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歷經五十年(1895-1945)的日本政府殖民統治,大約自第25年(1920)開始,台人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方式,大抵由武力革命轉向非武力的政治反對運動。關於日據後期這段非武力性、試圖削弱日本殖民政府統治力量的反對運動的歷史記憶,在戰後曾經長期消跡於公共領域之中,復於1970年代起,逐漸成為民間社會、尤其是年輕知識份子普遍關注的焦點。1980年代後,隨著統獨問題日益激烈,關於這段特定歷史的詮釋更加成為統獨人士必爭之地。
本文試圖探討1970年代新生代(年輕知識份子)對於這段特定歷史的詮釋過程及特色。釐清70年代新生代對於這段歷史的詮釋過程,有二種可能的知識貢獻:首先,對於這段歷史感到興趣的新生代絕大部份出生於中日戰爭結束前後,他們對於日據後期台人發起的各種非武力抗日運動並無深刻的親身經驗,因此觀察他們的詮釋過程及特色,有助於釐清影響新生代詮釋觀點的各種社會因素。其次,70年代期間致力於探討這段特定歷史的新生代中,有多位現今為知名的台獨人士,因此探討70年代新生代對於這段歷史的詮釋過程及特色,有助於重新省思戰後台灣國族認同變化的歷史軌跡。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二二八真相研究小組,2006,《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丁庭宇等譯,威爾遜原著,1981,《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台北:桂冠。
王一剛(王詩琅),1960a,〈三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的特徵〉。《政治建設》(1):7-8。
───,1960b,〈台灣同化會的始末〉。《政治建設》(2):11-12。
王詩琅,1960a,〈台灣過去的政黨──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與台灣議會請願運動〉。《政治建設》(3):13-15。
───,1960b,〈台灣民族運動與大陸〉。《台灣風物》10(10-12):3-6。
───,1979,〈日據下台灣新文學的生成及發展──代序〉。頁1-12,收錄於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台北:明潭。
───,2002,〈不斷進步的知識人──敬悼葉榮鐘先生〉。169-172頁,收錄於葉榮鐘,2002,《葉榮鐘全集9──葉榮鐘年表》。台中:文星。
王禮謙(王詩琅),1960,〈台灣過去的政黨(二)──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政治建設》(4):8-12。
王詩琅著,張炎憲、翁佳音編,2000,《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台北:稻鄉。
王國璠編,1979,《吳子光全集》(上、中、下三冊)。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王國璠、邱秀堂編,1979,《台灣叢談》。台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王曉波,1978,〈國父逝世與台灣同胞〉。《夏潮》4(3):50-52。
尹章義,2000,〈捨我其誰的史家和客觀環境的互動〉。頁647-674,收錄於葉榮鐘,2000,《葉榮鐘全集1──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台中:晨星。
包青天(包奕洪)、張景涵(張俊宏)、張紹文、許仁真(許信良)等,1971,〈台灣社會力的分析(上)〉。《大學雜誌》43:32-35。
白石,1979,〈李南衡的台灣文學史料整理工作〉。聯合報,第12版,01月01日。
史蹟研究中心編,1990,《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創辦二十週年•台灣史蹟研究中心設立十五週年 紀念特刊》。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台灣史蹟研究會,1977,《台灣史蹟研究論文選輯》。台北:台灣史蹟研究會六十六年會友年會。
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編,1979,《劉銘傳專刊》。台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台灣史蹟研究會六十六年會友年會編,1977,《台灣史蹟研究論文選輯》。台北:台灣史蹟研究會六十六年會友年會。
台灣史蹟源流硏究會編,1978,《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會友年會論文選集》。台北:台灣史蹟源流硏究會。
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六十八年會友年會編,1979,《台灣史蹟研究論文選輯》。台中: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甘得中,1960,〈獻堂先生與同化會〉。頁24-40,收錄於葉榮鐘編,1960,《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卷三)──追思錄》。台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
朱匯森編,1990,《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台北:國史館。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
李利國,1978a,《遙遠的櫓聲》。高雄:德馨室。
───,1978b,《瘦馬行》,高雄:德馨室。
李南衡,1979a,《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1──賴和先生全集》。台北:明潭。
───,1979b,〈日據時代台灣的言論自由〉。《八十年代》1(2):15-18。
───,1979c,〈響應為賴和先生換碑〉。《中華雜誌》17(192):58-59。
───,1979d,〈日據下台灣新文學的抗日精神〉。《中華雜誌》17(193):36-39。
───,1982,〈葉榮鐘先生不原諒我〉。《暖流》2(1):47-50。
李小峰(李筱峰),1973,〈「思想有問題」的個例〉。《大學雜誌》62:74。
李筱峰,1977a,〈我們的電影在做甚麼?──從台灣文化協會電影隊談起〉。《仙人掌》1(4):217-224。
───,1977b,〈一段為三民主義奮闘的歷史〉。台灣時報,第12版,4月16日。
───,1979a,〈日本殖民下台灣的宗教自由〉。《八十年代》1(4):83-84。
───,1979b,《革命的和尚──抗日社會運動者林秋梧》。台北:八十年代。
───,1979c,〈頭皮之上.頭皮之下〉。《八十年代》1(5):15-19。
───,1981,〈從浪漫到憤怒──外島寄友人〉。頁249-254,《叛徒的告白》。台北:四季。
───,1987,《我們不做空心人──教育批判》。高雄:敦理。
───,1991,〈二二八事件前的文化衝突〉。《史聯雜誌》19:105-119。
───,1994,《吾輩是狗》。台北:前衛
───,1998a,《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
───,1998b,捨我者,國民黨;成我者,成舍我。參考網址:http://www.jimlee.org.tw/article.jsp?b_id=24293&menu_id=4。取用日期:2007年8月23日。
───,2006,《與馬英九論台灣史》。台北:玉山社。
李筱峰編,2006,《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台北:日創。
李哮佛(李筱峰),1982,〈台灣歷史不容閹割〉。《八十年代》5(2):81-85。
呂正惠,1996,〈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研究的回顧──七十年代以來台灣地區的研究概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4:143-170。
呂芳上,1978,〈台灣志士與祖國抗戰〉。《中國論壇》6(7):14-17。
宋雅姿,2007,〈一邊幽默,一邊熱血──李南衡的多面人生〉。《文訊》259:26-34。
吳乃德,1992,〈反對事業的第二條陣線──從黨外到民進黨的內部分歧〉。收錄於澄社編,《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晚報。
───,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75-118。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a,〈六然居的世界──媳婦心中的楊肇嘉先生〉。《台灣史料研究》20:178-201。
──────────,2003b,〈台灣史研究與《台灣史料研究》座談會〉。《台灣史料研究》21:193-233。
吳密察監修,2000,《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
吳鵬超編,1979,《台灣史蹟源流展覽專輯》。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林奇龍,1999,《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明,1996,《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
林問耕(林載爵),1978a,〈中國國民革命與台灣民眾運動〉。《夏潮》4(3):52-55。
───────,1978b,〈歷史的篝火──序「楊逵畫像」〉。《夏潮》5(2):60。
林載爵,1976,〈新文化運動與台灣學生抗日運動〉。《中國論壇》2(12):38-45。
───,1977,〈黑色的太陽──張深切的里程〉。《夏潮》3(3):65-70。
林柏壽,1960,〈我與灌園先生〉。頁10-12,收錄於葉榮鐘編,1960,《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卷三)──追思錄》。台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
林雯,2001,《黨外雜誌與民族主義─七、八0年代台灣的民族主義論述》。台北:東吳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林朝棨,出版年不詳,《從地質學論台灣與大陸》。台北:台灣史蹟研究會。
林莊生,1992,《懷樹又懷人》。台北:自立晚報。
林錦標,1975,〈一張珍貴的傳單──紀念台灣光復三十年〉。《大學雜誌》90:封面內頁,1。
卓國豪,1979,〈不淮紀念蔣渭水?〉。《八十年代》1(4):73。
袁宏昇,1977,〈從蔣渭水談起〉。《夏潮》2(4):32。
翁佳音、薛化元、劉燕儷、沈宗憲,1992,《台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台北:業強。
高維民,1987,〈台灣光復初時的軍紀〉。《中華雜誌》283:26-27。
夏金英,1995,《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碩士論文。
馬英久,2007,《原鄉精神──台灣的典範故事》。台北:天下文化。
這一代,1977,〈「紀念革命先賢蔣渭水先生逝世46週年」座談會〉。《這一代》2:54-63,46。
梁惠錦,1976,〈從「台灣民報」看台胞對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崇愛〉。《大學雜誌》94:5-11。
許雪姬,1977,〈堅忍圖成.璀璨長青的中華民族精神──談台灣同胞抗日五十年之經過〉。《明道文藝》19:49-57。
───,1991,〈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史聯雜誌》19:89-103。
許宏彬,2002,《台灣的阿片想像:從舊慣的阿片君子,到更生院的矯正樣本》。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三井編,1979,《鄭成功全傳》。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陳平,1977,〈訪台灣抗日民族運動鬥士──林麗明醫師〉。《大學雜誌》108:61-62。
陳少廷,1971,〈林獻堂先生與「祖國事件」─兼論台灣智識份子抗日運動的歷史意義〉。《大學雜誌》43:4-8。
───,1972a,〈五四與台灣新文學運動〉。《大學雜誌》53:18-25。
───,1972b,〈日據時代的台灣醫生──台灣醫師在啟蒙運動上的角色〉。《大學雜誌》60:62-67。
───,1973a,〈梁啟超對台灣知識份子的影響〉。《大學雜誌》61:9-15。
───,1973b(1976),〈日據時代台灣的文化啟蒙運動〉。頁59-73,收錄於陳少廷,1976,《知識份子與政治》。台中:藍燈。
───,1973c,〈談大學生的志向〉。《大學雜誌》64:26-29。
───,1975a,〈紀念台灣30週年──兼論台灣抗日民族運動的意義〉。《大學雜誌》90:4-5。
───,1975b,〈「日據時代台灣社會文化領導人物小傳」徵求資料啟事〉。《大學雜誌》90:21。
───,1976a,〈台灣獅的怒吼──談楊肇嘉先生對抗日民族運動的貢獻〉。《中國論壇》2(4):27-31。
───,1976b,〈追思林獻堂先生的高風亮節──紀念林獻堂先生逝世二十週年〉。《大學雜誌》100:22-24。
───,1977,《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
───,1978,〈歷史不容誤解──對日據時代台灣文學史的幾點意見〉。聯合報,副刊12版,12日10日。
陳芳明等編,1998a,《張深切全集(卷4)》。台北:文經。
─────,1998b,《張深切全集(卷11)》。台北:文經。
陳烈(林載爵),1978a,〈日據時代台灣知識份子的奮起──「台灣文化協會」的精神〉。《夏潮》5(4):62-64,13。
──────,1978b,〈爭政權,反同化的台灣議會設置運動〉。《夏潮》5(5):45-46。
──────,1978c,〈反抗運動的深入與擴大〉。《夏潮》5(6):66-67。
──────,1979,〈社會的改造與知識的吸收〉。《夏潮》6(1,2):40-42,13。
陳培豐,2006,《「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
陳銘城,1989,〈李筱峰找麻煩〉。頁1-2,收錄於李筱峰,1998,《眉批台灣》。台北:自立晚報。
陳鳴鐘、陳興唐主編,1989,《台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南京:南京出版社。
陳翠蓮,1987,《日據時期台灣文化協會之研究──抗日陣營的結成與瓦解》。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9(2):145-201。
陳德生,1976,〈日帝時代台灣的民族精神〉。《中國論壇》2(2):41-48。
陳寬政,1992,《「二二八事件」死亡人數的人口學推計》。收錄於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附錄五)。台北: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
陳陸輝,2002,〈政治信任感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選舉研究》9(2):65-84。
郭紀舟,1995,《一九七0年代台灣左翼啟蒙運動──《夏潮》雜誌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碩士論文。
───,1999,《七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
郭淑美,2006,《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炎憲,1984,〈戰後台灣史研究的發展脈絡(一)──學院所主持的台灣史研究會〉。《台灣文藝》88:213-218。
張玉法、張瑞德編,1990,《中國現代自傳叢書第二輯(10)──七十回憶》。台北:龍文。
張俊宏,1975,〈變局裡該怎麼辦?〉。《台灣政論》1:9-10。
───,1977,〈台灣近代「先覺者」的精神遺產座談會〉。《這一代》3:17-18。
───,1979,《大軍壓境—議會政治的危機》。台北:春風。
張深切,1961,《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台中:聖工。
康寧祥,1978,〈把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訪問康寧祥先生〉。《夏潮》4(3):18。
───,1979,〈康寧祥與王兆釧競選總部發行的選戰快報第四輯〉。頁38-40,收錄於姚嘉文、陳菊選註,《黨外文選》。台北:姚嘉文律師事務所。
尉天驄,1979,〈請為賴和先生更換墓碑〉。《中華雜誌》17(191):57-58。
許雪姬,1990,〈國民小學鄉土教材之檢討──以四年級社會第七冊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121~129。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0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41-80。
連偉齡,1991,《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研究(1865-1987年) 》。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政,1979,〈台灣同胞的抗日運動〉。《明道文藝》43:22-28。
───,1980,《台灣史研究論集》。彰化:現代潮。
黃淑英,2003,《《民報》與戰後初期的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英哲,1998,〈《在廣東發動的台灣革命運動史略》、《獄中記》解說〉。頁27─46,收錄於陳芳明等編,1998,《張深切全集(卷4)》。台北:文經。
黃富三,2004,《林獻堂傳》。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黃煌雄,1976a,《台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台北:輝煌。
───,1976b,〈蔣渭水及早期「先覺者」的民族情操〉。《中國論壇》2(10):30-35。
───,1976c,〈台灣的先知先覺──蔣渭水先生──紀念渭水先生逝世四十五週年〉。《大學雜誌》99:15-17。
───,1976d,〈蔣渭水先生的特質〉。《夏潮》1(6):2-9。
───,1976e,〈孫中山先生對蔣渭水先生的影響──紀念孫中山先生一百十一歲誕辰〉。《大學雜誌》101:22-28。
───,1976f,〈從台灣歷史談光復的意義〉。《中國論壇》3(2):13-14。
───,1977a,《被壓迫的台胞抗日史話》。台北:自印。
───,1977b,〈台灣近代「先覺者」的民族情操〉。《這一代》5:27-29。
───,1977c,〈贊助台灣近代民族運動的日本人士的評價〉。《這一代》6:57-63。
───,1978a,《被壓迫者的怒吼──蔣渭水先生選集》。台北:遠流.長橋。
───,1978b,〈一項莊嚴的建議──紀念蔣渭水先生逝世四十七週年〉。《這一代》12:19-21。
───,1978c,〈從蔣渭水精神談起──兼論台灣的昨天今天與明天〉。《這一代》16:44-45。
───,1978d,〈台灣近代民族運動的評價〉。頁167-200,《國民黨往何處去?》,台北:長橋。
───,1978e,〈國民黨往何處去?〉。頁13-34,《國民黨往何處去?》,台北:長橋。
───,1979a,〈大家來紀念蔣渭水先生〉。《美麗島》1:93。
───,1979b,〈一段塵封的史跡──訪黃煌雄談台灣史〉。頁175-187,收錄於黃煌雄,1980,《到民主之路》,台北:八十年代。
───,1979c,〈蔣渭水先生遺訓〉。《八十年代》1(4):80-82。
───,1980,《到民主之路》。台北:八十年代。
───,1992,《台灣抗日史話》。台北:前衛。
───,1999,《在哈佛的沈思——從世界看台灣》。台北:月旦。
黃煌雄、高鈴鴻,1979,〈我們的嚴正聲明〉。《八十年代》1(4):74。
彭明輝,2001,《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
曾士榮,1994,《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一九四五∼一九五0)──兼以「台灣大學」為討論例案》。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楚風,1976,〈被冷落的民族英雄──讀黃煌雄著「台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有感〉。《夏潮》1(9):8-9。
葉榮鐘,1962,〈台灣的文化戰士莊遂性〉。《民主評論》13(24):6-9。
───,1964a,〈一段暴風雨時期的生活記錄〉。《民主評論》15(2,3):14-17,19-21,封底。
───,1964b,〈梁任公與台灣〉。《台灣文藝》1(1):25-28
───,2000,《葉榮鐘全集1──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中:晨星。
葉榮鐘等,1971,《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
葉榮鐘著、李南衡編,1985,《台灣人物群像》。台北:帕米爾。
葉瓊霞,1991,《王詩琅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聰榮,1992,《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新竹:清華大學社人所碩士論文。
楊肇嘉,1967,《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
蔡石山著、曾士榮、陳進盛譯,2007,《李登輝與台灣的國家認同》。台北:前衛。
蔡其昌,1996,《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蔡培火,1960[1956],〈灌園先生和我之間〉。頁2-9,收錄於葉榮鐘編,1960,《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卷三)──追思錄》。台中: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
───,1965,〈日據時期台灣民族運動〉。《台灣文獻》16(2):171-186。
鄧孔昭,1991,《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稻鄉。
鄭學稼,1979,〈李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讀後〉。《中華雜誌》17(190):48-49。
劉志偉,1998,《戰後台灣土地關係轉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曉芬,1991,《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台灣史教材的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義周,1994,〈台灣選民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1(1):53-73。
蕭阿勤,2000,〈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2):77-138。
───,2001,〈評方孝謙著《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灣社會學》2:319-324。
───,2002,〈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9(1):181-239。
───,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5:195-250。
───,2005,〈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0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9:1-58。
蕭聖鐵,1991,〈台灣二二八事件的經濟與文化背景〉。頁77-113,收錄於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著,羅珞珈譯,1993,《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台北:時報。
鍾孝上,1978,〈讀台灣歷史有感〉。《這一代》15:45-46。
戴寶村,1988,〈國民小學社會科台灣史教材之檢討〉。《台灣風物》38(2):33-49。
───,1993,〈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國民中小學台灣史教育之檢討〉。收錄於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謝南光著,郭平坦校訂,1999,《謝南光著作選(下)》。台北:海峽。
韓石泉,1956,《六十回憶》,台南:自印。
羅有桂,1976,〈台灣民族英雄人物蔡惠如〉。《大學雜誌》100:25-30,79。
英文書目
A-chin Hsiau(蕭阿勤),2000,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NewYork: Routledge.
Giddens, Anthony,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dy, Melissa A. and Linda Waite,1997,“Doing Time: Reconciling Biography with History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hange. ”Pp. 1-21 in Studying Aging and Social Chang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edited by Melissa A. Hardy. Thousand Oaks,CA: Sage.
Hinchman, Lewis P. and Sandra K. Hinchman,1997,“Introduction”Pp. xiii-xxxii in Memory, Identity, Community: The Idea of Narrative in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MacIntyre, Alasdair C.,1984,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Notre Dame, I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Richardson, Laurel,1990,“Narrative and Sociolog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19(1): 116-135.
Polkinghorne, Donald E.,1988,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ingmar, Erik,1996,Identity, Interest and Action: A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Sweden’s intervention in the Thirty Years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omers, Margaret R. and Gloria D. Gibson,1994,“Reclaiming the Epistemological Other: Narrative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Pp. 37-99. in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edited by Craig Calhoun. Cambridge: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