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閔宸毅
論文名稱: 遊戲式部首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
The Effects of Game-based Chinese Radical Teaching on Word Recognition of Three Students with Word Recognition Difficulties in The Forth Grades
指導教授: 孟瑛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2
中文關鍵詞: 遊戲部首識字識字障礙
外文關鍵詞: game, chinese radical teaching, word recognition difficultie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遊戲式部首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撤回實驗設計(A-B-A)。研究對象為三位國小四年級識字障礙學生,接受為期三週,每週三節,每節課40分鐘的遊戲式部首識字教學。研究者以「自編識字能力測驗」分析受試者識字學習成效,並將所得資料以目視分析及C統計進行分析。又以「國民小學四至六年級識字診斷測驗」分析受試者於教學前後,對識字學習成效的影響。而在質化資料方面,研究者對於受試者半結構式問題之回答,進行分析與整理,以瞭解受試者對於遊戲遊戲式部首識字教學法的接受度及反應。研究結果如下:
    一、遊戲式部首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障礙學生在識字學習之「整體成績」、「國字圈選」、「看字讀音」、「看字造詞」有立即成效。
    二、國小識字障礙學生在遊戲式部首識字教學法實施介入後,「國字圈選」與「看字讀音」具有維持成效。
    三、國小識字障礙學生在遊戲式部首識字教學法實施介入後,「整體成績」與「看字造詞」具有部分維持成效。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及發現,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及教學者教學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effects of game-based chinese radical teaching on word recognition of three students with word recognition difficulties in the forth grades.
    The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design of the withdrawal design method (A-B-A) was appli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three students with word recognition difficulties in the forth grades taught in the resource room for three weeks , three times a week, 40minutes each time.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researcher used the ‘‘literacy test designed by research’’as the reasearch tool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literacy quantity. The data-processing procedures adopted the visual analysis and the C statistic.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answers of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get to know the students’ response after the research.The major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allows:
    1. The effects of game-based chinese radical teaching had significantly immediate effects o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word recognition for the three subjects.
    2. The teaching method to the “reading by word cards” of word recognition of three participants showed reserved effects.
    3. The teaching method to the “choosing answers by listening words” of word recognition of three participants showed reserved effects.
    4. Only some maintenance effects were shown on the ‘‘make a word with the character’’subtest and the all three students’ overall performances test.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the experiment and results in the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eaching and further researches were generated.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識字障礙學生的定義、因素 9 第二節 遊戲理論與教學 13 第三節 識字教學策略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9 第四節 識字教學教材 53 第五節 研究程序 5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整體識字學習成效的結果分析 65 第二節 國字圈選測驗識字學習成效的資料分析 79 第三節 看字讀音測驗識字學習成效的資料分析 93 第四節 看字造詞測驗識字學習成效的資料分析 107 第五節 國民小學四至六年級識字診斷測驗之結果分析 121 第六節 社會效度 124 第七節 綜合討論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4 第一節 結論 13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38 中文部分 138 英文部分 147 附錄 150 附錄一 實驗字 150 附錄二 上課滿意度檢核表 152 附錄三 家長同意書 154 附錄四 自編識字能力測驗1 155 附錄五 國字圈選測驗題庫 171 附錄六 看字讀音測驗題庫 172 附錄七 看字造詞測驗題庫 178 附錄八 處理期識字測驗1 180 附錄九 遊戲式部首識字教學設計第一堂課 196 附錄十 處理期教學學習單 222

    中文部分
    王志成(1996)。談小學生常用的部首。新竹師院國教世紀,186,14-19。
    王志成(2001)。小學生部首教學初探。新竹師院語文學報,8,73-92。
    王志成、葉紘宙(2001)。趣味的部首(上冊)(下冊)。臺北:文史哲。
    王怡閔(2015)。一般識字教學法與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中識字困難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王明慧(1996)。國一數學科活潑化教學模式對提昇學習動機與班級學習氣氛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基倫(1996)。「集中識字教學」在國語文上的應用。臺北師院學報,9,111-128。
    王淑貞(2000)。不同學習特質學習障礙學童接受字族文教學之歷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王富雄(1994)。國小遊戲化教學的探討。國教月刊,40(7),18-21。
    王曉朝(2007)。柏拉圖《法篇》。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
    王燕(2010)。高中語文遊戲性閱讀教學初探。教育與教學研究,12,118-119。
    王瓊珠(2005)。閱讀障礙學生識字教學研究回顧與問題探究。載於洪儷瑜、王瓊珠、陳長益合編,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139-178。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瓊珠(2010)。識字教學。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臺北:心理。
    王瓊珠、洪儷瑜、陳秀芬(2007)。低識字能力學生識字量發展之研究-馬太效應可能表現。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1-16。
    江惜美(1996)。小學語文教學的遊戲化。國語文教育通訊,13,32-41。
    何垂招(2013)。遊戲教學法對識字成效及國語學習興趣的影響—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
    吳建德(2007)。字族文識字策略輔以字族文圖片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花蓮縣。
    吳美慧(2012)。探討遊戲文法教學對小六學童學習英語過去式文法之成效(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英語教育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
    吳惠美(2010)。部首識字教學對弱勢學童閱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臺東市。
    吳慧瑜(2013)。以互動式電子白板結合部件識字教學法對提升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屏東市。
    吳憲政(2009)。以文帶字的部首識字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呂佳欣(2011)。部首融入多媒體識字學習系統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臺東市。
    呂美娟(199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臺北。
    李宜芳(2014)。國小二年級國語文低成就學童圖像識字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論文,新北市。
    李俊仁、柯華葳(2007)。中文閱讀弱讀者的認知功能缺陷:視覺處理或是聲韻覺識?。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4),1-18。
    杜彥誼(2010)。遊戲融入英語字彙教學對低成就國三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
    周豐宜(2013)。多媒體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臺中市。
    孟瑛如(2013a)。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二版)。臺北:五南。
    孟瑛如(2013b)。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三版)。臺北:五南。
    孟瑛如、張淑蘋、周文聿(2014)。識字High客:基礎版。臺北:心理。
    孟瑛如、張淑蘋、范姜雅菁、陳虹君、周文聿(2015)。國民小學4-6年級識字診斷測驗。臺北:心理。
    林佩佩(2014)。海洋環境教育創意教學設計與成效評估(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臺中市。
    林宜蓁(2007)。基本字帶字之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識字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彰化市。
    林玥妤(2012)。兒歌結合基本字帶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東市。
    林玫君(2005)。基本字帶字結合不同寫字策略對國小中年級識字障礙學生國字讀寫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
    林紀慧(2013)。字族文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識字能力與閱讀流暢度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新竹市。
    林堤塘(2006)。綜合基本字帶字與部件識字教學法對閱讀困難學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林寶貴(2008)。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心理。
    邱明秀(2004)。中文部首分色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童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侯惠雯(2005)。字頻高低、部件位置與聲韻一致性對識字困難兒童在「基本字帶字」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
    宣崇慧(2006)。聲韻覺識能力及口語詞彙知識與國小一至二年級學童字詞、閱讀發展之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73-92。
    施瓊虹(2014)。多元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二年級識字困難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花蓮市。
    柯華葳、李俊仁(1997)。國小低年級學童語音覺識與識字能力的發展-一個縱貫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7,49-66。
    胡永崇(2001)。不同識字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179-218。
    胡永崇(2003)。國小四年級閱讀困難學生識字相關因素及不同識字教學策略之教學成效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9,177-216。
    胡永崇(2012)。從學習原理檢討幾個學習障礙學生之識字補教教學法的成效。南屏特殊教育,3,23-32。
    胡志偉、顏乃欣(1995)。辨識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頁29-79)。臺北,心理。
    苗力田(1989)。古希臘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徐里芳(2009)。字族文識字教學法結合字理識字教學法對識字困難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臺中市。
    徐筱宇(2006)。臺北市國小英語教師遊戲融入英語教學之現況研究(未出版的碩
    徐慧玲(2006)。銅鑼國小一年丁班常用部首識字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新竹市。
    秦麗花、許家吉(2000)。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一般學生和學障學生識字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91-206。
    翁新惠(2008)。字族文電腦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郝恩美(1999):現代漢字的教學方法。載於呂必松主編,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 ,294-30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敏翠(2015)。桌上遊戲融入圖解識字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于忻(2008)。華語文遊戲設計與實施。中原華語文學報,2008(2),113-133。
    張雅俐(2014)。部件教學法結合倉頡輸入法在識字教學的運用(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新竹市。
    張雅華(2014)。診斷式遊戲教學策略輔助國小四年級學童中文別字辨正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論文,臺中市。
    張馨文(2014)。字族文結合圖像識字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新竹市。
    教育部(2002)。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第二版)。臺北:教育部。
    曹文馨(2014)。部件分解識字教學法及其結合部件手語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臺南市。
    莊淳如(2009)。字族文識字教學法對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屏東市。
    許佩雯(2013)。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許家綺(2008)。基本字帶字教學法與一般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識字困難兒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
    連君瑋(2013)。比較基本字帶字結合部首圖象化和部首表義識字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之教學成效(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
    郭佩真(2011)。字族文識字教材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臺北。
    郭珏伶(2014)。結合圖解和部首識字教材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之成效(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郭靜晃(1994)。學生遊戲-遊戲的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
    陳正治(2000)。有趣的中國文字。臺北:國語日報。
    陳佑鈴(2015)。綜合高效識字教學法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臺東市。
    陳秀芬、洪儷瑜、陳慶順(2008)。國小一至三年級讀寫字困難學童基本字讀寫能力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2),31-60。
    陳佳吟(2010)。字族文識字策略之電腦融入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教學(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新竹市。
    陳姵妍(2014)。遊戲教學對發展遲緩兒溝通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嘉義縣。
    陳榮華、陳心怡(2007)。魏氏學生智力量表(第四版)(中文版):技術和解釋手冊。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慶福、李雅真(2004)。遊戲治療入門。臺北:雙葉書廊。
    陳麗卉(2012)。遊戲式語文教學提升國中學生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嘉義縣。
    曾世杰(2009)。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臺北:心理。
    曾玉貞(2013)。遊戲融入英語字彙教學對不同學業程度原住民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花蓮縣。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539-582)。臺北:遠流。
    曾淑珍(2009)。遊戲策略應用於創造思考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黃沛榮(2006)。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學。
    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臺北:心理。
    黃玲怡(2013)。部件教學結合多感官寫字策略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寫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新竹市。
    黃秋霞(2010)。淺談轉介前識字教學介入對國小一年級識字困難學童的教學反思。南屏特殊教育,2010(1),71~78。
    黃銘君(2014)。圖象化基本字帶字教材對增進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識字之成效(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塗秋薇(2005)。部首帶字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之成效(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楊秀文、蘇宜芬(2012)。中文讀寫能力低落學生唸名速度、聲韻處理及處理速度困難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6(2),23-44。
    楊坤堂(2004)。書寫語文學習障礙。臺北:心理。
    楊憲明(2001)。中文閱讀障礙視知覺缺陷之研究-文字辨識與視覺離心作用。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89-213。
    萬雲英(1991)。學生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403-448),臺北:遠流。
    葉秀玲(2015)。部件識字教學法應用於幼兒識字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論文,彰化縣。
    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新北市:合記。(原著出版年:2013)
    劉欣惠(2009)。字族文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生字學習成效之探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臺中市。
    劉芸汝(2014)。讀報遊戲教學影響國小一年級學童識字能力與讀報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臺中市。
    劉玲伶(2009)。國小低年級常用部首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真秀(2009)。遊戲型態教學應用於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之研究-以磁鐵及聲音單元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臺北。
    潘慧君(2010)。部首識字補救教學對台東縣二年級四位弱勢學童識字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縣。
    蔡淑芩(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臺北:五南。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臺北,桂冠。
    鄭素珍(2011)。國小二年級常用部首識字教學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臺東縣。
    盧文啟(2003)。部首識字教學法對資優幼兒識字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蕭淑娥(2010)。字族文識字教學運用於國小二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新竹市。
    賴雅嵐(2014)。利用部件識字教學法提升偏鄉國小二年級原住民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臺東市。
    賴慶雄(1989)。認識字詞語。臺北:國語日報。
    戴汝潛、郝嘉杰(1999)。中國內地兒童識字教育。載於戴汝潛(主編),漢字教與學(111-235頁)。濟南市:山東教育。
    謝佩芳(2013)。漢字部件教學於國小二年級學童識字之成效(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論文,屏東市。
    謝俊明、曾世杰(2004)。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唸名速度上的比較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193-216。
    蘇育任(1993)。課程與教學──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3(2),4-6。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臺北:五南。

    英文部分
    Catts, H. W. (199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language impairments and read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36, 948-958.
    Cohen, R. L., & Netley, C. (1981). Short-term memory deficits in reading disabled children in the absence of opportunity for rehearsal strategies. Intelligence, 5, 69-76.
    Davis, R. D., & Braun, E. M. (2010). The gift of dyslexia. New York: The erkley Publishing Group.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Erikson, E. 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 Y.: Norton.
    Froebel, F. (1887). The education of man (Translated by Hailmann, W.N.), New York: D. Appleton Century.
    Klauer, K. C. (1998). Affective priming.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Psychology, 8, 63-107.
    Lerner, J. W., & Johns, B. (2009).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new directions (11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erner, J. W.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9th Ed.). Boston: HoughtonMifflin.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Translated by C. Gattengo and F. M, Hodgson). N.Y.: Norton.
    Rayner, K., & Pollatsek, A. (1989).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ief, S. F., & Stern, J. (2010). The dyslexia checklist: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haywitz, B. A., Shaywitz, S. E., Pugh, K. R., Mencl, E., Fulbright, R., Kudlarski, P., Constable,T., Marchione, K., Fletcher, J., Lyon,G. R., & Gore, J. C. (2003). Disruption of posterior brain systems for reading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 dyslexia. Biological Psychiatry, 52, 101-110.
    Siegel, L. S., & Ryan, E. B. (1989). The development of working memory in normally achieving and subtypes of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0, 973-980.
    Siok, W. T., Niu, Z., Jin, Z., Perfetti, C. A., & Tan, L. H. (2008). A structural-functional basis for dyslexia in the cortex of Chinese readers. PNAS, 105(14), 5561-5566.
    Snowling, M. J., Bishop, D. V. M., & Stothard, S. E. (2000). Is preschool language impairment a risk factor for dyslexia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1(5), 587–600.
    Stanovich, K. E. (1986).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 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1, 360-406.
    Van der Leij A., van Bergen E., van Zuijen T., de Jong P., Maurits N., Maassen B. (2013). Precursors of developmental dyslexia: an overview of the longitudinal Dutch dyslexia programme study. Dyslexia, 19, 191–213.
    Villalta, M., Gajardo, I., Nussbaum, M., Andreu, A. J., Echeverria, J. & Plass, J. L. (2011). Design guidelines for classroom multiplayer presential games. Computer & Education, 57, 2039-2053.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廖晨惠(2006)。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rapid naming, and orthographic processing in childre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廖晨惠、George, K. Georgiou, & Rauno Parrila. (2008). Rapid naming speed and Chinese charater recognition. Read Writing, 21, 231-25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