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珺安 Tsai, Chun-An. |
---|---|
論文名稱: |
福佬系民謠改編為直笛重奏曲之研究 Research on Transcribing Holo Folk Songs for Recorder Ensembles |
指導教授: |
楊佈光
Yang, Bu Guang |
口試委員: |
吳博明
Wu, Bo-Ming 陳孟亨 Chen, Meng-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in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9 |
中文關鍵詞: | 福佬系民謠 、直笛 、改編曲 |
外文關鍵詞: | Holo folk song, recorder, adapt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福佬系民謠改編為直笛重奏曲,以「天黑黑」、「思想起」及「丟丟銅」為研究對象,透過系統分析法,進行樂曲內容分析,比較不同編曲者的版本差異,並提供福佬系民謠教學之相關建議。
研究結論歸納為以下八點:
一、 樂曲編制組合多元。
二、 樂曲速度受民謠風格影響且樂曲長短不一。
三、 樂曲大多為單拍子。
四、 樂曲調號單純及調式固定。
五、 樂曲各音域皆在直笛的音域範圍內。
六、 樂曲主題旋律大多由高音聲部演奏。
七、 樂曲節奏以民謠原本的主題旋律為基礎。
八、 樂曲編曲技巧多元且聲部之間互相呼應及支撐。
針對福佬系民謠改編為直笛重奏曲之現況,提出相關建議如下:
一、 透過政府單位編列經費做推廣及徵選工作,能增加福佬系民謠直笛重奏曲的數量。
二、 教學者在選擇樂曲作為教材時,需考慮樂曲內容之難易度。
三、 後續研究者可針對福佬系創作類型的民謠作為研究之方向。
關鍵詞:福佬系民謠、直笛、改編曲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d recorder ensembles adapted from Holo folk songs Cloudy Day, Thinking Back, and Clinking Coins. System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content of the ensembles. After comparing different versions, this study offered suggestions to the teaching of Holo folk songs.
The following analysis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The ensembles were composed of multiple parts.
2. The temple of ensembles were mostly affected by the original folk song and
different versions differed in length.
3. Most ensembles were primarily composed of simple meters.
4. The ensembles were composed of simple key signatures and fixed modes.
5. The range of pitches in the ensembles were within the range of the recorder.
6. The high parts mostly performed the theme in the ensembles.
7. The tempos of the ensembles were mostly based on the melody of the original folk song.
8. Various arrangement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in the ensembles and each of the part supported different part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teaching of Holo folk songs using recorder ensembles:
1. The recorder ensembles of Holo folk songs will be increased through the government who budgeted for promotion and selection processes.
2. The teacher should think over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in the ensembles before selecting materials for teaching.
3. The investigator may research into the study of Holo folk songs which were created by composer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Holo folk song, recorder, adaptation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 中文類書籍
施孟琪(2016)。奧福音樂教學面面觀─本土的與創造的基礎音樂教育。臺中
市:臺灣奧福教育協會。
陳碧娟(1995)。臺灣新音樂史 : 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臺北
市 : 樂韻。
陳婉菱(2018)。詞曲之外─奧山貞吉與日治時期臺灣流行歌編曲。新北市: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許常惠(1979)。追尋民族音樂的根。臺北:時報文化。
許常惠(1982)。台灣福佬系民歌。臺北市:百科文化。
許常惠(1992)。現階段台灣民謠研究。臺北市:樂韻。
許常惠(2000)。台灣音樂史初稿。臺北市:全音樂譜。
康謳(主編)(2002)。大陸音樂辭典。臺北市: 大陸書店。
楊麗仙(1986)。臺灣西洋音樂史綱。臺北市 : 橄欖基金會。
楊麗祝(2000)。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臺北
縣板橋市:稻香。
鄭方靖、路麗華(1996)。基礎直笛課程設計與實例。高雄市:高粱音樂文教事
業。
鄭方靖(2002)。柯大宜音樂教學法之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復文圖書。
鄭方靖(2003)。樂教深耕文集。高雄市:路文圖書。
蔡曄琳(2005)。木笛小百科。臺北市:世界文物。
簡上仁(1991)。臺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臺北市:自立晚報。
簡上仁(1992)。臺灣民謠。臺北市:眾文圖書。
簡上仁(2001)。台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之研究。
臺北市:眾文圖書。
(二) 翻譯類書籍
Hans-Martin Linde(1995)。木笛吹奏者手冊(筱梅譯)。臺北市:世界文物。
Nettl Bruno(1976)。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沈信一譯)。臺北市:書評書目。
Wollitz Kenneth(1993)。木笛實用手冊。(鄭世文譯)。臺北市: 世界文物。
二、 論文
王瑜卿(2017)。運用流行歌曲於國中直笛教學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
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方漵溱(1999)。日據時代台語創作歌曲之研究:一九三二~一九三九。國立成功
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華(2007)。台灣高音直笛教材之內容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音樂教學碩士論文。
卓怡君(2010)。台灣作曲家改編福佬系民謠之鋼琴教材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論文。
涂琦屏(2006)。國民小學直笛合奏比賽指定曲分析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育姿(2006)。直笛教師林鎧陳之研究-論其實務知識、團隊領導及專業發
展。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陳建銘(2002)。國語流行歌曲中的編曲工作。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黃伊婕(2017)。鄧雨賢創作歌謠的改編曲研究─以《望春風》、《雨夜花》、
《四季紅》、《月夜愁》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音
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妍婕(2015)。以「臺灣」為名之福佬系歌謠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
學系碩士論文。
黃界錫(2009)。國民小學高音直笛初級教材之設計發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音樂教育學系音樂教學碩士論文。
曾筱薇(2006)。論直笛移入台灣音樂教育體系後的發展與適應—以中壢地區
三所國小之觀察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雅芬(2013)。流行歌曲應用於直笛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五年級學生為例。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蔡昀修(2009)。功學社在臺灣西樂文化脈絡中的發展─一個音樂社會史的研
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紋(2012)。「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國中組直笛合奏指定曲分析探討(2001-2010)。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音樂教學碩士論文
三、 期刊
吳榮順(2010)。重返許常惠民歌採集現場花東地區實錄還原。PAR表演藝術雜誌,209。
邱家麟(1989)。樸質無偽的音色魅力─淺談直笛及其教育功能。師友月刊,
266,46-48。
尚 華(1993)。為鄉音賦新聲─鄉土音樂家簡上仁。師友月刊,313,36-39。
林淑芬(2005)。直笛音樂教育在臺灣之引進與發展。教師之友,46(4),
64-72。
陳俊斌(2005)。恆春調民謠中的族群風貌。屏東文獻,9,18-37。
曾士魁(1990)。民歌探討。師友月刊,275,46-47。
黃玲玉(2006)。臺灣褔佬系酒歌初探。台灣音樂研究,2,55-100。
黃得時(1952)。台灣歌謠之型態。臺灣文獻專刊,3(1)。
楊文碩(1952)。柯大宜教學法在直笛教學上的應用。國教之友,55(2),32-35。
賴瀅如(1999)。直笛教學三部曲。師友月刊,388,78-81。
簡上仁(2012)。台灣歌謠的生命力─以南台灣三個民謠系列歌曲為例。文化生活,69,30-35。
簡上仁(2017)。福佬系鄉土歌謠在藝文教育上的意義和價值。台灣教育,
706,29-37。
顏綠芬(2016)。民歌、流行歌的釋義與台語鄉土歌曲教學。美育,211,
43-51。
陳俊斌(2005)。恆春調民謠中的族群風貌。屏東文獻,9,18-37。
陳俞婷(2016)。國小跨年級直笛音樂教學設計與實踐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
月刊,5(5),114-120。
陳婉菱(2016)。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之編曲研究─編曲樂段之結構與組成形式分析。台灣音樂研究,23,55-99。
四、 網路資料
教育部(1993)課程標準演奏篇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primary/music/tn_dg/content/standard/music-001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