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煜安 Huang, Yu-An |
---|---|
論文名稱: |
張李德和(1893-1972)之跨界活動及其人際網路研究 The Study of ZHANG LI DE-HE(1893-1972)’s Cross-border Activities and Interpersonal Networks |
指導教授: |
王惠珍
Wang, Huei-Chen |
口試委員: |
陳萬益
施懿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4 |
中文關鍵詞: | 張李德和 、跨界活動 、文化資本 、社會網絡分析 、人際網路 |
外文關鍵詞: | ZHANG LI DE-HE, Cross-border Activities, Interpersonal Network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張李德和之跨界活動及其人際網路研究」作為題名,透過完整梳理張李德和所參與的社群活動,了解其於各領域的社群活動中所擔任的角色與人際網路,並經由本文所組織的人際關係網絡圖探究她生命中開展出不凡成就的背景因素。
縱觀目前對於張李德和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其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張李德和的藝文成就、生活美學或兼論其文友關係,與作家個人身上的生命歷程發展及詩作表現的思想情懷。然而,張李德和除了文學成就,在園藝、政治、社會公益等領域亦有相當活躍的表現,從其跨「界」活動為出發點再進一步放大到生命中所結識的友朋關係,便可看見張李德和的特殊性。即她所結交的友朋網絡是她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基礎,而這個特殊性,也因為其女性身分而更顯亮眼。
於是本論文首先從其家庭背景著手,探究張李德和何以得以如此活躍?原生家庭與婚姻家庭給予什麼樣的資本,使其具有與文人社群結識、往來的契機?其次,再經由梳理其所參與的各個社群活動,探究其參與的背景因素,了解張李德和在社會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逐步開展人際關係,建構自己的社會網絡。最後,將這些社群中的友朋關係完整串聯,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法繪製張李德和的人際網絡圖,了解支撐其於社會中發光發熱的人際網路情形。除了在張李德和的詩作中看見更多面對動盪社會的心情抒懷,亦試圖利用文學社會學研究方法,探索張李德和在不同時期所建立起的人的連結,為其文學、文化、社會活動建立什麼樣的基礎,並透過梳理友朋的應答詩作中的形貌,以更多元的視角認識張李德和。
Entitled “The Study of ZHANG LI DE-HE’s Cross-border Activities and Interpersonal Networks” ,this thesis understands the rol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twork in the community activities through a complete review of ZHANG LI DE-HE and the community activities. Through the network diagram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rganized in this paper, the background factors of her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in her life are explored.
Throughou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ZHANG LI DE-HE, we can find that its research perspective mainly focuses on her artistic achievements, life aesthetics or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fe process and the expression of poetry in the writer's personal life. However, in addition to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ZHANG LI DE-HE and her ceremonies have also performed quite actively in the fields of horticulture, politics, and social welfare. From her cross-border activitie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further enlarge the friendships and friends. The network of friend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her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and this particularity is also more conspicuous because of her female identity.
So the paper begins with its family background to explore how ZHANG LI DE-HE is so active? What kind of capital does the original family and the marriage family give, so that they have the opportunity and interact with the literati community? Secondly, through combing the various community activities in which they participate, explore the background factor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understand ZHANG LI DE-HE 's role in social activities and how to gradually develop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build her own social networks. Finally, the friends in these communities are completely connected in series, and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draw ZHANG LI DE-HE 's interpersonal network map to understand the interpersonal network that supports her enthusiasm in society. In addition to seeing more moods in the face of turbulent society in ZHANG LI DE-HE 's poems, I also tried to use the methods of literary sociology to explor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ZHANG LI DE-HE and the people established in different periods to establish his literary, cultural and social activities. What kind of foundation, and by combing the appearance of friends in the response to poetry, can understand ZHANG LI DE-HE from a more perspective.
一、專書
1.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唱和集》(彰化:詩文之友社出版,1968) 。
2.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唱和集附題襟亭詞集》(彰化:詩文之友,1968)。
3.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台北:龍文出版社,1992.03)。
4.江寶釵編,《張李德和詩文集》(臺北:巨流出版社,2000.12)。
5.黃哲永主編,《張李德和詩文補遺四種》,(台北:龍文出版社,2011)。
6.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06)。
7.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7)。
8.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06)。
9.賴柏舟,《鷗社藝苑》(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
10.《嘉義縣志˙經濟志》第一篇(嘉義縣政府出版,1976)。
11.《嘉義縣志˙教育志》第二篇(嘉義縣政府出版,1976)。
12.《嘉義縣志˙人物志》第三篇(嘉義縣政府出版,1976)。
13.姜添輝編纂,《嘉義市志˙卷六˙教育志(上)》(嘉義:嘉義市政府,2003)。
14.基隆市政府編印,《基隆市志˙卷七˙人物志列傳篇》(基隆:基隆市政府,2001.7)。
15.張素玢總編纂,《西螺鎮志》第五篇(雲林縣西螺鎮公所出版,2016)。
16.李進發,《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06)。
17.游鑑明訪問、吳美慧等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18.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1995)。
19.惲茹辛編,《民國書畫家彙傳》(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96.09)。
20.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出版,1998)。
21.林保寶,《莿桐最後的望族》(台北:玉山社,1998)。
22.派翠西亞˙鶴見(E.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23.唐羽,《基隆顏家發展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07)。
24.李伯男、戴明德撰述,《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10)。
25.《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12)。
26.陳嘉翎主訪編撰,《黃鷗波-詩畫交融》(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12)。
27.張炎憲,《二二八事件辭典》(台北:國史館,2008),頁62-63。
28.許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9)。
29.林聚任,《社會網絡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04)。
30.賴明珠,《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台灣女性圖像藝術》(臺北:藝術家,2009.05)。
31.王學新,《日治時期臺灣保甲制度之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10.30)。
32.陳明柔主編,《菼社文獻史料匯編˙第一輯》(臺中:靜宜大學中部地區臺灣文學資源中心,2010)。
33.林柏亭《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臺北:臺灣創價學會,2010)。
34.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12)。
35.臺灣教育研究會著、許錫慶譯,《臺灣教育沿革誌【中譯本】》(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12)。
36.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10)。
37.陳嘉英選注,《石中英集》(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12)。
38.袁珂編著,《中國神話大詞典》(中國:四川辭書出版社,2013.01)。
39.陳世榮,《社會網絡分析方法UCINET的應用》(高雄:巨流圖書,2013.08)。
40.林盛彬,《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藝術,2016.01)。
41.洪郁如著;吳佩珍、吳亦昕譯,《近代台灣女性史》(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06)。
42.蔡元隆、黃雅芳,《走出閨房上學校: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 (台北:秀威資訊,2017.08)。
二、學位論文
1.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2.陳嘉英,〈尋找空間的女聲——以台灣女詩人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為
探究對象〉(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06)。
3.蔡炘玲,〈台展與府展時期台灣東洋畫地方色彩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魏秀玲,〈蔡旨禪及其《旨禪詩畫集》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5.楊晶晶,〈反共抗俄聲中的女性身影---以"中華婦女"為考察對象〉(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6.張枝萬,〈二十世紀臺灣書壇的重要推手—李普同書法生涯研究〉(明道大學
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7.李采蓉,〈西螺菼社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06)。
8.陳慧如,〈張李德和及其古典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9.孫涵暐,〈「基隆市書道會」的創立及其發展之研究(1933-2008)〉(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
10.林秀娟,〈李德和的生活美學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10.01)。
11.游馥瑋,〈從國語傳習所看日治初期臺灣的教育政策(1896年7月─1898年
10月)〉(東海大學日文所碩士論文,2011)。
12.陳雅鈴,〈黃文陶漢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13.張馨心,〈跨時代的女性菁英—張李德和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碩士論文,2012.07)
14.劉先寶,〈蘇鴻飛及其漢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15.李龍雯,〈三屋大五郎在臺之教育及文筆活動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文所
碩士論文,2012.07)。
16.林美里,〈《鷗社藝苑》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文所碩專班碩士論文,2014.01)。
17.薛名畯,〈政府政策形塑下的特色產業:北投的「溫泉鄉」與「溫柔鄉」(1894-1979)〉(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01)。
18.吳佳育,〈吳子瑜、吳燕生父女生平及作品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15)。
19.張訓譯,〈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及財務資本對教育分流之影響:以嘉義縣市
高中職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04)。
三、期刊及會議論文
1.《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創刊號,1899年)。
2.賴子清,〈古今台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第十卷第三期(嘉義:臺灣
省文獻委員會,1957)。
3.劉啟光,〈發刊詞〉,《台灣蘭藝》(第一期,1962.07)。
4.符寒竹,〈女詩人張李德和〉,《嘉義文獻》第六期(嘉義:嘉義縣政府出版,
1975.12)
5.黃鶯,〈一代女史—張李德和事蹟〉,《嘉義市文獻》(嘉義:嘉義市政府,1994)。
6.莊永明,〈「羅山女史」——張李德和〉,《精湛》第二十六期(1995.09)。
7.洪惟助,〈先生媽 張李德和女史〉,《台灣文學評論》(第11卷1期,2001.07)。
8.周麗芳,〈華人組織中的關係與社會網絡〉,《本土心理學研究˙第十八期》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2002.12)。
9.歐宗智〈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漢詩初探〉,《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
第9卷第3期(2003.09)。
10.江寶釵〈台灣漢詩言說現地的建構與離散——嘉義李德和的「文藝沙龍」研
究〉,《國文學誌》第八期(彰化:彰化師範大學,2004.06)。
11.蔡毓智,〈社會網絡:社會學研究的新取向〉,《思與言》(第46卷第1期,
2008.04)。
12.謝世英,〈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藝術學
研究》(第三期,2008.05)。
13.段志生,〈圖論與複雜網絡〉,《力學進展》(38(6),2008.11.25)
14.陳涵平,〈跨界:後現代文論的真面目〉,《學術論壇 》(2010.04)。
15.蔡易澄〈戰前張李德和與其他文人的互動——以《台南新報》為觀察對象〉,
《臺灣文學評論》第10卷第13期(2010.07)。
16.張素玢〈世變下的北斗林家〉(《臺灣學研究》第十三期,2012.06)。
17.陳玉箴,〈政權轉移下的消費空間轉型:戰後初期的公共食堂與酒家(1945-
196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9期,2013.05)。
18.向麗頻,〈日治時期台灣三大詩社瀛社、櫟社、南社互動關係分析—一個社
會網絡分析理論的嘗試〉,《瀛社與臺灣詩學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瀛社詩學會102年度學術研討會,2013.12)。
19.李憲專,〈由《臺灣日日新報》探討「新竹書畫益精會」始末〉,《臺灣美術》
(103期,2016.01)。
四、報紙資料
1.《台南新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2009。
2.《詩報: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大成1930-1944》,龍文出版社出版,2000。
3.《風月報》,南方雜誌社編輯,2001。
4.《臺灣日日新報》(第五百九十九號,1900年5月3日),版3。
5.〈府報第984號〉,《臺灣總督府府(官)報》(1901年07月11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0984a012。
6.《臺灣日日新報》(第九百二十號,1901年5月29日),版3。
7.《臺灣日日新報》(第九百六十四號,1901年7月20日),版1。
8.《臺灣日日新報》(第三千三百五十四號,1909年7月6日),版3。
9.《臺灣日日新報》(第三千三百五十四號,1909年7月6日),版3。
10.《臺灣日日新報》(第三千四百九號,1909年9月8日),版4
11.《臺灣日日新報》(第三千六百十三號,1910年5月14日),版5。
12.《臺灣日日新報》(第三千七百十五號,1910年10月19日),版3。
13.〈府報〉(第一百三十號,1913年01月24日)。
14.《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8月1日),版6。
15.〈產業組合近事〉,《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9月6日,第六千百七十六號,六版)。
16.《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2月15日),版6。
17.〈五州二廳管內の街庄長及協議員(六)-臺南州管內〉,《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十月八日,四版)。
18.《臺灣日日新報》(第七千五百九十五號,1921年7月26日),版5。
19.《臺灣日日新報》(第八千四十八號,1922年10月22日),版6。
20.《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7月3日),版6。
21.〈時敏堂同窓會〉《臺灣日日新報》(第九千八百十五號,1927年8月24日),版4。
22.《臺灣日日新報》(第九千八百十五號,1927年8月24日),版4。
23.《臺灣日日新報》(第一萬五百八十一號,1929年10月2日),版4。
24.〈嘉義諸峰醫院產婆講習所 本年卒業生三十五名優等生三名〉,《臺灣日日新報》(第一萬一千四百七十六號,1932年3月22日),版四。
25.〈組織畫會〉,〈臺灣日日新報〉(第一萬二千三百九十五號,1934年10月4日)。
26.〈嘉義諸峰醫院 籌設產婆講習所〉,《臺灣日日新報》(第一萬九百九十三號,1940年11月21日),版四。
27.〈嘉義詩人 中秋聯吟〉,《聯合報》七版(1951年9月9日)。
28.〈嘉義救濟院剪影〉,《聯合報》(第5版,1951年10月6日)。
29.〈臨時省議會議員 各地候選人簡介〉,《聯合報》(第7版,1951年11月9日)。
30.〈蘭花展覽今揭幕 不收門票俾同好共賞〉,《聯合報》(三版,1954年4月10日)。
31.〈榕樹盆景 受總統賞識〉,《聯合報》(五版,1955年11月13日)。
32.勁節,〈嘉義逸園的滄桑〉,《中華日報》(南部版,1969年1月2日)。
33.戴寶村,〈【台灣五大家族】基隆顏家-煤金耀臺灣頭〉,《民報》(2016年3月10日)。
五、網路資料
1.【臺灣女人-臺灣首位女記者─楊千鶴(1921-)】
https://women.nmth.gov.tw/information_111_39993.html。
2.【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s://goo.gl/dhNQVv。
3.【臺灣記憶-臺灣人物小傳】,https://goo.gl/Gsf2RR。
4.【淡水女詩人˙汪李如月】,https://goo.gl/CuuZfD。
5.【臺灣女人-清代以前的女子教育】
https://women.nmth.gov.tw/information_6539780.html。
6.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資料來源:
http://who.ith.sinica.edu.tw/s2g.action。
7.【愛詩網,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775。
8.【臺灣省諮議會˙數位典藏】,
https://www.tpa.gov.tw/opencms/digital/area/past/past02/member0081.html。
9.【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10065857/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iscancel=true&caseId=BG1040500004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6.1&menuId=302。
1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
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result.php?peopleName=%E8%B3%B4%E5%B0%9A%E9%81%9C&searchType=1。
11.【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個人史料】,
http://chenchengpo.dcam.wzu.edu.tw/~chenchengpo/AboutCCp_hisdata.php?pageNum=7&totalRows=1200。
12.【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
https://www.hcccb.gov.tw/chinese/05tour/tour_f02.asp?titleId=130。
13.【台灣富德國際拍賣股份有限公司〈2014夏季拍賣會之書法、信札、文書目錄〉】,http://www.fuderauction.com/goods_view.php?no=8069。
14.【賴雨若文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browsingLevel1.jsp?xmlId=0000290037。
15.【臺灣女人-保甲婦女團】
https://women.nmth.gov.tw/information_111_39993.html。
16.【中華民國婦女會總會】,http://www.wahq.org.tw/#t3。
17.【全臺詩博覽資料庫】http://www.tbmc.com.tw/zh-tw/product/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