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柯續驊 Ke, Syu-Hua |
---|---|
論文名稱: |
學校支持少數族群學生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School Support for Minority Students' School Adjustment |
指導教授: |
謝卓君
Hsieh, Chuo-Chun |
口試委員: |
陳美如
Chen, Mei-Ju 陳宏彰 Chen, Hung-Ch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0 |
中文關鍵詞: | 學校支持 、學校適應 、新住民 、原住民 、少數族群 |
外文關鍵詞: | school support, school adjustment, new immigrants, aborigines, minority student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非山非市學校是社會大眾較常忽略的一帶,而校內存在著多元族群,包括新住民子女、原住民學生及其他弱勢族群·不管是學校或家長,都應關心學童的學校適應情形。本研究鎖定某一間非山非市國民小學,探討學校支持對於少數族群學生學校適應之影響情形。
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的訪談及文件分析的方式,針對個案學校的低中高年級少數族群學童及其教師,透過訪談了解學校提供的支持對於受訪學童學校適應的影響,並藉個案學校提供的文件輔佐訪談,以提升本研究之可信度。
研究結果顯示少數族群學生的學校適應會受學生個人背景因素而影響,具體而言,包含下列因素:性別、年級、雙親族群別、家庭狀況。個案學校對少數族群學童提供的支持,以行政資源、物理環境、課程與教學、諮詢與輔導及社會性支持最為明顯。最後,學校支持對於不同少數族群學生之學校適應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主要是集中在學習適應、常規適應、人際關係、自我適應以及文化適應等五方面。
因本研究主要是透過質性訪談及文件分析以蒐集資料,未來研究可採用質量並行的方式來增加研究結果之解釋力。另外,給學校單位的建議,則是可以特別加強其課程教學、親職教育以及物理環境方面的營造,以提升學生之學校適應情形。最後,家庭狀況對學生學校適應的影響力也相當明顯,因此少數族群學童之家長也應重視其家庭教育。
The schools located in non-mountain and non-urban regions are often overlook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There are multiple ethnic groups in those schools, including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aborigines, and other disadvantaged groups. Either schools or parents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the minority students. The study focuses on an elementary school located in a non-mountain and non-urban region,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school support on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minority student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cluding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and target the low, middle and high grade minority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in the case study. Through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researcher analysis the impact of the support provided by the school on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minority stud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minority students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 students’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including their gender, grade, ethnic group of the parents, and family status. The support provided by the school to the minority students is most obvious in terms of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school environment, curriculum, guidance service and social support. Finally,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impact of school support on school adjustment of minority students mainly focused on five aspects: learning adjustment, routine adjustment,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self- adjustment and cultural adjustment.
Because this research mainly collects data through qualitative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in the future, other research can adopt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increas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addition, the suggestion to the school is to strengthen its curriculum, parental educ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school environment to enhance students' school adjustment. Finally, family conditions still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students’ school adjustment, and parents of minority student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family education.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柏元(1999)。臺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王貴瑛(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王瑞壎(2004)。大陸與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臺灣教育,626,25-31。
方紫薇(2010)網路沉迷、因應、孤寂感與網路社會支持之關係:男女大學生之比
較。教育心理學報,41(4),773-798。
王滿馨(2011)。宜蘭縣國民小學優質教育學校環境規劃圖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方惠君(2019)。國小一年級身心障礙學生家長教養方式、親師溝通及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向芳誼(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沈秀貞(2007)。雙薪家庭社會支持、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宋佩陵(2007)。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毓瑩、蔡振州、蕭如芬(2010)。東南亞裔新移民母親之家長參與及與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157-186。
杜竹萱(2017)。數學文字題解題困難學童補救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低年級
混齡班原住民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何姵瑩(2018)。情境式電子書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學生數學面積單元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李玉苓(2020)。原住民小學生學習環境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原住民國小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忠信(2004)。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純燕、賴志峰(2014)。國民小學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學校行政,92,205-230。
林秀玲(2016)。校本資優教育方案學校支持系統及其學生自我效能之研究-以育才國中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靜芬(2017)。國民小學新住民群際關係課程方案之發展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華韻(2018)。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學習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邱瓈嫻(2018)。原住民族教育課程對學童族群認同影響之研究—以安朔國小新化分校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林少文(2019)。原住民學生於技職體系就學困境之研究-以北部某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原住民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胡幼慧、姚美華 (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7。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6b)。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 (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頁159-170)。台北:巨流。
施奈良(2005)。異文化交融的危機?基隆市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國民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洪惠慈(2013)。新住民家庭環境與兒童社會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徐櫻(2012)。國小學生友善校園認知、學校支持知覺與校園霸凌經驗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徐孝儀(2014)。國小新住民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奎憙(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教育部國立編譯館。
許雅嵐(2002)。國中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照明(2002)。普通高中職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德正(2003)。從文化脈絡中的教育主體談原住民學生之學習適應-以蓮邊國中的德魯固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摘要分析。中國統計通訊,16(9),19-30。
陳治豪、王以仁(2006)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6(1),46-74。
陳聖源(2007)。新移民子女在國民小學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以兩位學生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懷茹(2007)。台中縣市國民中學教導資源班學生之普通班導師所知覺學校支持系統實施現況與需求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淑美、陳定銘(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陳佳佳(2009)。穿越族群與階級的邊界-我與原住民學生師生互動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詩屏(2009)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高雄市。
張舒喬(2010)。彰化縣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子女與本籍子女家庭環境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壽松(2010)。國民中小學新移民子女教育家庭功能、學校支持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北北桃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喜凰、林惠芬(2011)。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5,25-46。
張芳全、王平坤(2012)。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文化資本、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6(1),55-89。
張靖如(2012)。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新住民學生閱讀動機及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聖謨(2012)。偏鄉人口結構變化與小學教育發展關係—以雲林縣濱海鄉鎮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106,23-56。
陳宜伶(2012)。新移民經濟弱勢子女高學業成就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第129期國中校長儲訓班個案研究集》。
教育部(2013)。《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
許誌庭(2014)。偏遠地區教育困境:空間、社會與文化。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1),33-42。
張馨予(2016)。大專校院學習障礙學生學校支持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奕國、張凌凌(2017)。偏鄉師資流失與穩定政策建議—以質性探究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53-163。
陳嘉良(2018)。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教師工作活力、班級氣氛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莊信鴻(2019)。原住民實驗教育下學生學習態度及滿意度之研究—以不老部落原根職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黃森泉、張雯燕(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賀欣音、郭丁熒(2012)。學校知覺學校支持與學生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曾雅慧、蕭佳純(2014)。國小教師學校支持與復原力在玩興與創意教學關係間的調節效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瓊慧(201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翊瑄(2019)。國小籃網球選手學校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詹素珠(1996)。教師口語行為、國中學生自尊與學校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葛珍珍、康自立(2007)。台灣地區高級職業學校學校效能之探討。大漢學報,22,113-133。
楊耀慧、蘇玉慧(2007)。邁向多元的新台灣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61。
蔡保田(1986)。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臺北:五南。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與實例。在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潘淑滿(2003)。質的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2004)。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子女與本籍婦女之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蔡明富(2011)。特殊教育中有無伴隨品行疾患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學校與家庭適應研究。應用心理學研究,49,31-63。
蔡孟勳(2012)。臺中市國小單親家庭學童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蔡文輝(2012)。社會學。三民書局。
鄭仲龍(2014)。新住民子女家庭閱讀活動、學校閱讀環境對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神岡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蔡孟秀(2016)。桃園市國小教師知覺學校支持、教師工作滿意度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經營系碩士在職專班,桃園市。
蔡宛娟(2017)。臺中市國民小學新住民家庭學童學校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
蔡政志(2017)。臺中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蔡鎔亘(2018)。文轉圖策略對原住民學生課文理解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盧焜煌(2003)。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蕭郁樺(2013)。新移民家庭父母管教方式與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蕭湘玉(2015)。多元文化社會-教師如何面對及解決教室裡的偏見與歧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160-165。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鍾伊屏(2016)。呵護新豆苗-新移民子女親子互動與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謝孟純(2016)。國小融合教育中特殊需求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簡猷儒(2010)。臺北市國小高年級生幽默感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221-240。
羅雅莉(2008)。新移民家庭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蘇輝明(2004)。原住民學童學習風格、學習行為、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蘇揚明(2017)。探究融入原住民情境之電子書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數學面積單元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二、英文部分
Bourdieu, P.(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R. Nice, Trans.). Retrieved Oct. 02, 2011, from 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subject/philosophy/works/fr/bourdieu-forms-capital.htm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6)
Bishop, M. (2005).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to Chronic Illness and Disability: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a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 Synthesis.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8(4), 219-231.
Cooper, H. (1979). Pygmalion grow up: A model for teacher expec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performance influ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9, 389-410.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lough, P., & Lindsay, G. (1991). Integration and the support service: Changing roles in special education. UK: NFER-NELSON.
Celeste, L; Baysu, G; Baysu, G; Meeussen, L; Kende, J (2019). Can School Diversity Policies Reduce Belonging and Achievement Gaps Between Minority and Majority Youth? Multiculturalism, Colorblindness, and Assimilationism Assesse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5(11), 1603-1618.
D'hondt, F; Eccles, JS; Van Houtte, M; Stevens, PAJ (2016). Perceived Ethnic Discrimination by Teachers and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Academic Futility: Can Parents Prepare Their Youth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5(6), 1075-1089.
Epstein, N. B., Ryan, C. E., Bishop, D. S., Miller, I. W., & Keitner, G. I. (2003). The McMaster Model. In F. Walsh (Ed.), Normal family process (pp.581-607).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Fitzpatrick, C; Cote-Lussier, C; Pagani, LS; Blair, C (2015). I Don't Think You Like Me Very Much: Child Minority Status and Disadvantage Predict Relationship Quality With Teachers. Youth& Society, 47(5), 727-743.
Gummadam, P; Pittman, LD; Ioffe, M (2016). School Belonging, Ethnic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84(2), 289-306.
Harker, R., Mahar, C., & Wilkes, C.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 The practice of theor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J. W. Berry (1997).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41, 5-68.
Jeynes, WH (2003). A meta-analysis -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minority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35(2), 202-218.
Marcia, J. E.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 551-558.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159-187). New York: John Wiley.
Mpofu, E; Thomas, KR; Chan, F (2004). Social competence in Zimbabwean multicultural schools: Effects of ethnic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9(3), 169-178
Makarova, E; Birman, D (2015). Cultural transi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from ethnic minority backgrounds: a content analy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accultur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57(3), 305-330.
Makarova, E; Doring, AK; Auer, P; 't Gilde, J; Birman, D (2021). Differences in the age- varying association of school belonging with socioemotional flourishing among minority and non-minority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doi:
10.1080/07448481.2020.1808662
Nishina, A; Lewis, JA; Bellmore, A; Witkow, MR (2019). Ethnic Diversity and Inclusive School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54(4), 306-321.
Perry K. E. & Weinstein, R. S. (1998).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77-194. Press.
Sewell, W., Haller, A. O., & Ohlendorf, G. W. (1970). 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process: Replication and revis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5(6), 1014-1027.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 Sage Publications, Inc.
Shum, KKM; Chan, WWL; Tsoi, EWS; Lam, SF (2020). Being the minority hurts or help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group membership, cross-cultural acceptance, and school adjustment.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doi: 10.1177/1368430220952137
Thijs, J ; Keim, AC ; Geerlings, J (2019). Classroom identifi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nd majority students: Effects of relationships and ethnic compos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89(4), 707-725.
Way, N ; Robinson, MG (2003).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family, friends, and school experiences on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ethnic minority, low-SES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8(4), 324-346.
Youngman, M. B. (1979). Assessing behavioral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 Psychology, 49, 25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