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欣妮
Ho, Shin-Ni
論文名稱: 國小學童氣候變遷認知與新生態典範之相關性研究
A Correlation Research of The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指導教授: 蘇宏仁
Su, Hung-Jen
口試委員: 巫俊明
葉國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Mathematics & Science Education Master Inservice Program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氣候變遷認知新生態典範國小學童
外文關鍵詞: the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調查國小學童氣候變遷認知現況與所抱持的新生態典範態度以及相關性。研究以自編之「氣候變遷認知測驗」及Manoli, Johnson, and Dunlap(2007)之新生態典範量表中譯本為調查工具,以新竹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調查對象,有效問卷404份。所蒐集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推論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1.學童的氣候變遷認知以成因、影響面向的認知表現較好,因應面向表現最低,且因「性別」、「居住的地方」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學童新生態典範態度的整體表現傾向支持,且會因「居住的地方」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3.新生態典範態度與氣候變遷認知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4.學生其背景變項對新生態典範態度之預測力以「居住的地方」的解釋力最高。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教師、家長以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實務上的相關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and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collected data from self-designed “The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Test”and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Scale”which was translated from Manoli, Johnson, and Dunlap(2007) through the sixth grade schoolchildren of Hsinchu County, and the final useful questionnaires reached 404.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inferential statistics method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of schoolchildren performanced better in “cause”and “influence”, lower in“countermeasure”. Ther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for gender and the place of residence.
    2. The students have positive attitude on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scale.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ttitude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for the place of residence .
    3. The performance in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of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4. The place of residence is the most powerful predictor for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ttitude.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ere are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school teachers, parents, and for the reference of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2 第三節名詞釋義3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二章文獻探討5 第一節氣候變遷5 第二節環境倫理13 第三節新生態典範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研究架構33 第二節研究流程34 第三節研究設計35 第四節研究工具36 第五節資料分析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9 第一節研究對象基本資料39 第二節六年級學童氣候變遷認知現況與所抱持的新生態典範態度的現況41 第三節不同背景變項學童的氣候變遷認知及新生態典範類型上的差異50 第四節國小六年級學童氣候變遷認知與所抱持的新生態典範態度之相關性60 第五節 學生背景變項與氣候變遷認知新生態典範態度的預測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5 第一節結論65 第二節建議66 參考文獻69

    中文文獻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1998a)。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7。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1998b)。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26。
    毛榆涵 (2010)。花蓮地區國小學童全球暖化及節能減碳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少泉(1999)。探索新環境典範的內涵---環境教育專業人士對台灣環境議題態度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俊秀(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台北市: 巨流。
    王從恕(2001a)。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月刊,7,26-34。
    王從恕(2001b)。生命中心倫理學說概要。科學教育月刊,6,14-20。
    王森霖(2004)。高職學生「環境倫理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公立高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肇偉(2011)。歐盟,美國及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之策略研究。歐洲國際評論,7,147-178。
    王寶霜(2011)。高雄市民眾環境倫理觀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全球暖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
    何承勳(2009)。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新生態典範與環境行為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佘翠芬(2009)。南部地區國小教師氣候變遷認知、態度與教學信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柏菱(2005)。進行環境問題專題探究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典範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宋嘉文(2003)。氣候變遷對台灣西半部地區降雨及乾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巫建賢(2013)。氣候變遷教案教學對國小四和六年級學生知識、態度與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文昭(譯)(1962)。寂靜的春天(原作者:Reachel Carson )。台中:晨星。
    李永展(1999)。永續環境規劃之新思維。環境教育季刊,37,25-34。
    李佳俊(2010)。「海洋與氣候變遷」之教學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李宜頻(2013)。國小學童新生態典範與海洋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李河清(2004)。氣候變遷整合評估模式: 從 IPCC 到 Taiwan-IPCC。環境保護,27(1),136-155。
    李美枝(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文笙書局。
    李博男(2015)。屏東縣萬丹鄉國小高年級學童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
    沈盛達,邱弘毅(2014)。影響綠色大學教職員採取環保行為意願之因素以台灣北部某大學為例。設計學研究,17(1),71-90。
    周 儒(1992)。環境倫理的探討。環境教育季刊, 15,25-31。
    周晉志(2010)。大學院校師資生與非師資生新生態典範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林坤稜(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氣候變遷相關概念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美如(2008)。台南市國小學童全球暖化知識、態度與抗全球暖化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韋如 (2008)。我國國小學童關於全球暖化現象之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維捷(2010)。澎湖群島國中教師之氣候變遷識覺與教育現況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施嶸旭(2013)。新竹縣國中生新生態典範觀與溼地生態保育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柯倩玉(2008)。全球暖化數位教材之設計與評估-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康嘉琳(2011)。生物多樣性課程與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新環境典範遷移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子超(1995)。環保教師對新環境典範態度分析。環境教育季刊,26,37-45。
    張子超(2003)。永續發展研究中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新環境典範的內涵概念。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8,11-16。
    張有恒(2013)。基隆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新生態典範觀與海洋生態保育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張珮菁(2013)。以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為議題使用KEMP模式發展國小漫畫輔助教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淳容(2014)。新北市國小學生氣候變遷調適力知能之研究:以大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張淑惠(2007)。國小學生對全球暖化議題與能源管理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雲科技大學,桃園市。
    張凱惠(2006)。台北市國小教師全球暖化相關概念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簡秀金(2008)。國小教師新生態典範之探討-以基隆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教育部(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莊承益(2007)。全球暖化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民陽,林坤稜(2012)。新北市國小教師氣候變遷相關概念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 12,51-71。
    許志義,陳澤義,周鳳瑛(2000)。溫室效應與永續發展: 21 世紀臺灣產業策略。台北:俊傑。
    許欣瑜(2009)。新生態典範量表之驗證--以中部地區高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許琇玲(2006)。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遷之相關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佩君(2012)。從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後論我國因應氣候變遷之法制政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東吳大學,台北市。
    陳正改(1995)。天氣與氣候學。台北:明文。
    陳秀芳(2013)。新北市溼地學校學童環境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孟詢 (2015)。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全球暖化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明德、王正松(1998)。地球的變遷。台北:臺灣書店。
    陳建達(2012)。探討融入數位遊戲學習在國小五年級學童「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秋蘭(2012)。設計國小高年級氣候變遷議題教學網站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偉羣(2009)。國小六年級全球暖化教學活動與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敬中(2003)。花蓮縣政府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典範及環境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慧雯(2006)。氣候變異及變遷對小島嶼地區之健康效應。全球變遷通訊雜誌,51,16-21。
    傅靖惠(2008)。基隆市國中教師新生態典範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曾淑英(2014)。國中教師對新生態典範認知與環境議題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湯宜佩(2007)。臺北市國小職前教師氣候變遷概念與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原作者:Kuhn,T.S.)台北市:遠流。
    黃承德(2008)。全球暖化議題之環境教育對學童認知、態度與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台南市。
    黃冠樹(2002)。探索廢棄物焚化處理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之環境典範面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郁珊(2012)。大學學生環境倫理觀─新生態典範與永續社會典範的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朝恩(2000)。環境倫理觀的演變。環境教育季刊,41,57-62。
    黃瑞媛(2012)。桃園縣國小教師對全球暖化之認知、態度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靖雯(2008)。台南縣國小教師的環境倫理觀—主流、新生態與永續社會典範的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楊世瑩(2014)。SPSS 22統計分析嚴選教材。台北市:碁峰資訊。
    楊玉全(2012)。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生態旅遊的認知、態度與新環境典範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楊冠政(1996a)。環境倫理學說 (二): 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30,33-50。
    楊冠政(1996b)。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28,7-20。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 ,37, 82-86。
    楊冠政(2001)。環境倫理: 一條通向永續發展之路。「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 ,1, 1-12。
    楊冠政,張子超(1997)。中小學教師對新環境典範態度的研究。台北: 台灣師範大學。
    楊錫鈞(2011)。國小學生對全球暖化之認知、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北斗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趙淑萍(2011)。彰化縣國小教師對氣候變遷之認知、態度、教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劉怡君(2007)。以STS理念融入溫室效應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伊淑(2008)。爭議性科技議題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全球暖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宏祥(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氣候變遷素養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埔里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蔡志弘(2005)。新環境典範量表與新生態典範量表於預測環境行為意向上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蔡幸娟(2011)。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全球暖化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
    鄭曉時(譯)(1994)。不再寂靜的的春天。(原作者:Milbrath, W.l.)。臺北市:天下文化。
    盧泰豐(2007)。澎湖高中職生對新生態典範與綠蠵龜生態保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蕭文偉、張淑君、陳潔音、王亞男(2013)。不同環境態度類型民眾的樹木保護認知研究。林業研究季刊, 35(1),33-45。
    蕭新煌(1986)。新環境範型與社會變遷: 臺灣民眾環境價值的初探。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8,81-134。
    蕭新煌。(1999)。台灣環境意識與價值研究 1999。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7,79-82。
    謝正一(2002年3月)。環境未來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研討會」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顏如君(2003)。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蘇彥彰(2008)。屏東縣國小職前與在職教師氣候變遷相關概念認知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蘇珀青(2014)。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氣候變遷相關概念認知與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英文文獻
    Albrecht, D., Bultena, G., Hoiberg, E., & Nowak, P. (1982).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3(3), 39-43.
    Capra, F. (1995). Deep ecology: A new paradigm. Deep Ec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 (2nd ed.), Shambhala, Boston, Mass, USA, 19-25.
    Cordano, M., Welcomer, S. A., & Scherer, R. F. (2003). An analysis of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scal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4(3), 22-28.
    Corral-Verdugo, V., & Armendariz, L. I. (2000).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in a Mexican communit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3), 25-31.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Mertig, A. G., & Jones, R. E..(2000).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 - Statistical Data Included.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3), 425-422.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 (4), 10-19.
    Fleer, M. (2002). Curriculum compartmentalization? : A futures perspectiv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8(2), 137-154.
    Geller, J. M., & Lasley, P. (1985).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A reexamin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1), 9–12.
    Gerlach, T. M. (2010). Volcanic versus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 The missing science: EARTH, v. 55, n. 7, p.87.
    Gigliotti, L. M. (199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at went wrong? What can be don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2(1), 9-12.
    Gooch, G. D.(1995). Environmental beliefs & attitudes in Sweden & the Baltic States. Environment & Behavior, 27(4), 513-539.
    Hegerl, Gabriele C. et al. (2007). Understanding and Attributing Climate Change (PDF). Retrieved from http://www.ipcc.ch/
    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IPCC
    Johnson, B. & Manoli, C. C.(2011). The 2-MEV Scal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Measure of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Attitud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42(2), 84–97.

    Lalonde, R., & Jackson, E. L.(2002).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Has It Outlived Its Usefulnes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33(4), 28-36.
    Manoli, C. C., Johnson, B., & Dunlap, R. E. (2007). Assessing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worldviews: Modifying & validating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Scale for use with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8(4), 3-13.
    Milbrath, L. W. (1989 / 1994). 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learning our way out.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oe, F. P., & Snow, R. (1990).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 further scale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4), 20-26.
    Scott, D., & Willits, F. K. (1994).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 behavior: A Pennsylvania study. Environment & Behavior, 26(2), 239–260.
    Sheppard, J. A. C. (1995). The black-white environmental concern gap: An exa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paradigm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6(2), 24-35.
    Stern, P. C., Dietz, T., & Guagnano, G. A. (1995).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in social-psychological context. Environment & behavior, 27(6), 723-743.
    Thapa, B. (1999). Environmentalism: The relation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19(5), 426-438.
    Van Liere, K. D., & Dunlap, R. E. (1984). Cognitive integration of social & environmental beliefs. Sociological Inquiry, 53, 333-341.
    White Jr, L. (1967).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 Science, 155, 1203-1207.

    網站部分
    維基百科。氣候。 2014.11.23取自: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A3%E5%80%9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