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博洲
Chen, Bo-chou
論文名稱: 亂中有序的一盤散沙:看球也玩球的台灣棒球民眾文化
指導教授: 謝國雄
Shieh, Gwo-Shyo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6
中文關鍵詞: 棒球民眾文化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棒球為什麼是台灣最強而有力的比賽?既有答案主要是國家為維繫政權,利用棒球激發的民族主義、國家認同召喚民眾。並從支配╱對抗這組互斥的主從關係去區辨國家和民眾的關係,從兩者間缺乏對抗論證民眾甘於國家收編。這研究將挑戰這說法,從看球也玩球的民眾建構台灣棒球民眾文化,論證民眾文化有不可化約為國家、商品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厚實的民眾文化是棒球在台灣如此突出的基礎和主因,並據此重新理解民眾和國家因棒球而生的關係。
    分三個層面論述民眾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並從各層交疊而生的過程說明民眾文化如何增生。首先,因比賽而產生有模有樣的球員、好散好聚的球隊,這是第一層也是底層,並且是主要的意義和實踐。隨著社會力興起和轉化,引發民眾的在地社會行動,創生因地制宜的聯盟,這豐富第一層的意義。當民眾和民代、政府、球團等其他試圖賦予棒球意義的力量交會時,民眾的自主力量會造成使用差異。最大的使用差異是扭轉過去「紅葉傳奇」造成「贏球至上」對三級棒球的扭曲。這些使用差異說明民眾如何愉悅╱逾越既有棒球意義,這是第二層意義。第三層是最表面也最廣泛,這層是棒球作為再現和再製民族國家的象徵,這使棒球在台灣廣為人知。然而,廣為人知不見就會變得強而有力,單有國家作工,商品加持,缺乏民眾投入,棒球只會是另一種熱潮退燒就失去光環的運動。這層雖然重要但不是民眾文化主要和直接的意義生成來源,也不是棒球會如此特別的唯一因素。最後,這些層層疊疊交錯而生異的民眾文化顯示民眾比國家更投入創生、再製棒球的意義,使棒球在台灣根深蒂固,深受愛載。在這演變的過程,民眾和國家因棒球而生的關係不是勢不兩立的主從關係,而是相生相剋的共存關係,這關係蘊涵著同意和抵抗。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 一、問題意識 1 二、文獻回顧:台灣棒球與民眾文化 3 三、研究架構 8 (一)章節安排 8 (二)研究對象 9 (三)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一盤散沙 11 一、樂在比賽 11 二、有模有樣的球員 13 (一)練身手 13 (二)陽剛身體與男女之別 16 三、好散好聚的球隊 18 (一)缺乏約束 充滿流動 18 (二)同事、同學變隊友 21 第三章 亂中有序 25 一、質變與量變 25 二、因「地」制宜的聯盟 29 (一)賽制內外有別 29 (二)在地方打比賽 31 三、社會力的興起與轉化 33 第四章 交疊生異 38 一、使用差異 38 (一)接枝再生 38 (二)生根╱深耕 40 二、中華英雄到台灣之光 43 (一)台灣棒球一百五十年 43 (二)新國家建構過程 44 第五章 結論 48 一、鴨子划水 48 (一)看球也玩球的縮影 48 (二)同意與抵抗 49 二、我期待 50 附錄 53 參考文獻 55

    Bourdieu, Pierre(2000)如何才能做一個體育愛好者?。見羅鋼、劉象愚編,文化研究讀本,頁 326-34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de Certeau, Michel(1984)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eertz, Clifford(1999)深層遊戲:關於巴厘島鬥雞的記述。見Clifford Geertz編,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
    Hobsbawm, Eric(2004)大規模生產傳統:1970─1914年的歐洲。見Eric Hobsbawm編,傳統的發明,頁 263‐395。南京:譯林。
    Young, Iris (2006)像女孩那樣丟球:陰性身體舉止、活動力與空間性的現象學。見Iris Young編,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頁 43-74。台北:商周。
    ── (1988) The Exclusion of Women From Sport: Conceptual and Existential Dimensions. Pp. 335-340 in Philosophic Inquiry in Sport, edited by William Morgan et al. Illinois: Human Kinetics.
    Passerini, Luisa (1987) Facism in Popular Memory: The Cultureal Experience of the Turin Working Class. New York: Cambige University Press.
    Polany, Karl(2007)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杭州:淅江人民。
    Willis, Paul(1981a) Cultural Production is Different from Cultural Reproduction is Social Reproduction is Different from Reproduction. Interchange, 12 (2-3): 48-67.
    ──(1981b) Learing to Labo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ersity Press.
    ──(2000)The Ethographic Imagina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吳世政(2005)台灣棒球場域的文化空間論述:一個運動地理學的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倩漪(1996)九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支配與反抗之聲 : 性別政治、主體性、與庶民文化。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琪雯(1995)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台灣棒球發展史。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丁國(2006)從「嘉農」看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的發展。台灣史料研究 28: 67-111。
    林文蘭(2009)棒球作為「原╱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初稿。
    徐國峰(2005)龍魂不滅:傳播儀式中的社群記憶。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正源(1994)東昇的旭日:中華棒球發展史。台北:民生報。
    張力可(2000)台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淑玲(1993)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 : 台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1990) 。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瑞樺(1996)民間宗教與社區組織:「再地域化」的思考。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地方的再發現:民族國家與地方社會之辯證(從1926年中華民國到2000年台灣)。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社會學博士論文(初稿翻譯)。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
    曾文誠、盂峻瑋(2004)台灣棒球王。台北:我識。
    曾武清(2004)虛擬社群的集體記憶與儀式傳播:一個關于“龍魂不滅”的初探性研究。資訊社會研究 6: 199-232。
    湯志傑(2006)重探台灣的政體轉型:如何看待1970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台灣社會學 12: 141-188。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傳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
    劉偉君(2007)敘事與台灣棒球文化的記憶建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仕淵、謝佳芬(2006)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果實出版。
    謝梅華(2008)都市政權、規劃政治與市民意識的萌發:社子島開發案的想像與真實。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