ap/station.aspx?sid=1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