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孟儒
Lee, Meng-Ju
論文名稱: 魏晉兒童與魏晉士人的兒童觀
Children and the Ideas of Children from Literati in the Period of Wei-Jin
指導教授: 陳弱水
Prof. Chen, Jo-Shui
張永堂
Prof. Chang, Yung-T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魏晉魏晉兒童魏晉士人兒童觀童年早婚幼智品題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先秦時期以男性「弱冠」(二十歲)、女性「笄」(十五歲)為成年的標準,在此歲數之前可為兒童(當時禮書以「幼」、「悼」、「殤」、「童」等字稱呼)。然而本文藉由對先秦兩漢間禮書、經書、字書、史書、雜傳,以及魏晉時期的殤齡概念、醫書觀點、賦役制度與早婚現象等面向的考察,發現魏晉時期雖仍可遵循先秦禮法,以男性十九歲以前、女性十四歲以前為童年,但實際上卻是下降到以男性十五歲以前、女性十二歲以前為童年。其中殤齡的下降,顯示成年提前,牽動了各階層人士的婚齡,以及下層階級的役齡。而當時各階層提早脫離童年,實行早婚早育多育,皇室是為了延續國祚、世家大族是為了維持百口之家的影響力、庶民男女則是為了應付政府給的徭役賦稅壓力。
    魏晉社會除了各階層都要求子女在生理上早熟外,上層階級的皇室與士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心智能夠早熟。從本文一些士人對兒童的才智與品格的觀察中,吾人可以看出他們希望兒童及早具備的思維特質與人格特質。關於思維特質,魏晉士人注意到在記憶力、參悟玄學佛理、機智反應、解析事理與處理問題,以及意識自身角色定位等方面表現傑出的小孩。至於人格特質,魏晉士人除了重視兒童實踐儒家孝、悌、仁、義等德行,也觀察到自信、雅量、方正、自新與忌妒等人格特質在兒童身上的展現。此外,魏晉社會「重才」,士人不僅發展出人才學的著作,也對人物進行品題,且深入年少的後輩,對兒童的潛力進行觀察,希望兒童具有振興宗族、為國貢獻的潛力。
    除了對兒童的思維特質、人格特質與發展潛力的觀察,對兒童教育的看法也反映了魏晉士人的兒童觀。由魏晉時期官學、私學與家學的教授內容,以及士人的回憶錄與家訓文本可知,魏晉社會甚重兒童的經學教育與道德教育。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範圍..........................................1 二、研究回顧與問題意識................................2 三、章節安排.........................................10 第二章 界定魏晉時期的兒童...............................12 前言.................................................12 第一節 魏晉以前士人對童年的認識- 從與兒童相關的用字討論.......................13 第二節 魏晉時期兩個判別童年年限的標準- 醫家觀點與賦役規定...........................27 第三節 早婚現象對魏晉時人童年上限的影響.............39 結語.................................................54 第三章 魏晉士人對兒童之才智、品格與潛力的觀察...........58 前言.................................................58 第一節 魏晉士人的兒童才智觀- 重「幼智」之人...............................59 第二節 魏晉士人的兒童品格觀- 重兒童實踐儒家德行...........................80 第三節 魏晉士人的兒童品題- 重兒童的潛力................................102 結語................................................115 第四章 魏晉時期的兒童教育與士人之教育觀................120 前言................................................120 第一節 魏晉兒童的受教管道與學習內容................121 第二節 魏晉家庭中的訓誡教育與 士族子弟的兒時學習經驗......................140 結語................................................158 第五章 結論............................................162 徵引書目................................................168 表一:魏晉時期各階層人士可考早婚者 (男<20歲,女<15歲)婚齡表..........................46 圖一:孫吳漆盤彩繪〈童子對棍圖〉.............. .........131

    徵引書目

    一、傳統文獻

    (一)經部(依《四庫全書》目錄經部分類順序排列)

    (曹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顧寶田、鄭淑媛譯,《新譯儀禮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2)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東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春秋)左丘明傳,(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

    賴炎元、黃俊郎注譯,《新譯孝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9)

    (宋)朱熹,《論語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楊伯峻,《論語譯注》(臺北:源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西漢)揚雄,(清)戴震疏,《方言疏證》(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東漢)劉熙,(清)王先謙撰集,《釋名疏證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3)

    (二)史部(依該書時代先後排列)

    (西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0)

    (西漢)劉向,(南宋)鮑彪注,《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0)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板橋:藝文印書館,1970)

    (東漢)趙歧,(西晉)摯虞注,(清)張澍輯,《三輔決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西晉)皇甫謐,《高士傳》(板橋:藝文印書館,1970)

    (西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百衲本)三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西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東晉)常璩,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東晉)習鑿齒,舒焚、張林川校注,《襄陽耆舊記校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南朝梁)宗懍,譚麟譯注,《荊楚歲時記譯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03)

    (清)趙翼,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2001)

    (三)子部(依該書時代先後排列)

    (三國魏)王肅注,《孔子家語》(臺北:世界書局,1967)

    (春秋)晏嬰,吳則虞集釋,《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

    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3)

    (唐)王冰注,郭藹春主編,《黃帝內經素問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明)馬蒔,《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北里研究所附屬東洋醫學總合研究所醫史文獻研究室編,《財團法人前田育德會尊經閣文庫藏小品方•黃帝內經明堂古鈔本殘卷》(東京:北里研究所附屬東洋醫學總合研究所,1992)

    (戰國)韓非,陳奇猷集釋,《韓非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戰國)呂不韋,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西漢)劉向,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東漢)班固,(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東漢)王充,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東漢)徐幹,《中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三國魏)劉劭,(十六國西涼)劉昞注,李崇智校箋,《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

    (三國魏)劉劭,吳家駒注譯,《新譯人物志》(臺北:三民書局,2003)

    (曹魏)嵇康,《嵇中散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崔富章注譯,《新譯嵇中散集》(臺北:三民書局,1998)

    (西晉)張華,(南宋)周日用注,《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西晉)郭璞,《郭氏玄中記》(板橋:藝文印書館,1971)

    (東晉)干寶,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東晉)葛洪,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東晉)陶潛,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

    (東晉)陶潛,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

    (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南朝宋)劉義慶,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2001)

    (南朝齊)陳延之,祝新年輯校,《小品方新輯》(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3)

    (南朝齊)褚澄,《褚氏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梁)慧皎,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4)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板橋:藝文印書館,1977)

    (北齊)顏之推,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書局,1999)

    (隋)巢元方,丁光迪等校注,《諸病源候論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唐)孫思邈,高文鑄主編,《備急千金要方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7)

    (唐)道世,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唐)王燾,《外臺祕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宋)李昉,《太平御覽》(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四)集部(依成書時代先後排列)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

    (唐)許敬宗,《文館詞林》(板橋:藝文印書館,1970)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五)出土史料

    不著編者,《睡虎地秦墓竹簡》(臺北:里仁書局,1981)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二、研究著作

    中文部份(依作者、譯者姓名筆畫排列)

    (一)專書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田漢雲,《六朝經學與玄學》(南京:南京出版社,2003)

    丘光明等,《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

    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吳福元譯,Jean Piaget & Bärbel Inhelder,《兒童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出版社,1980)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高敏,《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許輝等,《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張承宗,《六朝民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1)

    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

    黃煜文譯,Colin Heywood,《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臺北:麥田出版,2004)

    鄒紀萬,《魏晉南北朝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2000)

    劉偉航,《三國倫理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

    劉增貴,《漢代婚姻制度》(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蕭華榮
    1994《華麗家族-兩晉南朝陳郡謝氏傳奇》(北京:三聯書店)
    1995《簪纓世家-兩晉南朝琅琊王氏傳奇》(北京:三聯書店)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1)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縮印本)

    (二)學位論文

    呂雅雯,《《世說新語》所呈現之魏晉神童群象研究》(臺北:私立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郭永吉,《自漢至隋皇帝與皇太子經學教育禮制蠡測》(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陳燕梅,《魏晉時期喪服禮儀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三)論文集論文

    田餘慶,〈桓溫的先世和桓溫北伐問題〉,收入氏著《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2005),頁113-162。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人之新自覺與新思潮〉,收入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頁205-327。

    李貞德,〈漢唐之間家庭中的健康照顧與性別〉,《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頁1-49。

    唐長孺
    1982〈東漢末期的大姓名士〉,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出版項不詳),頁25-52。
    1982〈魏晉南朝的君父先後論〉,收入《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頁238-253。
    2002〈《晉書•趙至傳》中所見的曹魏士家制度〉,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頁28-34。
    2002〈九品中正制度試釋〉,收入《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頁81-121。
    2002〈清談與清議〉,收入《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頁276-284。

    高敏
    1998〈秦漢的徭役制度〉,收入氏著《秦漢史探討》(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頁124-155。
    2000〈曹魏士家制度的形成與演變〉,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
    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頁44-67。
    2000〈孫吳的兵戶制及其與曹魏士家制度之異同〉,收入《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頁104-111。

    陳弱水,〈說「義」三則〉,收入於《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
    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2005/04):151-192。

    陳寅恪,〈三國志曹沖傳華陀傳與佛教故事〉,收入氏著《寒柳堂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頁157-161。

    梁滿倉,〈論魏晉南北朝的早婚〉,收入氏著《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頁83-97。

    黎虎,〈魏晉徭役制度三題〉,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頁255-290。

    (四) 期刊論文

    丁光勛,〈秦漢時期的始傅、始役、終役的年齡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4(2003/07):51-55。

    石雲孫,〈閃光的兒童話語-讀《世說新語》札記〉,《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4(2002/07):68-7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馬鞍山市文化局,〈安徽馬鞍山東吳朱然墓發掘簡報〉,《文物》358(1986/03):1-15。

    沈剛伯,〈秦漢的儒〉,《大陸雜誌》38.9(1969/05):1-6。

    邢義田,〈秦漢的律令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4(1983/01):51-101。

    李貞德
    1995〈漢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747-812。
    1999〈漢魏六朝的乳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439-481。
    2004〈《醫心方》論「婦人諸病所由」及其相關問題〉,《清
    華學報》34.2:479-511。

    李海燕,〈論《世說新語》中的少兒形象〉,《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4(2002/08):18-20。

    何忠東,〈《世說新語》中的兒童話語藝術〉,《武陵學刊(社會科學)》24.1(1999/01):43-44。

    林美君,〈《世說新語》一書中早秀人才探索〉,《醒吾學報》27(2004/01):319-347。

    范家偉,〈東晉南北朝醫術世家東海徐氏之研究〉,《大陸雜誌》91.4(1995/10):37-48。

    高敏,〈西漢前期的「傅年」探討-讀張家山漢簡札記之六〉16.3(2002/08):27-29。

    張承宗,〈六朝教育格局的多樣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4(2006/09):19-24。

    張嘉鳳,〈操行英雄立功差難-晉唐之間小兒醫學的成立與對小兒醫的態度〉,《新史學》16.2(2005/06):1-46。

    楊泓,〈三國考古新發現-讀朱然墓簡報札記〉,《文物》358(1986/03):16-24。

    齊慧源,〈芝蘭玉樹生階庭—《世說新語》中神童現象與魏晉家庭教育論略〉,《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6(2004/11):42-46。

    劉劍康,〈論《人物志》產生的社會環境〉,《中國史研究》1(1996/01):141-148。

    錢穆,〈畧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新亞學報》5.2(1963/08):23-77。

    冀文秀,〈魏晉兒童早慧現象探析〉,《陰山學刊》14.1(2001/03):77-81。

    聶鴻飛,〈從《世說新語》看漢魏六朝時期少年兒童的基本素質〉,《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4(2003/07):91-95。

    (五)網路資料

    向斯,〈宮中治喪儀式〉,
    http://www.ylib.com/sango/newplace/newplace040628.asp

    俞金堯,〈兒童史研究四十年〉,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Academic%20References%20for%20Youth%20Study/ar05.htm

    〈熊秉真教授著作目錄〉,
    http://www.ncu.edu.tw/~hi/chinese/history04_5.html

    維庫,〈讓•皮亞傑〉,
    http://www.wikilib.com/wiki/%E7%9A%AE%E4%BA%9E%E6%9D%B0

    英文部份(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一)專書

    Keith Nathaniel Knapp, Selfless Offspring: Filial Children and Social Order inMediev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二)期刊論文

    Lee Jen-der
    1988 “The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 between Legal
    Authority and Ethical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venge in Han Times”,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Vol.1 No.1, pp.359-408.
    1993 “The Life of Women in Six Dynasties,”
    Journal of women and gender studies,
    No.4,pp.47-8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