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慧雯
LIU HUI-WEN
論文名稱: 從語言學角度探討客語地名--以新埔關西芎林地區為例
指導教授: 范文芳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7
中文關鍵詞: 客語地名方位詞構詞新埔關西芎林
外文關鍵詞: Hakka place names, the nouns of locality, morphology, Hsin-pu, Kwan-hsi, Chiung-li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地名是人們對某一特定地點或地區,所約定的專有名稱。地名研究則是包括地名的緣起、讀音、含義、演變及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關係的研究,本文就是一例。本文乃以新竹縣的鄉鎮----新埔、關西、芎林的地名為例,嘗試透過語音的調查,地名構詞的分析,方位詞地名及語意對稱地名的討論,去研究客語地名的意義。
    本論文共分成六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研究限制,以及文獻探討。
    第二章「客語地名之語音分析」,介紹客語地名的聲母與韻母、聲調與變調情形,來探討客語地名的語音特色。
    第三章「客語地名構詞與構詞層次」,先討論客語的構詞方式,再討論客語地名的構詞與構詞層次,並將本研究地區地名構詞一一解析,最後做統計與討論。
    第四章「客語地名中之方位詞」,介紹新埔、關西、芎林地名中的方位詞的語序和語意,也從句法中對「上」、「下」在隱喻時間用法上的不對稱做一些討論,最後歸納出客語方位詞地名的特點。
    第五章「客語地名語意之探討」主要是討論新埔、關西、芎林地名中,語意對稱地名,也對語意不對稱的方位詞地名之形成原因,做調查與探討。
    第六章 「結論」,綜述本研究之心得與建議。


    Abstract
    Place names are the conventional proper names for certain places or areas. Toponymy is the study on their origins, phonetics, meanings, transitions, and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Hakka place names through phonetic survey,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n place names, the nouns of locality, and discussion on semantic symmetry of place names. We take three target towns, Hsin-pu, Kwan-hsi, and Chiung-lin as an example.
    The present study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In Chapter 1, we introduce our motivation and goal, research methods, scopes, limitation and references.
    In Chapter 2, we focus on the phonetic analysis about Hakka place names. We discuss the vowels and consonants of Hakka place names and the change among their intonation.
    Chapter 3 concentrates on the discussion of morphology and morphological levels of Hakka place names. In addition, we appeal these target place names to statistics and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Chapter 4, we give an explanation for the nouns of locality among Hakka place names. We not only discuss their word order and semantics but also discuss the asymmetry between the use of "shang"(up) and "hsia"(down) in both place names and syntax. Finally, we show the traits of the nouns of locality among Hakka place names.
    Chapter 5 deals with the semantic symmetry of place names and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of their formation among Hsin-pu, Kwan-hsi, and Chiung-lin. .
    In Chapter 6, the thesis come to an end with a concluding remark and suggestions on the stud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一、相關文獻探討 ………………………………………………………………3 二、查閱地圖 ……………………………………………………………………3 三、田野調查 ……………………………………………………………………4 四、與相關學者討論與對談 ……………………………………………………4 五、語音分析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5 二、研究限制 ……………………………………………………………………7 第五節 文獻探討………………………………………………………………8 一、書籍 …………………………………………………………………………8 二、期刊論文 ……………………………………………………………………16 第二章 客語地名之語音分析 …………………………………………………21 第一節 聲母 …………………………………………………………………21 一、 發音方法 ………………………………………………………………23 二、 發音部位 ………………………………………………………………25 第二節 韻母 …………………………………………………………………28 一、 開尾韻母 ………………………………………………………………28 二、 鼻音尾韻母 ……………………………………………………………31 三、 塞音尾韻母 ……………………………………………………………33 四、 成音節鼻韻 ……………………………………………………………35 第三節 聲調 …………………………………………………………………36 一、 聲調 ……………………………………………………………………36 二、 變調 ……………………………………………………………………37 第三章 客語地名構詞與構詞層次……………………………………………41 第一節 客語構詞 ……………………………………………………………41 一、 單純詞…………………………………………………………………41 二、 合成詞…………………………………………………………………42 第二節 客語地名構詞 ………………………………………………………50 一、 單純詞地名 …………………………………………………………50 二、 合成詞地名構詞法 …………………………………………………55 第三節 客語地名構詞的層次 ………………………………………………64 一、 最終形成偏正式構詞 …………………………………………………64 二、 最終形成動賓式或動補式構詞 ………………………………………71 第四節 本地區地名構詞方式及構詞統計 …………………………………73 一、 新埔、關西、芎林地區地名構詞方式探討 ……………………………73 二、 新埔、關西、芎林地區地名構詞方式統計……………………………108 第四章 客語地名中之方位詞…………………………………………………111 第一節 新埔、關西、芎林客語地名中之方位詞的語序…………………112 一、 方位詞置於詞首 ……………………………………………………112 二、 方位詞置於詞中 ……………………………………………………113 三、 方位詞置於詞尾 ……………………………………………………113 四、 新埔、關西、芎林客語地名中之方位詞語序上的幾個現…………115 第二節 新埔、關西、芎林客語地名中之方位詞的語意…………………121 一、 方位詞「上」、「下」的華語語意…………………………………121 二、 客語「上」、「下」的任指用法……………………………………121 三、 「上」、「下」空間及時間用法的不對稱現象及原因……………121 四、 身體部位方位詞的語意 ………………………………………………122 第三節 「上」、「下」句法中隱喻時間用法的不對稱…………………125 一、 帶有「上」字的「上-」和「V上」結構與客語時間語意系統………125 二、 帶有「下」字的客語時間語意系統 ……………………………………126 三、「時空轉換」會『卡』住客語的「上」、「下」嗎……………………128 四、客語的「上」、「下」在地名、時貌句法比較…………………………129 第四節 結語…………………………………………………………………131 一、 語序方面 ……………………………………………………………131 二、 語意方面 ……………………………………………………………131 三、 句法時間引申用法方面 ……………………………………………131 第五章 客語地名語意之探討…………………………………………………133 第一節 語意對稱地名………………………………………………………133 一、 本研究地區語意對稱地名 …………………………………………133 二、 其他地區語意對稱地名 ……………………………………………135 三、 對稱地名的討論 ……………………………………………………137 第二節 語意不對稱地名 …………………………………………………139 一、 本地區語意不對稱地名………………………………………………139 二、 方位詞地名數量不對稱情形…………………………………………140 三、 本地區地名不對稱現象的省思………………………………………146 第三節 客語地名構詞與其他地區構詞類型探討……………………………148 一、 使用「一般動詞」的地名的比較……………………………………148 二、 疊字地名的比較………………………………………………………148 三、 語意相反的並列式構詞地名的比較…………………………………149 四、 地名中的「東」「西」「南」「北」與「上」「下」出現頻率的比較…149 五、 帶有「中」地名的比較………………………………………………150 第四節 地名訛誤之探討………………………………………………………152 一、 用字方面 ……………………………………………………………152 二、 其他方面 ……………………………………………………………154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157 第一節 結論…………………………………………………………………157 一、 地名的構詞層次方面…………………………………………………157 二、 在方位詞地名方面……………………………………………………157 三、 語意對稱的地名方面…………………………………………………158 四、 語音方面………………………………………………………………158 五、 其他方面………………………………………………………………159 第二節 建議……………………………………………………………………159 參考文獻…………………………………………………………………………160 附錄………………………………………………………………………………164

    中文部分:
    一、 書籍

    牛汝辰(1993) 。中國地名文化。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古國順主編(2005) 。臺灣客語概論。台北:五南出版。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 (2004) 。客語發音學。台北:五南出版。
    安倍明義(1998)。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
    呂叔湘主編(1981)。現代漢語八百詞。上海商務印書館。
    呂榮泉編(1981)。苗栗縣地名探源。苗栗: 苗栗縣政府。
    伊能嘉矩(1909)。台灣舊地名辭書。 東京:富山房會社。
    李如龍(1997)。漢語地名學論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出版社。
    洪敏麟(1980)。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1983)。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1993)。台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冊。台中縣:中縣文化。
    洪英聖(1995)。情歸故鄉。壹,總篇:台灣地名探索。台北市:時報文化。
    林柏燕主編(1997)。新埔鎮志。新埔鎮公所。
    莊興惠主編(2004)。芎林鄉志。芎林鄉公所。 
    李紹章編修(1960)。澎湖縣志。澎湖縣政府。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新竹縣志第一部 土地志。新竹縣政府。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新竹縣志第二部 人民志。
    陳正祥(1993)。台灣地名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陳國章(1994)。台灣地名學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陳俊雄.高瑞卿撰文(2004) 。臺灣行道樹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
    張文亮(2006)。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台北:文經社。
    馮勝利(1997)。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德書、向熙勤(2001)。中國土家語地名考訂。北京:民族出版社。
    華林甫(2006)。中國地名史話。中國濟南:齊魯書社。
    楊鏡汀(1994)。新竹縣舊地名探源。新竹:中華客家台灣文化學會。
    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趙元任(1968)。中國話的文法。丁邦新譯。 台北:學生書局。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2)。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台北:師大書苑。
    盧廣誠(1999)。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 。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 
    鍾榮富(2004)。臺灣客家語音導論。台北:五南出版。
    潘文國(2002) 。字本位與漢語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台灣堡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重印發行。
    施添福總編纂(2002)。台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南投:台灣文獻館。

    二、 期刊論文
    孔令達&王祥榮(2002) 。兒童語言中方位詞的習得及相關問題。中國語文 第二期。
    衫村博文(1983) 。試論趨向補語「下」、「下來」「下去」的引申用法。 語言教學與研究。1983年第4期。
    范文芳(1997) 。用台灣語言為台灣地名做一些考證。新竹師院國教世紀第177期。
    范文芳(1997) 。客家語彙貧乏之探討。新竹師院 語文學報第四期。
    范文芳(2000) 。用語言的角度,來看客家聚落介地名。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
    范文芳(2001) 。從殘存的舊地名看竹塹開發史。新竹師院 語文學報第八期。
    范文芳(2003) 。用科學方法研究客家地名~以番婆庄為例。新竹教育大學 語文學報第十期。
    連金發(1994) 。台灣閩南語的趨向詞--方言類型和歷史的研究。ICLLIV
    廖秋忠(1989) 。空間方位詞和方位參考點。中國語文1989年第1期。
    魏文真(1994) 。「來去」效應-單音節與雙音節趨向補語的區別。ICLL-3
    陳鸞鳳(1997)。桃、竹、苗縣市境內小地名與閩、客族群之拓墾與分布。新竹師院學報第十期
    陳鸞鳳(1998)。地名探究—以「彰、雲、嘉」的『崙』和台灣東部的地名為例。新竹師院社會科學報第一期
    盛愛萍(2004)。溫州地名中的方位詞。方言2004年第3期。
    王志文等作(2005)。地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屆。台北市:內政部。

    三、 學位論文
    鄧盛有(2000)。台灣四海話的研究。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牡丹(2003)。用漢語構詞及語音解讀客家地名--以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
    鎮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戴秀玉(2004)。竹東地名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蔡淑玲(2004)。台灣閩南語地名之語言研究—兼論其文化意涵與演變。 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益晃(2006)。地方居民對家鄉地名認知的研究 -- 以新埔鎮為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陳志豪(2006)。北台灣墾隘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四、 網站
    內政部地名檢索系統http://placesearch.moi.gov.tw/search/
    地名中國http://janson1986.blog.hexun.com/6125366_d.html

    五、 字辭典
    楊政男等編撰 (1998) 。客語字音詞典。台北市:台灣書店
    西文部分:
    Li, Charles N. and Sandra A. 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yon, John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