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禎村
Hsieh, Chen-Tsun
論文名稱: 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Life Adaptation among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ity
指導教授: 鄭淵全
Cheng, Yuan-Chuan
口試委員: 單文經
顏國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生活適應
外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family social capital, life adapt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分析不同背景之學童生活適應現況及家庭社會資本之差異及相關程度,再探討家庭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之預測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分層叢集抽樣法,共取得有效問卷744份。以自編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量表」作為蒐集資料之工具,進行調查研究。並將蒐集之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ukey事後比較、Pearson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依據資料分析之結果,獲得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整體家庭社會資本普遍良好,以「家庭親子互動」最佳。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普遍良好,以「家庭適應」最佳。
    三、在家庭社會資本上,父親是否為原住民在「家庭規範」、「親師合作」及「整體家庭社會資本」層面有顯著差異;母親原始國籍在「家庭親子互動」、「親師合作」及「整體家庭社會資本」層面有顯著差異;母親是否為原住民在「家庭規範」、「親師合作」及「整體家庭社會資本」層面有顯著差異;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學童在「親友往來」、「家庭親子互動」、「親師合作」及「整體家庭社會資本」層面有顯著差異。
    四、在生活適應上,父親是否為本國籍在「個人適應」及「整體生活適應」層面有顯著差異;父親是否為原住民在「學校適應」層面上有顯著差異;母親原始國籍在「家庭適應」層面有顯著差異;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學童在「同儕適應」及「個人適應」層面有顯著差異。
    五、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有顯著正相關。
    六、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可以有效預測其生活適應。
    最後,根據上述之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提供學童照顧者、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life adaptation among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ity,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atus quo and the social capital of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furthermore to predic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life adaptation.
    In this study, 744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he self-made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ocial Capital and Life Adaptation Scale" was used as a tool for collecting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vi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 one-way ANOVA, Tukey post hoc comparison,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Procedu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Overall, the family social capital of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generally good.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s the best.
    2. The life adaptation of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generally good, "family adaptation" is the best.
    3. As for family social capital, whether the father is the aboriginal or no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family norms", "teacher-parent collaboration" and "overall family social capital." The mother’s original nationality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 overall family social capital." Whether the mother is the aboriginal or no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family norms", "teacher-parent collaboration " and "overall family social capital." Also,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interaction with friends and relatives ",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 teacher-parent collaboration " and "overall family social capital"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family social status.
    4.In terms of “life adaptation”, whether the father is native to R.O.C or no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personal adaptation " and "holistic life adaptation ", whether the father is the aboriginal or not ,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school adaptation." The mother's original nationality mak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 of “family adaptation.”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family social-economic status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peer-to-peer adaptation " and "personal adaptation. "
    5.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capital and the life adaptation of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6. The family social capital of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ir life adaptation ability.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above studies,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hool attendee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社會資本相關的理論與探討…………………………… 11 第二節 生活適應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家庭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3 第五節 研究程序與步驟………………………………………… 63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7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之現況分析 …………………………………………………………… 6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童在家庭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 之差異分析與討論……………………………………… 72 第三節 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的相關分析與討論 …………………………………………………………… 92 第四節 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對生活適應之預測分析……… 94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7 一、中文部分……………………………………………………… 117 二、外文部分……………………………………………………… 123 附 錄………………………………………………………………… 125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25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31 表次 表2-1 家庭社會資本組成的向度一覽表……………………………… 15 表2-2 家庭社會資本相關研究一覽表………………………………… 17 表2-3 生活適應的定義………………………………………………… 22 表2-4 生活適應的分類表……………………………………………… 26 表2-5 家庭社會資本之相關研究……………………………………… 29 表2-6 背景變項與家庭社會資本之相關研究………………………… 34 表2-7 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37 表2-8 性別對於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40 表2-9 家庭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 43 表3-1 桃園市105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分層比例抽樣統計表……… 51 表3-2 施測學校統計表………………………………………………… 52 表3-3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之次數分配表……………………………… 53 表3-4 職業等級與職業名稱一覽表…………………………………… 55 表3-5 庭社經地位等級表……………………………………………… 56 表3-6 「家庭社會資本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58 表3-7 「家庭社會資本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59 表3-8 「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61 表3-9 「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 表……………………………………………………………… 62 表4-1 家庭社會資本整體與各層面現況分析摘要表………………… 68 表4-2 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量表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 摘要表…………………………………………………………… 69 表4-3 生活適應」整體及各層面現況分析摘要表…………………… 70 表4-4 國小學童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量表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 摘要表…………………………………………………………… 71 表4-5 不同父親國籍的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t考驗摘要表……… 73 表4-6 父親是否為原住民之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t考驗摘要表… 74 表4-7 不同母親原始國籍家庭社會資本之變異分析摘要表………… 76 表4-8 母親是否為原住民之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t考驗摘要表… 77 表4-9 不同家庭結構家庭社會資本之變異分析摘要表……………… 79 表4-10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社會資本之變異分析摘要表………… 81 表4-11 不同父親國籍的國小學童生活適應t考驗摘要表…………… 83 表4-12 父親是否為原住民之國小學童生活適應t考驗摘要表……… 84 表4-13 不同母親原始國籍生活適應之變異分析摘要表……………… 86 表4-14 母親是否為原住民的國小學童生活適應t考驗摘要表……… 88 表4-15 不同家庭結構生活適應之變異分析摘要表…………………… 90 表4-16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生活適應之變異分析摘要表……………… 91 表4-17 桃園市高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92 表4-18 家庭社會資本各層面預測整體生活適應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4 表4-19 家庭社會資本各層面預測生活適應的「學校適應」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5 表4-20 家庭社會資本各層面預測生活適應的「同儕適應」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6 表4-21 家庭社會資本各層面預測生活適應的「家庭適應」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7 表4-22 家庭社會資本各層面預測生活適應的「個人適應」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8 表4-23 家庭社會資本及生活適應之現況統計分析表………………… 99 表4-24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童在家庭社會資本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102 表4-25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學童在生活適應整體及各層面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105 表4-26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108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48 圖3-2 研究實施程序圖………………………………………………… 63

    一、中文部分
    王崔榕(2011)。基隆市新住民幼兒家庭文化資本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何瑞珠(1999)。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教育期刊,
    27(1),233-261。
    何緯山、陳志賢、連廷嘉(2011)。新移民家庭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大仁學報,38(1),49-67。
    吳迅榮(2013)。社會階級與家長參與:一個香港的個案研究。當代教育研究,21(3),41-81。
    吳明純(2007)。堅毅特質、社會支持對家庭不利條件兒童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金生(2008)。雲林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壓力源及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啟豪(2013)。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吳淑娟(2008)。新住民子女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新華(199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台北市:心理。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宋佩陵(2007)。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期刊,7(43),213-242。
    李仁宏(2004)。雙親教養態度、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憂鬱傾向關係之追蹤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坤崇、歐慧敏(1996)。青少年因應策略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241-262。
    李淑吟(2014)。大台北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社會/文化資本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雅芳(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沈孟樺與林淑玲(2015)國中生家庭社會資本與自我調整學習關係之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41(1),6-30。
    沈宥呈(2011)偏鄉國小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優異之家庭社會資本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周國民(2007)家長社會資本與學童學業成就、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周新富(2003)。家庭社會資本組成構面及其與學習結果之關係。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85-112。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五南。
    周新富、王財印(2006)。社會資本在家庭代際人力資本傳遞作用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281-306。
    周毓貞(2014)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英語自我效能與英語學習態度之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姻秀(2011)。國小獨生子女學童自我概念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基在(2001)。創作性戲劇對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梅琴(2005)。國小資優生其父母管教方式、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梅蓉(2005)。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市。
    林淑芬(2006)。台東縣國小學童家庭內社會資本、學習風格、社交技巧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林照真(2003)。外籍新娘與外勞,特殊移民潮。中國時報,2003/02/06,財經產業版。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邱虹儒(2008)。單親兒痛之家庭系統、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邱琍敏(2012)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及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
    邱雅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柯乃文(2006)。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柳曉瑜(2013)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職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洪希勇(2004)。族群、地區與家庭背景對台東國小學童成績之影響機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胡愈寧、張瑞蘭(2012)。客庄新住民之子女語文能力與生活適應研究。聯大學報,9(2),23-36。
    夏曉鵑(2000)。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孫育智(200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徐偉培(2008)。新移民子女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玄奘大學,新竹。
    紐文英(2011)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康力文(2007)。高中生學習幸福感、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玉佩(2013)穿梭虛擬世界的遊戲少年:他/她們的社會資本之累積與轉換。中華傳播學刊,23,195-227。
    張玉芬(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之人格特質、壓力因應策略對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芳華(2013)。家長背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聯性:以北北基三縣市國中學生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2),117-144。
    張芳華(2015)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對高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分析。教育研究學報,49(2),19-40。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耿義(2006)。父母的人格特質、教養方式與其體罰態度、體罰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收錄於洪迫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78)。台北:師大書苑。
    許富淳(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君平(譯)(1998)。孩子就要像孩子(原作者:平井信義)。臺北市:新雨。
    陳妍樺(2008)。臺北市新移民子女的社會資本與生活適應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富美(2005)。親職效能感、教養行為與孩子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7(1),47-64。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毓文(2005)。家庭內兒童、少年生活狀況及福利服務需求調查、資料庫建置及政策規劃。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期末報告書。
    陳憶芬與游靖喻(2011)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對自然領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影響:原漢比較。研究台灣,7(6),25-62。
    陳曉真(2010)。國小高年級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彭卿雲(2008)。新台灣之子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曾家炎(2005)。父母效能系統訓練課程對父母教養態度及親子關係滿意度之影響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曾嘉珍(2010)。桃園縣新移民子女的家庭氣氛、幸福感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馮鈺惠(2005)。2005(第五屆)小朋友幸福大調查。議雜誌,37,48-55。
    黃仁茂(2015)金門縣國小學童之家庭社會資本、成就動機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軍警公教人員子女與一般家庭子女之比較。學校行政雙月刊,100(11),66-87。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立婷(2005)。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系研究-以臺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君婷(2009)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社會資本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建彰(2008)。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與胡益進(2008)台南縣國中生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9,27-50。
    黃綉雯(2014)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誐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德祥(2006)。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楊旭銘(2003)。從兒童的文化差異認知及家長教育價值觀看其生活適應—以四位都市學校原住民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楊幸伶(2003)。正視「新台灣之子」,扶幼季刊,127,13-14。
    楊秋萍(2004)。台灣移民社會下的新台灣之子教育面面觀。台灣月刊,264,14-16。
    楊茜評(2009):Bourdieu的文化再製意涵與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示。北縣教育,66,44-48。
    楊國樞(1994)。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楊惠芳(2014)。屏東縣國小原住民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詹淑如(2009)。拖延行為在國小學童人格特環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劉志龍(2004)。讀書輔導對偏遠地區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師大學生輔導中心。
    劉雁婷(2010)。國小學童之網路使用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高雄市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劉慧君(2006)。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歐妙苓(2009)。高雄市國小高年獨生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毓智(2008)。台灣地區國中生家庭教育資源結構之探究及其與學業表現之關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蕙如(2008)台北縣國小教師和一般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蔣秀清(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偲吟(2013)。臺中市海線地區外籍配偶子女國中生家庭社會資本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大社工學刊,5,197-270。
    鄭智陽(2012)。基隆市國民中學新移民子女的家庭社經也位、文化資本、幸福感與學校適應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黎士鳴(編譯)(2005)。Benjamin B. Lahey著。心理學概要。高雄市:麗文。
    謝智玲(2012)。新住民子女社會技持、自尊與行為適應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20(1),53-75。
    謝雅如(2011)。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簡茂發(1986)。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魏銘相(2006)。國小高年級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魏麗敏(2007)。新移民家庭親子團體諮商技巧之研究-以南投縣一所小為例。新移民子女教育,53-96。台北:冠學。
    羅婉麗(2000)。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二、外文部分
    Arkoff,A(1968).Ad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New York:McGraw-Hill.
    Baumrind, D.(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1(1),56-95.
    Bourdieu, P.(1986)The form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s.),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p.241-258).New York, NY: Greenwood
    Coan, R. W.(1983).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oleman, J.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95-120.
    Coleman, J.S.(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rlega, V. J., & Janda, L.H.(1991)。心理衛生:理代生活的心理適應(林彥妤、郭利百加、段亞新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6)。
    Dufur, M. J., Parcel, T. L.,& Troutman, K.P.(2013). Does capital at home matter more than capital at school? Social capital effect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31, 1-21.17
    Erikson,E.H.(1969).Psychosocial theory of human develop.New York:Norton.
    Fasang, A. E., Mangino, W., & Bruckner, H.(2014)Social closur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Sociological Forum, 29(1), 137-164.
    Forkel,I.,& Silbereisen,R.K.(2001)Family economic hardship and depressed mood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from East and West German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44(11),1955-1971.
    Lazarus, R.S.(1976).Patterns of adjustment.(3rd ed.).New York, NY: McGraw Hill.
    Lent,S.A.,& Figueira-McDonough,J.(2002).Gender and poverty:Self-esteem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1, 3-21.
    Lowman, J., & Elliott, M. ( 2010). A multilevel model of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13(1),77-110.
    Maccoby, E.E., & Martin, 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eng,S.S., & Wright,D.(1994).Explana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sian American students.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87(6),346-352.
    Sampson,R.J.,Morenoff, J,D.,& Earls, F(1999).Beyond social capital: Spatial dynamics of collective efficacy for childre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4(Oct),633-60013
    Sui-Chu, E. H., & Willms, J.D.(1996).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ighth-grade achieve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69(2),126-141.
    Tsui, M., & Rich, L.(2002).The only child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or girls in urban china. Gender and Society, 16(1),74-9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