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玉爐
Tsai Yu Lu
論文名稱: POE策略融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
A Study of Integrating POE Teaching Strategy into the Course of Sixth Graders’ Natur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指導教授: 蘇宏仁
Su Hung Je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POE教學策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就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學習風格
外文關鍵詞: POE teaching strategy,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natur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natur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learning style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生在接受POE教學策略(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後,對學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本研究採「前實驗設計」(pre-experimental design)中之「單組前測--後測設計」。研究者以方便性取樣從任教學校六年級中選取兩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在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實施POE策略融入教學。使用共變數分析、t 考驗及描述性統計來分析量化的資料。本研究實驗教學時間為期二個半月。
    研究結果發現:
    (一)POE教學策略能有效提昇男學生和女學生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就」。
    (二)POE教學策略能有效提昇高程度學生和低程度學生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就」。
    (三)POE教學策略能有效提昇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就」。
    (四)POE教學策略能顯著提昇整體學生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
    (五)POE教學策略更能提昇男生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
    (六)POE教學策略能有效提昇高程度學生與低程度學生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
    (七)POE教學策略能有效提昇思考型學生、理論型學生和實用型學生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incorporating POE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teaching strategy in elementary school sixth grade natur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course on the students’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attitude. This research employed single group pre-test and post-test design. The researcher adopted convenient sampling, and selected two sixth grade classes from the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is employ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o receive POE strategy in the natur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cours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ANCOVA, t-test,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period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was two and a half month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The POE teaching strategy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both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chievements in natur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course.
    2.The POE teaching strategy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both high-level and low-level students’ achievements in natur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course.
    3.The POE teaching strategy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achievement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in natur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course.
    4.The POE teaching strategy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all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natur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5.The POE teaching strategy can enhance mal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natur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better.
    6.The POE teaching strategy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both high-level and low-level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natur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7.The POE teaching strategy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thinker-type” students, “theory-type” students, and “practical-type” students towards nature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虛無假設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學策略 9 第二節 POE教學策略的介紹 15 第三節 POE教學策略的實徵研究 22 第四節 學習風格 28 第五節 學習態度相關組成因素與學習成就之關係 32 第六節 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 40 第七節 性別對科學學習態度、科學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4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 50 第三節 研究樣本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5 第五節 POE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教學設計 59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處理 60 第七節 研究時間進度表 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POE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不同 性別學生在「學習成就測驗」表現上之影響分析 64 第二節 POE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不同 學業程度學生在「學習成就測驗」表現上之影響分析 66 第三節 POE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不同 學習風格學生在「學習成就測驗」表現上之影響分析 69 第四節 POE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 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影響之分析 71 第五節 POE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不同 性別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影響之分析 73 第六節 POE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不同 學業程度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影響之分析 76 第七節 POE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不同 學習風格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影響之分析 7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89 英文部分 96 附錄 附錄一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之雙向細目表(預試) 99 附錄二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預試) 100 附錄三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預試信度 104 附錄四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正式題目之預試信度 108 附錄五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之雙向細目表(正式) 112 附錄六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正式) 113 附錄七 「氧氣和二氧化碳單元成就測驗」的雙向細目表(預試) 117 附錄八 「氧氣和二氧化碳單元成就測驗」(預試) 118 附錄九 「氧氣和二氧化碳單元成就測驗」難度和鑑別度(預試) 122 附錄十 「氧氣和二氧化碳單元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正式) 124 附錄十一 「氧氣和二氧化碳單元成就測驗」(正式) 125 附錄十二 「防鏽與防腐單元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預試) 127 附錄十三 「防鏽與防腐單元成就測驗」(預試) 129 附錄十四 「防鏽與防腐單元成就測驗」難度和鑑別度(預試) 133 附錄十五 「防鏽與防腐單元成就測驗」双向細目表(正式) 135 附錄十六 「防鏽與防腐單元成就測驗」(正式) 136 附錄十七 學習風格量表(預試) 139 附錄十八 學習風格量表(正式) 143 附錄十九 林麗琳的學習風格量表預試信度 147 附錄二十 第二單元 「氧氣和二氧化碳單元」教學簡案 152 附錄二十一 第三單元 「防鏽與防腐單元」教學簡案 167 附錄二十二 POE活動單 181 附錄二十三 南一書局研究工具同意書 189 附錄二十四 林麗琳「學習風格量表」使用同意書 191 表次 表3-1 男、女參與人數 54 表3-2 高、低學業程度參與人數 54 表3-3 不同學習風格參與人數 54 表3-4 鑑別度與信度的關係 56 表4-1 不同性別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64 表4-2 不同性別學生「學習成就測驗」組內之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65 表4-3 不同性別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4-4 不同性別學生在「學習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的成對樣本t檢驗 66 表4-5 不同學業程度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的平均數和標 準差 67 表4-6 不同學業程度學生「學習成就測驗」組內之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67 表4-7 不同學業程度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8 不同學業程度學生在「學習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的成對樣本 t檢驗 68 表4-9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的平均數與標 準差 69 表4-10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就測驗」組內之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70 表4-11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12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學習成就測驗」前測和後測的成對樣本 t檢驗 71 表4-13 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前測和後測的平均數 和標準差 72 表4-14 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前測和後測的成對樣 本t檢驗 72 表4-15 不同性別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前測和後測的 平均數與標準差 73 表4-16 不同性別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組內之迴歸係 數同質性檢定 74 表4-17 不同性別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後測之共變數 分析摘要表 74 表4-18 不同性別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前測和後測 的成對樣本t檢驗 75 表4-19 不同學業程度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前測和後 測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76 表4-20 不同學業程度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組內之迴 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77 表4-21 不同學業程度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後測之共 變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22 不同學業程度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前測和 後測的成對樣本t檢驗 78 表4-23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前測和後 測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79 表4-24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組內之迴 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79 表4-25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後測之共 變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4-26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態度量表」前測和 後測的成對樣本t檢驗 81 圖次 圖 3-1 實施的流程 49 圖 3-2 研究架構 51 圖 3-3 研究時間甘特圖 6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美芬(2006)。「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探究教學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2,45-55。
    王美芬、熊召弟(1998)。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4)。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王淑芬(2003)。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琴、郭重吉(1994)。利用DOE晤談探究大學生電學方面的另有架構。科學教育月刊,5,117-139。
    王玉龍(2005)。以POE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生之色光概念及概念改變歷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智明(2005)。高一僑生的生活適應、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王雅伶(2003)。學習風格理論融入國二理化教學之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凱平、梁偉明(2003)。不同學習風格的護專生在網路環境下對酸鹼鹽類化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化學,61(4),709-719。
    王昌傑(2005)。學習風格對國中生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貴春(2000)。STS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于富雲、陳玉欣(2005)。概念構圖與摘要學習策略對不同性別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與認知能力之影響。中華民國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彰化,12月。
    方雅蕾(2004)。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的日語學習者的動機。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方惠珍、易正明(2005)。估算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之實驗研究:以「概數」為例。中華民國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彰化,12月。
    朱棣雲、王琳與劉曉偉(1999)。如何讓孩子喜歡學習。台北市:新潮社。
    江武雄(1997)。建構主義的教學策略以科學教育專題研究教學為例。教育實習輔導。3:1=10 ,17-22。
    江新合、唐偉成(1999)。開發科學創造力的V-Map教學策略實徵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4), 367-391。
    李光烈、劉嘉茹、江新合(2005)。POE模式化策略對學生科學推理能力之影響。中華民國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彰化,12月。
    李玉鳳(2001)。運用多元智慧理論改善學生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咏吟(1989)。教學原理一最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遠流。
    李清榮 (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7-52。
    李登隆 (2004)。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4專刊,69-94。
    李賢哲、樊琳、張蘭友(2005)。國小學童「電池」概念之診斷-以兩段式選擇題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3(3),263-288。
    李權哲(1996)。科技教育課程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47(6),19-25。
    吳穎沺、蔡今中(2005)。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之影響-以「電與磁」單元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3(4),387-411。
    吳坤璋、黃台珠、吳裕益(2005)。影響國中學生科學學習動機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華民國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彰化,12月。
    吳堯文(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小組科學學習行為、對科學的態度與學習成就之關係。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聲純 (2004)。團體探究法與一般分組學習對國中生學習鄉土植物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7-53。
    呂治平(2004)。科學史的學習對國中學生歷史的科學本質觀影響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邱彥文、黃世傑、王國華(2002)。國中理化課試行POE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彰化師大) ,12 ,53-69。
    官翰德、陳龍川(2000)。融入電腦模擬的概念改變教學策略對兒童密度相關概念學習成就之影響 。花蓮師院學報 ,10 ,299-323。
    林世娟、何小曼(2002)。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5 ,157-196。
    林存仁(2004)。不同學習風格對國中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的網路教材之學習成效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梅琴、黃佩娟(2000)。專科學生學習低成就的成因及學習困境之研究--以德明商專為例。德明學報,16 ,373-396。
    林寶山(1997)。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嘉琦、黃台珠(2005)。應用POE教學策略探討學習「溶解」單元概念改變之情形。中華民國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彰化,12月。
    林士峰(2005)。POE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鐵生鏽的物質性質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琳(1994)。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碩士論文。
    周凡淇、賴阿福(2006)。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網路行為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4,78-114。
    周明樂(2004)。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效果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
    周佳樺(2005)。國中學生國語文學習態度、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育本(2005)。國小學童知覺自然科教師態度、學習自然科態度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瑞珍、皮連生(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頁216。
    姚如芬(1992)。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志宗(2005)。以POE策略和「月相類比模型」探究六年級學童的推理技巧及概念發展的途徑。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科學學習心理學(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1)。
    姜嘉瑤(2000)。不同學習風格的兒童在概念改變教學情境下的學習情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秀惠(2005)。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探討--以消化系統、恆定性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
    洪志明(2005)。由TIMSS 2003的結果分析各國八年級學生科學學習成就與影響因素以及探討我國不同特質的班級理化課課堂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洪榮平(2005)。高中生對數概念、運算及應用之分析-錯誤類型與解題歷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惠主編(2007)。6上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臺南市:南一。
    胡秉正(1985)。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
    高翠霞、蔡崇建(1999)。學習風格與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29,46-49。
    高廣孚(1989)。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高嘉蔆(2006)。行動學習輔具輔助國小學生以PBL在校園生態教材園進行水生生物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主編(2000)。新編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市:國語日報。
    許良榮(2005)。序列性POE之特色與設計。國教輔導,45(2),6-12。
    許良榮、蔣盈姿(2005)。以POE策略探究中小學生對物質之「可燃性」的另有概念 。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8,17-30 。
    陳峰津(1993)。教育方法論。台北:三民。
    陳孟愉(2003)。國小資優班學童與一般學童自然科學習焦慮影響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偉(2003)。以POE策略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生浮力概念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沛瑩(2003)。以POE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熱」迷思概念及概念改變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于丞、王盈丰(2005)。實施科學寫作活動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之影響。中華民國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彰化,12月。
    陳美鳳(2004)。閱讀科學普及讀物教學對閱讀理解能力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靜、蔡季妙、蔡顯麞、李淑雯(2005)。STS理念之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溫室效應之學習成效。中華民國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彰化,12月。
    陳英豪、吳裕益(1991)。測驗與評量。高雄市:復文。
    陳英豪、葉懋堃、李坤崇、李明淑、邱美華(1990)。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之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78-0111-S024-001)。臺北市 : 國科會微縮小組。
    陳美如(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梁松榮(2002)。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雪芳、鄭湧涇(2002)。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與相關變項之關係。科學教育學刊,10(1),1-20。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編號:0920028081)。臺北市:教育部。頁20。
    郭重吉(1987)。英美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月刊,22,2-8。
    張靜儀(2005)。小自然科教學個案研究-以ARCS動機模式解析。科學教育學刊,13(2),191-216。
    張靜儀、劉蕙鈺(2003)。自然科教學引起動機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科學教育月刊,261,2-12。
    張俊彥、程上修(2000)。在地球科學課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及合作學習策略之初探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3),251-272。
    張春興(2003)。 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 : 臺灣東華 。
    張世璿、古智雄、陳虹樺(2005)。不同學習風格之國中小學生對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變革知覺、銜接現況之調查研究。中華民國第21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彰化,12月。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頁41。
    張玉茹(1996)。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宗義(2002)。POE教學對國小學生水溶液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麟偉(2005)。結合科學寫作與POE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國小學生電磁鐵概念為例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芬(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學習風格及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玉、吳玉明(1999)。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表現的探討-解釋推理及問題解決能力。科學教育學刊,7(3),255-280。
    國小高年級電腦題庫光碟(2006)。台南市:南一。
    華中興、趙淑美、隋復華(1998)。軍校政治教育學習影響因素與學習成就之關係探討--以某軍校為例。通識教育,5(4),91-124。
    隆‧克拉克(2007)。人格特質最重要。(諶攸文、侯秀琴譯)。臺北市:雅言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年)
    黃詠仁、王美芬(2002)。在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8 ,1-19。
    黃玉枝(1991)。學習風格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40,13-18。
    黃雪錚(2003)。利用POE策略探究國小學童毛細現象之概念。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誌良(2005)。POE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鹽的降溫作用相關概念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振裕(2004)。STS教學策略融入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以「運輸科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游文楓、佘曉清(2006)。網路化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生物學習成效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4(4), 381-400。
    楊宏珩、段曉林(2001)。合作學習-高中化學教學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1),55-77。
    楊坤堂(1996)。學習風格教學。特教園丁。12(2)。5-8。
    楊裕灝、王國華(2005)。高中學生對生態課程興趣的探討。科學教育(彰化師大),12, 111-126。
    鄭秀如、林煥祥( 1998)。科學史對高中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科學與教育學報 ,2 , 205-222。
    蔡天民(2002)。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鳳娥(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盧秀琴、黃麗燕(2007)。國中「細胞課程」概念改變教學之發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3), 295-316。
    黎瓊麗、陳淑華、鄭映姿(2006)。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5(2), 95-122。
    歐陽鍾仁(1987)。科學教育概論。臺北 : 五南。
    賴政宏(2005)。班級氣氛對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謝真華(1999)。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希哲、溫漢儒與曾國鴻(2007)。概念構圖融入電腦輔助教學法應用於綜合高中學生化學科之學習成效及態度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2), 169-194。
    羅焜榮(2004)。結合POE與合作學習法對國三學生學習電流的化學效應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辭海(1988)。台北縣:輔新書局。

    英文部分
    Cheung, K. C.(1988). Outcomes of Schooling: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Learning in Hong Kong.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 19(2) , 209-219 .

    Champagne, A. B. , Klopfer, L. E. , & Gunstone, R. F. (1982). Cognitive research and the design of science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 17(1), 31-53.

    Cavallo, Ann M. L. , Rozman, M. , & Potter, W. H.(2004).Gender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Constructs, Shifts in Learning Construc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urse Achievement in a Structured Inquiry, Yearlong College Physics Course for Life Science Major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04 (6), 288 -300.

    Kearney, M.(2004). Classroom Use of Multimedia-Supported Predict--Observe--Explain Tasks in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4(4), 427-453 .

    Liew, C. W. , & Treagust, D. F. (1995). A predict-observe-explain teaching sequence for learning about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heat and expansion of liquids.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41(1), 68-71.

    Liew, C. W. , & Treagust, D. F. (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dict-observe-explain tasks in diagnosing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in identifying their levels of achievemen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 San Diego, April , 13-17.

    Naegele, C. J. , & Novak, J. D.(1975). An Evaluation of Student Attitudes,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in Various Modes of an Individualized, Self-Paced Learning Program in Introductory College Physics.

    Palmer, D.(1995). The POE in the Primary School: An Evaluation.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5(3), 323-332.

    Shih, C. , & Gamon, J.(2001). Web-based Learning: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 Motivation, Attitudes, Learning Styles,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42(4), 12-20.

    Tuckman, B. W.(2003). The Effect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Strategies Trai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Achieve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 44(3), 430-437.

    Tao, P. K. , & Gunstone, R. F.(1997).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Force and Motion.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 Chicago, IL, USA March, 24-28.

    Tao, P. K. , & Gunstone, R. F.(1997). Conceptual Change in Science throug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t the Computer.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70 Oak Brook, IL, USA March , 21-24.

    White, R. , & Gunstone, R. F. (1992).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In White, R., & Gunstone, R. F. Probing understanding, 44-64.London: The Falmer Press.

    Zacharia, Z. C.(2005). The Impact of Interactive Computer Simulations on the Nature and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Science Teachers' Explanations in Phys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7(14), 1741-176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