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雅竣
Yang, ya-Jyun.
論文名稱: 後黎朝末期(1735‐1789)安南使節在中國的外交活動
Envoys of Later Le Dynasty stationed in China from 1735 to 1789 and the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they encountered
指導教授: 李毓中
Lee, Yu-Chun
口試委員: 陳益源
Chen, Yi-Yuan
陳宗仁
Chen, zon-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中越關係後黎朝華夷觀從周邊看中國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
外文關鍵詞: Sino - Vietnamese relations, Le Dynasty, Hua–Yi distin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後黎朝末期的1735‐1789 年間,由於後黎朝與清朝在政治上皆處於相對
    安定的狀態,且使節出使在此時已行之有年,使得使節在出使中國時,有著相
    當成熟的制度與規範。本文將以《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為主,探討此時期
    使節出使的概況,及與皇帝、中國地方官以及朝鮮使節的交流互動。同時,藉
    由韓國以及中國方面的材料,彌補此時期安南使節在中國第三方視角的缺乏,
    建構出安南使節在中國的生活與形象。最後,透過黎的個案研究,探討19
    世紀前後越南華夷觀念的演變。大體而言,此時期由於清朝國內的強盛,安南
    在華夷觀念上,並沒有如朝鮮,或是阮朝建國後來的尖銳,使節與中國地方官
    及文人交流時,也多採肯定的態度。而透過黎的研究,則可看出1789 年
    後,越南對於中國觀感的改變,以及新建立的阮朝,是如何透過這些後黎朝遺
    臣,建構出屬於越南自己的民族精神以及主體性。


    At the end of Later Le Dynasty (1735-1789), because of its relatively stable relationship with
    the Qing Dynasty, to whom it had been sending envoys for a long time, there had formed
    highly mature institutions and norms for these envoy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mainly
    based on 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 was first to explore how these envoys were sent to China,
    as well as their interaction with emperors, local Chinese magistrates, and Korean envoys.
    Second, based on materials found in Korean and China, it attempted to supplement with the
    third-party perspective of Annan envoys in China, so as to construct their lives and personal
    images in China. Third,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Later Le Dynasty, it researched the evolution
    of the Hua–Yi distinction in Vietnam around the 19th century. In general, influenced by the
    prosperity of the Qing Dynasty, Annan's attitude towards the Hua-Yi distinction was not as
    unsatisfied as that of Korean, or that of the later established Nguyễn dynasty. Annan envoys
    often communicated positively with local Chinese magistrates and scholars. From this study,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Vietnam's attitude towards China changed apparently after 1789, and
    how the newly established Nguyễn dynasty used those surviving officials of Later Le Dynasty
    to construct national spirit and subjectivity of Vietnam.

    第一章:前言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第二節:研究回顧 3‐7 第三節:研究材料與方法 7‐8 第二章:後黎朝末期安南使節的燕行考述 第一節:後黎朝末期的中越關係 9‐14 第二節:後黎朝使臣的事前準備及其在中國的路線 14‐36 第三節:後黎朝使臣在北京的生活 36‐44 第三章:後黎朝末期使節在中國的外交互動 第一節:後黎朝使節謁見皇帝 45‐49 第二節:後黎朝使節與地方官員的交流 49‐53 第三節:後黎朝使節與朝鮮使節的交流 53‐63 第四節:清朝對使節的行程掌握 63‐66 第四章:黎薙髮事件及其影響 第一節:黎之生平及《北行叢記》 67‐69 第二節:昭統時期的政治情況及黎的二次求援 69‐73 第三節:黎薙髮的心境轉變 73‐77 第四節:黎薙髮事件的影響 77‐81 第五章:結論 82‐84 徵引書目: 85‐92 附錄一:後黎朝末期(1735‐1789)使節團出使路線時間圖 93‐104 附錄二:附表二:安南朝鮮使節唱和一覽表(1735‐1789) 105‐112 附表三:《見聞小錄》中使節燕行相關資料 112‐115 II 圖表目錄 圖2‐1 使節途經越南、廣西路線 18 圖2‐2 使節途經湖南路線 19 圖2‐3 使節途經湖北部分 20 圖2‐4 使節途經江西、安徽部分 21 圖2‐5 使節途經山東部分 22 圖2‐6 使節途經直隸部分 23 圖2‐7 阮翹、阮宗窐曾居住的高麗館 39 圖2‐8 橫街會同館拆除前樣貌 40 圖2‐9 疑似阮輝使節團居住之館舍 41 圖3‐1 謝遂《職貢圖》安南國夷官 58 圖3‐2 謝遂《職貢圖》朝鮮國夷官 59 表2‐1 後黎朝末期(1735‐1789)鄭主與後黎朝君王圖 11 表2‐2 乾隆25 年使節團出發前的安排 14‐15 表2‐3 使節的出使與目的表 16‐17 表2‐4 使節出使時間路線比較 24‐29 表3‐1 黎貴惇使節團於桂林府城之各類程序 65 表4‐1 黎生平大事年表 68‐69

    參考書目
    越南漢文文獻:
    阮朝國史館編,《欽定大南會典事例》,河內:越南國家書院藏本。
    吳士連著,陳荊和校,《大越史記全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
    東洋學文獻中心刊行委員會,1986 年。
    陳慶浩、王三慶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台北:學生書局,1987 年。
    孫遜、鄭克孟、陳益源主編,《越南漢文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
    許文堂、謝奇懿編,《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
    區域研究計畫,2000 年。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漢喃研究院合編,《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上海:復
    旦大學出版社,2010 年。
    張登貴等編,《大南實錄》,東京:日本慶應大義塾大學言語文化研究所影印
    本,1968 年。
    (越)黎桂惇,《見聞小錄》,黎桂惇文集第四集(LÊ QUÝ ĐÔN TUYỂN TẬP ‐ TẬP 4),
    越南:教育出版社(Giáo dục Việt Nam),2008 年。
    潘叔直著,陳荊和校,《國史遺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東南亞研
    究所,1965 年。
    潘清簡,《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漢喃古籍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http://www.nomfoundation.org/
    中國歷史文獻及史料:
    〔明〕王世貞,《安南傳》,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97,台北:新文豐出版公
    司,1985 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輯組,《古代中越關係史資料選編》,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年。
    〔清〕王之春著,趙春晨校,《清朝柔遠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清〕托津等編,《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年。
    〔清〕托津等編,《大清會典‧嘉慶朝》,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清〕李仙根,《安南史事紀要》,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56,台
    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 年。
    〔清〕李仙根,《安南雜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97,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1985 年。
    〔清〕周燦,《使交紀事》,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19,台南:莊
    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86
    〔清〕周燦,《使交吟》,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19,台南:莊嚴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清〕周燦,《南交好音》,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19,台南:莊
    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清〕查禮,《銅鼓書堂遺稿》,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31,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清〕馬先登,《護送越南貢使日記》據清同治八年刻本,收錄於《歷代日記叢
    鈔》79,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年。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
    〔清〕黎崱、大汕:《安南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
    〔清〕慶桂編,《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清〕潘鼎圭,《安南紀遊》,收錄於《古籍珍本遊記叢刊》15,北京:線裝書
    局,2003 年。
    〔清〕釋大汕著,余思黎校,《海外紀事》,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韓國漢文文獻:
    서울大學校奎章閣編,《通文館志》,首爾:서울大學校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
    2006 年。
    復旦大學研究院、成均館大學東亞研究學術院大東文化研究院合編,《韓國漢文
    燕行文獻選編》,上海,復旦大學,2011 年。
    弘華文主編,《燕行錄全編》,《燕行錄全編第三輯》,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
    2013 年。
    今人著作: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
    公司,1997 年。
    夫馬進著,武躍譯,《朝鮮燕行使與朝鮮通信使:使節視野中的中國、日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紐西蘭)尼古拉斯‧塔林主編,《劍橋東南亞史》,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
    呂士朋:〈清代康雍乾三朝之中越關係〉,《東海學報》第14 期,1973 年7 月,
    頁 1‐48。
    阮懷秋,《從邊緣看大國:越南《中國關係》期刊對越中關係的認識》,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09 年。
    李晨陽、祝湘輝主編,《《劍橋東南亞史》評述與中國東南亞史研究》,廣州:廣
    87
    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年。
    松浦章,《清代帆船東亞航運與中國海商海盜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9 年。
    吳政緯,《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台北
    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 年。
    孫宏年,《清代中越宗藩關係研究》,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6 年。
    徐東日,《朝鮮朝臣眼中的中國形象──以〈燕行錄〉〈朝天錄〉為中心》,北
    京:中華書局,2010 年。
    陳重金(陳仲金)著,戴可來譯,《越南通史》,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年。
    陳益源:《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臺北:里仁書局,2006 年。
    陳益源,《中越漢文小說研究》,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2007。
    陳益源,《越南漢籍文獻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梁志明主編,《東南亞古代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從週邊看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章培恒先生學術基金會,《域外文獻里的中國》,上
    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 年。
    張文和,《越南華僑史話》,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5 年。
    張秀民,《中越關係史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年。
    張存武,《清韓宗藩關係1637~189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年。
    張伯偉,《域外漢籍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年。
    張奕善,《東南亞史研究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76 年。
    張奕善,《東南亞史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5 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台北:聯經出版社,
    2011 年。
    葛兆光,《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
    年。
    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2014 年。
    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劉紀蕙,《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年。
    劉春銀、林慶章、陳義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台北:中研院文哲
    所,2002 年。
    劉春銀、林慶章、陳義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補遺》,台北:亞太區域
    研究專題中心,2004 年。
    霍爾(Hall.D.G.E)著,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譯,《東南亞史》,上海:商務印刷
    館,1982 年。
    濱下武志著,朱荫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
    88
    亞洲經濟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9 年。
    學位論文:
    于燕,〈清代中越使節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07 年。
    史蓬勃,〈清代越南使臣在華交遊述論〉,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師範大學專門史
    所,2014 年。
    江振剛,〈清代安南使團在華禮遇活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15
    年。
    汪泉,〈清朝與越南使臣往來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08 年。
    李志亮,〈近代中越宗藩關係蠡測〉,碩士學位論文,廣西師範大學,2008 年。
    李標福:《清代越南使臣在華活動研究》,中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 年。
    李承姬,〈《通文館》考述〉,碩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歷史所,2010 年。
    沈茜,〈黎貴惇《見聞小錄》文獻探研〉,碩士學位論文,廣西民族大學專門史
    所,2012 年。
    李小亭,〈後黎朝時期安南使臣眼中的中國──以《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為
    中心,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15 年。
    何哲,〈越南使臣眼中的清代湖南社會風貌〉,碩士學位論文,廣西民族大學,
    2016 年。
    阮才東,〈黎貴惇的儒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2008
    年。
    阮黃燕,〈1849‐1877 年間越南燕行錄之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台灣成功大學
    中文所,2015 年。
    吳洪君,〈朝貢體系的歷史遺產及其對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影響〉,碩士學位
    論文,山東大學,2009 年。
    吳政緯,〈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碩士學位
    論文,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2014 年。
    黎春開,〈阮攸《北行雜錄》人文地景書寫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台灣師範
    大學台灣語言學系,2011 年。
    黎春開,〈越南燕行詩中的中國敘述──以人文、地景、文學文化交流為論述中
    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6 年。
    周亮,〈清代越南燕行文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歷史所,2012 年。
    胡媚媚,〈清代詩社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2013
    年。
    童德琴,〈清代對琉球貢使的管理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中國海洋大學歷史地
    理學,2010 年。
    楊朝欽,〈西山時期的中越關係〉,碩士學位論文,鄭州大學歷史所,2004 年。
    89
    楊大衛,〈越南使臣李文馥與19 世紀初清越關係研究〉,暨南大學,2014 年。
    張文亮,〈越南後黎朝後期的「黎皇鄭主」體制〉,碩士學位論文,鄭州大學歷
    史所,2007 年。
    張恩練,《越南仕宦馮克寬及其《梅嶺使華詩集》研究》,中國:暨南大學中國
    古代史碩士論文,2011 年。
    張茜,〈清代越南燕行使者眼中的中國地理景觀,以《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
    為中心〉,碩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12 年。
    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揚州大學,2005 年。
    劉曉聰,〈清代越南使臣之「燕行」及其「詩文外交」研究──以《越南漢文燕
    行文獻集》成為中心〉,碩士學位論文,廣西民族大學歷史所,2013 年。
    盧紅,〈十九世紀中越宗藩關係的演變〉,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師範大學,2010
    年。
    龍建設,〈17 世紀後期—19 世紀中期越南的華僑華人〉,碩士學位論文,鄭州
    大學,2003 年。
    韓紅葉,〈阮攸《北行雜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
    2007 年。
    學術期刊:
    于向東,〈試論《撫邊雜錄》與幾種史籍之間的因襲關係〉,《印度支那》1988
    年04 期,廣西,頁20‐24。
    于向東,〈黎貴惇的著述及其學術思想〉,《東南亞研究》1991 年03 期,廣
    東,頁10‐17。
    王禹浪、程功、劉加明,〈近二十年中國《燕行錄》研究綜述〉,《哈爾濱學院學
    報》2012 年11 期,黑龍江,頁1‐12。
    牛軍凱,〈三跪九叩與五拜三叩:清朝與安南的禮儀之爭〉,《南洋問題研究》,
    2005 年1 期,福建,頁46‐52。
    王傳勇,〈中外文人「意外」交流之成果──《中外群英會錄》述評〉,《成大中
    文學報》2007 年17 期,臺南,頁117‐152。
    (越)朱海著,李娜譯,〈十九世紀越南阮朝的華人政策〉,《東南亞縱橫》2003 年
    第三期,廣西,頁54‐57。
    (韓)朴現圭,〈《皇越詩選》所載越南與朝鮮使臣酬唱詩〉,《域外漢籍研究集刊
    (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頁293‐306。
    何千年,〈越中典籍中的兩國詩人交往〉,《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 年第10 期,江蘇,頁49‐53。
    李焯然,〈越南史籍對「中國」與「華夷」觀念的詮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8 年第二期,湖北,頁10‐18。
    李潤謨,〈抗拒與認同:安南阮攸《北行雜錄》文獻價值審視〉,《廣西民族學院
    學報》2005 年第六期,廣西,頁157‐161。
    90
    沈玉慧,〈乾隆二十六年北京琉球官生と朝鮮‧安南使節間の交流〉,《順風相
    送:中琉歷史與文化──第十三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
    2013,頁203‐219。
    孫建黨,〈「華夷」觀念在越南的影響與阮朝對周邊國家的亞宗藩關係〉,《許昌
    學院學報》2011 年第六期,河南,頁110‐113。
    孫宏年,〈清代中國與領國「疆界觀」的碰撞、交融爭議──以中國、越南、朝
    鮮等國的「疆界觀」及影響為中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1 年第四期,北
    京,頁12‐22。
    孫宏年,〈從傳統到「趨新」:使節的活動與清代中越科技文化交流芻議〉,《文
    山學院學報》2010 年第1 期,雲南,頁39‐44。
    夏勇,〈論清代中外文學唱和集的概貌與特質〉,《晉中學院學報》2011 年第四
    期,山西,頁1‐5。
    〔日〕清水太郎,〈ベトナム使節と朝鮮使節の中国でも邂逅──十八世紀の事
    例を中心に〉,《北東アジア文化研究》第12 號(2000,倉吉),頁5‐31。
    〔日〕清水太郎,〈ベトナム使節と朝鮮使節の中国でも邂逅〔二〕──一七九
    0 年の事例を中心に〉,《北東アジア文化研究》第14 號(2001,倉吉),頁31‐
    47。
    〔日〕清水太郎,〈ベトナム使節と朝鮮使節の中国でも邂逅〔三〕──一五九
    七年の事例を中心に〉,《北東アジア文化研究》第16 號(2002,倉吉),頁35‐
    54。
    〔日〕清水太郎,〈ベトナム使節と朝鮮使節の中国でも邂逅〔四〕──一六世
    紀以前の事例として〉,《北東アジア文化研究》第18 號(2003,倉吉),頁63‐
    83。
    〔日〕清水太郎,〈ベトナム使節と朝鮮使節の中国でも邂逅〔五〕──一七世
    紀の事例を中心として〉,《北東アジア文化研究》第22 號(2005,倉吉),頁
    39‐58。
    〔日〕清水太郎,〈北京におけるベトナム使節と朝鮮使節の交流──15 世紀
    から18 世紀を中心に〉,《東南アジア文化研究》第48 卷第3 期(2011,京
    都),頁334‐363。
    〔日〕清水太郎,《ベトナム使節と朝鮮使節の中国でも邂逅(6)──19 世紀を
    中心として──》,《周縁と中心の概念で読み解く東アジやの越,韓‧琉──歷
    史学‧考古学研究からの視作》第6 號,2012,大阪,頁47‐65。
    許文堂,〈十九世紀清越外交關係之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2000 年第34 期,台北,頁269‐316。
    黃子堅,〈李文馥與其〈西行見聞紀略〉:一個越南儒家看東南亞海島〉,《東亞
    海域與文明交會:港市、貿易、移民、文化傳播》,基隆: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文
    化所,2009 年,頁371‐392。
    陳文:〈安南黎朝使臣在中國的活動與管待——兼談明清封建朝貢制度給官民帶
    91
    來的負擔〉,《東南亞縱橫》2011 年5 月,廣西,頁78‐84。
    陳文,〈安南後黎朝朝北使使臣的人員構成與社會地位〉,《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12 年第2 期,北京,頁114‐126。
    陳正宏〈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宮遊歷與戲曲觀賞〉,《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 年第
    五期,北京,頁31‐40。
    陳益源,〈越南漢文學中的東南亞新世界──以1830 年代初期為考察對象〉,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一期,廣東,頁119‐125。
    陳益源,〈周遊列國的越南名儒李文馥及其華夷之辯〉,《越南漢籍文獻述論》,
    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頁225‐236。
    陳益源,〈清代越南使節在中國的購書經驗〉,《越南漢籍文獻述論》,北京:中
    華書局,2011 年,頁1‐48。
    陳國保,〈越南使臣與清代中越宗藩秩序〉,《清史研究》2012 年第二期,北
    京,頁63‐75。
    張宇,〈越南貢使與中國伴送官的文學交遊──以裴文禊與楊恩壽交遊為中
    心〉,《學術探索》2010 年12 期,雲南,頁140‐144。
    張京華,〈從越南看湖南——《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湖南詩提要〉,《湖南科
    技學院學報》2011 年第三期,湖南,頁54‐62。
    張京華,〈黎貴惇《瀟湘百詠》校讀〉,《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 年第10 期,
    湖南,頁41‐48。
    張京華,〈三「夷」相會──以越南漢文燕行文獻為中心〉,《外國文學評論》
    012 年第1 期,北京,頁5‐44。
    葛兆光,〈從「朝天」到「燕行」──17 世紀中葉後東亞文化共同體的解體〉,
    《中華文史論叢》2006 年第1 期,上海,頁29‐58。
    葛兆光,〈對「天下」的想像:一個烏托邦想像背後的政治、思想與學術〉,《思
    想》2015 年第29 期,台北,頁1‐56。
    劉玉珺,〈越南使臣與中越文學交流〉,《學術研究》2007 年第1 期,廣東,頁
    141‐146。
    劉玉珺,〈「越南王安石」──黎貴惇〉,《古典文學知識》2010 年第2 期,江
    蘇,頁96‐104。
    劉玉珺,〈越南北使文獻總說〉,《華西語文學刊》2012 年第七輯,雲南,頁
    146‐156。
    錢江,〈十七至十九世紀初越南沿海的中國帆船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九輯》,台北:2005 年,頁291‐330。
    龔顯宗,〈自《艮齋觀光集》看越、清兩國交涉與七省文物〉,《台灣古典文學研
    究集刊2009 年397 號,臺南,頁373‐392。
    龔顯宗,〈華裔越南漢學家、外交家鄭懷德〉,《台灣歷史月刊》2000 年第150
    期,臺北,頁107‐112。
    92
    會議文章:
    陳益源,〈在閩南與越南之間──以越南使節李文馥家族家族為例〉,2014 世界
    閩南文化節交流論壇──閩南文化的當代性與世界性,219‐224。
    外文:
    (美) Liam C. Kelly, Whither the Bronze Pillars? Envoy Poetry and the Sino‐
    Vietnamese Relationship in 16th to 19th centuries, phD Dissertation, Unversity Of
    Hawaii, Amerca, December 2001.
    (美)John K. Whitmore, Literati Culture and Integration in Dai Viet, c. 1430‐c. 1840,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31, No. 3, July 1997.
    (日)山本達郎主編,《ベトナム中国関係史:曲氏の抬頭から淸仏戦爭まで》,東
    京:山川,1975。
    (日)財團法人東洋文庫古代史研究會,《東洋文庫藏越南本書目》,東京,財團法
    人東洋文庫,1999 年。
    (日) 濱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 年。
    (越、韓)鄭克孟、仁荷大學:《越南與韓國使節在中國的詩文唱和》,首爾:仁荷
    大學出版社,201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