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志豪
論文名稱: 《搜神記》中天人關係的流轉
指導教授: 李玉珍
林聰舜
口試委員: 劉苑如
梁麗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干寶搜神記五行志災異變化跨界死而復生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搜神記》中天人關係的流轉為研究對象,從劉苑如所提出「導異為常」為六朝志怪小說一重要特色的思考脈絡出發,嘗試分析《搜神記》所呈現天人關係的變化趨勢。

      首先自作者干寶的生平、《搜神記》自序,及書目學、文體等角度入手,觀察干寶從持無鬼論到證實有鬼的思想轉變,及標舉八略、以「志怪」為全書撰述重心的目標。而後對《搜神記》中,錄自兩《漢書‧五行志》以及記載魏晉當代的災異條目進行分析,由干寶對兩《漢書‧五行志》條目收錄與否的取捨,配合魏晉當代記載的特色,探究從兩漢「災異」到干寶「妖怪」體系的轉移,進而看出干寶對於兩漢災異思想的繼承與新變。再就《搜神記》所記載變化故事中選出人變為物、物化為人兩類故事,透過故事中兩大主角:「人」與「物」的對照,所展現出「人性」優於「物性」的不對稱關係,揭示由人類為中心所顯現出的常道,擔當區隔常與異的任務,並且間接作為天道之展現。再者,從《搜神記》中所載人、神、鬼出入此界、他界的主題中,可以看到人在於宇宙秩序位階的轉變上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並從出入他界、死而復生故事中人類所佔地位、影響力逐漸加重的描述,窺探出人所代表的人道,逐漸與天道冥合的現象。

      由以上的分析可推斷出僅管隨著故事主題、類型的不同,天、人、物所代表的內涵也會跟著有所變動,然在《搜神記》中所呈現天人關係的流轉,整體可歸納出人之位階、主體性逐步高揚,甚至去到與天冥合此一逐步向天道接近的趨勢。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現況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干寶的撰述立場-從史傳到志怪的突破 12  第一節 八略之旨-干寶其人其書 12  第二節 《搜神記》文類初探 17  第三節 干寶寫作的主要關懷-從無鬼到有鬼的轉變 26  第四節 歷史筆法與志怪隱喻 35 第三章 從災異到怪異-對異象觀點的轉移 40  第一節 班固對災異學說採取的立場 42  第二節 《搜神記》徵引的兩漢書〈五行志〉條目 49  第三節 魏晉時期條目的分析 62  第四節 兩漢至干寶災異解釋的流變 63 第四章 變化故事-人性與物性的對比 73  第一節 干寶的變化觀 74  第二節 人變他物 78  第三節 物化為人 87  第四節 人為本位的思維 102 第五章 常道與他界-位階與世界的跨越 107  第一節 神鬼現世 109  第二節 出入他界 121  第三節 死而復生 131  第四節 「人道」為主體精神 139 第六章 結論 141  一、本文研究主題 141  二、本文研究成果 141  三、總結 144 參考文獻 146

    一、古籍(依作者年代先後排列)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詩經》,北京,中華書局,2009。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
     整理本《春秋左傳正義》,台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漢]董仲舒撰;[清]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漢]劉向撰:《列仙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漢]班固撰: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漢]王充撰《論衡》,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6。
    [晉]郭璞注;[清]畢沅校:《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搜神記》,台北市,洪氏出版社,1982。
    [南朝宋]范燁撰: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著:《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4。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1991。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
    [唐]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
    [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唐]劉知幾著;[清]蒲起龍釋;民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台北,華世出
     版社,1981。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蘇易簡等撰:《文房四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台北市,鵝湖出版社,2000。
    [元]脫脫撰:新校本《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甲乙剩言》。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發行:三民總經銷,
     1993。
    [清]蒲松齡撰;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清]龔自珍著;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清]章學誠撰;呂思勉評:《文史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4。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 纂異記與傳奇校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
     市,中研院文哲所,2002。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余國藩:《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市,聯經,1989。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台北市,里仁書局,2010。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徐無興:《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北京,中華書局,2003。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
    陳其泰、張愛芳編:《《漢書》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2。
    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葉慶炳:《談小說妖》,臺北市,洪範出版社,1977。
    ---:《古典小說論評》,臺北市,幼獅文化,1985。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市,中
     研院文哲所,2002。
    ---:《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臺北
     市,新文豐,2010。
    魯迅著;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臺北市,五南,2009。
    戴君仁編:《詩選》,臺北市,文化大學,1981。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臺北
     市,里仁,1999。
    鍾敬文:《鍾敬文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市,大安,1998。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青:〈敦煌本《搜神記》與天鵝處女型故事〉,《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
     年6月。
    王素貞:〈從《搜神記》探討干寶「發明神道之不誣」的創作意旨〉,《萬竅-中
     華通識教育學刊》第6期,2007年11月。
    王國良:〈汪氏校注本搜神記評介——兼談研究六朝志怪的基本態度與方法〉,《中
     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1981年6月。
    ───:〈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幽冥姻緣〉,《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1991年8月。
    田漢云、沈玲:〈論干寶的宗教觀〉《陽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
     2期,2002年3月。
    朱曉海:〈漢賦漢俗互注示例並推論〉,《清華學報》新三十卷第二期,2000年6
     月。
    ───:〈劉向《列女傳》文獻學課題述補〉,《台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四期,2006
     年6月。
    向燕南:〈論匡正漢主是班固撰述《漢書‧五行志》的政治目的〉,《《漢書》研究》,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1月。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二)—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大陸雜誌》,2001
     年12月。
    李豐楙:〈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台北,
     聯經,1981。
    ───:〈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
     五期,1986年10月。
    ───:〈魏晉神女傳說與道教神女降真傳說〉,《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市,文史哲,1991年8月。
    ───:〈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
     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
     社,1993年。
    ───:〈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
     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年3月。
    ───:〈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結構性的思考〉,《東方
     宗教研究》第四期,1994年10月。
    ───:〈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
     刊》第九期,1996年9月。
    林聰舜:〈帝國意識形態的建立──董仲舒的儒學〉,《大陸雜誌》第九十一卷第二
     期,1995年8月。
    金榮華:〈從六朝志怪小說看當時傳統的神鬼世界〉,《華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
     1984年9月。
    胡幼峰:〈干寶搜神記考〉,《幼獅月刊》第40卷第1期,1974年7月。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台大中文學報》
     第六期,1994年6月。
    孫秀榮:〈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情愛描寫〉,《河北學刊》第六期,1994年6月。
    張素卿:〈六朝志怪的靈異形象-關於「原始思維」的考察之一〉,《中國文學研究》
     第七期,1987年12月。
    陳洪:〈“解體還形”小說與佛經故事〉,《徐州師範學報》1990年第三期。
    陳啟雲:〈中國古代神話對「元始」、「終極」的理念和心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十五期,1999年9月。
    陳其泰:〈《漢書‧五行志》平議〉,《人文雜誌》1993年第1期。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的他界結構小說〉,《台大中文學報》第三期,1989年12
     月。
    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
     1993年3月。
    黃啟書:〈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台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六期,2007年6
     月。
    ───:〈試論劉向、劉歆《洪範五行傳論》之異同〉,《台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七
     期,2007年12月。
    彭曦:〈試為《漢書‧五行志》拭塵〉,《天津師大學報》1984年第4期。
    馮樹勳:〈中國陰陽五行的「家族相似」結構——先秦到西漢中葉〉,《漢學研究》
     第二十七卷第二期,2009年6月。
    蒲慕州:〈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漢學研究》第8卷第2期,
     1990年12月。
    趙益:〈地下主者‧冢訟‧酆都六天宮及鬼官-《真誥》冥府建構的再探討〉,《古
     典文獻研究. 第十一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劉述先:〈論孔子思想中隱涵的「天人合一」一貫之道-一個當代新儒學的闡釋〉,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1997年3月。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做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
     刊》第八期,1996年3月。
    ───:〈《異苑》中的怪異書寫與諧謔精神研究-以陳郡謝氏家族的相關記載為
     主要線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四期,1999年3月。
    ───:〈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的考察〉,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九期,2006年9月。
    劉詠聰:〈漢代之婦人災異論〉,《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12月。
    蔡妙真:〈從《搜神記》看魏晉思想〉,《孔孟學報》第63期,1992年3月。
    鮑家麟:〈陰陽學說與婦女地位〉,《漢學研究》第5卷第2期,1987年12月。
    賴素玫:〈六朝志怪小說中夢與死亡的意義交涉〉,《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四期,
     2004年6月。
    謝明勳:〈從干寶著作談《搜神記》之著述緣由〉,《中國書目季刊》第二十五卷第
     一期,1991年6月。
    ───:〈六朝志怪小說之敘事特色——以干寶《搜神記》為例〉《中正大學中文
     學術年刊》2007年第一期(總第九期),2007年6月。
    ───:〈六朝志怪「冥婚」故事研究——以《搜神記》為中心考察〉,《東華漢
     學》第5期(2007年6月)。
    鍾彩鈞:〈《白虎通》與《伊川易傳》天人觀的比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
     期,1993年3月。
    鍾雲鶯:〈《搜神記》中變態婚姻初探〉,《孔孟月刊》第30卷第4期,1991年12
     月。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林翠萍:〈《搜神記》與《嶺南摭怪》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6。
    林佳慧:〈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研究論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0。
    倪智芸:〈《搜神記》精怪故事之敘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
     2008。
    黃裕芬:〈《搜神記》變化故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班碩士論
     文,98學年度。
    黃國禎:〈論董仲舒《春秋繁露》與緯書《春秋緯》之關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1999。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
    陳洛雯:〈《搜神記》異類婚戀故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97學年度。
    陳佩玫:〈《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
     故事的演變為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劉怡佳:〈《搜神記》動物書寫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98
     學年度。
    劉苑如:〈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從觀念世界與敘事結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
    賴采蘋:〈《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國立中正
     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蘇榮彬:〈神道設教──《搜神記》感應類故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所碩士論文,94學年度。
    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五、國外譯作

    內田道夫編;李慶譯:《中國小說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中野美代子著;劉禾山譯:《從中國小說看中國人的思考方式》,臺北市,城文出
     版社,1977。
    武內義雄著:《中國哲學思想史》,新竹市,仰哲出版社,1982。
    都築晶子:〈關於南人寒門、寒士的宗教想像力〉,《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
     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六、日文著作

    西谷登七郎:〈五行志と廿卷本搜神記〉,《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第一號,1951
     年4月。
    多賀浪砂:〈干宝『搜神記』と『漢書』『晋書』五行志〉,《九州中國學會報》23
     號,1981年。
    佐野誠子:〈五行志と志怪書―「異」をめぐる視點の相違―〉,《東方學》第百四
     輯,2002年7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