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麗珠
論文名稱: 元代縣級官員群體研究
指導教授: 蕭啟慶
口試委員: 洪金富
王明蓀
許守泯
陳昭揚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7
中文關鍵詞: 蒙元縣級官員儒吏族群正官佐貳官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蒙元一朝為異族入主,在統治漢地的規制上,北方承襲金、南方接續(南)宋,治理地方的架構並沒有本質性的改變,但是在名稱、層級、人事與運作上卻相對複雜。最基層的官府性質與角色亦未有根本性的變動,運作制度則有很大的不同,並且影響到元朝政治力如何扎根的問題。
    比較明顯的改變例如由縣升級的州(不領縣)數量大增,這是宋、明所看不到的現象,縣級州的問題背後與蒙元的質素有關;又州縣屬性分投下、非投下地區,無論是官員的派任、與上級的關係、遷轉慣例等都因而有特殊變化;達魯花赤監臨與圜座制度改變了縣級官府的權力運作;官員的任用管道多元,出身與養成背景的不同,影響到個人的政治行為、社會活動,也影響到被治理的地區。凡此數例,即可以發現元代縣級官府與官員的特別之處。而縣官扮演著落實中央意志到地方,以及傳遞社會訊息到中央的角色,這些外在環境與內在人事的變遷,必然使其具備特有的時代性,從而在接續宋、明之間,元代一向被忽視的歷史角色也可以得到應有的關注。
    透過研究小區域、大區域縣級官員的族群比例,可以呈現地方治理的文化背景;而觀察不同出身的各級州縣官員在遷轉上的常態,對於了解元代的制度延續、變化、特性與影響有重要的幫助;官員在常規縣政與個人想法上的實踐,具體成為他們的種種政治、社會活動,可以顯示出在制度中「人」的具體性,或者說人是怎麼面對制度、回應制度。
    如果要與前代比較,元代州縣官的升遷,「私」的力量明顯凌駕於上,官員的選拔來源很多,擅長經術失去前代的優勢。宋代的官員從初仕官開始,就有立足點的平等,往上升遷的前景雖然需要人脈、治績、運氣,但是希望無窮。而元代的官員有許多先天的不平等,例如族群就決定了仕宦上是否有地理限制以及是否被某些官職排除,根腳也決定了官運,三品以上的中央高官有許多更是怯薛的禁臠,從正史中罕見由州縣官升遷上來的高官顯貴就可以證明。
    或許可以這樣說,宋代幕職州縣官頂多是職位上的「卑微」,但他們無論如何是昨日備受尊榮的簪花進士,更可能是明日的達宦,制度上保障與尊重了他們的官體。元代的州縣官不僅位低職卑、權力分割,同僚更是魚龍雜處、升遷則大多渺茫,更常被上官視作奴僕驅使,犯了各種公、私罪過則杖、笞加身,毫無官員尊嚴可言,本質趨於「卑賤」,這些任官環境的變化所帶來的種種效應,對於深入蒙元王朝的地方治理實況,是很重要的窗口。


    目 錄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選題意義 …………………………………………………1 第二節 概念界定 …………………………………………………4 第三節 研究回顧 …………………………………………………9 第四節 史料介紹 ………………………………………………..15 第五節 章節安排 ………………………………………………..17 第二章 沿革與變遷 ……………………………………...20 第一節 數字上的縣級官府 ……………………………………..20 第二節 編制與職能 ……………………………………………..29 第三節 選拔、待遇與困境 ………………………......................34 第四節 小結………………………………………………………44 第三章 族群比例與遷轉 ………………………………...60 第一節 小區域的族群比例與遷轉:鎮江路 …………………..61 第二節 南北大區域的族群比例 ………………………………..70 第三節 遷轉的慣例 ……………………………………………...83 第四節 小結 ………………………………………………………96 第四章 牧民之道 ……………………………………......110 第一節 縣政 ………………………............................................114 第二節 興學教化 ………………………....................................129 第三節 儒吏地方官的治理之道 ……………………………….142 第四節 小結 …………………………………………………….155 第五章 變奏下的基調 ………………………………….166 第一節 居官必任吏…………………………………………….166 第二節 州縣有官非葉侯……………………………………….172 第三節 從捕盜官到牧民官…………………………………….186 第四節 小結……………………………………………………..199 第六章 結論………………………………………….......206 徵引書目…………………………………………………….213 圖一:南人、漢人區域圖......................................................................….6 圖二:鎮江路縣級長官族群比例圖示………………………………….63 圖三:鎮江路縣級正官族群比例圖…………………………………….66 圖四:鎮江路縣級佐貳官族群比例圖………………………………….67 圖五:任職北方的縣級長官族群比例圖……………………………….71 圖六:任職南方的縣級長官族群比例圖……………………………….73 圖七:任職北方的縣級佐貳官族群比例圖…………………………….80 圖八:任職南方的縣級佐貳官族群比例圖…………………………….82 圖九:餘姚市位置示意圖……………………………………………...172 圖十:浙江海塘圖………………………………………………………173 表一:各類州數與縣級州比例…………………………………………..21 表二:鎮江路錄事司、丹徒、丹陽、金壇縣各類戶口數量…………..23 表三:鎮江路錄事司、丹徒、丹陽、金壇縣官吏數量………………..23 表四:州官吏俸祿表……………………………………………………..38 表五:縣官吏俸祿表……………………………………………………..38 表六:鎮江路縣級長官族群比例………………………………………..62 表七:鎮江路縣級正官族群比例………………………………………..65 表八:鎮江路縣級佐貳官族群比例……………………………………..67 表九:任職北方的縣級長官族群比例…………………………………71 表十:任職南方的縣級長官族群比例………………............................73 表十一:任職北方的縣級正官族群比例………………………………76 表十二:任職南方的縣級正官族群比例………………………………78 表十三:任職北方的縣級佐貳官族群比例……………………………79 表十四:任職南方的縣級佐貳官族群比例……………………………81 附表一:縣級州………….……………………………………………...46 附表二:投下州縣表……………………………………………………48 附表三:鎮江路縣級長官名單…………………………………………98 附表四:鎮江路縣級正官……………………………………………..102 附表五:鎮江路縣級佐貳官…………………………………………..106 附表六:南、北州縣的廟學復興運動………………………………..157 附表七:王惲的仕宦經歷……………………………………………..163 附表八:徐泰亨治績…………………………………………………..165 附表九:縣尉…………………………………………………………..200 附表十:巡檢…………………………………………………………..203

    甲、正史、政書、地方志
    王 圻 《續文獻通考》(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萬曆卅一年刊本影印)
    王 軒等《山西通志》(中國省志彙編)
    王 崇等《嘉靖池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王 鏊 《正德姑蘇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
    王士點等《秘書監志》(高榮盛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王元恭 《至正四明續志》(中國方志叢書)
    王廷藩等《康熙彭澤縣志》(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
    王懋德修《萬曆金華府志》(中國方志叢書)
    王贈芳等《道光濟南府志》(新修方志叢刊)
    田 琯 《萬曆新昌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何 棠等《萬曆績溪縣志》(萬曆九年刊本)
    何東序等《嘉靖徽州府志》(嘉靖四一年刊本)
    何慶釗等《光緒宿州志》(中國方志叢書)
    余登瀛 《崇禎瑞州府志》(崇禎元年刊本)
    佚 名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國立故宮博物院景印元本)
    佚 名 《大德南海志》(宋元地方志叢書)
    佚 名 《通制條格》(黃時鑑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佚 名 《無錫縣志》(四庫全書)
    宋 濂 《元史》(新校本)
    李 嵩 《嘉靖歸德府志》(嘉靖間刊本)
    李 輅等《正統大名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李 賢 《大明一統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李 默等《嘉靖寧國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四庫全書)
    李光益等《民國天臺縣志稿》(中國地方志集成)
    李延龍 《萬曆南陽府志》(萬曆五年刊本)
    杜 槃等《弘治句容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杜鴻賓 《嘉靖太康縣志》(中國方志叢書)
    汪 集 《嘉靖進賢縣志》(中國方志叢書)
    沈 梅 《嘉靖銅陵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沈作賓等《嘉泰會稽志》(宋元方志叢刊)
    車鳴時 《萬曆政和縣志》(萬曆卅七年刊本)
    孟仲遴 《嘉靖清河縣志》(嘉靖卅年刊本)
    房玄齡等《晉書》(新校本)
    邵遠平 《元史類編》(掃葉山房)
    俞希魯 《至順鎮江志》(點校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姚鳴鸞等《嘉靖淳安縣志》(嘉靖三年刊後代修補本)
    柯劭忞 《新元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柳 瑛 《成化中都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
    紀 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全書)
    胡 謐等《成化河南總志》(國立中央圖書館典藏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
    范 淶等《萬曆南昌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唐 臣等《嘉靖眞定府志》(嘉靖廿八年刊本)
    唐守禮等《萬曆望江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
    唐伯元等《萬曆泰和志》(萬曆七年刊本)
    夏玉麟等《嘉靖建寧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孫 仁等《成化重修毗陵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
    徐 璉 《正德袁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徐 顥等《嘉靖臨江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
    徐元瑞 《吏學指南(外三種)》(楊訥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徐良傅等《嘉靖撫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
    徐松輯 《宋會要輯稿》(民國廿五年北平圖書館影印本)
    徐學謨 《萬曆湖廣總志》(四庫存目)
    袁 桷 《延祐四明志》(中國方志叢書)
    屠 寄 《蒙兀兒史記》(鼎文本)
    張 古 《嘉靖內黃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
    張 淏 《寶慶會稽續志》(宋元方志叢刊)
    張 鉉 《至正金陵新志》(中國方志叢書)
    張應麟等《民國成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
    張蘊道等《萬曆獲嘉縣志》(萬曆卅年刊本)
    曹一麟 《嘉靖吳江縣志》(嘉靖卅七年刊本)
    符觀汪 《弘治溧陽縣志》(弘治十一年刊本)
    許應鑅 《光緒撫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
    連 鑛 《嘉靖建平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陳 勉 《弘治桐城縣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陳 善等《萬曆杭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
    陳夢雷 《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6)
    傅淑訓 《萬曆平陽府志》(順治二年修補本)
    嵇曾筠 《乾隆浙江通志》(四庫全書)
    彭 澤等《弘治徽州府志》(弘治十三年刊本)
    曾嘉誥等《嘉靖尉氏縣志》(嘉靖廿七年刊本)
    貴中孚 《嘉慶丹徒志》(嘉慶十年刊本)
    黃之雋 《江南通志》(四庫全書)
    黃仲昭 《弘治八閩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楊 準修《嘉靖衢州府志》﹙嘉靖四十三年刊本﹚
    楊 譓 《至正崑山郡志》(中國方志叢書)
    董復亨 《萬曆章丘縣志》(萬曆廿四年刊本)
    鄒守愚等《嘉靖河南通志》(嘉靖卅七年刊本)
    雷 復 《嘉靖真定府志》(四庫存目)
    雷鶴鳴等《光緒新樂縣志》(中國方志叢書)
    熊夢祥 《析津志輯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劉 璵等《弘治建寧府志》(弘治六年刊本)
    劉孟琛 《南臺備要》(永樂大典)
    歐陽修等《新唐書》(新校本)
    潘 迪 《憲臺通紀》(永樂大典)
    潛說友 《咸淳臨安志》(宋元方志叢刊)
    蔡懋昭 《隆慶趙州志》(隆慶元年刊本)
    談 鑰 《嘉泰吳興志》(宋元方志叢刋)
    鄧 韍 《嘉靖常熟縣志》(史學叢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鄧南金等《隆慶登封縣志》(隆慶三年刊本)
    盧 熊 《蘇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
    蕭良榦等《萬曆紹興府志》(萬曆十四年刊本)
    儲家藻等《光緒上虞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
    謝 鐸 《弘治赤城新志》(弘治十年刊本)
    顧 清 《正德松江府志》(四庫存目)

    乙、總集、別集、筆記小說
    丁鶴年 《丁鶴年集》(百部叢書集成)
    仇 遠 《山村遺集》(嘉惠堂刊本)
    孔 齊 《至正直記》(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方 回 《桐江續集》(四庫全書)
    王 沂 《王徵士詩》(宛委別藏)
    王 沂 《伊濱集》(四庫全書)
    王 逢 《梧溪集》(適園叢書)
    王 惲 《秋澗先生大全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王 禕 《王忠文集》(叢書集成)
    王 與 《無冤錄》(續修四庫全書)
    王 禮 《麟原後集》(四庫全書)
    王梓材 《宋元學案補遺》(叢書集成續編)
    任士林 《松鄉集》(四庫全書)
    全祖望 《宋元學案》(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
    全祖望 《鮚埼亭集外編》(四部叢刊)
    危 素 《危太樸文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危 素 《危太樸文續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危 素 《說學齋稿》(四庫全書)
    同 恕 《榘庵集》(四庫全書)
    同 恕 《榘菴集》(四庫全書)
    成廷珪 《居竹軒詩集》(四庫全書)
    朱 右 《白雲稿》(續修四庫全書)
    朱 善 《朱一齋先生文集》(四庫存目)
    朱元璋 《明太祖御製文集》(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明初內府刊本)
    朱存理 《珊瑚木難》(適園叢書)
    朱晞顏 《瓢泉吟稿》(四庫全書)
    朱緒曾 《開有益齋讀書志》(清光绪六年金陵翁氏茹古閣刻本)
    朱德潤 《存復齋續集》(四部叢刊)
    朱彝尊 《曝書亭集.附1種》(台北:世界書局,1989)
    何喬新 《椒邱文集》(四庫全書)
    余 闕 《青陽先生文集》(四部叢刊)
    吳 澄 《吳文正公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吳 澄 《吳文正集》(四庫全書)
    吳師道 《吳正傳文集》(元代珍本文集彙刊)
    吳師道 《吳禮部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宋 濂 《宋濂全集》(羅月霞編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宋 褧 《燕石集》(北京圖書館善本叢書)
    李 祁 《雲陽李先生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李士瞻 《經濟文集》(湖北先正遺書本)
    李元弼 《作邑自箴》(四部叢刊)
    李孝光 《五峰集》(永嘉詩人祠堂叢刻本)
    李繼本 《一山文集》(叢書集成續編)
    汪克寬 《環谷集》(四庫全書)
    沈節甫編《記錄彙編》(明萬曆丁巳江西巡按陳于廷刊本)
    貝 瓊 《清江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
    周霆震 《石初集》(叢書集成續編)
    林景熙 《霽山先生文集》(知不足齋叢書)
    邵亨貞 《野處集》(四庫全書)
    金 涓 《青村遺稿》(叢書集成新編)
    姚 燧 《牧庵集》(四部叢刊)
    姚桐壽 《樂郊私語》(中國野史集成)
    柳 貫 《柳待制文集》(四部叢刊)
    胡 助 《純白齋類稿》(據金華叢書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
    胡 翰 《胡仲子集》(金華叢書)
    胡太初 《晝簾緒論》(學津討原本)
    胡行簡 《樗隱集》(四庫全書)
    胡祇遹 《紫山大全集》(三怡堂叢書)
    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光緒廿七年刻本)
    郎 瑛 《七修類稿》(筆記小說大觀)
    凌迪知編《萬姓統譜》(四庫全書)
    唐 順編《稗編》(四庫全書)
    孫存吾 《皇元風雅後集》(四部叢刊)
    徐一夔 《始豐稿》(武林往哲遺著本)
    徐明善 《芳谷集》(魏洪丘點校,段曉華審訂,南昌 :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6)
    袁 桷 《清容居士集》(四部叢刊)
    貢師泰 《玩齋集》(四庫全書)
    迺 賢 《金臺集》(海王邨古籍叢刊元人十種詩)
    馬祖常 《石田先生文集》(點校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偶 桓編《乾坤清氣》(四庫全書)
    張 昱 《可閒老人集》(四庫全書)
    張 翥 《蛻菴集》(四庫全書)
    張 翼 《農田餘話》(寶顏堂秘笈本)
    張以寧 《翠屏集》(四庫全書)
    張養浩 《張養浩集》(李鳴、馬振奎點校,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張養浩 《歸田類稿》(四庫全書)
    曹 本 《續復古編》(續修四庫全書)
    許 謙 《許白雲集》(四部叢刊)
    許有壬 《圭塘小稿》(四庫全書)
    許有壬 《至正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陳 衍 《元詩紀事》(歷代詩史長編,台北:鼎文書局,1971)
    陳 旅 《安雅堂集》(元代珍本文集匯刊)
    陳 高 《不繫舟漁集》(敬鄉樓叢書本)
    陳 基 《夷白齋稿》(四部叢刊)
    陶 安 《陶學士先生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中華書局點校本)
    陶宗儀 《書史會要》(四庫全書)
    陸文圭 《牆東類稿》(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傅若金 《傅與礪文集》(嘉業堂叢書)
    傅若金 《傅與礪詩集》(嘉業堂刊本)
    揭傒斯 《揭傒斯全集》(李夢生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程敏政 《篁墩文集》(四庫全書)
    程鉅夫 《雪樓集》(叢書集成續編)
    程端學 《積齋集》(叢書集成續編)
    程端禮 《畏齋集》(叢書集成續編)
    馮從吾 《元儒考略》(四庫全書)
    黃 溍 《金華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
    黃 溍 《黃文獻集》﹙叢書集成初編﹚
    楊 瑀 《山居新語》(知不足齋叢書)
    楊 翮 《佩玉齋類藁》(四庫全書)
    楊士奇 《東里文集續編》(天順五年廬陵楊導編刊本)
    楊維楨 《東維子集》(四部叢刊)
    楊維楨 《楊鐵崖先生文集》(萬曆間刊本)
    萬斯同 《庚申君遺事》(中國野史集成)
    葉 翼輯《餘姚海隄集》(四庫存目)
    葉子奇 《草木子》(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董壽民 《懶翁詩集》(續修四庫全書)
    虞 集 《道園學古錄》(四部叢刊)
    虞 集 《道園類稿》(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趙 汸 《東山存稿》(四庫全書)
    趙 翼 《廿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1986)
    劉 因 《靜修先生文集》(四部叢刊)
    劉 佶 《北巡私記》(續修四庫全書)
    劉 祁 《歸潛志》(崔文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劉 基 《誠意伯文集》(四部叢刊)
    劉 詵 《桂隱先生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劉仁本 《羽庭集》(中央圖書館藏清抄本)
    劉岳申 《申齋劉先生文集》(元代珍本文集彙刊)
    劉敏中 《中庵集》(四庫全書)
    歐陽玄 《圭齋文集》(四部叢刊)
    蔣 易輯《皇元風雅》(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鄧文原 《巴西鄧先生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鄭 玉 《師山先生文集》(明刻遞修本)
    鄭元祐 《遂昌山人雜錄》(中國野史集成)
    鄭元祐 《僑吳集》(元代珍本文集彙刊)
    魯 貞 《桐山老農集》(四庫全書)
    賴 良 《大雅集》(四庫全書)
    錢惟善 《江月松風集》(叢書集成續編)
    錢謙益 《國初群雄事略》(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三編九
    戴 良 《九靈山房集》(四部叢刊)
    戴表元 《剡源戴先生文集》(四部叢刊)
    謝 肅 《密菴先生詩文稿》(天啟武年重刊本)
    薩都剌 《永和本薩天錫逸詩》(島田翰校,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薩都剌 《雁門集》(續修四庫全書)
    蘇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蘇天爵 《國朝文類》(四部叢刊)
    蘇天爵 《滋溪文稿》(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蘇伯衡 《蘇平仲文集》(四部叢刊)
    釋大訢 《蒲室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至元刻本影印本)
    釋來復輯《澹游集》(續修四庫全書)
    顧 瑛編《草堂雅集》(玉海堂影刊元本)
    顧 瑛輯《玉山璞稿》(叢書集成初編)
    顧嗣立編《元詩選》(秀野草堂本,台北:世界書局,1982)
    顧嗣立編《元詩選初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顧嗣立編《元詩選癸集》(吳申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
    權 衡 《庚申外史箋証》(任崇岳箋証,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丙、石刻集、史料彙編
    佚 名 《江蘇金石志》(新文豐石刻史料新編)
    方齡貴點校《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2004)
    洪金富編校《元代臺憲文書匯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馬 蓉等輯《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得芝等編《元代奏議集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陳棨仁撰 《閩中金石略》(石刻史料新編)
    馮雲鵷撰 《濟南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編)
    黃時鑑點校《元代法律資料輯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楊士奇編纂《歷代名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楊 訥等編《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趙紹祖撰 《安徽金石略》(新文豐石刻史料新編)
    駱承烈編 《石頭上的儒家文獻-曲阜碑文錄》上下(濟南:齊魯書社,2001)

    丁、近人中日文研究
    【一】專著
    么書儀《元代文人心態》(北京:新華書店,1993)
    丹羽友三郎《中国元代の監察官制》(東京:高文堂出版社,1994)
    王敬松(許 凡)《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1987)。
    王鐘杰《唐宋縣尉研究》(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方 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王承禮主編《遼金契丹女真史譯文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學生書局,1992)。
    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申萬里《元代教育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八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何朝暉《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李 幹《元代社會經濟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李治安《元代的分封制度》(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
    ---------《元代的行省制度》(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元代行省制度》上下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
    周良霄《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牧野修二《元代勾當官の體系研究》(東京:大明堂,1979)。
    邱樹森《賀蘭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柳田節子《宋元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95)
    洪金富《元代監察制度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72)。
    胡 務《元代廟學-無法割捨的儒學教育鍊》(重慶:巴蜀書社,2005)
    胡興東《元代民事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韋 伯《支配社會學I》(康樂、簡惠美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
    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舉出版社,2005)
    桂栖鵬《元代進士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
    高樹林《元代賦役制度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
    張金銑《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
    張玉娟《明清時期鄉賢祠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
    梁方仲編著《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初版)
    陳 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台北:世界書局,1989)。
    陳高華《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
    程方平《遼金元教育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傅海波(Herbert Frank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編《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斯波義信著,方健、何忠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植松正《元代江南政治社會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7)。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楊培桂《元代地方政府》(台北:浩瀚出版社,1975)。
    楊樹藩《元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8)。
    葉 煒《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2)。
    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文化學院,1980)。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出版社,1994)。
    ---------《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出版社,1999)
    ---------《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
    ---------《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閻曉君《出土文獻與古代司法檢驗史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錢 穆《中國文化史導論》(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錢大昕《嘉定錢大昕全集》(陳文和主編,點校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韓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瞿同祖著、范忠信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第七冊。
    蘇 力《元代地方精英與地方社會-以江南地區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9)。

    【二】期刊論文
    丁國範〈元末社會諸矛盾的分析〉,《元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頁583-600。
    丁崑健〈元代行省制度之形成及其職權〉(台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
    --------〈元代的科舉制度〉,《華學月刊》第124期(1982),頁46-57﹔第125期,頁28-51。
    大島立子〈元朝の湖廣行省支配—溪洞民對策の中心—〉,《東洋學報》第66卷第1,2,3,4號(1985),頁133-156。
    --------〈元朝官僚俸祿考〉,《祝賀楊志玖教授八十壽辰中國史論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山口智哉〈宋代先賢祠考〉,收入《東洋史論叢》第15輯(2006),頁89-11。
    王 頲〈蒙人兼善:伯牙吾氏泰不華事蹟補考〉,收入王氏《西域南海史地論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頁423-444。
    王崇武〈論元末農民起義的社會背景〉,《歷史研究》第1期(1954),頁53-71。
    王靖華〈元代興亡原因的探討〉(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王鐘杰〈宋代的縣尉〉(保定: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06)。
    仝晰綱〈元代的村社制度〉,《山東師大學報》第6期(1996),頁35-39。
    申萬里〈元代學官選注巡檢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第5期(2005),頁73-79。
    亦鄰真〈元代硬譯公牘文體〉,《元史論叢》第1輯(1982),頁164-178。
    羽田亨〈元朝の漢文明に對する態度〉,《羽田博士史學論文集》(京都:同朋舍,1975),頁671-696。
    伊藤正彥〈元末一地方政治改革案—明初地方政治改革の先驅〉,《東洋史研究》第56卷第1號(1997),頁97-126。
    吳 唅〈元帝國之崩潰與明之建立〉,《清華學報》第11卷(1936),頁359-423。
    吳文濤〈論元代地方監察制度的特點〉,《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93),頁102-108。
    吳雅婷,〈回顧1980年以來宋代的基層社會研究-中文論著的討論〉,《中國史學》第12卷(2002),頁65-93。
    李治安〈元代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述略〉,《中國古代史》第5期(1994),頁45-57。
    --------〈關於元中後期的奉使宣撫〉,《祝賀楊志玖教授八十壽辰中國史論集》(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頁370-392。
    --------〈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歷史研究》第5期(1997),頁82-99。
    --------〈論元代的官吏貪贓〉,《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5),頁
    32-41
    李弘祺〈什麼是中國近世的地方-兼談宋元之際地方觀念的興起〉,台灣大學東
    亞文明中心「中國近世的地方文化與教育」會議。
    李明德〈元代司法制度概述〉,《法學研究》第1期(1995),頁91-96
    村上正二〈元朝に於ける投下の意義〉,《蒙古學報》第1號(1940)
    --------〈モンゴル朝治下の封邑制の起源〉,《東洋學報》44卷第3號(1961)
    周 莎〈收繼婚的法理探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9)
    林煌達〈宋代堂後官初探〉,《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頁225-252。
    --------〈唐宋州縣衙吏員之探討〉,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廿世紀的中
    國》○3(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8),頁143-148。
    岡本敬二著、葉潛昭譯〈吏學指南的研究〉,《大陸雜誌》第39卷第5期(1964),
    頁148-170。
    岩村忍〈五戶絲與元朝的地方制度〉,《東方學報》32冊(1962)。
    青木敦 〈評《中國元代の監察官制》〉,《法制史研究》第47號(1996),頁238-241
    姚從吾,〈舊元史中達魯花赤初期的本義為「宣差」說〉,《台大文史哲學報》第
    12期(1963年11月),頁1-20。
    --------〈忽必烈平宋之後的南人問題〉,《姚從吾先生全集》(台北:正中書局,1972)第7卷,頁1-86。
    姚大力〈元代科舉制度的行廢及其社會背景〉,收入《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6輯(1982),頁25-69。
    牧野修二〈論元代廟學書院的規模〉,《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88)
    苗書梅,〈宋代巡檢初探〉,收入《中國史研究》第3期(1989),頁41-54。
    黃寬重,〈從中央與地方關係看宋代基層社會的轉變〉,收入《歷史研究》第4期(2005),頁100-117。
    洪金富〈從投下分封制度看元朝政權的性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期(1987),頁483-907。
    洪麗珠〈元代鎮江路官員族群分析-江南統治文化的一個樣本〉,《元史論叢》
    第10輯(2005),頁251-277。
    胡 務〈元代廟學的興建和繁榮〉,《元史論叢》第六輯(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頁119-121。
    苗書梅〈宋代縣級公吏制度初論〉,《文史哲》第1期(2003)。
    宮崎市定〈宋元時代的法制和審判機構〉,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
    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8卷,頁252-312。
    祖 慧〈宋代胥吏的選任與遷轉〉,《杭州大學學報》第27卷第2期(1997),頁
    72-73。
    馬若孟(R. H. Myers)、墨子刻(Thomas Metzger)〈漢學的陰影〉,《食貨》,10:10.11(1981),頁29-41。
    馬玉臣〈從縣的密度與官民對比看宋代冗官〉,《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5),頁13-19。
    舩田善之〈色目人與元代制度、社會-重新探討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劃分的
    位置〉,收入《蒙古學信息》第2期(2003),頁7-16。
    桂栖鵬〈元代進士仕宦研究〉,《元史論叢》第6輯(1997),頁68-94。
    張玉興〈從統計數據看唐代縣尉的來源與遷轉途徑-兼論縣尉的兼任與差出及對縣政的影響〉,《甘肅社會科學》第2期(2007),頁120-123。
    張興唐〈元代政治得失的研究〉,《人文學報》第1期(1970),頁107-152。
    張旭光〈薩都剌生平仕履考辨〉,《中華文史論叢》第2期(1979),頁331-352。
    張道遠〈郫縣發現元代崇寧縣尉司印〉,《四川文物》第4期(1998),頁63-64。張金銑〈元代地方圓署體制考略〉,《江海學刊》第4期(1999),頁118-122。
    許守泯〈從仕宧看元代江南士人的社會網絡:以黃溍為例〉,蕭啟慶、許守泯編
    ,《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1)上冊,頁655-679。
    許懷林〈論元朝江西地區〉,《元史論叢》第7輯(1999),頁111-122。
    陳得芝〈從“遺民詩”看元初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6輯(1982)。
    陳衍德,〈元代農村基層組織與賦役制度〉,《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期(1995),頁10-15。
    曾我部靜雄,〈宋代の巡檢、縣尉と招安政策〉,《宋代政經史の研究》(東京:吉
    川弘文館,1974),第248頁
    植松正〈元代江南投下考—『元典章』文書にみる投下と有司の相剋—〉,《東洋
    史研究》第54卷第2號(1995),頁140-164。
    堤一昭〈元朝江南行臺ソ成立〉,《東洋史研究》第54卷第4號(1996),頁71-102。
    楊 訥〈元代農村社制研究〉,《元史論集》(南京:人民出版社,1984),頁226-254。
    楊 鐮〈元代文學的終結:最後的大都文壇〉,收入《文學遺產》第6期(2004),
    頁96-103。
    趙心愚〈試論元代方志在中國方志史上的地位〉,《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2期(2003),頁97-100。
    齊覺生〈元代縣的達魯花赤與縣尹〉,《政治大學學報》第23期(1971年)。
    黃會奇〈唐明清時期律法中的女色賄賂罪〉,《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四期(2003)
    黃寬重,〈唐宋基層武力與基層社會的轉變-以弓手為中心的觀察〉,《歷史研究》
    第1期(2004),頁1-19。
    黃寬重〈從中央與地方關係看宋代基層社會的轉變〉,《歷史研究》第4期(2005)。
    愛宕松男〈元朝の對漢人政策〉,《東洋史學論集》(東京:三一書房,1989),頁
    31-132。
    -------------〈元代的錄事司〉,《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
    1993),頁616-617。
    趙經緯〈元代的天災狀況及其影響〉,《河北師院學報》第3期(1994),頁55-58。
    劉子健著、劉靜貞譯〈宋人對胥吏管理的看法〉,《食貨月刊》復刊第14卷第2
    期(1984),頁126-139。
    劉元珠〈蒙元儒吏關係:延祐之開科與抑吏〉,收入《慶祝王鐘翰先生八十壽辰
    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頁432-440。
    劉如臻〈元代江浙行省研究〉,《元史論叢》第6輯(1997),頁95-117。
    劉琴麗〈五代巡檢研究〉,《史學月刊》第6期(2003),頁34-41。
    樓占梅〈《伊濱集》中的王徵士詩〉,《史學匯刊》第12期(1980),頁57-76。
    鄭丞良〈南宋明州先賢祠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8)。
    蕭功秦〈元代理學散論—對蒙古貴族統治時代理學的社會政治作用的考察〉,包遵信等編《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13輯,頁21-35。
    蕭啟慶〈元色目文人金哈剌及其《南遊寓興詩集》〉,《漢學研究》13卷2期(1995),
    頁1-14
    -------- 〈元至順元年進士輯錄〉,《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頁1-30。
    --------〈元代科舉與精英流動—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漢學研究》第5期(1987),頁129-160。
    --------〈元朝的區域軍事分權與政軍合一—以行院與行省為中心〉,《中國史專題第五屆「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討論會》,2000,頁745-771。
    瞿大風〈元代山西路府州縣的設治選官〉,《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5卷第1期(2006),頁57。
    魏 峰〈從先賢祠到鄉賢祠-從先賢祭祀看宋明地方認同〉,收入《浙江社會科
    學》第9期(2008),頁92-127
    礪波護〈唐代的縣尉〉,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第四卷,頁581-582。
    櫻井智美〈近年來日本的元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年3期(2004)。

    戊、外文漢學研究
    Bettine, Birge.“Law of Liao, Jin, Yuan, and Its Impact on the Chinese Legal Tradition”,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形成與轉變」研討會(2006)。
    Bossler, Beverly J., Powerful Relation:Kinship, Status, and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Chan, Hok-lam, and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eds. , Yuan Thought: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Ch'en, H.C. Paul , Chinese Legal Tradition under the Mongols : the Code of 1291 as Reconstructed,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Chen, Wenyi “Networks, Communities, and Identities: On the Discursive Practices of Yuan Literati”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2007)。
    -------- “Writing as a Reference –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Preface (xu序)” in the Yuan Dynasty,” 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07年9月17日。
    Dardess, John W. , Conquerors and Confucians; Aspects of Political Change in Late Yuan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3)。
    -------- Confucianism and Autocracy:Professional Elites in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 “Confucianism, Local, and Centralization in Late Yuan Chekiang 1342-1359” in Yuan Thought:Chinese Thought and Religion under the Mongols t, ed. by Hok-lam Chan and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327-374。’
    De Bary, W. Theodore and Chaffee, John, eds. , Neo 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Stage, edited by e and(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Ellen Neskar, “The Cult of Worthies:A Study of Shrines Honoring Local Confucian Worthies in the Sung Dynasty(960-1279)” (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1993).
    Endicott-West, Elizabeth.“Imperial Governance in Yuan Time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6(1986), pp. 523-549。
    -------- Mongolian Rule in China:Loc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Yuan Dynasty(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Farquhar, David 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the Yuan Imperial Government”in China under Mongol Rule, ed. by John D. langloi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under Mongolian Rule:A Reference Guide(Stuttgart:Franz Steiner Verlag, 1990)。
    Franke, Herbert.,“Chinese Historiography under Mongol Rule:The Role of History in Acculturation,”Mongolian Studies, 1(1974), pp. 15-26。
    Hsiao, Ch`i-ch`ing,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Hartwell, Robert ,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2(December 1982)
    , pp.365-442。
    Hymes, Robert P.,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 “Marriage, Descent Group, and the Localist Strategy in Sung and Yuan Fu-
    Chou ,” in 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000-1940, ed. by Ebrey, Patricia B. and Watson, James L.(Berkeley: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95-136。
    Jay, Jennifer W., A Change in Dynasties:Loyalism in Thirteenth-Century China(Bellingham:W.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Liu, James T. C., China Turning Inward: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Little, Daniel and Escherick, J., “Testing the Testers:A Reply to Barbara Sands and R. H. Myers’ Critique of G. William Skinner’s Regional Approach to China,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8:1(1989), PP.90-99。
    Mote, Frederick W., “Confucian Eremitism in the Yuan Period,”in The Confucian Persuasion, ed. by Arthur F. Wright(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pp.202-240。
    Sands, Barbara and Myers, R.H., “The Spatial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y:A Tes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5:49(1986), PP.721-743。
    Schurmann, Herbert F. ,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Yuan Dynast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Problems of Political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Yuan Dynasty”In vol. 5 of
    Trudy XXV Mezhdunarodnogo Kongressa Vostokovedov(Moscow:Izdatel’
    stvo Vostochnov Literatury, 1963), pp.26-30。
    Skinner, G. William,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in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ited by G. William Skinne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211-24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