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美君
論文名稱: 不同媒體形式融入國小中年級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 張美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奈米科技不同媒體學習興趣
外文關鍵詞: nanotechnology, different forms of media, learning interes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在探討教師以不同媒體形式融入國小中年級奈米科技教學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並了解不同媒體融入課程的方式對於中年級學童在科學領域的學習興趣是否有差異,以及學生在接受奈米科技融入課程後,對於此教學活動的看法與學習感受。
    本研究採真正實驗研究設計中的前測-後測等組設計,以桃園縣某國小三、四年級共四個班,111人為研究對象,採隨機分配的方式將研究對象分為G1、G2、G3、G4四組,分別接受「簡報檔」、「漫畫書」、「動畫影片」和「教師自選媒體」四種不同媒體教學方式。在教學實驗前,四個群組的受試學生皆接受「奈米科技成就測驗」前測及「奈米科技學習興趣量表」前測,教學實驗時間共計四節課,160分鐘。依單元主題內容的不同,分別由導師A、導師B、導師C、導師D進行教學,並於教學實驗結束後一週內,四個群組的受試學生再接受「奈米科技成就測驗」後測、「奈米科技學習興趣量表」後測和填寫「奈米科技課程學習感受問卷」。經資料分析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媒體形式融入國小中年級奈米科技教學對學童之學習成效有顯著影響。
    二、不同媒體形式融入國小中年級奈米科技教學和學童的性別在學習成效上的表現其交互作用未達到顯著差異。
    三、不同媒體形式融入國小中年級奈米科技教學對學童之學習興趣有顯著影響。
    四、不同媒體形式融入國小中年級奈米科技教學和學童的性別在學習興趣上的表現其交互作用未達到顯著差異。
    五、大多數中年級學童對於以不同媒體融入奈米科技教學之學習活動持正向且積極的看法。

    關鍵詞:奈米科技、不同媒體、學習興趣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media into teaching middle grades students nanotechnology impact on children’s learn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ay different forms of media into the curriculum for middle grades students in science interest in learning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and students’ opinion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o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study used true experimental designs in the pretest-posttest equivalent-group design. The subjects were 111 students from 4 third and fourth grade classes from Taoyuan County. Using random assignment method to divided subjects into G1, G2, G3, G4 four groups to accept the "ppt", "Comic Book", "animated films" and "teacher optional media" in four different media teaching methods. Before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four groups of subjects received the pre-test of "nanotechnology achievement test" and the pre-test of "nanotechnology learning interest scale". The total of four classes teaching experiment time is 160 minutes, and accordance with the theme of the unit on the content are teaching by teacher A, teacher B, teacher C and teacher D. Within a week after the end of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four groups of subjects then received the post-test of "nanotechnology achievement test", the post-test of "nanotechnology learning interest scale" and fill out the "nanotechnology courses learning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data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1. Different forms of media into teaching middle grades students nanotechnolog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hildren’s learning.
    2. Different forms of media into teaching middle grades nanotechnology and students’ gender have not reached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ir interactions on children’s learning.
    3. Different forms of media into teaching middle grades students nanotechnolog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hildren’s learning interest.
    4. Different forms of media into teaching middle grades nanotechnology and students’ gender have not reached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ir interactions on children’s learning interest.
    5. Most middle grades students hold positive views about different forms of media into teaching middle grades students nanotechnology.

    Keywords: nanotechnology, different forms of media, learning interest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教學媒體與學習.......................................7 第二節 教學媒體與科學學習..................................17 第三節 科學學習與學習興趣..................................23 第四節 奈米科技與中小學科學學習............................28 第五節 奈米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40 第二節 研究假設...........................................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43 第四節 研究設計...........................................44 第五節 研究流程...........................................47 第六節 研究工具...........................................49 第七節 資料蒐集與統計分析..................................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1 第一節 各項基本資料之描述與比較............................61 第二節 不同媒體融入奈米科技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66 第三節 不同媒體融入奈米科技教學與性別對國小中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70 第四節 不同媒體融入奈米科技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生學習興趣之影響..72 第五節 不同媒體融入奈米科技教學與性別對國小中年級學生學習興趣之影響.......................................................79 第六節 奈米科技學習感受問卷資料分析與討論..................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5 第一節 研究結論...........................................85 第二節 研究建議...........................................88 參考文獻..................................................92 附錄.....................................................101 附錄一 奈米科技成就測驗(預試)............................101 附錄二 奈米科技成就測驗(前測後測).........................104 附錄三 奈米科技學習興趣量表(預試).........................106 附錄四 奈米科技興習興趣量表(前測後測).....................109 附錄五 媒體「文字+簡報檔」融入奈米課程之各單元教案...........111 附錄六 媒體「文字+漫畫書」融入奈米課程之各單元教案...........121 附錄七 媒體「文字+動畫影片」融入奈米課程之各單元教案.........132 附錄八 媒體「文字+最適媒體」融入奈米課程之各單元教案.........142 附錄九 奈米課程融入小學階段指定核心概念.....................153 附錄十 影片媒體..........................................154 附錄十一漫畫書媒體.........................................155 附錄十二奈米科技課程學習感受問卷............................156 附錄十三奈米科技教學教室觀察紀錄表..........................157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
    王文科、包美伶、李翠玲、李靜芬、林竹芳、林秀柔…錡寶香(譯)(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原作者:Hergenhahn,B.R.)。台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1988)
    王文科(1994)。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辛:五南圖書。
    王亦欣(2003)。探討國二學生閱讀漫畫表徵的文本對地球科學概念學習的影響-以天文和溫室效應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美芬、熊召弟(2006)。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建彬(2007年9月2日)。全球奈米科技政策發展動向【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00289&Part=magazine9609-450-10
    王芸芾(2009)。兒童報紙媒體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中北區奈米科技K-12教育發展中心(2008)。取自:http://140.110.18.12:38080/k12_mn/cms/showContent.htm?actType=layoutView&id=27
    中南區奈米科技K-12教育發展中心(2009)。取自:http://web.nchu.edu.tw/~k12/index-all.html
    朱則剛、張霄亭(1998)。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圖書。
    李宗薇(1994)。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宋曜廷(1999)。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金鈴(2008)。教師多媒體教學的呈現方式對低年級學童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動植物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原富(2010)。不同多媒體教學對四年級月相概念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沈亞梵(1992)。教師自製與應用視聽教學媒體能力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何釐琦(譯)(2003)。小科學家:兒童學習探索周遭的世界(原作者:Doris, E.)。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1)。
    沈弘俊(2008年5月6日)。舉101和沙子對比,幼稚園童也懂【新聞群組】。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ijdVHdCeFRa69Du6UNoqpt_jJQ--/article?mid=566
    吳瓊瑜(2008)。不同教學時間分配方式對國小學童學習奈米科技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林志展(1990)。漫畫、意識形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麗娟(1996)。多媒體電腦圖像設計與視覺記憶的關係。教學科技與媒體,28,3-12。
    林惜珍(2006)。國小二年級奈米科技教學活動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美菊(2007)。5E 學習環模式對「奈米科技」學習成效與科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天陽(2008)。以科學史電腦多媒體素材應用於國中「原子結構」輔助教學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格右(2009年2月26日)。國家奈米科技人材培育 6年有成【新聞群組】。取自:http://blog.xuite.net/oneblog/blog/22481303
    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簡介(2007)。取自: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官方網站http://nano-taiwan.sinica.edu.tw/index.php
    奈米新世界-自然界的奈米現象(2008)。取自: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http://nano.nstm.gov.tw/02nature/nature01.asp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邱文正(2007)。動機模式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洪郁婷(2004)。3D虛擬實境教學軟體在不同性別及學習風格之數學科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施冠慨(1991)。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聽教育叢書第2輯:有效運用教學媒體的策略。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聽教育中心。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復文圖書。
    施周、張文輝(2006)。環境奈米技術。台北市,五南圖書。
    洪國展(2009)。資訊科技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奈米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徐照麗(1999)。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台北市:五南圖書。
    徐文龍(2004)。互動式簡報多媒體教材與資訊融入國小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高美莉(2010)。國小五年級學生利用動手做學習奈米科技概念之認知與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教育大學,台北市。
    莊雪芳、鄭湧涇(2002)。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與相關變項之關係。科學教育學刊,10(1),1-20。
    張劍鳴(譯)(1980)。怎樣培養孩子的興趣(原作者:威提布瑞克&康德鮑爾遜)。台北市:大地出版社。
    張景媛(1994)。從認知心理學談教學媒體的功能。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媒體研究(31-48頁)。台北市:五南圖書。
    張霄亭、李文瑞、單文經、朱則剛、吳明德、沈中偉…楊美雪(譯)(1995)。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原作者:Heinich,R., Molenda,M.,& Russell,J.D.)。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3)
    張玉燕(1998)。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圖書。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霄亭、李文瑞、趙寧、單文經、田耐青、朱則剛…張文山(譯)(2002)。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原作者:Heinich,R., Molenda,M.,Russell,J.D.,& Smaldino,S.E.)。台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1)
    張字和(2007)。運用Moodle平台進行奈米科技課程之初探—以某國小五年級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張翔皓(2009)。發展科學漫畫教材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郭生玉(2000)。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陳麗妃(2006)。TIMSS 2003 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自信與科學成就關係之比較分析:以七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文言(2007)。以多媒體將科學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對學生的科學本質觀與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姚真、吳宇穎(2008)。多媒體組合方式與知覺偏好對學習結果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30,29-60。
    陳鳳妤(2008)。國小奈米科技教學的設計與成效 -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榮鴻(2010)。多媒體簡報融合影片教學於國小一年級英語科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教育部(2006)。取自:http://www.edu.tw/populace.aspx?populace_sn=2
    陰國恩(1994)。非智力因素與高效能學習:智慧發展的催化劑。新北市:新雨出版社。
    辜郁雯(2008)。多媒體教材之聲音元素對學習成效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曾東模(2004)。九年一貫教學實驗設計-奈米科學之課程統整(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曾雅慧(2007)。科學寫作活動融入國小高年級 「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曾明隆(2007)。應用多媒體網路資源輔助教學對國三生地球科學學習成就影響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傅淑卿(2008)。探討國三學生對自然科學學科內容與學習過程之興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振球(1994)。從認知心理學談教學媒體的功能。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媒體研究(15-30頁)。台北市:五南圖書。
    黃政傑(1996)。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秋碧(1997)。漫畫閱讀之遊戲、快感經驗與社會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黃台珠、熊召弟、王美芬、佘曉清、靳知勤、段曉林、熊同鑫(譯)(2002)。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人本建構取向觀點(原作者:Mintzes, J.J., Wandersee, J.H., & Novak,J.D.)。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8)
    黃佳媛(2010)。小學奈米科技核心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賈馥茗、鍾紅柱(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靳久誠(1983)。視聽教育(Audio-Visual Education)。台北市:環球書局。
    葛致容(2009)。新竹縣國中學生科學興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珮宜(2010)。發展數位化教學方案之歷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基本乘法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8)。科學學習心理學(原作者:Glynn, S.M., Yeany, R.H., & Britton, B.K.)。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1)
    廖湘瑄(2008)。偏遠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奈米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平地及南投縣山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潘文福(2004)。奈米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領域主題規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2),20-25。
    歐陽鍾仁(1984)。皮亞傑的認知論與科學教育。台北市:幼獅文化。
    劉信吾(1994)。教學媒體。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碧如(2009)。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興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世雄(2010)。運用高層次認知策略於數位多媒體教學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3(2),155-188。
    蔡明榮(2004)。探討奈米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鳳娥(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蔡信行、孫光中(2009)。奈米科技導論-基本原理及應用(第二版)。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
    錢正之(2008)。玩動畫變聰明?!-談電腦動畫在學習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73,53-63。
    盧永坤(2008)。奈米科技導論。台中市:滄海書局。
    謝瑞祥(2008)。國中學生對於奈米科技知識之初探-以台中市三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蕭巧婷(2009)。TIMSS 2007 高低成就國家之國小四年級學生在科學認知領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西文文獻
    Ainley, M., Hidi, S.,& Berndorff, D.(2002). Interest, Learn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ir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4(3),545-561.
    Brophy, J.(1988). Educating teachers about managing classrooms and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4(1),1-18.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32-42.
    Bame, E.,Dugger, W.,de Vries, M.,& McBee, J.(1993). Pupils’ attitudes toward technology—PATT-USA.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19(1),40-48.
    Boscolo Pietro,& Mason Lucia(2003). Topic Knowledge, Text Coherence ,and Interest:How They Interact in Learning From Instructional Text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71(2),126-148.
    Mcvicker, C. J.(2007). Comic Strips as a Text Structure for Learning to Read. The Reading Teacher ,1(1), 85–88.
    Demetrulias, D. A. M.(1982). Gags, Giggles, Guffaws: using cartoons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Reading, 26(1), 66-68.
    Davis, K.S.(2002). Advocating for equitable science-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girls in an urban city youth club and the roadblocks faced by women science educato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9(2),151-163.
    Dalacosta K., Kamariotaki-Paparrigopoulou M., Palyvos J. A., & Spyrellis N.(2009). Multimedia application with animated cartoons for teaching science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52(4),741-748.
    Eleanor Duckworth(1978). The African Primary Science Program: An Evaluation and Extended Thoughts. Grand Forks, N.D.: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Gutierrez, R. & Ogborn, J.(1992). A causal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4, 201-220.
    Guttormsen- Schar, S. & Krueger, H.(2000). Using new learning technologies with multimedia. IEEE MultiMedia, 7 (3), 40-51 .
    Hewson, M. G. & Hewson, P. W.(1983).Effect of instruction using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and conceptual change strategies on science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8),731-743.
    Heintzmann, W. (1989) . Historical cartoons: opportunities to motivate and educate. Journal of the Middle States Council for Social Studies, 11, 9-13.
    Hair, J. F., Tatham, R. L.,Anderson R. E., & Black W. C.(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5th ed.)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ynd, C., Holschuh, J.,& Nist,S.(2000). Learning complex scientific information: motivation theory and its relation to student perceptions. Reading &Writing Quarterly,16(1),23-57.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 E. (2002).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Hidi, S.,& Renninger K.A.(2006). 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41(2),111-127.
    Little, A.(1994).Types of Assessment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variation in the South of England in the 1980s. Assessment in Education,1(2),201-222.
    Liaskos, J & Diomidus, M(2002).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Abstract]. University of Athens, Faculty of Nursing, Lab. of Health Informatics, Goudi, Greece.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460236
    Logan, M. & Skamp, K.R.(2005).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ce across the middle school years. Teaching science,51(4),8-15.
    Noll, V.H., Scannell, D.P., & Craig, R.C.(1989).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Pintrich, P. R.(1999).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31(6),459-470.
    Resnick, Lauren B.(1989).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learning: A new conception. Science, 220:4596,477-478.doi: 10.1126/science.220.4596.477
    Rieber,L.P.,&Kini,A.S.(1991).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generated animated visuals. Journal of computer based instruction, 18(3), 83-88.
    Reber, R., Hetland, H., Chen, W., Norman, E.,& Kobbeltvedt, T.(2009). Effects of Example Choice on Interest, Control,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cnes,18(4),509-548.
    Simpson, R. D., & Oliver, J.S.(1985).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profiles of male and female science students in grades six through ten. Science Education,69(4),511-525.
    Schiefele, U.(1991). Interest,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3&4),299-323.
    Schiefele, U.(1996). Topic interest, text representation, and quality of experienc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1(1),3-18.
    Weinburgh, M.(1995).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from 1970 to 1991.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2(4),387-39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