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靜如
論文名稱: 動盪時代中的變異風景──日據時期台灣、「滿洲國」小說中「空間」描寫之比較
指導教授: 柳書琴
口試委員: 柳書琴
林瑞明
施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日據時期台灣文學「滿洲國」文學「變異空間」「未變空間」被統治者形象「在地」「離鄉」「鄉土空間」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動盪時代中的變異風景──日據時期台灣、『滿洲國』小說中『空間』描寫之比較」為研究命題,並以「空間」做為重新觀看台灣、「滿洲國」文學作品的閱讀視角。在解析兩地文作品前,首先透過爬梳日本如何以帝國戰略與外地機能設定為核心對台灣、「滿洲國」進行空間改造之歷史背景,以及台、滿民眾如何回應帝國所推動的統治政策與殖民空間重塑之社論,做為理解台灣、「滿洲國」空間產生變異的背景知識。其後以「空間」作為研究濾鏡,閱讀台、滿之小說創作中「空間」書寫的異同處。並進一步分析「空間」與「人」的關連性,觀察「空間」的變異或未變異如何影響「人」的行為與心理反應。試圖對兩地「空間」書寫所呈現之文化現象進行分析、闡釋。再者,透過比較台、滿作家「在地」、「離鄉」觀看故鄉的視線差異,藉由相互比較的過程中,突顯作品中「鄉土空間」所隱涵的文化意義。
      台、滿「在地」作家多透過描寫空間中高聳建築、現代性產物作為統治者之象徵,或透過描寫兩地「空間」因統治政策而產生「變異」的現象,藉此呈顯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影響。而作品中殖民地亦出現保留原貌的「未變」的空間,它隱藏著傳統文化得以在殖民壓力下續存的象徵意涵。其中,作品亦藉由小說人物之諸類典型形象呈現出被殖民者在遭遇生活空間因外力介入產生變異之際,力圖在「已變異」的空間中自我調整、改變,嘗試在日益緊縮的殖民環境中開拓「生存空間」,同時也試圖在「變異空間」中尋找保有傳統文化「未變空間」的現象。
      「離鄉」視線做為「在地」視線之參照,整體而言,「在地」作家作品中的「鄉土空間」呈現黑暗、髒亂、瀰漫死亡氣息的樣態,而「離鄉」作家筆下的「鄉土空間」則呈現光明、富饒生機、野性魅力的形貌。但兩地「離鄉」作家亦可能因為個人生命體驗與對原鄉印象的不同而於作品中描繪出風格迥異的「鄉土空間」。「鄉土」的形象便在不同的視線交會下更益立體清晰。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1 第二節、研究方法及範疇…………………………………………………………5 第三節、前行研究回顧……………………………………………………………9 第四節、章節安排及預期成果…………………………………………………15 第二章、帝國戰略地理下外地機能設定與空間配置…………………21 前言………………………………………………………………………………21 第一節、殖民空間配置:日據時期的台灣與「滿洲國」…………………….22 一、日本帝國統治下的台灣………………………………………………23 二、日本帝國控制下的「滿洲國」………………………………………27 三、帝國擴張──「南進」基地台灣與「北進」據點滿洲…………………31 小結…………………………………………………………………………32 第二節、台灣、「滿洲國」勞力徵用與區域變動批判話語………………………33 一、台灣鐵道、保甲道及模範村建設之勞力爭用相關批評……………33 二、「滿洲國」鐵公路、奉公隊、模範村建設之勞力爭用相關批評……38 小結…………………………………………………………………………42 結語………………………………………………………………………………43 第三章、變異的風景── 台灣、「滿洲國」文學中展現的殖民地空間…………………44 前言………………………………………………………………………………44 第一節、台灣、「滿洲國」文學中的「變異空間」…………………………………46 一、台灣文學中的「變異空間」…………………………………………46 (一)打造帝國「理想鄉」………………………………………………46 1、高聳的建築……………………………………………………………46 2、村庄的「美化工程」…………………………………………………52 3、秩序的街道……………………………………………………………59 (二)殖民資本入侵………………………………………………………62 1、工廠進駐………………………………………………………………62 2、土地喪失………………………………………………………………64 二、「滿洲國」文學中的「變異空間」………………………………………66 (一)、打造帝國「防禦線」………………………………………………66 1、修圍築道………………………………………………………………66 2、建設滿洲「新樂土」…………………………………………………68 (二)殖民資本入侵與現代化工業發展…………………………………70 1、工廠進駐礦區…………………………………………………………70 2、殖民地傷痕──鐵道密佈的現代交通網……………………………73 3、漸逝的山林與黑土……………………………………………………75 三、台、滿文學中「變異空間」之異同……………………………………76 (一)台灣方面……………………………………………………………76 (二)「滿洲國」方面………………………………………………………77 小結…………………………………………………………………………79 第二節、台、滿文學中的「未變空間」………………………………………81 一、台灣文學中的「未變空間」…………………………………………81 (一)進步反差──暗黑髒亂的家屋……………………………………81 (二)心靈寓所──傳統廳堂與神龕……………………………………84 (三)消極遁世-夜夜笙歌的妓館、酒樓………………………………86 二、「滿洲國」文學中的「未變空間」………………………………………60 (一)維護傳統-老街與年節佈置………………………………………88 (二)心靈轉型-聲色場所………………………………………………89 三、台、滿文學中「未變空間」之異同…………………………………92 (一)台灣方面……………………………………………………………92 (二)「滿洲國」方面………………………………………………………92 小結…………………………………………………………………………93 結語………………………………………………………………………………95 第四章、「地改」而「人變」── 台灣、「滿洲國」文學中多重空間下的人物形象變化之比較…97 前言……………………………………………………………………………97 第一節、台、滿文學中「變異空間」裡的人物形象變化比較……………98 一、被統治者的類同形象………………………………………………98 (一)尋求生的出路──徘徊於城鄉間的轉業者………………………98 (二)生存狀態的延續──倚「賣」求生………………………………103 (三)殖民之子的輓歌──死胎與夭折的孩童……………………….106 (四)「瘋」與「狂」的人們……………………………………………108 (五)行動感知被囿限的殘缺者………………………………………..111 (六)內心糾結的認同矛盾…………………………………………….112 二、「變異空間」中被殖民者形象的的差異……………………………113 (一)、「堅毅」或「病弱」──台、滿文學中女性的差異形象………114 (二)、抵抗方式的差異…………………………………………………115 小結………………………………………………………………………117 第二節、台、滿文學中「未變空間」裡的人物形象變化比較………………119 一、被統治者的類同形象………………………………………………119 (一)不忘傳統的虔誠信徒........................................................................119 (二)寄情酒色、麻痺自我者……………………………………………121 二、「狹隘╱寬廣」的自由:「自然」中被統治者的差異形象…………..123 小結……………………………………………………………………….125 結語………………..…………………………………………………………127 第五章、視線的差異── 「在地」與「離鄉」作家作品中「鄉土空間」之意涵………128 前言………………………………………………………………………….128 第一節、遙遠的回望:台、滿「離鄉」作家的「鄉土空間」書寫………129 一、台灣旅日青年的「鄉土空間」書寫──以楊逵及《福爾摩沙》集團之張文環、翁鬧為例………………………………………….129 (一)如魅影般重擔的「鄉土」──楊逵的「鄉土空間」描寫……129 (二)富涵生命力鄉土大地──張文環的「鄉土空間」描寫………131 (三)暗與黑的世界──翁鬧的「鄉土空間」描寫…………………136 二、「東北作家群」的「鄉土空間」書寫……………………………139 (一)共感生死的東北大地──《生死場》中「鄉土空間」的特徵…140 (二)荒野的生命力──《八月的鄉村》中「鄉土空間」的特色……144 (三)冷眼看家鄉──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中的「家鄉」意涵…147 小結……………………………………………………………………..148 第二節、「在地」╱「離鄉」視線與文學創作之關係………………………150 一、台、滿「離鄉」作家「鄉土空間」書寫特色之異同……………150 (一)原鄉生活的深刻印記……………………………………………150 (二)主動旅日或被迫出走? ──作家主╱被動離鄉姿態下的差異書寫…………………..152 二、「在地」與「離鄉」視線下共構與分屬的「鄉土空間」………153 (一)「在地」與「離鄉」視線交疊而成的故鄉形影…………………153 (二)是明亮的原鄉記憶亦或黑暗的現實? ──「離鄉」與「在地」視線下「鄉土」樣貌的差異………155 小結…………………………………………………………………….156 結語…………………………………………………………………………158 第六章、結論…………………………………………………………..159 第一節、「空間」作為閱讀視角……………………………………………159 第二節、東亞各地視線所輻射、交會的「東亞」顯影……………………161 參考書目………………………………………………………………163

    參考書目

    戰前資料:

    (一)報紙

    《台灣民報》,台灣民報社,大正14年—昭和5年。
    《台灣新民報》,台灣新民報社,昭和5年—昭和8年。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日日新報社,明治31年1月-昭和19年3月。

    (二)專書

    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1905年)。
    泉哲,《植民地統治論》(東京:有斐閣,1924年)。
    許興凱,《日本帝國主義與東三省》(上海:崑崙書店,1930年)。
    譚衛中,《今日之滿洲問題》(廣州:世界情勢社,1932年6月)。
    矢內原忠雄,《滿洲問題》(東京:岩波書店,1934年2月)。
    上野雄次郎,《明治製糖株式會社三十年史》(東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東京事務所,1936年)。
    東京朝日新聞東亞問題調查彙編,《植民地の再分割》(東京:朝日新聞,1937年)。
    宋斐如,《日本鐵蹄下的東北》(上海:戰時讀物編譯社,1938年1月)。
    信夫清三郎,《後藤新平—科學政治家の生涯》(東京:博文館,1941年)。
    中村繁編,《滿洲と開拓》(新京:滿洲建設勤勞奉仕隊實踐本部,1942年)。
    山丁,《新進作家集7-豐年》(北京:新民印書館,1944年)。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調查部編,《北滿農業機構動態調查報告》(東京:博文館,1942年)。
    台灣總督府,《臺灣統治概要》(台北:南天,1997年復刻)。
    持地六三郎,《台灣殖民政策》(台北:南天書局,1998年複刻)。

    戰後資料:

    二、中文書目

    (一)台灣部分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台北:臺灣銀行,1957年)。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一桿秤仔》(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2──一群失業的人》(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3──豚》(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4──薄命》(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5──牛車》(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6──送報伕》(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8──閹雞》(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馬若孟著,陳其南、陳秋昆編譯,《台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台北:牧童出版,1979年)。
    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1980年)。
    黃武忠著,《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王詩琅著,《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
    黃武忠著,《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圖書,1984年)。
    王詩琅譯,《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年)。
    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北:前衛,1989年8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8年)。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賴和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楊守愚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王詩琅、朱點人合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翁鬧、吳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楊逵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
    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張文環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年)。
    黃世孟編譯,《台灣都市計劃講習錄》(台北:胡氏,1992年)。
    康原編《彰化縣新文學作家小傳》〈文學的彰化〉(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2年)。
    葉肅科,《日落台北城──日治時代台北都市發展與台人日常生活(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文化,1993年9月)。
    許俊雅著,《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
    廖炳惠編,《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1995年)。
    許俊雅著,《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2月)。
    楊威理,《葉勝吉傳──台灣知識份子之青春、徬徨、探索、實踐與悲劇》(台北:人間出版社,1995年3月)。
    中島利郎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雜誌》(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3月)。
    林載爵著,《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
    林瑞明著,《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叢刊,1996年7月)。
    楊碧川,《後藤新平傳──台灣現代化奠基者》(台北:一橋出版社,1996年9月)。
    游勝冠,《臺灣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1997年6月)。
    藻香、許俊雅編,《翁鬧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7月)。
    陳慈玉,《初論日本南進政策下台灣與東南亞的經濟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1997年)。
    後藤乾一、李季樺譯,〈台灣與東南亞(1930-1945)〉,《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統治概要》(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1998年)。
    Elleke Boehmer著,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陳芳明,《左翼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福祿壽,1999年12月)。
    若林正丈,、吳密察編《台灣重層近代性論文集》(台北:播種者,2000年)。
    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2月)。
    吳密察監修,《臺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00年9月)。
    沙永杰,《「西化」的歷程:中日建築近代化過程比較研究》(台北:田園城市,2001年)。
    包亞明主編,《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2001年)。
    林正珍,《近代日本的國族敘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台北:桂冠圖書,2002年7月)。
    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台北:海峽學術,2002年8月)。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3年)。
    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2003年)。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台北:吳氏圖書總經銷,2004年)。
    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2004年)。
    尾崎秀樹著,陸平舟、間ふさ子譯,《舊殖民地文學研究》(台北:人間,2004年11月)。
    王德威編選,《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城邦,2005年9月)。
    王德威編著,《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5年)。
    包亞明主編,《後大都市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2005年)。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年)。
    汪民安,《現代性》(桂林市: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一至四冊)》(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2006年)。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2006年)。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台北:印刻,2006年3月)。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台北:麥田,2006年11月)。
    若林正丈著,台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2007年)。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2008年)。
    堀和生、中村哲編,《日本資本主義與台灣、朝鮮──帝國主義下的經濟變動》(台北:博揚文化,2010年1月)。
    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總編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會編,《偽滿洲國的真相-中日學者共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年1月)。

    (二)滿洲部分

    駱賓基,《蕭紅小傳》(哈爾濱:北方文藝,1987年6月)。
    解學詩,《滿鐵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山丁,《綠色的谷》(遼寧:春風文藝,1987年)。
    蘇崇民,《滿鐵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2月)。
    孔經偉主編,《清代東北地區經濟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1990年)。
    岡部牧夫著、鄭毅譯,《偽滿洲國》(吉林:吉林文史,1990年9月)。
    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14-東北經濟掠奪》(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滕利貴,《偽滿經濟統治》(吉林:吉林教育,1992年)。
    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偽滿憲警統治》(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3-偽滿傀儡政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李濤主編,《蕭紅蕭軍文集•蕭軍卷》(成都:天地,1995年12月)。
    解學詩,《偽滿洲國史新編》(北京:人民,1994年2月)。
    孫中田,《歷史的解讀與審美取向》(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96年)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第一集評論卷》(瀋陽:瀋陽,1996年)。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第二集短篇小說卷(上)》(瀋陽:瀋陽,1996年)。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第三集短篇小說卷(中)》(瀋陽:瀋陽,1996年)。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第四集短篇小說卷(下)》(瀋陽:瀋陽,1996年)。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第五集中篇小說卷》(瀋陽:瀋陽,1996年)。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第六集長篇小說卷(上)》(瀋陽:瀋陽,1996年)。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第七集長篇小說卷(中)》(瀋陽:瀋陽,1996年)。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第八集長篇小說卷(下》(瀋陽:瀋陽,1996年)。
    劉中樹等主編,《鐐銬下的繆斯──東北淪陷區文學史綱》(吉林:吉林大學,1999年11月)。
    吉林省圖書館偽滿洲囯史料編委會編,《偽滿洲囯史料》(北京:全囯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2年)。
    焦潤明等著,《近代東北社會諸問題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孟悅,《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范銘如主編,《20世紀文學名家大賞:蕭紅》(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5月)。
    上官纓,〈梁山丁及其作品〉,《東北淪陷區文學史話》(吉林:長春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06年6月)。
    高翔,《現代東北的文學世界》(瀋陽:春風文藝,2007年12月)。
    劉曉麗,《異態時空中的精神世界:偽滿洲國文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
    蕭軍,《八月的鄉村》(北京:人民,2009年1月)。
    鄭麗娜、王科著,《文學審美與語體風格—多維視野中的東北書寫》,(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6月)。
    蕭紅,《蕭紅精品集:生死場》(台北:風雲時代,2010年10月)。

    三、日文書目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東京:勁草書房,1965年再版)。
    山本有造,《満洲囯の硏究》(東京:綠蔭書房,1955年)。
    遠山茂樹、公井清一、藤原彰,《昭和史》(東京:岩波書局,1959年8月)。
    滿洲帝國政府編,《滿洲建國十年史》(東京:原書房,1969年)。
    満洲囯史編纂刊行会編《満洲國史》(東京:満蒙同胞援護会,1970年)。
    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
    田中義一傳記刊行會編,《田中義一傳記》(東京:原書房,1981年)。
    山浦貫一,《森恪傳》(東京:原書房,1982年)。
    山本有造,《日本植民地經濟史研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2年)。
    高橋泰隆,《日本植民地鉄道史論》(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1995年)。
    小林道彥,《日本の大陸政策1895-19141:桂太郎と後藤新平》(東京:南窓社,1996年10月)。
    久保文克,《植民地企業経営史論—「準国策会社」の実証的研究—》,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97年。
    高成鳳,《植民地の鉄道》,東京:法政大學,1999年。
    山本有造,《「満洲囯」経済史硏究》,名古屋市: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3年。

    四、學位論文

    陳寶蓮,〈一九二七—一九三一年日本「滿洲政策」之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學院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李文龍,〈偽「滿州國」前期的治安對策: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台北:台大政研所碩士論文,1988年)。
    陳豐祥,〈近代日本大陸政策之研究:以「滿洲」為中心〉(台北:台灣師大史研所博士論文,1988年)。
    何鳳嬌,《日據時期台灣的糖業經營與農民爭議》(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葉金惠,〈日本殖民經濟體系下臺蕉問題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91年)。
    洪鵬程,《戰前台灣小說所反映的農村社會》(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1993年)。
    廖偉程,〈日據台灣殖民發展中的工場工人(1905-1943年)〉(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1993年)。
    羅文國,《日本殖民政策與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1895~1931)》(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廖國峰,《日治時期台灣製糖產業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經濟學系碩士,1995)。
    陳俊安,《後藤新平之研究 以擔任民政長官暨滿鐵總裁時期為中心》(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1995年)。
    石弘毅,《臺灣農民小說的歷史考察(二0-八0年代)》(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蕭采芳,《1930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嘉義: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1996年)。
    楊光華,《日治時期台灣農民組合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高國平,《1622-1945年臺灣對外貿易地理變遷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1999年)。
    蕭明禮,〈戰爭與海運─戰時南進政策下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海運事業〉(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2003年)。
    關口剛司,《三井財閥與日據時期台灣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 (1932-1945)》(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遲延玲,《滿鐵附屬地對中國東北的影響》(吉林:吉林大學,2008年)。
    范春玲,《論滿鐵煤礦系統壓迫下中國勞工的反抗鬥爭(1906-1945)》(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2008年)。

    五、期刊論文

    一、中文部份

    張勝宏,〈台灣的農業發展〉,《臺灣文獻》第20卷第2期,1969年,頁80-108。
    白長青,〈關於「東北作家群」創作的斷想〉,《社會科學輯刊》,1989年第4期
    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台灣社會生活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一九一四──一九三七)〉,《史聯雜誌》第19期,1991年12月。
    野間信幸著,涂翠花譯,〈張文環的文學活動及其特色〉,《台灣文藝》第10期,1992年5月。
    小林英夫著、何義麟譯,〈1930年代後半期以後的台灣「工業化」政策〉,《台灣史料研究》創刊號,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3年2月。
    陳芳明,〈臺灣抗日運動史上的兩份重要刊物—《臺灣大眾時報》與《新臺灣大眾時報》〉,《臺灣史料研究》第2號,1993年8月。
    施淑,〈書齋、城市與鄉村──日據時代小說中的左翼知識份子〉,發表於「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文建會籌畫主辦,1994年11月25日,新竹清大。
    黃蘭翔,《日據初期台北市的市區改正》,《台灣社會研究》第18期,1995年2月,頁189-213。
    黃瑞祺,〈現代性的省察:歷史社會學的一種詮釋〉,《臺灣社會學刊》,19期,1996年,頁169-211。
    林崇仁、楊三和,〈臺灣糖業的發展與演變〉,《臺灣文獻》第48卷第2期,1997年6月。
    釭根,〈台灣的工業政策:日治篇〉,《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8卷第2期,1998年4月。
    游勝冠,〈帶著美麗人性重新登場的台灣庶民-論戰爭期台灣小說中庶民形象的反同化作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辦《1998批判的新生代論文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工學院綜合大樓國際會議廳,1998年6月20-21日。
    霍燎原,〈東北淪陷時期的「萬人坑」〉,收錄於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編纂委員會編,《東北淪陷史研究》第4期,1999年。
    葉彥邦,〈論日本糖業帝國主義下臺灣農民的經濟地位-以賴和筆下的蔗農為例〉,《人文學報》24期,2000年8月。
    夏鑄九,〈後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0期,2000年12月,頁55。
    黃福慶,〈一九三三年的滿鐵改組案爭議〉,《歷史學報》第18期,2001年5月。
    姚人多,〈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2001年6月,頁180-181。
    方孝謙,〈日據後期本島人的兩極認同:庶民小說與知青文本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2001年6月。
    張良澤,〈張文環的「父の顏」〉,《台灣文學評論》第1卷2期,2001年10月。
    朴宣泠,〈體制內抵抗:滿洲國統治之下的秘密反日活動〉,載於《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黃慧鳳,〈蔡秋桐小說之研究──日本殖民下的文本呈現〉,《問學集》第11期,2002年6月。
    陳建忠,〈鄉土即救贖:沈從文與張文環鄉土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上)〉,《文學台灣》第43期,2002年7月。
    柯喬文,〈講三○年代故事的人(上)〉,《台灣文學評論》第2卷4期,2002年10月。
    柳書琴,〈前進東京或逆轉歸鄉?論張文環轉向小說〈父之顏〉及其改作〉,《靜宜人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
    葉紘麟,〈形塑「現代化國家」的可能:滿洲國的國民動員與民族形塑〉,《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59期,2003年11月。
    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台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刊載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論文集,台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
    孟憲梅、李紅梅、王星華,〈滿洲國鐵道網計劃評析〉,《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12月。
    劉曉麗,〈被遮蔽的文學圖景──對1932-1945年東北地區作家群落的一種考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2期,2005年3月。
    張泉泉,〈論蕭紅創作的雙重空間〉,《滁州學院學報》第7卷2期,2005年4月。
    蔡孟珂,〈蔡秋桐小說中的農民形象探析〉,《中國文化月刊》,298期,2005年10月。
    游勝冠,〈啟蒙者?還是殖民主義同路人?——論左翼啟蒙知識份子所刻板化的農民形象問題〉,收錄於《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就言討會論文集》,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出版,2006年3月。
    柳書琴,〈殖民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知識:1930年代台北與哈爾濱的比較〉發表於「日本台灣學會第11回學術大會」(東京:日本台灣學會主辦 ,2009年6月)。
    柳書琴,〈「滿洲他者」寓言網絡中的新朝鮮人形象:以舒群〈沒有祖國的孩子〉為中心〉,收錄於韓國現代中國研究會編,《韓中言語文化研究》21輯(韓國:韓國現代中國研究會,2009年10月)。

    二、英文部份

    Bipan Chandra “Colonialism, Stages of Colonial Stat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10, no.3,1980.
    Chou Wan-yao “The kominka Movement : Taiwan under artime Japan,1937-1945”
    (ph.D. diss,Yale University,199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