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薛侑林
Hsueh, Yu-Lin
論文名稱: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執行之研究 – 以新竹縣為例
The Study on implementing Act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 A case of Hsinchu County
指導教授: 顏國樑
Yen, Kuo-Liang
口試委員: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蔡進雄
Tsai, Chin-Hsi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偏鄉教育教育政策
外文關鍵詞: Act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rur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polic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針對《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執行之現況、困境、困境之解決策略進行政策研究。藉由訪談新竹縣偏遠地區小學之校長、主任、教師共9人,輔以文件分析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茲將研究結果羅列如下:

    一、《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執行之現況包含:師資來源相對穩定,綁定年限使教師流動率降低;校長得以連任兩次,利於推動校務發展;提供教師住宿及把關學生上、下學;整合內外部資源,彈性調整課程並向下招收幼童;補助經費增加,各項經費皆有規劃。
    二、《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執行之困境包含:以限制流動的方式,無法增加留任意願;專長教師難招募,偏鄉教師甄選資格有待調整;行政業務繁雜,行政中心難以形成;文化不利,學生學習動機低落難以提升;經費運用有限制,實際執行有難度。
    三、《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執行之解決策略包含:調整進用資格,讓有熱忱的人來;代理教師聘期可延長獲得以轉正;增加行政人力,或給予加給、獎勵;提升生活品質,降低環境不利因素;鼓勵教師專業進修,提升偏鄉家長教育功能;經費運用給予彈性。
    四、多數偏遠地區學校教育人員認為此法條立意良好,若能以偏遠地區學校的角度去訂定法條,積極改善法條內容,會更有利學校發展。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供《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教育行政機關、偏遠地區學校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is research conducts policy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 Act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 dilemmas, and solutions to dilemmas. By interviewing 9 principals, directors, and teachers of primary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of Hsinchu County , supplemented by document analysis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listed as follows:

    I.The" Act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 includes : relatively reliable sources of teacher, turnover rates of teachers reduces due to the six-years contract; by conservatively-electing president twice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Taking car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commodation and commuting to school. Integrat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Adjusting courses flexibly and recruiting young children, lastly, various funds are increased and planned.

    II.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 Act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 includes : the six-years contract could not be unable to increase any willingness to stay longer. It’s difficult to recruit teachers with specialties, so the selection qualifications for teachers in remote areas still need to be adjusted; high complexity of administrative tasks causes the difficulty in forming administrative centers; due to cultural disadvantages,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low and it is difficult to improve; the use of funds is limited. As the result,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is a difficult mission.

    III.The resolving strate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 Act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 includes : adjusting the qualifications for admission and recruit passionate teachers; extending the period for substitute teachers to become qualify teachers; giving bonuses and rewards to motivate faculties to participate in administrative tasks or adding faculty members in administration; improving life quality of each member of the community, reduce environmental unfavorable factors; encourage teachers to take professional trainings and enhanc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rural parents; provide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funds.

    IV.Most school educators in remote areas believe that this law has a good intention. If the law can be formul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and actively improve the content of the law, it will be more conductive and friendly to schoo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for reference in the " Act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and follow-up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我國偏遠地區相關教育政策與法規 11 第二節 臺灣偏遠地區學校概況 18 第三節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內涵分析 32 第四節 偏遠地區教育政策之相關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流程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57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 60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6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7 第一節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執行之現況 67 第二節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執行之困境 89 第三節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執行之解決策略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9 壹、中文部分 129 貳、英文部分 135 附錄 137 附錄一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 137 附錄二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施行細則 143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4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李亦欣(2017)。從雙因素激勵理論談偏鄉師資問題之改善。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78-81。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王彥喬(2014)。別再撒錢了!台灣偏鄉教育的問題在「人」。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4165?page=1
    王政忠(2011)。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臺北市:時報。
    王慧蘭(2017)。偏鄉與弱勢?法規鬆綁、空間治理與教育創新的可能。教育研究集刊,63(1),109。
    王麗雲、甄曉蘭(2007)。臺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五版。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何俊青(2017)。偏鄉教育問題的迷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5-19。
    何慧群、永井正武(2016)。偏鄉小學教育:校長駐校與代理扶正。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12-20。
    吳文炎(2017)。解決偏鄉孩子的教育困境,能不能從成年人開始?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6134
    吳佳欣(2018)。偏鄉教育政策與新聞議題報導之關係,以2008 - 2017年為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美瑤(2017)。時代變遷中的偏鄉教育及其師資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20‐22。
    吳清山(2018)。名詞解釋:偏鄉教育。教育研究月刊,287,146‐147。
    吳清山、林天佑(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名詞:偏鄉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90,177-178。
    吳惠花(2016)。談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1-3。
    呂玟霖(2016)。淺談偏鄉學校教師人力的困境與突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26-28。
    呂善道(2014)。論偏鄉學校行政人員面臨之問題與解決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4),20-24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真文(2015)。偏鄉地區代理代課教師的問題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69-73。
    李高英(2017)。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草案評估報告。立法院法制局,取自https://www.ly.gov.tw/File/Attach/166250/File_149855.pdf
    李雅景(2002)。從併校政策探討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嘉義縣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天生(1992)。山地國教師資裝況之調查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編印:山胞教育研究叢書六之二。
    林天祐(2012)。偏鄉學校的師資課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25-26。
    范熾文、張文權(2015)。花蓮縣偏鄉地區國小教師流動問題與改進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74‐77。
    秦夢群、高延玉(2008)。偏遠學校經營問題與解決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68,95-104。
    翁聿煌(2016)。留住師資 偏鄉教育大難題 。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36209
    高毓霠(2015)。少子化對社會的衝擊。禪天下。125,36-41。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7)。我國社會發展政策前瞻規劃子計畫偏鄉教育政策之檢視與未來發展:「偏鄉資源配置」與「偏鄉學生能力提升」。政府部門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DC-104115),未出版。
    張建成(2014)。多元文化教育的困境。教育研究集刊,60(3)。111-128。
    張瀞文(2015)。偏鄉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老師。教育家部落格,取自:http://teachersblog.edu.tw/19/894
    教育部(2014)。改善偏鄉離島地區師資人才不足政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5a)。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5b)。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6)。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5學年度教學訪問教師試辦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7)。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臺北:教育部。
    郭俊呈、侯雅雯(2017)。翻轉教室觀點融入偏鄉教育之省思。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1),33-47。
    郭珍懿(2020)。原住民實驗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 - 以新竹縣尖石鄉三所原住民實驗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陳乃愿(2020)。偏遠地區教師流動因素與因應政策之探討 - 以雲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硏究。臺北市:五南。
    陳虹汝(2019)。我國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政策之回應性評估:以嘉義縣偏遠地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淑娟(2014)。弱勢教育經費補助政策執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東縣。
    陳鴻賢(2003)。偏遠地區學校的發展與展望~古德曼的迷你小學。教育資料與研究,53,55-60。
    曾婉晴(2017)。偏鄉學校教育安定方案之評估:臺東縣偏遠國中小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游秀蘭(2005)。苗栗縣南庄鄉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湯志民(2018)。小型學校轉型與創新。教育研究月刊,287,66‐81。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楊淑婷(2018)。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教育發展政策之研究 - 以高雄市特殊偏遠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楊雅妃(2012)。偏鄉小學教師文化樣貌之研究-新北市一所偏鄉學校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珈㚬(2018)。1990年後臺灣與智利偏鄉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葉珍玲、許添明(2011)。法國教育優先區的實施及其借鑑。當代教育研究,19(2),81‐118。
    詹馨(1994)。桃竹苗區山胞學校訪視概要。吳天泰(編),八十二學年度山胞國民中小學訪視報告,38-50。
    廖芳敏(2011)。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教育困境與學校行政策略關係之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廖美慧(2011)。中部地區小型國民小學面臨少子化經營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劉述懿、李延昌(2016)。給偏鄉孩子穩定優質師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26-130。
    蔡祺賢(1994)。平等思想與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臺北市:五南。
    鄭同僚(2016)。偏鄉教育需求座談會結案報告。18-19。
    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方法。護理研究,4(2),195-202。
    聯合報(2015年9月20日)。想留熱血師聘用要彈性。聯合報,取自: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78/1198473
    聯合報(2016年4月6日)。師資流動共享創意教學。聯合報,取自: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78/1610352
    聯合報(2016年6月15日)。偏鄉教育也要轉型正義朝野大團結要立專法。聯合報,取自: 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78/1763100
    鍾永明(2017)。走過偏鄉。竹縣文教第47期,111-118。
    顏素瑛(2019)。原住民小學轉型實驗教育學校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顏國樑(2014)。教育政策合法化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魏士欽(2016)。從創新經營談偏鄉學校的發展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2),59-62。
    羅爾斯(John Rawls)(著),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2003,《正義論》,臺北市:桂冠。

    貳、英文部分
    Goos, M., Dole, S., & Geiger, V. (2011). Improving numeracy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pproach.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3(2), 129-148.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CA: Sage.
    Guenther, J., & Bat, M. (2013). Towards a good education in very remote Australia: Is it just a case of moving the desks arou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Y. doi:http://dx.doi.org/10.1017/jie.2013.22.
    Nungu, M. (2010). Why teachers shun remote rural schools: Re-examining understandings of rural hardships in Keny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Foundations, 21(2), 1-I.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Soe, Y. (2018).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rural area of Myanmar. Bulgar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Policy, 12(2), 289-302.
    Stelmach, L. (2011). A synthesis of international r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responses. The Rural Educator, 32(2), 32-42.
    Smyth, J.(2006). Introduction to themed issue new pedagogies for
    school and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in disadvantaged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Learning Commun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in Social Contexts, 3, 3-6.
    Taylor, S.,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 John Wiley.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