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芝英 |
---|---|
論文名稱: |
泰雅文化融入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美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1 |
中文關鍵詞: | 泰雅文化 、融入 、學習興趣 、學習成就表現 |
外文關鍵詞: | Tayal tribal culture, Fused with, Interest in learning, Achieve in learn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方法,於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中實施「泰雅文化融入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透過研究者自行設計之社會領域在地族群文化教材,探討學童在學習歷程中的改變。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實施「泰雅文化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活動歷程與發現。
二、探討實施「泰雅族文化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對原住民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興趣改變之情形。
三、探討實施「泰雅族文化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對原住民學童社會領域學習成就表現改變之情形。
本研究透過透過教學觀察、教學札記、回饋單、訪談記錄等資料分析所得之研究結果,依此研究結果提出提出以下之結論:
一、泰雅文化融入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活動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
昇。
二、泰雅文化融入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活動有助於學生學習態度的改
變。
三、泰雅文化融入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活動有助於學生學習表現的提
昇
四、泰雅文化融入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活動有助於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與專業成長。
關鍵詞:泰雅文化、融入、學習興趣、學習成就表現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ing in action method,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the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works and where the grade 4 social studies fused with Atayal tribal culture curriculum was practiced。
The curriculum,designed by the same researcher,would take us to see the changes the students experienced 。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he following :
1、What discoveries and experiences we learn from practicing social studies fused with Atayal tribal culture curriculum。
2、What kind of effect and changes the native students have because of practicing the social studies fused with ATayal tribal culture curriculum。
3、How much the native students could achieve in learning social studies
motivated by the curriculum。
Having analyzed the data gathered,such as observations、diaries、feedbacks and interviews that we can conclude that:
1、The grade 4 social studies fused with Tayal tribal culture curriculum can help students increas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2、The curriculum can help students change their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3、The curriculum can help students increase their performance in learning。
4、The curriculum can help teachers change their attitude towards teaching and increase their profession as well。
Keyword:Tayal tribal culture、Fused with、Interest in learning、Achieve in learning。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尤巴斯‧瓦旦(2005)。泰雅族的祖靈祭及其變遷。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雅菁(2006)。國民小學教師文化回應教學信念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牟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尹建中(1994)。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朱仲謀(譯)(2006)。Andrew P. Johnson著。行動研究導論(A Short Guide to Action Research)。台北:五南。
李秋芳(2001)。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亦園(1995)。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秀蕙(2007)。以環境資源融入萬來國小生態及鄉土教學之研究。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瑋涓(2010)。高雄縣市新移民華語文教師文化回應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 鳴(不詳)。如何強化討論教學之效能。http://www.btps.edu.tw/society.htm。
林家正(2007)。國小品德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英雄故事題材融入社會領域教學為例。國立台東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喜慈(2005)。文化回應統整教學:一個多族群班級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進財(2008)。文化回應教學的意涵、策略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學誌,第二十期,201—230。
林美慧(2002)。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以一個泰雅族小學五年級社會科教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家元(2003)。鄉土教學對學童的鄉土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影響研究-以台中縣后里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尉銘(2009)。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耀明(2005)。國小五年級教師實施社會領域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二十四期,311—349。
周經媛(1987)。解決問題教學法。七十六年社會科教學法學術研討會。
周惠民(2007)。析論美國原住民高等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原住民研究論叢,創刊號,125-146。
姜添輝(1997)。原住民教育的政策分析。原住民教育季刊,5,1-16。
施旭真(2006)。戶外教學行動研究-以鹿港市街發展為例。國立彰化大學地理學習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靜資(2008)。戶外鄉土教學活動與學童鄉土情感提升之相關性-以南投縣育英國小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惠英、劉錫麒(2000)。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民89,10期,65-100。
徐逸豪(2009)。概念構圖策略對於學習成就及態度之影響-以社會科教學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翠翠(2010)。迎向大自然~原住民學生自然生態體驗學習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為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47-171。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文化。
陳慶隆(2002)。環境議題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以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欣蘭(2007)。探究式教學法在社會科教學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67。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7/67-36.htm。
陳麗華(2002)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特性與策略。在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張銘森(1989)。問思教學法與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下)。研習資訊雙月刊,53,17-23。
張瑛純(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實施寺廟鄉土教學之成效~以台北唭哩岸慈生宮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玉婷(2001)。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質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富祥(2009)。布農族小米祭典模組教學對學生族群文化認同與科學學習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麗菁(2010)。運用社區資源進行戶外環境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東縣鹿野鄉為例。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市。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
黃玉玲(2010)。運用文化回應教學於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移民子女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應貴(1993)。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
黃志偉(2002)。多元文化對數學課程的衝擊。師友月刊,415(1),38-41。
黃嘉雄(1993)。台灣教育行政之演進。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5-32,台北:師大書苑。
黃志賢(2005)。融入原住民文化的數學教學模組織之發展與實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3-2521-S-131-001),未出版。
賀宜慶(2008)。國文科文化回應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東部一個太魯閣族國中班級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麗雲(2011)。文化回應教學之設計與實踐:以社會課程中納入阿美族文化教學為例。研習資訊,課程與教學,28(2),51-58。
達西烏拉灣‧畢馬(2001)。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北,臺原出版社。
楊雲龍、徐慶宏(2007)。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轉化教科書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4(2),1—26。
鈴木質(1994)。台灣番人風俗誌。台北,武陵。
熊同鑫、蔡瑞君(2009)。文化回應於原住民科學課程與能力指標發展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7,163-180。
廖守臣(1998)。泰雅祖的社會組織。私立慈濟醫學濟人文社會學院,原住民健康研究專刊。
趙君宜(2007)。泰雅族國小學童認知式態與其社區文化關係之探究:以彩虹部落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其偉(1995)。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台北,雄獅。
劉淑雯(2004)。繪本運用於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嬌慧(2004)。文化回應教學在國小英語課程的實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8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謝美璇(2009)。應用IRS提升原住民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成就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婉緩(2005)。社會學習領域中鄉土教學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四年級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錦秀、柳賢(2006)。另類的原住民數學教學~以屏東縣來義高中為例。中華民國第22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師範學院。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蘇惠憫(1986)。社會科探究教學法簡介。研習資訊雙月刊,21,18-25。
蘇輝明(2004)。原住民學童學習風格、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 英文部分
Bernstein﹐ B.(1996)。Pedagogy﹐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London:Taylor&Francis.
Bourdieu﹐P.(1993)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Polity.
Bruner, J. (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eneva﹐ Gay(2000)。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Geneva﹐ Gay(2002)。Preparing For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Vol.53,2,March/April 2002 106-116
Wlodkowski ﹐Raymond . J. & Ginsberg﹐Margery. B. (1995).Diversity of motivation:Culturlly responsive teaching. San Francisco: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