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簡瑋融 WEI-JUNG CHIEN |
---|---|
論文名稱: |
臺中市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服務教師教育專業知能現況與需求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erception and needs of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Hui-Hsueh Cha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課後照顧服務 、教育專業知能 、進修增能課程 |
外文關鍵詞: |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urther ability-enhancement course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服務教師教育專業知能現況和進修增能課程需求,以供教育行政機關辦理課後照顧服務教師培訓及進修增能課程之參考。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103學年度任教於臺中市公立小學課後照顧服務班的教師為母群體,共寄發298份問卷,回收253份問卷,回收率達84.9%。統計方法採用描述性統計、t考驗、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課後照顧服務教師自覺具備高度的教育專業知能,在「生活照顧」和「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二層面最高
二、整體而言,研究所以上學歷的課後照顧服務教師之教育專業知能高於大學學歷的課後照顧服務教師;工作天數為3天以下的課後照顧服務教師之教育專業知能高於4天以上的課後照顧服務教師;都市地區學校的課後照顧服務教師之教育專業知能高於一般和偏遠地區的課後照顧服務教師;課後照顧服務班級數為3班以下的課後照顧服務教師教育專業知能高於4班以上的課後照顧服務教師
三、41歲以上的課後照顧服務教師自覺在「班級經營」和「教育專業精神與態度」二層面之教育專業知能較高
四、具備研究所以上學歷的課後照顧服務教師自覺在「學習指導」和「教育專業精神與態度」二層面之教育專業知能較高
五、課後照顧服務教師對進修增能課程是具有需求性的,在「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課程」層面最高,而在「教學方法課程」層面最低
六、課後照顧服務教師對「課後照顧服務」、「兒童行為輔導」、「兒童心理衛生」、「晤談技能」、「兒童意外事故處理與急救技能」、「兒童品德教育」、「溝通表達」、「情緒管理」等進修增能課程需求較高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課後照顧服務教師、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i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needs for further ability-enhancement cours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in order to provid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insights in designing training and ability-enhancement curriculum for these teachers. This research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population of this study was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 teachers at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in 2014 academic year. A total
of 298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253 of them were returned, with a return rate 84.9%.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for dependent samples, and one-way ANOVA.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d:
1.The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 teachers showed a high self-perceived level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pecifically, both “life car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communication expression” were the highest.
2.Overall, fo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ers with a master’s degree, worked under three days a week, at schools located in metropolitan areas, and with less than three classes of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worked over four days a week, at schools located in general and remote areas, and with more than four classes of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s.
3.Teachers over 41-year of age had a high self-perceived educ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both “class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ism and attitude”.
4.Teachers with a master’s degree had a high self-perceived educ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learning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ism and attitude”.
5.For further ability-enhancement courses, teachers had the highest need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communication expression”, while and the lowest need in “teaching method”.
6.For the further ability-enhancement courses, teachers indicated high needs in the following courses: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s”, “child behavior counseling”, “children's mental hygiene”, “consultation skills”, “children’s accident handling and first-aid skills”,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expression”, “emotion management”, etc.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vid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elementary schools,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兒童局(2006)。中華民國94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兒童報
告書)。檢索日期:2014 年4月20日。取自
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doc/doc_sec.aspx?uid=141
內政部兒童局(2010)。中華民國99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兒童報
告書)。檢索日期:2014 年4月20日。取自
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9/80/18/21/39/08/200806063008
/20121218/web/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2.html
內政部兒童局(2012)。各縣市托育機構概況。檢索日期:2014年4月25日。取自
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9/80/18/21/39/08/200806063008
/20121218/web/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doc/doc_sec72bc.html?
uid=110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1992)。教育專業。臺北市: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1997)。教育專業與師資培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順民(2005)。課後照顧服務的一般性考察:現況處境與未來展望。檢索日期:2014
年4月12日。取自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4/SS-R-094-011.htm
王順民、張瓊云、郭靜晃、曾華源、黃志成、劉邦富、蔡宏昭(2000)。兒童福利:兒
童照顧方案規劃。臺北市:揚智文化。
王翠嬋(2010)。澎湖縣國民中小學辦理課後照顧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碩士班,臺東縣。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2)。2012社會指標統計年報。檢索日期:2014
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34949&ctNode=538&mp=4
汪令娟、賴羿蓉(2010)。行政管理領域-專業人員與成長。載於劉世雄主編,課後照顧
服務(3-10頁)。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汪桂芳(2012)。運用模糊層級分析法探討國小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汪慧玲、沈佳生(2009)。家長對國小課後照顧班課後托育品質之調查研究-以屏東縣國
小課後照顧班為例。幼兒教育,294,1-18。
呂慧珍(2005)。國民小學實施課後托育之個案研究-以臺中縣偏遠地區一所國民小學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市。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
教育專業(1-30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芳如(2007)。托育中心保育人員。檢索日期:2014年4月20日。取自
http://www.ejob.gov.tw/special/education/NewsContent.aspx?
李咏吟、陳美玉、甄曉蘭(2003)。新教學實習手冊。臺北市:心理。
李咏吟、陳美玉、甄曉蘭(2003)。教師應有的教學專業信念。載於李咏吟、陳美玉、
甄曉蘭,新教學實習手冊(89-105頁)。臺北市:心理。
李宜娟(2004)。課後托育師資培訓課程之規劃。朝陽學報,9,337–365。臺中市。
吳明隆(2014)。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李芳靜、劉世雄(2010)。課後照顧服務的內涵。載於劉世雄主編,課後照顧服務(19-21
頁)。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吳俊憲(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三化取向理念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素如(2008)。新竹地區課後托育教師專業能力與角色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臺北縣。
吳清山(2004a)。提升教師素質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127,5-17。
吳清山(2010)。師資培育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13,235-256。
李新民(2003)。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1,19-38。屏東
縣。
李鈺奐(2007)。臺東縣國小高年級課後照顧服務實施現況、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李僊婉(2001)。臺南縣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服務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學校經營與管理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周震歐(1991)。兒童福利。臺北市:巨流。
林海清(2005)。學生課後學習問題面面觀。研習資訊,22(5),6-15。
林淑娥(2012)。臺中市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服務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林勝義(1995)。兒童福利行政。臺北市:五南。
林勝義(2002)。兒童福利。臺北市:五南。
邱乾國(2009)。國小學童課後照顧之家長滿意度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邱瓊芳(2007)。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及成果之調查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電子報(2012)。2012年臺灣兒童課後照顧狀況調查報告。檢
索日期:2014 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epaper/detail/544
高熏芳(2002)。師資培育職前教師教學系統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高熏芳、陳美娟(2002)。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件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
學院學報,15,527-556。
孫扶志(2010)。教保領域-課程規劃與輔導。載於劉世雄主編,課後照顧服務(4 -9
頁)。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翁素敏(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
治大學,新北市。
徐超聖(2011)。新北市國小學童參與校外課後安親班之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12)。桃園縣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地圖的理論與實踐。桃園市: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
許純敏(1992)。社會變遷中兒童福利理念及措施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市。
許雅惠(2004年6月)。國小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研究。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40。
檢索日期:2014年5月9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12.htm
許雅喬(2007)。兒童課後托育服務。載於劉翠華主編,托育服務概論:政策、法規與
趨勢(136-141頁)。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許惠婷(2012)。課後照顧服務人員在職進修情況、需求與困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臺中市。
陳保生(2007)。國小課後安親教師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
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市:麗文。
陳美玉(1999)。實現成為教師的夢想-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0)。師資生專業發展理論建構及其應用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美玉(2004)。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5)。課後教育的理解與思考。研習資訊,22(5),22-27。
陳卿豐(2011)。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服務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臺中市。
陳雅萍(2004)。臺中縣市國小實施課後照顧服務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
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臺中市。
陳嘉彌(2005)。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研習資訊,22(5),16-21。
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國立臺北師範
學院學報,15,139-162。
郭靜晃(2008)。兒童少年與家庭社會工作。臺北縣:揚智文化。
郭靜晃、黃慧如(2001)。托育家庭的管理與佈置。臺北市:揚智文化。
郭靜晃、黃志成、王順民(2004)。兒童課後照顧服務訓練教材上冊。臺北市:揚智文
化。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課程參考方案。臺北市:作
者。
教育部(2012)。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課程參考方案。臺北市:教
育部。
教育部(2012)。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檢索日期:2014年4月20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844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表現指標及專業表現水準 (草案)。檢索日期:2014
年5月24日。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337&Page=16919&Index=14&WID=
1112353C-88D0-4BDB-914A-77A4952AA893
教育部國教署(2012)。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即時新聞】。未出版之統計
數據。檢索日期:2014年10月28日。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19194&wid=ddc91d2b-a
ce4-4e00-9531-fc7f63364719&Index=1
教育部統計處(2013)。102年臺閩地區出生人數及出生率【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
數據。檢索日期:2014年4月20日。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4076&Page=20047&Index=5&WID=
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全國統計(2014)。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檢索日期:2014
年4月26日。取自http://bsb.edu.tw/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2004)。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臺北市:行政院原
住民委員會。
張德銳(2006)。中小學優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及教學經驗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
馮燕(1997)。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臺北市:巨流。
馮燕(2001)。各國學齡兒童課後照顧方案。兒童福利期刊,1,195-208。
曾榮祥、吳貞宜(201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騰文化。
黃嘉莉(2013)。標準本位師資培育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出版中心。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高教。
葉郁菁、陳乃慈、徐德成、陳正弘、詹喬雯、林麗員、石英桂、巫鐘琳、謝美慧(2013)。
托育服務。臺北市:心理。
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電子報(2011)。中小學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與普通課程研議。
檢索日期:2014年5月18日。取自
http://192.83.167.156/~TEC/e_paper/e_paper_c.php?SID=17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芬蘭(2001):臺灣屏東課後托育學童快樂情緒模式之驗證。屏東師院學報,15,
231-258。
劉淑雯(2003)。私立課後照顧教師專業能力、工作滿意與教師效能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臺南市。
劉鎮寧(2013)。課後照顧經營與管理。臺北市:心理。
賴孟俞(2007年6月)。教師專業中教師角色之轉變。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64。
檢索日期:2014年5月9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4/64-40.htm
謝臥龍(1997)。優良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
薛梨真(2010)。導論。載於劉世雄主編,課後照顧服務(7-9頁)。臺中市:華格那企
業。
薛梨真、李芳靜、劉世雄、常雅珍、孫扶志、黃儒傑、魏宗明、陳慧玲、陳淑美、陳春
月、王瑞宏、蕭佳華、汪令娟、賴羿蓉、孫沛婕、劉鎮寧(2010)。課後照顧服務。
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雄、毛連塭、吳清山、吳明清、林來發、黃長司(1998)。中小
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研究,第29頁。
羅清水(1998)。終生教育在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研習資訊,15(4),1-7。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蘇秀枝(2005)。國小學童課後托育、補習才藝與學業成就、行為適應之關係-以大里市
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1),173-223。
蘇秀枝(2006)。課後托育、補習才藝、休閒活動與國小學童適應之關係-以臺中縣某國
小為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93-122。
貳、英文部分
Jarvis, P.(1990).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London:Routledge.
Posner, J. K., & Vendell, D. L.(1999). After-school activ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income urban children:A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5,868-879.
Ruopp, R., & Coelen, C.(1979). Children at the center:Final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Day
Care study. Cambridge, MA:Abt Associates.
Shulman, L. 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3.
Vandell, D.L., & Shumow, L.(1999). After-school child care programs. Future of
children,9(2),64-80.
Vandell, D.L., & Su, H. C.(1999). Child care and school-age children. Young
children,54(6),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