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章瑄文 |
---|---|
論文名稱: |
紀實與虛構:鴉片戰爭期間臺灣殺俘事件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一農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28 |
中文關鍵詞: | 鴉片戰爭 、臺灣殺俘 、姚瑩 、倫敦畫報 、海難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治前之福爾摩沙,恰正位於多條世界航線交會之地,在此背景下,臺灣之完整輪廓乃逐漸浮現於世界歷史圖卷;便是在此一深具「國際交流性格」的北臺海岸,構築了日後上演鴉片戰爭期間「臺灣殺俘」事件的歷史舞臺。
道光廿一年八月十三日(1841年9月27日),臺灣守軍報告於雞籠擊破一艘英國運兵船「吶爾不噠」號,除俘獲大批英人外,更撈獲礮械圖冊多件。當道光帝接獲捷報,一時喜出望外,所有在事出力人員均各有封賞。道光廿二年正月廿四日(1842年3月5日),復有一艘雙桅英船「阿吶」號擱淺於臺灣大安港,五十餘名英人束手就擒,清廷乃對所有相關人員再次優加封賞。總計前後兩次擊破英船,臺灣守軍共獲英俘達一百八十七名,而這些俘虜,或亡故於移監途中與牢獄之內,其餘則大部分於1842年8月間加以正法,只餘少許倖存。戰爭期間此一插曲,道光皇帝初則將其視為振奮人心的一大勝利,對於臺灣相關有功人士從優議敘。孰料,其後隨著戰局之演變與談判的進行,遂不得不屈從於英方抗議,而對當時主司其事的臺灣鎮達洪阿、臺灣道姚瑩施以懲處。
本研究發現,對於事件中舉凡來臺英船性質、「臺灣大捷」始末真相、臺灣官方對待戰俘方式、乃至於有無違犯國際法等關鍵環節之種種爭議,臺英兩造說詞皆互有隱諱扭曲,融合了紀實與虛構,呈現出各自所認知的事件圖像。首先,就來臺英船屬性而言,本研究已論證,雖則璞鼎查強力控訴臺灣鎮道欺飾冒功,無故虐殺英國遭難商船水手,然而事實上當兩船出現於臺灣洋面時,其性質皆難以定義為單純民間商船;其次,就「臺灣大捷」真相而言,可確認兩船皆係於航行途中,因風候不佳而擱淺北臺海岸,並非意在犯臺。此外,就璞氏抗議中所謂「違反國際法」一節討論之,則當1840年代鴉片戰爭之時,國際間實尚未有一真正所謂通行之國際公法,故臺灣官方殺俘之舉於法理上並稱不上犯法。
鴉片戰爭前後,本已逐漸隱沒於歐人知識系譜中之福爾摩沙島乃再度吸引中外目光。先是出版於廣州之英文期刊《中國叢報》大幅報導臺島風土與臺灣殺俘事件,而後待殺俘事件傳回英倫,當時發行量廣大之週刊《倫敦畫報》更特為刊載專文,詳細介紹福爾摩沙島概況,以及此一事件之相關背景。又日後兩部「阿吶」號生還水手日誌出版,其中對於臺灣風土民情的種種記述,尤其是針對囚禁生涯間耳聞目見情事之記載,透過書籍傳播,對英國各界而言,福爾摩沙之形象已漸漸由遠及近。十九世紀中葉後,舉凡倫敦畫報特約記者圖文並茂的多篇報導、英國海關官員與自然學者的島嶼紀行,皆在在有助於建立由虛構走向紀實的臺灣意象。此時英人眼中之臺灣島,已不只是由種種傳聞所形塑的朦朧印象,而開始建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然此一英人對於福爾摩沙意象的形塑過程中,既難免有誤讀的成分,也存在英人主觀的理解。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一)中文史料
丁曰健編,《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臺灣銀行,1997。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不著撰人,《夷匪犯境聞見錄》,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5。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四國新檔》,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66。
———,《道光咸豐兩朝籌辦夷務補遺》,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5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鴉片戰爭檔案史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匯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使署閒情》,臺灣文獻叢刊第112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
天龍長城文化藝術公司編,《清代臺灣檔案史料全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文慶等修纂,《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王之春著,趙春晨點校,《清朝柔遠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
王玉德等編,《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
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北京:三聯書店,1957-1962。
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田濤主編,《清朝條約全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
朱元璋,《明朝開國文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佐佐木正哉編,《鴉片戰爭之研究•資料篇》,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鴉片戰爭前中英交涉文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
伯琴等編,《籌辦夷務始末補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3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吳大廷,《小酉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臺灣文獻叢刊第297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吳幅員等編,《琉球歷代寶案選錄》,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5。
李光地著,陳祖武點校,《榕村語錄•榕村續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
李桓編,《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明文書局,1985。
李景隆等撰,《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沈之奇著,李俊、懷效鋒點校,《大清律輯註(上、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
沈葆楨,《沈文肅公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文獻叢刊第29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汪大淵著,蘇繼廎校釋,《島夷誌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
承啟等奉敕撰,《欽定戶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景印同治四年校刊本。
昆岡等奉敕撰,《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景印光緒二十五年石印本。
林昌彝著,王鎮遠點校,《射鷹樓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阿英編,《鴉片戰爭文學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俞昌會,《防海輯要》,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收入《清代軍政資料選粹•第九、 十冊》,景印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姚 瑩,《中復堂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東溟奏稿》,臺灣文獻叢刊第49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康輶紀行》,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伍輯第十七冊》,景印同治年刻本。
姚賢鎬編,《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 (1840-1895)》,北京:中華書局,1962。
故宮博物院編,《史料旬刊》,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代外交史料•嘉慶朝》,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施琅,《靖海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13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施懿琳等編,《全臺詩》,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洪安全主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
———,《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
———,《清宮洋務始末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夏燮著,高鴻志點校,《中西紀事》,長沙:嶽麓書社,1984。
孫元衡,《赤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0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灣文獻叢刊第87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徐 珂,《清稗類抄》,北京:中華書局,1984。
特登額等修纂,《欽定禮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景印清道光年間刻本。
張本政主編,《《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2。
張 喜,《撫夷日記》,臺北︰廣文書局,1974。
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
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
曹士桂撰,雲南省文物普查辦公室編,《宦海日記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
梁廷枏等,《粵海關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梁廷枏著,劭循正點校,《夷氛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高宗敕撰,《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朝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據清光緒間浙江刊本縮印。
清國史館原編,《清史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
許地山編,《達衷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連 橫,《臺灣詩乘》,臺灣文獻叢刊第147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
陳 衍,《福建通志列傳選》,臺灣文獻叢刊第195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陳康祺著,張文玲點校,《郎潛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0。
陳 璸,《陳清端公文選》,臺灣文獻叢刊第11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陳慶鏞,《籀經堂類稿》,卷1,收入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六輯第五冊,北京:九州出 版社,2004。
陸以湉,《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長沙:嶽麓書社,1985-1994。
賀長齡等著,《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黃恩彤,《道光撫夷紀略》,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同治四年抄本。
楊士奇等撰,《明成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董天工,《臺海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29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編,《鴉片戰爭在閩、臺史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臺灣文獻叢刊第154種,臺北︰大通書局, 1984。
———,《明經世文編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89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臺灣文獻叢刊第29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法軍侵臺檔》,臺灣文獻叢刊第192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季外交史料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98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47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初海疆圖說》,臺灣文獻叢刊第155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清會典臺灣事例》,臺灣文獻叢刊第22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300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福建省例》,臺灣文獻叢刊第199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臺案彙錄壬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27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臺案彙錄戊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47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151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澎湖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4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續碑傳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68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趙汝適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
趙慎畛、孫爾準等纂,《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288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趙爾巽等編,《清史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
齊思和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上海:上海書店,2000。
劉家謀等,《臺灣雜詠合刻》,臺灣文獻叢刊第28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劉蜀永整理,〈璞鼎查中文告示一則〉,《近代史資料》,1990年第7期,頁26-28。
劉錫鴻,《英軺私記》,收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嶽麓書社,1986。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據清光緒間浙江刊本縮印。
劉序楓編,《清代檔案中的海難史料目錄(涉外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4。
慶源等纂,《欽定兵部處分則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景印道光年間刻本。
盧若騰著,劉瑋如校釋,《島噫詩校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3。
薛國中等編,《明實錄類纂•福建臺灣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
聶寶璋編,《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第一輯(1840-1895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魏 源,《海國圖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二年刻本。
覺羅勒德洪等奉敕撰,《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景印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小紅綾本。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景印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小紅綾本。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景印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小紅綾本。
(二)翻譯史料
Albrecht Herport 著,周學普譯,《臺灣旅行記》,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三集》,臺北︰臺灣銀行,1956,頁112-127。
Albrecht Wirth 著,周學普譯,《臺灣之歷史 (Geschichte Formosa's bis Anfang)》,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三集》(臺北︰臺灣銀行,1956),頁1-84。
Oskar Nachod 著,周學普譯,《十七世紀荷蘭與日本在臺灣商業交涉史 (Die Beziehung-ender Niederlandischen Ostindischen Kompagniezu Japan in Sieb- zehnten Jahrkundert)》,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五集》臺北︰臺灣銀行,1957,頁71-100。
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 著,江樹生譯註,《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臺北︰漢聲雜誌社,2003。
平托 (Fernao Mendes Pinto) 等著,王鎖英譯,《葡萄牙人在華見聞錄 (Antologia dos viajantes Portugueses na China)》,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必麒麟 (W. A. Pickering) 原著,陳逸君譯述,《歷險福爾摩沙 (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rding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臺北:原民文化,1999。
甘治士 (Rev. Georgeius Candidius) 著,葉春榮譯註,〈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臺灣風物》,44卷3期(1994),頁193-228。
安雙成編譯,〈康熙初年荷蘭船隊來華貿易史料〉,《歷史檔案》,2001年第3期,頁11-17。
江樹生譯注,《熱蘭遮城日誌》,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
艾儒略 (Giulio Aleni)著,謝方校釋,《職方外紀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63。
亨利•絮貝爾 (Henri Zuber) 著,袁樹仁譯,〈中國通訊 (1866-1867)─亨利•絮貝爾旅華散記〉,《近代史資料》,1987年11期,頁30-31。
亨特 (William C. Hunter) 著,沈正邦譯,《舊中國雜記 (Bits of Old China)》,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李丹陽譯注,〈英國外交部檔案中一件鴉片戰爭起因史料全譯〉,《歷史檔案》,1997年第4期,頁35-37。
李仙得 (Le Gendre) 著,周學普譯,《廈門與臺灣 (Reports on Amoy and the Island of Formosa)》,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九集》,臺北︰臺灣銀行,1963,頁8-17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 (Reports on Amoy and the Island of Formosa)》,臺灣文獻叢刊第4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7。
李明 (Louis Le Comte) 著,郭強等譯,《中國近事報道 Nouveaux mémoires sur l'état présent de la Chine, 1687-1692)》,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李毓中,〈西班牙殖民臺灣時期的史料:聖•薩爾瓦多城的財務報告〉,《臺灣史料研究》,14期(1999),頁119-146。
———、吳孟貞譯,〈José Mariá Alvarez 的《福爾摩沙•詳盡的地理與歷史》〉,《臺灣文獻》,53卷4期(2002),頁133-149。
———等譯,〈哈辛托•艾斯奇維 (Jacinto Esquivel) 神父1632年所寫的「福爾摩莎島情況相關事務的報告〉,《臺灣文獻》,54卷4期(2003),頁284-305。
村上直次郎日譯,郭輝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二冊,臺北︰臺灣銀行,1970。
杜赫德 (Jean-Baptiste Du Halde) 編,鄭德弟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 (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 écrites des missions étrangères Mémoires de la Chine)》,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2005。
邦特庫 (Willem Ysbrantsz Bontekoe) 著,姚楠譯,《東印度航海記 (Memorable Description of the East Indian Voyage, 1618-25)》,北京︰中華書局,1982。
林偉盛譯,〈R. Junius 給東印度公司的阿姆斯特丹商館諸董事的報告—一六三六•九•五〉,《臺灣文獻》,47卷2期(1996),頁65-84。
林偉盛譯,〈雷理生司令官日誌〉,《臺灣文獻》,54卷3-4期(2003),頁140-187、242-282。
花之安 (Ernest Faber),《自西徂東 (Civilization, China and Christian)》,上海:上海書店,2002。
胡濱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爭資料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4。
馬戛爾尼 (George Macartney) 著,秦仲龢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 著,顧長聲譯,《馬禮遜回憶錄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麥高溫著,朱濤、倪靜譯,《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 (Men and Manners of Modern China)》,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
惠頓 (Henry Wheaton) 著,丁韙良譯,《萬國公法》,上海︰上海書店,2002。
揆一 (C. E. S.) 著,周學普譯,《被遺誤之臺灣 (Verwarrloosde Formosa)》,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編,《臺灣經濟史三集》(臺北︰臺灣銀行,1956),頁37-111。
斯當東 (George Thomas Staunton) 著,葉篤義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香港:三聯書局,1994。
程紹剛,〈鄭成功1655-1656年頒佈對西班牙和大員貿易禁令的有關檔案〉,收入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編,《鄭成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頁274-281。
———譯注,《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中心,2000。
馮秉正 (Joseph de Mailla) 著,胡明遠譯,《臺灣訪問記(1715年)》,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經濟史五集》,臺北︰臺灣銀行,1957,頁124-131。
黃朝進譯,〈福爾摩沙地形志〉,《臺灣風物》,47卷3期(1997),頁193-20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十七世紀臺灣英國貿易史料》,臺北︰臺灣銀行,1959。
廣東文史研究館編譯,《鴉片戰爭史料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
———,《鴉片戰爭與林則徐史料選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衛斐列 (Frederick Wells Williams) 著,顧鈞、江莉譯,《衛三畏生平及書信:一位美國來華傳教士 的心路歷程 (The Life and Letters of Samuel Wells Williams)》,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賴永祥,〈明鄭征菲企圖〉,《臺灣風物》,4卷1期(1954),頁19-22。
鮑曉鷗 (José Eugenio Borao) 簡介,林娟卉譯,〈關於臺灣的首份西方文獻〉,《北縣文化》,58期(1998),頁42-47。
嚴中平輯譯,〈英國鴉片販子策劃鴉片戰爭的幕後活動〉,《近代史資料》,1958年第4期,頁1-88。
(三)外文史料
Allen, Herbert J. “On a Journal through Formosa from Tamsui to Taiwan fu.” The Geographical Magazine 4(1877), pp. 135-136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st/Allen1877.html)
Bernard, William Dallas. The Nemesis in China: Comprising a History of the Late War in that Country;with an Account of the Colony of Hong-Kong.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1974.
Borao, José Eugenio et al., eds. Spaniards in Taiwan.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2001.
Bullock, T. L. “A trip Into the Interior of Formosa,”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21(1877), pp. 266-272.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 Bullock1877.html)
Campbell, William.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87.
Chang Hsiu-Jung et al., eds. The English Factory in Taiwan 1670-1685.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95.
Colquhoun, Archibald Ross. The Opening of China: six Letters Reprinted from the Times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a. London: Field & Tuer [etc.], 1884
Cranmer-Byng, J. L. An Embassy to China: Being the Journal Kept by Lord Macartney During his Embassy to the Emperor Chien-lung, 1793-1794. London: Longmans, 1963.
Cunynghame, Arthur Augustus Thurlow, Sir. The Opium War: Being Recollections of Service in China. Wilmington, Del.: Scholarly Resources, 1972.
Davis, John Francis. The Chines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its Inhabitants. London: C. Knight, 1836.
Great Britain. Parliament. House of Commons. Hansard's Parliamentary Debates. New York: Kraus Reprint, 1971-1972.
———. Irish University Press Area Studies Series,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 42 vols. Shannon: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
Gully, Robert, and Denham, Frank. Journals Kept by Mr. Gully and Capt. Denham During a Captivity in China in the year 1842.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1844.
Gutzlaff, Karl Friedrich August.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 1832, & 1833. Taipei: Cheng-wen Pub. Co., 1968.
Hosie, Alexande. Report 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Resources and Trade (London, 1893) in Great Britain. Parliament. House of Commons. Irish University Press Area Studies Series,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 vol. 39. Shannon :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 pp. 573-597.
House, Edward H. The Japanese Expedition to Formosa. Tokio: Edward H. Honse, 1875.
La Pérouse, Jean-Francois de Galaup. The Voyage of La Pérouse Round the World in the years 1785, 1786, 1787 and 1788 with Nautical Table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Illustrated with fifty-one plates in twovolumes. London: Printed for John Stockdate, Piccadilly, 1798. (from http:// academic. reed. edu /Formosa /texts /Laperouse. html)
Lindsay, H. H.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e of China. London, 1833. in Great Britain. Parliament. House of Commons. Irish University Press Area Studies Series,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 vol. 39. Shannon: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 pp. 142-234.
Nish, Ian Hill, ed.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s: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Ⅰ, Series E, vol. 16, Anglo-Chinese War and Its Aftermath, 1839-1849. Frederick, M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89.
Patridge, Dan. British Captives in China: An Account of the Shipwreck 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of the Brig “Ann”. London: wertheimer, Lea and co., 1876.
Pickering, W. A. 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 London: Hurst and Blackett, 1898.
Smith, Woodruff 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Chicago: Nelson-Hall, 1982.
Staunton, George Thomas, Sir, bart. Memoirs of the Chief Incidents of the Public Life of 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 Bart. London: L. Booth, 1856.
Swinhoe, Robert. “Narrative of a Visit to the Island of Formosa”, J. Northe China Branch of Royal Asiatic Soc, Vol. 1, No. 2. (1859), pp. 145-164.
———. “Additional Notes on Formosa.”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10(1866), pp. 122-128.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 swinhoe1866.html)
The Chinese Repository, 20vols. Canton, Macao, & HangKong, 1832-1852.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
Thompson, Edward M., ed., Diary of Richard Cocks: Cape-merchant in the English Factory in Japan, 1615-1622, with Correspondence. London: Print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 1883.
Thomson, J. “Notes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43 (1873), pp. 97-107.(fro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Thomson1873.html)
(四)微縮資料
Great Britain, Public Record Office. Foreign Office Records, China (Microfilm):
Confidential print (F.O. 405, 1848-1870)
Correspondence (F.O. 663, 1834-1841, 1846-1852)
Embassy and Consular archives, Correspondence (F.O. 228, 1843-1870)
General Correspondence (F.O. 17, 1839-1870)
Letter Books (F.O. 230, 1844-1870)
Miscellanea (F.O. 233, 1832-1843, 1846-1870)
二、方志、輿圖資料
冉福立 (Kees Zandvliet) 著,江樹生譯註,《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臺北︰漢聲雜誌社,1997。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二十六卷,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乾隆二十九年刊。
吳密察、許雪姬等編,《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臺灣滄桑史》,臺北︰南天書局,1991。
呂理政、魏德文主編,《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繪製臺灣相關地圖》,臺北︰南天書局,2006。
杜臻等,《澎湖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4種,臺北︰臺灣銀行,1984,康熙二十八年刊。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十卷,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康熙四十六年刊。
周鍾瑄,《諸羅縣志》十卷,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康熙五十六年刊。
周 璽,《彰化縣志》十二卷,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道光十四年刊。
林 豪,《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光緒十九年刊。
高拱乾,《臺灣府志》十卷,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康熙三十五年刊。
陳文達,《臺灣縣志》十卷,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康熙五十八年刊。
陳培桂,《淡水廳志》十六卷,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同治十年刊。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八卷,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臺北︰大通書局, 1984,道光十二年刊。
陳壽祺,《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道光九年刊。
陳漢光、賴永祥編,《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輿地彙鈔》,臺灣文獻叢刊第21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二十卷,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乾隆六年刊。
蔣毓英纂修,黃美娥點校,《臺灣府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2004,康熙二十三年刊。
賴永祥等纂修,《臺灣省通志稿》,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60。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八卷,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嘉慶十一年刊。
三、近人論著-專書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中文著作
于伯銘等著,《道光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
方 豪,《中國近代外交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臺灣早期史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方豪教授臺灣史論文選集》,臺北︰捷幼出版社,1999。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
王任叔,《印度尼西亞近代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王泰升,《臺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出版社,2001。
王 建,《溝通兩個世界的法律意義:晚清西方法的輸入與法律新詞初探》,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1。
王國璠、邱秀堂編,《臺灣叢談》,臺北: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1979。
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3。
———,《清季外交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97。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包樂史 (Leonard Blusse)、莊國土,《荷使初訪中國記硏究》,福州: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田汝康,《中國帆船貿易與對外關係史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田 濤,《國際法輸入與晚清中國》,濟南:濟南出版社,2001。
朱 雍,《不願打開的中國大門——乾隆時期的中英關係》,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朱耀偉,《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
牟安世,《鴉片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余繩武、劉存寬主編,《十九世紀的香港》,北京:中華書局,1994。
吳永華,《臺灣植物探險——十九世紀西方人在臺灣採集植物的故事》,臺北︰晨星出版社,1999。
———,《臺灣動物探險——十九世紀西方人在臺灣採集動物的故事》,臺北︰晨星出版社,2001。
吳義雄,《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呂淑梅,《陸島網絡:臺灣海港的興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7。
李汝和,《清代駐臺班兵考》,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71。
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忻劍飛,《世界的中國觀》,臺北︰博遠出版事業公司,1993。
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林子候,《臺灣涉外關係史》,臺北:作者自刊,1978。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 (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姚廷方,《鴉片戰爭與道光皇帝•林則徐•琦善•耆英》,臺北︰三民書局,1970。
姚薇元,《鴉片戰爭史實考》,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
———、蕭致治等著,《鴉片戰爭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
施立業,《姚瑩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4。
胡康大,《英國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公司,1997。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95。
計翔翔,《十七世紀中期漢學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國志》和安文思《中國新志》為中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范存忠,《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
夏黎明,《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
徐中約著,計秋楓等譯,茅家琦、錢乘旦校,《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馬廉頗,《晚清帝國視野下的英國——以嘉慶道光兩朝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高道蘊等編,《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
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稻鄉出版 社,1999。
張芝聯、成崇德主編,《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張勁草等著,《林則徐與國際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張炳南,《鴉片戰爭與中英關係》,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3。
張偉仁,《清代法制研究》,輯一冊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
張國剛等著,《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張隆志,《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出版委員會,1991。
張菼,《清代臺灣民變史研究》,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銀行,1970。
張維華,《明代海外貿易簡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明史佛郎機呂宋和蘭意大里亞四傳注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
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8。
張 箭,《地理大發現研究(15-17世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張曉寧,《天子南庫——清前期廣州制度下的中西貿易》,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梁志明主編,《殖民主義史•東南亞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莊英章主編,《臺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
許明龍,《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連 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58。
———,《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郭衛東,《轉折:以早期中英關係和南京條約為考察中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6。
陳在正,《臺灣海疆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陳尚勝,《閉關與開放:中國封建晚期對外關係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
———,《「懷夷」與「抑商」:明代海洋力量興衰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陳恭祿,《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1982。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5。
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陳勝粦,《林則徐與鴉片戰爭論稿(增訂本)》,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5。
彭銘淵,《海事法規精論》,臺北︰五南出版事業公司,2000。
曾少聰,《東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臺灣與菲律賓的比較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湯錦臺,《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85。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黃正銘,《戰時國際公法》,臺北︰天聲出版社,1966。
黃玉蘭,《寶島春秋—中國臺灣史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
黃宇和,《兩次鴉片戰爭與香港的割讓:史實和史料》,臺北:國史館,1998。
黃嘉謨,《美國與臺灣(1784-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
———,《甲午戰前之臺灣煤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楊建成主編,《蘭領東印度史》,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1983。
楊彥傑,《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楊 熙,《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書局,1983。
萬 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0。
葉振輝,《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臺北︰作者自刊,1985。
———,《臺灣開發史》,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
雷雨田主編,《近代來粵傳教士評傳》,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
裴燕生,《歷史文書》,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趙曉華,《晚清訟獄制度的社會考察》,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劉克襄編譯,《橫越福爾摩沙:外國人在臺灣的旅行 (1860-1880)》,臺北︰自立晚報社,1989。
———,《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
———,《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臺灣》,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劉其偉,《文化人類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
樂黛雲、勒•比雄主編,《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誤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82。
蔡志展,《清季外患影響治臺政策之研究》,臺北︰精粹出版社,1977。
蔡相煇、王文裕,《王得祿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蔡蔚群,《教案:清季臺灣的傳教與外交》,臺北:博揚文化,2000。
鄭曦源編,李方惠等譯,《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上海︰三聯書店,2001。
蕭致志、楊衛東編撰,《鴉片戰爭前中西關係紀事 (1517-1840)》,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蕭致志主編,《鴉片戰爭與林則徐研究備覽》,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鴉片戰爭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賴永祥,《臺灣史研究•初集》,臺北:作者自刊,1970。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臺灣國際政治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戴學稷主編,《鴉片戰爭人物傳》,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謝崇耀,《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
瞿同祖著,范忠信等校,《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羅孟浩,《英國政府及政治》,臺北:正中書局,1967。
羅爾綱,《綠營兵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
蘇 精,《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顧長聲,《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來華新教傳教士評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二)翻譯著作
Albrecht Herport著,周學普譯,《臺灣之歷史 (Geschite Formosa’s bis Anfang 1898)》,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六集》,臺北︰臺灣銀行,1957,頁1-84。
C. Imbauel-Huart 著,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 (L’ile Formose,Historie et Description)》,臺北:臺灣銀行,1958。
C. von Clausewitz 著,Roger Ashley Leonard 編,鈕先鍾譯,《戰爭論精華 (A Short Guide to Clausewitz on War)》,臺北︰麥田出版社,1966。
Ludwig Riess著,周學普譯,《臺灣島史 (Gesehichte der Insel Formasa)》,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三集》,臺北︰臺灣銀行,1956,頁1-36。
Oskar Nachod著,周學普譯,《十七世紀荷蘭與日本在臺灣商業交涉史》,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五集》,臺北︰臺灣銀行,1957,頁71-100。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譯,《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下卷)》,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2002。
巴沙姆 (A. L. Basham) 主編,閔光沛等譯,《印度文化史 (A Cultural History of India)》,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包樂史 (Leonard Blusse) 著,莊國土、程紹剛譯,《中荷交往史 (1601-1989)》出版地不詳:路口店出版社,1989。
卡迪 (John. F. Cady) 著,姚楠譯,《東南亞歷史發展 (Southeast Asia: Its Historial Development)》,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講演,廖世奇、彭小樵譯,《文化類同與文化利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著,阮叔梅譯,《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臺北:商務印書館,2000。
布迪、莫理斯 (Derk Bodde & Clarence Morris) 著,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 (Law in Empire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布勞特 (J. M. Blaut) 著,譚榮根譯,《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地理傳播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史觀 (The Colonizer's Model of the World)》,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布雷克 (Robert Blake) 著,張青譯,《怡和洋行 (Jardine Matheson: Trader of the Far East)》,臺北:時報出版社,2001。
白尚德 (Chantal Zheng) 著,鄭順德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臺灣 (Les Européens aux portes de la Chine: l'exemple de formose au XIXe siecle)》,臺北:南天書局,1999。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1991。
吉爾伯特•羅茲曼 (Gilbert Rozman) 主編,《中國的現代化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吉爾斯•彌爾頓 (Giles Milton) 著,王國璋譯,《荳蔻的故事:香料如何改變世界歷史? (Nathaniel's Nutmeg: How one Man's Courage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臺北:究竟出版社,2001。
艾田蒲 (Rene Etiemble) 著,許鈞、錢林森譯,《中國之歐洲 (L'europe Chinoise)》,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94。
艾森斯塔德 (S. N. Eisenstadt) 著,沈原、張旅平譯,《帝國的政治體制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Empires)》,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何偉亞 (James L. Hevia) 著,鄧長春譯,《懷柔遠人 (Cherishing Men From Fa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沃爾夫 (Eric R. Wolf) 著,賈士蘅譯,《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佩雷菲特 (Alain Peyrefitte) 著,王國卿等譯,《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L'empire immobile ou Le choc des mondes) 》,北京:三聯書店,1995。
孟德斯鳩 (Montesquieu) 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 (De I'Esprit des Lois)》,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明恩溥 (Arther H. Smith) 著,秦悅譯,《中國人的素質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清代臺灣海運發展史》,臺北:博揚文化,2002。
門多薩 (Ioan Gonzalez de Mendoza) 著,何高濟譯,《中華大帝國史 (Historia delas Cosas Mas Notables, Ritos Y Costumberes, Del gran Reyno dela China, ……)》,北京:中華書局,1998。
柯能 (Victor Gordon Kiernan) 著,陳正國譯,《人類的主人:歐洲帝國時期對其他文化的態度 (The Lords of Human Kind: European Attitudes to Other Cultures in the Imperial Age) 》,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格勞秀斯 (Hugo Grotius) 著,A. C. 坎貝爾英譯,何勤華中譯,《戰爭與和平法 (The Right of War and Peac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馬士 (H. B. Morse)、宓亨利 (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 著,姚曾廙等譯,《遠東國際關係史 (Far Ea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上海:上海書店,1998。
馬克斯•顧安奇、隆•阿丹斯 (Max Quanchi & Ron Adams) 編,蔡百銓譯,《太平洋文化史 (Culture Contact in the Pacific)》,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馬森 (Mary Gertude Mason) 著,楊德山譯,《西方的中華帝國觀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馬漢 (Alfred Thayer Mahan) 著,安常容等譯,《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
張天澤著,姚楠譯,《中葡早期通商史(Sino-Portuguese Trade From 1514-1644)》,香港:中華書局,1988。
張馨保著,徐梅芬等譯,《林欽差與鴉片戰爭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ium War)》,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博克舍 (C. R. Boxer) 編注,何高濟譯,《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北京:中華書局,1990。
曾德昭 (Alvaro Semedo) 著,何高濟譯,《大中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費正清 (John K. Fairbank) 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0, 11)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費賴之 (Louis Pfister) 著,馮承均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
榮振華 (Joseph S. J Dehergne) 著,馮承均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赫德遜 (C. F. Hudson) 著,王遵仲等譯,《歐洲與中國 (Europe & China: a Survey of Their Relations From the Earliest to 1800)》,北京:中華書局,1995。
撒瑪納札 (George Psalmanaazaar) 著,薛絢譯,《福爾摩啥 (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rmosa; An Island Subject to the Emperor of Japan, Giving an Account of Religion, Customs, Manners, etc. of the Inhabitants.)》,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1996。
濱下武志著,朱蔭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織田萬,《清國行政法汎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
薩伊德 (Edward W. Said) 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 (Orientalism)》,臺北:立緒文化,2000。
薩德賽 (D. R. SarDesai) 著,蔡百銓譯,《東南亞史 (Southeast Asia: Past & Present)》,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魏斐德 (Frederic E. Wakeman) 著,王小荷譯,《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Strangers at the Gate: 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 1839-186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羅伯茲 (J. A. G. Roberts) 著,蔣重躍、劉林海譯,《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 (China Through Western Ey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蘭伯特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著,林金源譯,《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臺北:經典雜 誌,2002。
(三)外文著作
Beeching, Jack. The Chinese Opium War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5.
Cameron, Nigel. Barbarians and Mandarins: Thirteen Centuries of Western Travelers i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Carrington, George Williams. Foreigners in Formosa, 1841-1874.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Inc., 1978.
Chaudhuri, K. N. The Trading World of Asia and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1660-176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Collis, Maurice. Foreign Mud: Being An Account of the Opium Imbroglio at Canton in the 1830's and the Anglo-Chinese War that Followed.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946.
Costin, W. C.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1833-60. Oxford: Clarendon, 1937.
Davidson, James West.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1988.
Dean, Britten. China and Great Britain : the Diplomacy of Commercial Relations, 1860-1864. Cambridge,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Dennett, Tyler. Americans in Eastern Asia: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Reference to China, Japan, and Korea in the 19th Century. New York: Macmillan, 1922.
Eames, James Bromley. The English in China: Being an Account of the Intercourse and Relations Between England and China From the Year 1600 to the Year 1843 and a Summary of Later Developments. London: Curzon Press; New York: Barnes & Noble Books, 1974.
Ernest, John Eitel. Europe in Chin: the History of Hongkong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Year 1882. London: Luzac & Co., 1895.
Fairbank, John King.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Fay, Peter Ward. The Opium War 1840-1842: Barbarians in the Celestial Empire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War by Which They Forced Her Gates Ajar.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75.
Foley, Frederic Joseph. The Great Formosan Impostor. St. Louis, Missouri: Jesuit Historical Institute, St. Louis University, 1968.
Fox, Grace Estelle. British Admirals and Chinese Pirates, 1832-1869. London: K. Paul, Trench, Trubner, 1940.
Furber, Holden. Rival Empires of Trade in the Orient, 1600-1800.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6.
Graham, Gerald Sandford. The China Station: War and Diplomac, 1830-186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Harrison, Henrietta., ed. Natives of Formosa: British Reports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1650-1950. 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2001.
Hunter, William C. The 'Fan Kwae' at Canton: Before Treaty Days 1825-1844.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1882.
Keay, John., ed. The Honourable Company: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Toronto: Maxwell Macmillan Canada, 1994.
Keeton, George William,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territoriality in China. London; New York; Toronto: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28.
Lach, Donald F.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5.
Lubbock, Alfred Basil. The Opium Clippers. Glasgow: Brown, Sons & Ferguson, Ltd., 1933.
McCarthy, Justin. A History of Our Own Times: From the Accession of Queen Victoria to the General Election of 1880. New York: A. L. Burt, [188-].
Mcpherson, D. Two Years in China: Narrative of the Chinese Expedition. London: Saunders and Otley, 1842.
Mills, Lennox Algernon. British Rule in Eastern Asia: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Gover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ritish Malaya and Hong Kong. Minneapolic: Uin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42.
Morse, H. B.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London: Longmans, Green, , Green, & Co, 1910-18.
———.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26-29.
Paske-Smith, M. Western Barbarians in Japan and Formosa in Tokugawa Days, 1603-1868. New York: Paragon Press, 1968.
Polachek, James M. The Inner Opium War.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Pritchard, E. H. The Crucial Years of Early Anglo-Chinese Relations, 1750-1800. New York: Octagon Books, 1970.
Psalmanaazaar, George. 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rmosa; An Island Subject to the Emperor of Japan, Giving an Account of Religion, Customs, Manners, etc. of the Inhabitants. London : Robert Holden, 1926.
———. Memoirs of * * * *: commonly known by the name of George Psalmanazar; a reputed native of Formosa, written by himself in order to be published after his death, containing an account of his education, travels, adventures, connections, literary productions, and pretended conversion from heathenism to Christianity ; which last proved the occasion of his being brought over into his Kingdom, and passing for a proselyte, and a membe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London: Printed for The Executrix, 1764.
Ronald G. Knapp., ed.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80.
Trevelyan, George Macaulay. British Histor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after, 1782-1919.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6.
Ward, Adolphus William, Sir and Gooch, G.. P.,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783-191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2-1923.
Wheaton, Henry.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n, Arbor, Mich.: UNI, A Bell & Co., 1993.
Williams, S. Wells. The Middle Kingdom: a Survey of the Geography, Government, Literature, Social Llife, Arts, an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mpire and Its Inhabitant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c1882.
Wills, John E. Pepper, Guns, and Parleys: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 1622-1681.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Yen, Sophia Su-fei. Taiwan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1836-1874. Hamden, Connnecticut: Shoe String Press, 1965.
岩生成一,《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弘文堂,1958。
四、近人論著-單篇論文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Borao, José Eugenio,“Spanish Presence in Taiwan, 1626-1642”,《臺大歷史學報》,第17期(1992),頁315-330。
Dyke, Paul Arthur Van 著,查忻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30年代東亞的亞洲區間貿易中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原因與經過〉,《暨南史學》,第3號(2000),頁123-144。
Hevia, James L. “The Archive State and the Fear of Pollution: From the Opium wars to Fu-Manchu”, Culture Studies, 12:2(1998), pp. 324-264.
John Elliot Wills著,耿升摘譯,〈多明我會士李科羅與臺灣鄭氏政權〉,《中國史研究動態》,1982年第5期,頁14-20。
Leonard Blusse 著,林偉盛譯,〈懲罰與悔恨:早期福爾摩沙的政教關係〉,《臺灣文獻》,40卷4期(1998),頁267-286.
Lestringant, Frank. “Travels in Eucharistia: Formosa and Ireland from George Psalmanaazaarto Johathan Swift”, Yale French Studies, 86 (1994), pp. 109-125.
Tonio Andrade著,白采穎譯,〈最強大的部落—從福爾摩沙平原之地緣政治與外交論之(1623-1636)〉,《臺灣文獻》,50卷4期(1999),頁133-147。
Tonio Andrade著,查忻譯,〈政治奇觀與殖民統治—荷蘭臺灣地方集會 (16291-16481)〉,《暨南史學》,4卷5期(2003),頁223-286。
丁亞傑,〈姚瑩與臺灣的淵源〉,收入林慶彰主編,《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在臺灣》,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頁1-37。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譯,〈荷蘭的臺灣經營〉,《臺灣風物》,41卷1期(1991),頁65-85。
———著,許賢瑤譯,〈圍繞臺灣的日蘭關係——濱田彌兵衛的荷蘭人攻擊〉,原刊《臺灣風物》, 46卷2期(1996),後收入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1997,頁205-229。
———著,許賢瑤譯,〈關於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原刊《臺灣文獻》,47卷3期(1996),後收入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1997,頁187-203。
尹文涓,〈《中國叢報》與19世紀西方漢學研究〉,《漢學研究》,22卷2期(2003),頁28-36。
王 濤,〈差異與衝突——鴉片戰爭時期中英矛盾的文化探源〉,《學術研究》,1996年4期,頁 44-49。
王世慶,〈清代臺灣唯一水師提督王得祿〉,《臺灣文獻》,34卷2期(1983),頁43-49。
王生懷,〈論姚瑩抗英保臺思想及其實踐〉,《安徽史學》,2002年第2期,頁36-40。
王采薇,〈中英鴉片戰爭的餘波-臺灣事件的探討〉,《史薈》,第9期(1979),頁43-53。
王家儉,〈十九世紀西方史地知識的介紹及其影響 (1807-1861)〉,《大陸雜誌》,38卷6期(1969),頁188-198。
王開璽,〈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制夷思路探論〉,《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6期,頁1-56。
———,〈1864年清廷翻譯《萬國公法》所據版本問題考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頁138-139。
王瑞成,〈鴉片戰爭時期的戰俘問題〉,《安徽史學》,2004年第5期,頁38-43。
王爾敏,〈道咸兩朝中國朝野之外交知識〉,《大陸雜誌》,22卷10期(1961),頁8-12。
———,〈十九世紀中國國際觀念之演變〉,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七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頁25-99。
———,〈論張喜在中英交涉中之地位及其才品〉,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一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頁345-359。
———,〈耆英外交〉,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一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頁361-384。
———,〈近代史上的東西南北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5卷(1986),頁101-113。
王樹槐,〈衛三畏與《中華叢刊》〉,收入林治平主編,《近代中國與基督教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0,頁171-191。
王顯榮,〈大安港史話〉,《臺灣文獻》,29卷1期(1978),頁181-187。
世博、伯鈞,〈達洪阿等臺灣抗英及〝冒功〞冤案〉,《歷史教學》,1986年第8期,頁20-24。
永積洋子著,許賢瑤譯,〈荷蘭的臺灣貿易(上)、(下)〉,《臺灣風物》,43卷第1、3期(1993),頁13-43;45-91。
———著,劉序楓譯,〈由荷蘭史料看十七世紀的臺灣貿易〉,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37-57。
全漢昇,〈略論新航路發現後的中國海外貿易〉,收入張彬村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五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頁1-16。
朱德蘭,〈清初遷界令時中國船海上貿易之研究〉,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二輯)》,臺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頁105-159。
何孟興,〈從《熱蘭遮城日誌》看荷蘭人在閩海的活動〉,《臺灣文獻》,52卷3期(2001),頁341-355。
———,〈詭譎的閩海(1628-1630年)——由「李魁奇叛撫事件」看明政府、荷蘭人、海盜李魁奇和鄭芝龍的四角關係〉,《興大歷史學報》,第12期(2001),頁133-156。
何素花,〈清初大陸文人在臺灣之社會觀察——以郁永河的《裨海紀遊》為例〉,《臺灣文獻》,53卷1期(2002),頁167-199。
吳文星,〈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術探檢」之展開〉,收入黃富三等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頁23-40。
吳永猛,〈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發展及其對臺灣的影響〉,《臺北市銀月刊》,18卷10期(1985),頁12-22。
吳孟雪,〈衛匡國兩部漢學著作述評〉,《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夏季卷,頁126-131。
吳幅員,〈清代臺灣所遇琉球遭風難民事件〉,《東方雜誌》,13卷9期(1980),頁58-69。
吳懷祺,〈評姚瑩的邊疆史地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1期,頁82-89。
呂淑梅,〈臺灣早期海港與陸島網絡的初步形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2期,頁50-58。
李 蕾,〈十七世紀前期臺灣地區對外貿易網絡的展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1期,頁57-64。
李木妙,〈明淸之際中國的海外貿易發展:以馬戛爾尼使華前的中英貿易爲案例〉,《新亞學報》,第18卷(1997),頁99-149。
李永玉,〈鴉片戰爭期間擱淺臺灣英船性質考〉,《歷史硏究》,2003年第2期,頁180-182。
李志剛,〈從《中國叢報》探究早期基督教士有關臺灣之報導〉,收入林治平編,《臺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8,頁196-211。
李岡原,〈論鴉片戰爭前中英關係之嬗變〉,《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9期,頁70-74。
李岡原、黃光耀,〈巴麥尊與鴉片戰爭〉,《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5卷第3期,頁90-96。
李金明,〈試論明代海外朝貢貿易的內容與實質〉,《海交史硏究》,1988年第13期,頁172-181。
———,〈鴉片戰爭前英商在廣州的貿易〉,收入中外關係史學會編,《中外關係史論叢(第五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頁216-227。
———,〈淸代前期廈門與東南亞的貿易〉,《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48-53。
———,〈中英通商衝突與鴉片戰爭〉,《南洋問題研究》,1997年第1期,頁45-53。
———,〈十七世紀初荷蘭在澎湖、臺灣的貿易〉,《臺灣研究集刊》,1999年第2期,頁61-69。
李祖基,〈陳第、沈有容與《東番記》〉,《臺灣研究集刊》,2001年第1期,頁78-84。
李國成,〈鴉片戰爭前後的澳穗港報刊〉,《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頁22-29。
李湘敏,〈試述十九世紀下半葉外國勢力在臺灣的活動〉,《臺灣研究》,1999年第3期,頁89-96。
李毓中,〈明鄭與西班牙帝國:鄭氏家族與菲律賓關係初探〉,《漢學研究》,16卷2期(1998),頁29-58。
———,〈北向與南進:西班牙東亞殖民拓殖政策下的菲律賓與臺灣 (1565-1642)〉,收入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出版社,2001,頁31-47。
李榮華,〈鴉片戰爭時期的道光皇帝〉,《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頁64-68。
李 毅,〈鴉片戰爭中的“內鬼”問題〉,《學術硏究》,1988年第2期,頁87-91。
村上直次郎著,許賢瑤譯,〈基隆的紅毛城址〉,《臺北文獻》,直字117期(1996),頁127-138。
———,〈澎湖島上的荷蘭人〉,原刊《硓石古石》,第3期(1996),後收入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 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1997,頁1-21。
杜正勝,〈《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收入《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1-42。
沈雲龍,〈中英鴉片戰爭與臺灣〉,《新萬象》,32期(1978),頁6-8。
那思陸,〈清代臺灣案件的司法審判程式〉,《政大法學評論》,60期(1998),頁29-83。
———,〈清代臺灣案件的司法審判機關〉,《社會科學學報(空大)》,第6期(1998),頁185-208。
來新夏、李喜所,〈論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淸朝統治集團的內部鬪爭〉,《覆印報刋資料・中國近代史》,1982年第3期,頁10-18。
卓遵宏,〈清季外交職權的嬗遞〉,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七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頁151-183。
周文順,〈鴉片戰爭與臺灣〉,《學術研究》,1997年第1期,頁57-58。
———,〈近代中國衛國戰爭對臺灣社會之影響〉,《中國邊疆史地硏究》,1997年第2期,頁50-56。
———,〈近代反侵略鬥爭中的臺灣與祖國〉,《東北師大學報》,1997年第3期,頁7-12。
周振鶴,〈別琴竹枝詞百首箋釋—洋涇濱英語研究之一(上)〉,(http://www.shc2000.com/031207/bieqin.htm)
周 寧,〈海客談瀛洲:帝制時代中國的西方形象〉,《書屋》,2004年第4期,頁16-24。
季雲飛,〈道光皇帝與臺灣軍民的〝抗英保臺〞鬥爭〉,《臺灣硏究(文史哲版)》,1997年第3期,頁82-88。
岩生成一著,周憲文譯,《荷鄭時代臺灣與波斯間之糖茶貿易》,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二集》,臺北︰臺灣銀行,1955,頁53-60。
———著,周學普譯,《長崎代官村山等安之臺灣侵略及遣使赴明》,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八集》,臺北︰臺灣銀行,1959,頁1-23。
———著,許粵華譯,《十七世紀臺灣鹿皮之出產及其對日貿易》,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八集》,臺北︰臺灣銀行,1959,頁24-42。
———著,何鳳嬌譯,〈在臺灣的日本人〉,《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卷2期(1998),頁77-92,後收入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1997,頁155-185。
———著,何鳳嬌譯,〈豐臣秀吉的臺灣島招諭計畫〉,《臺北文獻》,直字第143期(2003),頁227-252。
林子候,〈清荷聯軍謀取臺灣始末〉,《臺灣風物》,24卷4期(1974),頁134-143。
———,〈清代臺灣與美國的接觸和難船事件〉,《臺灣文獻》,28卷3期(1977),頁55-72。
林仁川,〈清初臺灣鄭氏政權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1期,頁8-15、38。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互動與系統之形成〉,《臺灣風物》,44卷1期(1999),頁87-125。
林秀姿,〈舊帝國主義、文化想像與城市:論《福爾摩啥》〉,《城市與設計學報》,第2-3期(1997),頁281-299。
林其泉,〈鴉片戰爭廈門臺灣保衞戰述評〉,《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頁118-123。
林昌華,〈殖民背景下的宣教——十七世紀荷蘭改革宗教會的宣教師與西拉雅族〉,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頁334-363。
———,〈干治士牧師寫給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的書信手稿〉,《臺灣風物》,53卷2期(2003),頁 9-14。
林偉盛,〈一六三三年的料羅灣海戰——鄭芝龍與荷蘭人之戰〉,《臺灣風物》,45卷4期(1995),頁47-82。
———,〈荷蘭據澎湖始末 (1622-1624)〉,《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1999),頁1-45。
———,〈荷蘭貿易與中國海商 (1635-166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分冊(2000),頁1-45。
林 健,〈洪任輝案——兼論乾隆時期的對外貿易政策〉,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研究集(第六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頁265-279。
林啟彥、林錦源,〈論中英兩國處理林維喜事件的手法與態度〉,《歷史研究》,2000年第2期,頁97-113。
林盛彬,〈1626年西班牙進佔臺灣北部及其相關史料研究〉,《臺灣風物》,47卷3期(1997),頁173-192。
林敦奎、孔祥吉,〈鴉片戰爭前期統治階級內部鬪爭探析〉,《近代史硏究》,1986年第3期,頁1-19。
林齊模,〈臺灣之獄——近代中國第一起涉外案件述論〉,《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85年第3 期,頁80-85。
林慶元,〈鴉片戰爭前英國對中國的擴張活動〉,《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0年第3期,頁29-34、7。
松本盛長,〈鴉片戰爭と臺灣の獄〉,《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第4輯(1937),頁3-122。
松浦章,〈清代前期中英海運貿易研究〉,收入中外關係史學會編,《中外關係史譯叢(第三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頁228-248。
———,〈明代朝鮮船漂到中國之事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4期,頁48-57。
邱 克,〈閉關時代中國人的西方知識——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英國的認識〉,《曁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頁45-56。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收入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頁169-191。
邱遠猷,〈兩次鴉片戰爭期間領事裁判權在中國的確立〉,《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頁98-105。
金成前,〈選述清季官吏重視臺灣之史實〉,《臺灣文獻》,27卷3期(1976),頁211-226。
南 木,〈鴉片戰爭以前英船阿美士德號在中國沿海的偵察活動〉,收入列島編,《鴉片戰爭史論文專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頁105-112。
施立業,〈關於姚瑩歷史地位的再認識〉,《安徽史學》,1997年第4期,頁48-52。
胡 濱,〈論姚瑩〉,《青島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頁1-8。
苑 藝,〈鴉片戰爭中林則徐的譯事活動〉,《天津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頁54-61。
計翔翔,〈西方早期漢學試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頁89-96。
唐文基,〈洪任輝與乾隆皇帝的閉關政策〉,《福建學刊》,1994年第6期,頁64-69。
夏伯嘉,〈從天儒合一到東西分歧〉,《新史學》,12卷3期(2001),頁1-17。
夏 笠,〈關於鴉片戰爭時期穆彰阿的評價問題〉,《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頁109-115、104。
孫 謙,〈論鴉片戰爭時期中國對西方文化挑戰的反應〉,《學術硏究》,1989年第4期,頁58-64。
孫光炘,〈論洪仁輝案〉,《海交史研究》,1998年第1期,頁182-192。
孫宏年,〈清代中越海難互助及其影響略論〉,《南洋問題研究》,2001年第2期,頁69-79。
徐玉虎,〈清乾隆朝琉球難夷風漂至臺灣案件之輯釋〉,《臺北文獻》,直字61-62期(1983),頁55-99。
———,〈清朝琉球海上難夷風漂臺灣案件之研究〉,《東方雜誌》,19卷4期(1985),頁27-34。
———,〈清嘉慶八年 (1803) 琉球貢船遭風漂收臺灣大崙洋面救撫始末考〉,《輔仁歷史學報》,第1期(1989),頁101-120。
———,〈歷代寶案所見清宣宗朝與琉球對海難事件處理舉隅〉,《東方雜誌》,23卷4期(1989),頁30-32。
徐光仁,〈姚瑩述論〉,《廣東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頁37-41。
徐明德,〈臺灣水師名將王得祿〉,《歷史月刊》,第102期(1996),頁112-116。
徐麗霞,〈姚瑩「臺灣班兵議」論述(一)〉,《中國語文》,95卷第2期(2004),頁102-114。
———,〈姚瑩「臺灣班兵議」論述(二)〉,《中國語文》,95卷第3期(2004),頁102-114。
———,〈姚瑩「臺灣班兵議」論述(三)〉,《中國語文》,95卷第4期(2004),頁100-114。
翁佳音,〈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59-92。
———,〈近代初期北部臺灣的商業交易與原住民〉,收入黃富三、翁佳音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45-80。
袁冰淩,〈新發現的鄭經致“荷蘭出海王”信考〉,《東南學術》,2001年第6期,頁199-201。
袁尚賢,〈伊麗莎白一世給明朝皇帝的信〉,《歷史月刊》,2002年7月號,頁100-102。
馬幼垣,〈鴉片戰爭時期的侵華英艦〉,收入林啟彥、朱益宜編著,《鴉片戰爭的再認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頁171-188。
馬廉頗、黃定平,〈試論嘉慶七年英國覬覦澳門事件〉,《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21-27。
康士林 (Nicholas Koss) 著,謝惠美譯,〈意象、結構和改寫: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英國人概念中的中國〉,《中外文學》,21卷3期(2002),頁98-130。
康培德 (Peter Kang) 著,蔡明庭譯,〈遭逢、疑忌與臣服——西拉雅族與荷蘭人的關係(1623-1636年)〉,《臺灣風物》,50卷1期(2000),頁107-127。
張 鎧,〈十六世紀歐洲人的中國觀——門多薩及其《中華大帝國史》〉,收入黃時鑒主編,《東西交流論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頁71-103。
張世賢,〈清代對於臺灣海防地位之認識〉,《臺灣文獻》,27卷3期(1976),頁206-210。
———,〈清代臺灣道鎮關係(康熙二十三年至同治十三年)〉,《臺灣風物》,26卷3期(1976),頁80-94。
張承宗,〈《康輶紀行》與姚瑩的治學特點〉,《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頁122-124。
張建華,〈巴麥尊的對華條約草案與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的侵略要求〉,《北大史學》,第6輯,頁87-99。
張建隆,〈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西、荷及清人對淡水的記述與認知〉,《臺灣文獻》,53卷3期 (2002),頁209-248。
張彬村,〈十六至十八世紀華人在東亞水域的貿易優勢〉,收入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臺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345-368。
———,〈明清兩代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收入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頁45-59。
張軼東,〈中英兩國最早的接觸〉,《歷史研究》,1958年第5期,頁27-46。
張順洪,〈《每季評論》與英國對華輿論〉,《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頁63-76。
———,〈瞭解與行動:英國社會對華的認識與鴉片戰爭〉,《江海學刊》,1999年第5期,頁134-139。
張 菼,〈清代初期治臺政策的檢討〉,《臺灣文獻》,21卷1期(1970),頁19-44。
張德昌,〈清代鴉片戰爭前之中西沿海通商〉,收入包遵彭等編,《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一輯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73,頁91-132。
———,〈胡夏米貨船來華經過及其影響〉,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一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頁93-111。
張譽騰,〈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在臺灣的自然史調查經過及相關史料〉,《臺灣史研究》,1卷1期(1994),頁132-151。
浦廉一著,賴永祥譯,〈清初遷界令考〉,臺灣風物,21卷2期(1971),頁151-180
戚其章,〈姚瑩的海防思想與海國研究〉,《安徽史學》,1994年第1期,頁29-31。
畢可思,〈通商口岸與馬戛爾尼使團〉,《近代史硏究》,1995年第1期,頁44-61。
庄司萬太郎著,薛餘譯,《1874年日本出師臺灣時 Le Gendre 將軍之活躍》,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八集》,臺北︰臺灣銀行,1959,頁43-58。
莊吉發,〈故宮文獻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臺灣史研究》,2卷1期(1995),頁161-175。
———,〈故宮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宮中檔滿文奏摺的史料價值〉,《臺灣文獻》,48卷3期(1997),頁149-161。
———,〈故宮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諭旨檔臺灣史料的價值〉,《臺灣文獻》,48卷4期(1997),頁49-57。
———,〈歷史與地理:從故宮檔案看清代臺灣港口的滄桑〉,《臺灣文獻》,52卷1期(2001),頁181-198。
莊國土,〈淸初 (1683−1727) 的海上貿易政策和南洋禁航令〉,《海交史硏究》,1987年第11期,頁25-37。
———,〈鴉片戰爭前100年的廣州中西貿易(上)、(下)〉,《南洋問題硏究》,1995年第2、4期,頁59-69;32-40。
———,〈茶葉、白銀和鴉片:1750-1840年中西貿易結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3期,頁64-76。
莊雅仲,〈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4卷3期(1993),頁59-79。
許壬馨、李毓中,〈由西班牙人所製古地圖看早期臺灣的港口和海域〉,《臺灣文獻》,54卷3期(2003),頁42-57。
許雪姬,〈清代澎湖的防戍政策〉,《史原》,第8期(1978),頁125-159。
———,〈由鎮道勢力的消長看清代臺灣文武官員的關係〉,《高雄文獻》,第11期(1982),頁121-167。
———,〈清代臺灣總兵的特質〉,《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期(1983),頁171-197。
———,〈清代臺灣總兵官的職責〉,《史聯雜誌》,第6期(1985),頁67-73。
許毓良,〈清代臺灣綠營的再析論〉,《臺灣文獻》,56卷1期(2005),頁56-82。
許達然,〈清朝臺灣社會動亂〉,收入古鴻廷、黃書林合編,《臺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一)》,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
許增紘,〈喋血飲恨、冀雪國恥—論姚瑩的道德操守與愛國主義〉,《安徽史學》,1992年第4期,頁37-43。
郭海鳴,〈英船犯臺與臺灣鎮道之冤獄〉,《臺灣文獻》,6卷1期(1955),頁7-13。
郭衛東,〈領事裁判權在華確立過程研究〉,《近代史硏究》,1997年第2期,頁216-230。
———,〈從舟山到香港:英國在華殖民戰略的調整〉,《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頁112-121。
陳在正,〈1840年至1870年間歐美列強覬覦和侵略臺灣的活動〉,《臺灣研究集刊》,1992年第2期,頁61-68。
陳宗仁,〈「北港」與「Pacan」地名考釋:兼論十六、七世紀之際臺灣西南海域貿易情勢的變遷〉,《漢學研究》,21卷2期(2003),頁249-278。
———,〈一六二二年前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東亞貿易策略的轉變〉,《臺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5),頁283-308。
陳東林、李丹慧,〈乾隆限令廣州一口通商政策及英商洪任輝事件述論〉,《歷史檔案》,1987年第1期,頁94-101。
陳秋坤,〈晚清法律與地方社會——以十九世紀臺灣北部為例〉,《臺灣史研究》,2卷1期(1995),頁205-212。
陳國棟,〈西班牙及荷蘭時代的淡水〉,《臺灣人文》,第3期(1978),頁21-36。
———,〈清代前期 (1644-1842) 海洋貿易的形成〉,《大陸雜誌》,64卷2期(1982),頁21-35。
———,〈清代中葉廈門的海上貿易 (1727-1833)〉,收入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頁61-97。
———,〈清代中葉(約1780-1860) 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臺灣史研究》,1卷1期(1994),頁55-96。
———,〈1780-1800,中西貿易的關鍵年代〉,收入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六輯)》,臺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97,頁249-280。
陳進忠,〈略論“臺灣之獄”〉,《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85年第3期,頁43-48、31。
———,〈姚瑩論〉,《社會科學研究》,1988年第4期,頁78-83。
陳漢光,〈清代臺灣方志武職列傳簡表〉,《臺灣文獻》,20卷1期(1969),頁128-139。
陳龍廷,〈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臺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博物館學季刊》,17卷3期(2003),頁87-125。
陳雙燕,〈從鴉片戰爭前對英使的接待看晩淸的外交原則〉,《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頁18-23。
陳韻竹,〈從制度層面對清代臺灣總兵官的再析論〉,《臺灣文獻》,57卷3期(2006),頁164-191。
陳尙勝,〈澳門模式與鴉片戰爭前的中西關係〉,《中國史硏究》,1998年第1期,頁121-130。
彭小甫,〈十五至十九世紀中西海權的消長大事年表〉,《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卷5期(1991),頁207-215。
彭明輝,〈外國史地引介與晚清史學〉,《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2000),頁197-227。
曾國棟,〈清代臺灣示禁碑之類型〉,《臺灣文獻》,51卷1期(2000),頁179-213。
曾祥鐸,〈論中英鴉片戰爭〉,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一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頁237-272。
湯熙勇,〈論清康熙時期的納臺爭議與臺灣的開發政策〉,《臺北文獻》,直字114期(1995),頁25-53。
———,〈清代臺灣的外籍船難與救助〉,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547-583。
———,〈海洋史與臺灣開發的關聯〉,《文化生活》,3卷5期(2000),頁68-70。
———,〈清順治至乾隆時期中國救助朝鮮海難船及漂流民的辦法〉,收入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八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頁105-172。
費海璣,〈裨海紀遊研究〉,《書目季刊》,6卷1期(1971),頁25-30。
賀永泉,〈姚瑩的邊疆史地研究〉,《蘭州學刊》,2000年第1期,頁61-63。
黃一農,〈紅夷大砲與明清戰爭——以火砲測準技術之演變為例〉,《清華學報》,新26卷第1期(1995),頁31-70。
———,〈龍與獅對望的世界——以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的出版物為例〉,《故宮文物季刊》,21卷第2期(2003),頁265-297。
———,〈歐洲沉船與明末傳華的西洋大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3分 (2004),頁573-633。
黃秀政,〈清初治臺政策的再檢討——以渡臺禁令為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20期(1990),頁49-66。
黃典權,〈清代臺灣武備制度之研究〉,《成大歷史學報》,第5期(1978),頁89-134。
黃俊傑,〈十九世紀末年日本人的臺灣論述——以上野專一、福澤諭吉與內藤湖南為例〉,《開放時代》,2004年第3期,頁30-42。
黃國盛、謝必震,〈鴉片戰爭前淸朝對外經濟交往性質初探〉,《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89年第1期,頁61-65,22。
黃淑華,〈論劉家謀《海音詩》〉,《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7期(2000),頁57-94。
黃富三,〈臺灣開港前後怡和洋行對臺貿易體制的演變〉,收入黃富三、翁佳音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83-106。
黃順力,〈鴉片戰爭時期傳統海防觀的影響與揚棄〉,《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頁53-59、78。
———,〈清代海商眼中的世界——海錄〉,《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4期,頁93-94。
———,〈略論清代前期沿海地區士人對世界的認識——以閩、粵、浙為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1期,頁24-30。
黃 霖,〈姚瑩與桐城派〉,《江淮論壇》,1982年第5期,頁85-91。
楊心樹,〈試析中英鴉片戰爭前的國際形勢〉,《覆印報刋資料・中國近代史》,1985年第7期,頁 39-46。
楊佳瑜,〈以英國東印度公司史料看鄭經對大陸用兵前的對外貿易及其困境 (1670-1674)〉,《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6期(1998),頁14-22。
———,〈從英國東印度公司史料看鄭氏來臺後國際貿易地位的變化 (1670-1674)〉,《臺灣風物》,48卷4期(1998),頁19-50。
楊彥杰,〈第一次鴉片戰爭與臺灣〉,《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0年第4期,頁10-15、57。
———,〈清代臺灣撫卹琉球遭風難民的案例分析〉,收入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編,《第七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1999,頁366-375。
———,〈臺灣歷史上的琉球難民遭風案〉,《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頁66-70。
楊益憲,〈十八世紀關於英國的中國記載〉,收入楊益憲著,《零墨新箋——譯餘文史考證集》,臺北:明文書局,1985,頁138-142。
楊國強,〈通商與禁煙:中英鴉片戰爭的歷史因果〉,《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0年第1期,頁163-172。
楊國楨、黃福才,〈道光前期中西貿易的變化及其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1期,頁53-60。
楊錦麟,〈試論鴉片戰爭時期的信息傳遞和處理〉,《福建論壇》,1986年第2期,頁15-20。
葉振輝,〈臺灣涉外關係 (1840-1895)〉,《中山學術文化季刊》,第21期(1978),頁709-719。
———,〈外國駐臺領事的派遣 (一八六一∼一八七○)〉,《臺灣文獻》,35卷4期(1984),頁502-432。
———,〈鴉片戰爭與臺灣〉,《臺灣文獻》,43卷2期(1992),頁129-135。
———,〈一八六○年代英國與臺灣貿易概況〉,《高市文獻》,8卷4期(1996),頁1-62。
———,〈荷蘭的臺灣經營〉,《高市文獻》,16卷4期(2003),頁1-26。
廖大珂,〈早期葡萄牙人在福建的通商與衝突〉,《東南學術》,2000年第4期,頁71-78。
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第175期(2002),頁84-105。
廖風德,〈海盜與海難:清代閩臺交通問題初探〉,收入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臺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191-213。
廖漢臣,〈鴉片戰爭與臺灣疑獄〉,《臺灣文獻》,16卷1期(1965),頁24-52。
漢斯•波賽爾 (Hans Poser),〈萊布尼茨的《中國近事》與歐洲對中國的興趣〉,收入李文潮、Hans Poser 編,李文潮等譯,《萊布尼茨與中國:《中國近事》發表3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頁1-18。
瑪麗•維也納,〈十七世紀中國與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收入中外關係史學會編,《中外關係史譯叢(第三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頁216-227。
齊思和,〈英國史裡邊的鴉片戰爭〉,收入列島編,《鴉片戰爭史論文專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頁364-372。
劉存寬,〈香港、舟山與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的對華戰略〉,《中國邊疆史地硏究》,1998年第2 期,頁73-82。
———,〈試論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雙重動因〉,《近代史硏究》,1998年第4期,頁158-180。
劉聿新,〈鴉片戰爭與舟山(上)、(中)、(下)〉,《大陸雜誌》,84卷第4、5、6期(1992),頁6-16;27-38;37-48。
劉序楓,〈清代中國對外國遭風難民的救助及遣返制度——以朝鮮、琉球、日本難民為例〉,收入琉球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編集,《第八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沖繩:琉球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2001,頁3-37。
———,〈清代環中國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收入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八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頁173-238。
劉枝萬,〈清代臺灣方志職官年表〉,《臺灣文獻》,8卷3-4期(1957),頁1-272。
劉紀曜,〈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朝野的天朝意向及其衍生的觀念、態度 (1839-1842)〉,《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4期(1976),頁241-263。
潘光哲,〈晚清士人對英國政治制度的認識(1830-1856)〉,《政大歷史學報》,第17期(2000),頁147-195。
潘向明,〈鴉片戰爭前中西火炮技術比較研究〉,《清史研究》,1993年第9期,頁95-104。
潘振平,〈鴉片戰爭後的“開眼看世界”思想〉,《歷史硏究》,1986年第1期,頁138-153。
蔡宴平,〈鴉片戰爭中的愛國者姚瑩〉,《晉陽學刊》,1998年第4期,頁95-97。
衛藤沈吉,〈炮艦政策的形成——論1834年中英關係的轉變〉,收入田中正俊等著,《外國學者論 鴉片戰爭與林則徐》,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頁117-130。
鄭永常,〈晚明 (1600-1644) 荷船叩關與中國之應變〉,《成大歷史學報》,25號(2001),頁237-322。
鄭玉山、丁東,〈鄭成功致菲律賓總督書管窺〉,收入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編,《鄭成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頁307-317。
鄭俊彬,〈近代基隆的社會變遷——以來臺外人的觀察為中心〉,《臺北文獻》,直字139期(2002),頁47-103。
鄭喜夫,〈清代臺灣的外患〉,《自由青年》,46卷6期(1971),頁43-53。
鄭順德、Chantal Zheng,〈十八世紀法國人回憶錄中的臺灣〉,《歷史月刊》,206期(2005),頁117-124。
鄭瑞明,〈臺灣明鄭與東南亞之貿易初探〉,《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4期(1986),頁57-108。
鄭劍順,〈鴉片戰爭前清政府的對外態度〉,《漳州師院學報》,1998年第1期,頁32-50。
興瑟 (W. Ginsel) 著,林偉盛譯,〈荷蘭在福爾摩沙的基督教教育(上)、(下)〉,《臺灣風物》,44卷4期(1994)、45卷1期(1995),頁246-228、192-173。
———著,翁佳音譯註,〈荷蘭改革宗教會在臺灣的教育事功〉,《臺灣文獻》,51卷4期(2000),頁33-56。
———著,翁佳音譯註,〈荷蘭時代臺灣教會史(一)——臺灣基督教奠基者康得 (Candidius, Georgius)牧師〉,《臺灣文獻》,52卷2期(2001),頁271-291。
蕭承罡,〈鴉片戰爭時期各階層對西方的認識〉,《晉陽學刋》,1996年第1期,頁100-103。
賴永祥,〈明鄭征菲企圖〉,《臺灣風物》,4卷1期(1954),頁19-22。
———,〈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臺灣文獻》,16卷2期(1965),頁1-50。
戴寶村,〈臺灣海洋史與海盜〉,《宜蘭文獻》,第16期(1995),頁3-8。
謝貴文,〈清代臺灣循吏姚瑩的番政主張〉,《臺北文獻》,直字第152期(2005),頁95-113。
韓子佩,〈姚瑩在鴉片戰爭中對保衞臺灣的貢獻〉,《江淮論壇》,1983年第5期,頁102-106。
韓仕海,〈洪任輝事件與單口通商體制的形成〉,《廣西右江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第1期,頁35-36。
韓家寶 (Heyns Pol) 著,〈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人在大員一帶的經濟關係 (1625-1640)〉,《漢學研究》,18卷1期(2000),頁129-162。
簡榮聰,〈清代臺灣近海外國船隻遭難與海撈文物關係〉,《臺灣文獻》,44卷2-3期(1993),頁1-15。
聶德寧,〈明末清初中國帆船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關系〉,《南洋問題研究》,1994年第3期, 頁67-74、87。
羅運治,〈鴉片戰爭時姚瑩防臺措施探討〉,《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3期(1991),頁93-120。
蘇以工,〈鴉片戰爭與近代中西法律文化衝突之由來〉,收入張生主編,《中國法律近代化論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頁50-120。
鐘鳴旦 (Nicolas Standaert)、杜鼎克 (A. Dudink) 著,尚揚譯〈簡論明末清初耶穌會著作在中國的流傳〉,《史林》,1999年第2期,頁58-62。
顧 均,〈衛三畏與《中國總論》〉,《漢學研究通訊》,21卷3期(2002),頁12-16。
顧衞民,〈廣州通商制度與鴉片戰爭〉,《歷史硏究》,1989年第1期,頁60-72。
龔書鐸,〈姚瑩交遊述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5期,頁80-88。
龔纓晏,〈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對英國的認識〉,收入黃時鋻主編,《東西交流論譚》,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頁230-264。
五、研究述評與史料評介
José Eugenio Borao 著,李毓中譯,〈有關臺灣的西班牙史料〉,《臺灣風物》,45卷3期(1995),頁174-188。
Stephen Averill 著,吳哲和、孫慧敏譯,〈中國與「非西方」世界的歷史研究之若干新趨勢〉,《新史學》,11卷3期(2000),頁157-194。
中村校志著,吳密察譯,〈荷蘭東印度公司史料與海牙的國際總文書館〉,《臺灣風物》,41卷4期(1991),頁159-196。
———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原刊《臺北文獻》,直字第103期(1993),後收入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1997,頁231-248。
王加豐,〈五百年來的地理大發現史硏究〉,《史學理論硏究》,1997年第2期,頁126-136。
王建朗、酈永慶,〈五十年來的近代中外關係史硏究〉,《近代史硏究》,1999年第5期,頁131-156。
王儀君,〈香料東方:佛萊契爾戲劇《南島公主》中的東方殖民與帝國國族記憶〉,《中外文學》,33卷11期(2005),頁141-164。
石萬壽,〈明鄭時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風物》,39卷4期(1989),頁71-105。
全漢昇,〈略談近代早期中菲美貿易史料:《菲律賓群島》——以美洲白銀與中國絲綢貿易為例〉,《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64本第1份(1993),頁223-229。
朱浤源,〈英國「國家檔案館」(Public Record Office) 收藏有關中國史料初步調查報告〉,《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期(1986),頁76-100。
牟安世,〈鴉片戰爭研究四十年〉,《歷史教學》,1991年第4期,頁24-29。
何小燕,〈近二十年來鴉片戰爭史硏究綜述〉,《中學歷史教學》,1999年第7期,頁31-33。
吳密察,〈臺灣史研究的成立與其課題〉,《當代》,第100期(1994),頁93-97。
李恩涵,〈中國外交史的研究〉,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頁47-72。
李毓中,〈西班牙印度總檔案館所藏臺灣史料目錄——附道明會在臺傳教史書目〉,《臺灣風物》,48卷1期(1998),頁177-189。
———,〈葡萄牙、西班牙兩國檔案館所藏有關臺灣史料的概況與展望〉,《臺灣史研究》,5卷2期(1998),頁135-146。
———,〈塞維亞印度總檔案館中有關鄭經的西班牙文史料譯述〉,《臺灣風物》,49卷1期(1999),頁137-145。
———,〈西班牙與臺灣早期關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文獻》,52卷3期(2001),頁357-371。
———,〈墨西哥及菲律賓兩國檔案館所藏有關臺灣之西班牙文史料概況〉,《漢學研究通訊》,20卷1期(2001),頁58-64。
———,〈西班牙與臺灣早期關係史研究現況及有關東臺灣的西班牙史料及其未來研究的可能性〉,收入黃於玲編,《眺望海洋的蘭陽平原:「宜蘭研究」第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2,頁293-331。
李學通、李晶,〈臺灣版近代中外關係史料概述〉,《近代史硏究》,1990年第2期,頁300-311。
林偉盛,〈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有關臺灣史料介紹〉,《漢學研究通訊》,19卷3期(2000),頁362-371。
施志汶,〈臺灣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國內各校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為中心 (1983-1992)〉,《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總22期(1994),頁413-445。
夏良才,〈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在臺港〉,《近代史硏究》,1990年第2期,頁271-299。
孫占元,〈鴉片戰爭史研究述評〉,《東嶽論叢》,1994年第4期,頁76-80。
孫燕京,〈近五年鴉片戰爭史硏究述評〉,《近代史硏究》,1991年第1期,頁133-142。
翁佳音譯,〈西班牙、荷蘭文獻選錄〉,收入黃美英主編,《凱達格蘭族書目彙編》,臺北:北縣文化,1995,頁103-121。
———,〈臺灣近代初期史的研究與問題〉,《臺灣文獻》,49卷1期(1998),頁79-88。
———,〈重覓鄭成功大軍登陸的舞臺——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二)〉,《臺灣文獻》,52卷3期(2001),頁281-296。
耿昇,〈法國學者近年來對中學西漸的硏究(專著部分上、中、下)〉,《中國史研究動態》,1995年第4、5、9期,頁13-19, 20-26, 22-29。
高岱,〈西方學術界殖民主義研究評析〉,《世界歷史》,1998年第2期,頁83-91。
高明士主編,《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 (1945-2000)》,第七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張秀蓉,〈英國東印度公司檔案中的臺灣史資料〉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臺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4),頁49-70。
張炎憲,〈臺灣對外關係史研究的回顧與檢討〉,《臺灣風物》,41卷2期(1991),頁57-70。
曹永和,〈荷蘭時期臺灣史料介紹〉,收入張炎憲、陳美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自立晚報,1993,頁1-21。
———,〈臺灣荷據時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氏著,《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頁293-332。
莊吉發,〈故宮博物院典藏清代臺灣史料略述〉,《臺灣風物》,31卷1期(1981),頁39-54。
———,〈故宮文獻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臺灣史研究》,2卷1期(1995),頁161-175
———,〈故宮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宮中檔滿文奏摺的史料價值〉,《臺灣文獻》,48卷3期(1997),頁149-161
———,〈故宮檔案與清代臺灣史研究——諭旨檔臺灣史料的價值〉,《臺灣文獻》,48卷4期(1997),頁49-57
莊樹華,〈館藏外交檔案有關臺灣史料介紹——從總理衙門檔案看清季臺灣對外關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網站 (http://archives.sinica.edu.tw/main/diplomatic03.html)」。
許雪姬,〈清代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制度史為例〉,《思與言》,23卷1期(1985),頁25-36。
———,〈月摺檔的史料價值——以臺灣武關的詮選為例〉,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臺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4),頁305-341。
———,〈清代的臺灣檔案與史料〉,《近代中國》,139期(2000),頁83-91。
許毓良,〈紙上談兵——清代臺灣軍事史研究綜述〉,《史耘》,第6期(2000),頁105-132。
陳光興,〈去殖民的文化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期(1996),頁73-139。
陳芳明,〈漸成顯學的臺灣研究〉,收入氏著,《探索臺灣史觀》,臺北:自立報社,1992,頁1-10。
陳高華,〈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硏究》,1996年第1期,頁110-124。
湯熙勇,〈近世環中國海的海難資料集介紹〉,《漢學研究通訊》,19卷1期(2000),頁141-148。
賀聖達,〈中國東南亞史硏究的成就和展望〉,《世界歷史》,2003年第2期,頁102-112。
黃文德,〈臺、港兩地圖書館館藏英國外交部檔案相關微卷之狀況及運用方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網站 (http://140.109.154.103/foreign/main/MH1110.html)」。
黃富三,〈簡介怡和洋行檔中的臺灣史料〉,收入國學文獻館主編,《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頁237-248。
楊國楨,〈英國外交部中文檔案與林則徐硏究〉,《近代史硏究》,1997年第1期,頁160-173。
葉振輝,〈怡和檔目錄與臺灣史料〉,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臺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4),頁439-442。
———,〈一八五○年代怡和檔臺灣史料輯要〉,《高市文獻》,第6卷第4、5期(1994),頁1-15;1-16;1-24。
趙秀榮,〈十七世紀英國海外貿易的拓展與轉型〉,《史學月刊》,2004年第2期,頁85-94。
劉德麟等著,〈建國以來鴉片戰爭資料整理出版述略〉,《近代史硏究》,1985年第6期,頁207-221。
錢乘旦,〈中國的英國史研究〉,《歷史硏究》,1997年第5期,頁161-175。
魏思韓 (John Wills),〈西班牙文獻中臺灣早期開拓史初探〉,收入國學文獻館主編,《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頁197-205。(按:該文係發表於1985年)
羅志田,〈見之於行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歷史研究》,2002年第1期,頁22-40。
龔書鐸等,〈建國三十五年來鴉片戰爭史硏究綜述〉,《近代史硏究》,1984年第3期,頁148-166。
六、學位論文(依寫作年代順序排列)
郭仁孚,《從英國政府主要政策的形成看英國內閣的聯繫功能》,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4。
張炎憲,《清代治臺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施宗仁,《英國對華砲艦政策之研究 (1842-1870)》,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黃順進,《英國與臺灣 (1839-1870)》,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張世賢,《晚清治臺政策(同治十三年至光緒二十一年)》,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
王春美,《姚瑩的生平與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張舜華,《臺灣官制中「道」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的領導階層 (1684-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陳純瑩,《明鄭對臺灣的經營 (1661-168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莊雅仲,《文化、書寫與差異:三個有關異己論述的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Zhang, Shunhong, British Views on China: During the Time of the Embassies of Lord Macartney and Lord Amherst, 1790-1820.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0 Ph. D. thesis.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劉熾楷,《第一次改革後之英國國會與1830-1842年中英戰爭之關係》,私立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張銓津,《鴉片戰爭時期的「漢奸」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張志源,《殖民與去殖民文本的文化想像:重讀淡水埔頂之地景》,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貿易 (1622-1662)》,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林龍江,《清代臺美關係與臺灣民族精神之成長》,私立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淑慧,《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簡蕙盈,《明鄭時期臺灣之海外貿易及其轉運地位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施志汶,《清康雍乾三朝的治臺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王聲嵐,《清朝東南沿海商船活動之研究 (1644-184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郭侑欣,《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臺灣圖像及其衍異》,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正宜,《十八世紀英人域外紀行的中國意象——以貝爾、安森與馬戛爾尼使團為研究對象》,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宗仁,《東亞海域多元勢力競爭下雞籠、淡水地位的轉變 (1400-1700)》,,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該論文於2005年由聯經出版社出版,更名為《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 (1400-1700)》
吳蕙文,《晚明傳教士的中國意象——以社會生活的觀察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游博清,《小斯當東 (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1859) —— 19世紀的英國茶商、使者與中國通》,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