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俊民 |
---|---|
論文名稱: |
不同的科學史情境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on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指導教授: | 巫俊明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0 |
中文關鍵詞: | 科學史 、科學概念 、學習動機 、科學本質 |
外文關鍵詞: | science story, ,scientific concept, motivation in science, nature of scie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不同的科學史情境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的影響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發展不同的科學史情境(概念故事情境、學習動機故事情境、科學本質故事情境),並探討它們對於國小六年級學童的科學概念學習、學習動機與科學本質觀的影響。故事教學為期10週,共5個故事,於彈性課程實施,同時使用多元的故事教學策略。研究採準實驗研究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六年級三個班的學生(共86名),並以隨機的方式分組。研究工具包括:「溫度與熱概念診斷測驗」、「自然科學習動機問卷」及「科學本質問卷」。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所營造的科學史情境中只有概念故事情境能顯著增進國小六年級學童有關溫度與熱的概念學習,學習動機故事情境與科學本質故事情境均無法顯著提昇學童有關溫度與熱的概念學習。此外,概念故事情境對於增進學童有關溫度與熱概念的效果也顯著優於學習動機故事情境與科學本質故事情境;(二)本研究所營造的科學史情境都無法顯著提昇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自然科的動機;(三)本研究所營造的科學史情境中只有科學本質故事情境可以顯著地促進學生的科學本質理解,學習動機故事情境與概念故事情境均無法顯著增進學童的科學本質觀。不過,科學本質故事情境對於增進學童的科學本質理解之效果並沒有顯著優於概念故事情境與學習動機故事情境;(四)整體而言,在科學故事的情境中,學生的科學概念學習與學習動機之間、學習動機與科學本質觀之間均無顯著的相關性,但學生的科學概念學習與科學本質觀之間則有顯著相關性。
關鍵字:科學史、科學概念、學習動機、科學本質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on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three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and investigate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ix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scientific concept, learning motivation in science, and view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each historical context, five science stories were told with multiple story teaching strategies in flexible curriculum during the ten weeks of the study. The study followed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Three sixth grade classes involving eighty six students in the same elementary school were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different groups and evaluated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study by three separate instruments: “Diagnostic Test of the Concepts of Temperature and Heat”, “Questionnaire of Motivation in science”, “Nature of Science Questionnaire”.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ing: (1) among the three historical contexts, only the concept story context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students’ concepts about the heat and temperature, furthermore, the effect of the concept story context on sixth graders’ scientific concepts was also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motivation story context and the nature of science story context; (2) all the three historical contexts were not able to promote students’ motivation in science; (3) among the three historical contexts, only the nature of science story context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yet, the effect of the three historical contexts on sixth gr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learning of scientific concept and view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ye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learning of scientific concept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in science,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n science and view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were not significant.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will be discussed.
Key words: science story, scientific concept, motivation in science, nature of sci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美枝(2002)。不同教學媒體對國中學生學習「原子結構」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丁嘉琦(1999)。花蓮縣國小教師科學本質觀點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麗勝(2007)。以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物質與熱"的概念學習。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月春(2004)。科學史融入理化教學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
王世杰(2004)。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態度之教學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佳音(2007)。科學家故事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學習興趣與科學家印象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郁昭(2003)。科學故事融入自然科課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素慧(2008)。科學史融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批判思考與自然科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唯齡(2005)。以天文史融入教學模式探究學生學習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原青(2003)。小六至國三學生熱與溫度之學生概念之認知類型、層次、頻率分佈與認知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何金鴻(2003)。國中學生熱與溫度迷思概念的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何倖君(2007)。不同類型的科學故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科學學習、科學本質觀及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何倖君(2007)。不同類型的科學故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科學學習、科學本質觀及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仲謀(2003)。科學本質教學模組對學童自然科學習影響之研究─以氣象故事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慧(2005)。國小科學漫畫教材之設計與實施―以「熱的傳播與保溫」單元概念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盈妮(2005)。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概念學習及科學的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瑩(2005)。粒子發展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成就及科學本質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國業(2002)。主題統整課程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臺中。
呂治平(2004)。科學史的學習對國中學生歷史的科學本質觀影響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巫俊明(1997)。歷史導向物理課程對學生科學本質的了解、科學態度、及物理學科成績之影響。物理教育,1(2),64 - 84。
李玉貞(2000)。光學史融入教學對高中學生科學本質觀及光概念的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悅美(2001):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謙秉(2006)。以互動式科學故事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對科學本質能力指標內涵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月菁(2007)。科學故事電子繪本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學童對科學的態度及科學學習動機之成效。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兆聖(2002)。以原子發現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學生科學本質觀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林珊慧(2007)。微生物科學家繪本電子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科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格朱(2004)。融入科學史教學對國一學生生物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細胞與個體」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陳涌(1995)。高中生對於科學本質瞭解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84-2511-S-003-083)。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寶英(1998)。科學史取向的大學生物通識教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明富(2003)。科學史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 1-34。
姜志忠(2006)。物理史融入教學對於高中生科學認識觀與學習取向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宇珊(2008)。「科學故事」和「動手做」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促進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施瀛欽(2003)。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段曉林、靳知勤、謝祥宏(2001)。科學學習動機問卷的效化研究。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洪振方(1997)。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8期, 233-246。
洪振方(1998)。在科學教學的另類選擇:融入科學史教學。屏師科學教育月刊,7,2-10。
胡淑美(2006)互動式繪本電子書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探究-以形形色色的動物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孫扶志(1995)。認知解題策略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童文字題解題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錦美(2005)。實施科學故事課對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翁秀玉、段曉林(1998)。國小自然科教師傳達科學本質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第8 期,頁36-52。
張春興(1989)。心理學概要。台灣: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灣:東華。
張淑玲(2006)。科學家故事繪本電子書教學對科學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淑瑩(2006)。科學故事融入動手做教學對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景媛(1994):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統整模式之驗證及應用: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分析及數學文字題教學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蘭友(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電池相關概念之探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莊嘉坤(1999)。國小學童科學與科學家意象之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 12, 37-64。
陳文言(2007)。以多媒體將科學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對學生的科學本質觀與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文靜(1999)。原子與電子發展史融入教學對高一學生科學本質觀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陳月雲(2006)。互動式繪本電子書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沛瑩(2004)。以POE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熱」迷思概念及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和玉(1998)。科學史融入高中物理之教學方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陳青(2006)。在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中融入互動式歷史小故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科學意象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建志(2007)。「演化對不對?」繪本電子書之教學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英蘭(2006)。運用資訊科技進行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桂梅(2006)。瞭解與發展國小兒童科學本質觀 ~ 從兒童眼中的科學故事出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淑媛(1997)。融入科學史於高中基礎理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意升(2004)。以互動式科學小故事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萬福(2005)。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蕙菁(2002)。以概念圖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溫度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鴻(2005)。科學史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之研究---以電磁鐵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傅雪惠(2002)。國小學童溫度相關概念學習路徑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傅麗玉(1996)。科學史與台灣中等科學教育之整合—問題與建議。化學教學面面觀,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65-193。
喬莉莉(2004)。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本質、科學態度和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文香(2002)。中小學學生的熱迷思概念與科學史發展比較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先明(2005)。以學習環之教學策略探討國中學生溫度與熱相關概念的學習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黃佩萱(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聲音迷思概念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俊偉(2004)。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本質觀與科學家形象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屏東。
黃秋瑞(2003)。以科學史教材協助高中教師瞭解克卜勒定律概念發展之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惠娥(2004)。科學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之科學本質、科學態度及科學興趣之影響。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黃瓊慧(2005)。科學故事融入高職物理教學對學生科學本質觀和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燕玉(2001)。科學故事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溫錦隆(2007)。科學故事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本質與科學創造力之影響的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董秋紅(2005)。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科學態度與科學成就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美津(2005)。光合作用科學史融入國中生物教學對學生 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花秀(2005)。以歷史對話幫助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溫度與熱的概念。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自然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俊直(2006)。科學故事融入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地球運動概念改變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蕙鈺(2003)。自然科教師激發國小學童學習動機策略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靜嫻(1999)。職前生物教師科學史取向教學能力成長之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志昌(2004)。透過科學史素材落實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宏(2003)。國小學童熱與溫度的另有概念對問題解決影響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東鐘(2006)。科技史導向教材對國小學生科技素養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鄭子善(2000)。科學故事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燃燒現象發展史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秀如(1997)。科學史對學生科學知識本質觀及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湧涇(1989)。職前與在職生物教師對科學的本質的了解。中華民國第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57-283,國科會。
鄭瑞樺(2006)。利用互動式科學小故事促進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意象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
盧曉慧(2005)。以互動式歷史小故事促進國小學生科學本質了解及科學態度之行動研究。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升慧(2006)。以數位學習輔助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溫度與熱」概念的成效研。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究碩士論文。
賴佳均(2007)。一位國小教師以科學史融入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賴淑婷(2007)。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學生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閻珮玲(2004)。國中生科學本質觀的教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秀月、郭重吉(1991)。小學、師院學生熱與溫度概念的另有架構。科學教育,2期, 227-247。
謝嘉龍(2006)。以科學寫作診斷國小學童熱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利真(2003)。國小師生在科學展覽中科學本質表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簡素秋(2005)。故事教材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以「自然生態保育」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簡萍郎(2005)。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
顏玉萍(2004)。科學史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看星星』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93).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1989). Project 2061 :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Washington, D.C.: Author.
Atkinson & Birch(1970).The dynamics of action. New York :Wiley.
Atkinson(1957).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risk-takingbehavior. Psychological Review, 64, 359-372.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y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 122-147.
Brush, S. G. (1989). History of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Interchange, 20(2), 60-70.
Chi, M. T. H., Slotta, J. D., & de Leeuw, N. (1994). From things to processes: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for learning science concep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4, 27-43.
Cohen, J., & Cohen, P. (1983). 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i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Conley, A M., Pintrich, P. R., Vekiri, I., & Harrison, D. (2004). Changes in epistemological beliefsim elementary science students. Com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9, 186-204.
Duit, R., & Treagust, D. (1998). Learning in science— From behaviorism towards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beyond. In B. Fraser, & K. Tobin (eds.)
Duschl, R. A., Hamilton, R., & Grandy, R. E. (1990). Psychology and epistemology: Math or mismatch when applied to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2(3), 230-243.
Eccles, J.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San Francisco: Freeman.
Elizur, D.(1984).Facets of work valu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work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 379-389.
Irwin, A. R. (1997). Theories of burning : a case study using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chool Science Review, 78(285), 31-38.
Keller, J. M. (1987a).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2-10.
Kuhn, T. 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1st. ed.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wson, A. E. (1993).The importance of analogy:A prelude to the special issue. Joural of Rea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0(10), 1213-1214.
Lawson, A. E & Renner, J. W. (1975).Piagetian theory and biology teaching.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37(6), pp336-343
Lederman, N. G. (1986). Relating teaching behavior and classroom climate to changes in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0(1), 3-19.
Lederman, N. G. (1996). The nature of science :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for a process more tentative than products.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St. Louis, MO.
Lederman, N. G.. & Zeidler, D. L. (1987). Science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do they really teacher behavior? Science Education, 70(5), 721-734.
Matthews, M. (1994). Science Teaching: 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 Routedge, 1994.
Matthews, M. (1996). What should be the goal in teaching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St. Louis, MO.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 W., Clark, R. A., & Lowell, E. 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McComas, W.F., Clough, M. P., & Almazroa, H. (1998).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Rationales and Strategie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Library, 5, 3-39.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 C. : National Academy Press.
Pella N O. O’hearn G. T., Gale C. W.(1966). Referents to scientific literac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199-208
Posner, G.J., Strike, K.A.,Hewson, P.W.,& Gertzog, W.A. (1982).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211-227.
Roach, L. E., & Wandersee, J. H. (1993). Short Story Science. Using Historical Vignettes as a Teaching Tool. Science Teacher, 60(6), 18-21.
Roach, L. E., & Wandersee, J. H. (1995). Putting people back to science : Using historical vignette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5(7), 365-370.
Rokeach, M . (1973).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Rubba, P. A. & Anderson, H. O. (1978).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cience Education, 62(4), 449-458.
Schunk, D. H. (1985). self-efficacy and classroom learning. Psychology in school, 20, 208-223.
Seker, H. (2004). The effect of us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science lessons on meaningful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Solomon, J., Duveen, I., Scot, L., & McCarthy, S. (1992). Teaching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rough history : Action research in the classroom.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4), 409-421.
Thagard, P. (1992). Conceptual revolutions .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5-39.
Wandersee, J. H. (1986). Ca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educators anticip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3, 581-597.
Wandersee, J. H. (1990). On the value and us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teaching today’s science : Constructing historical vignettes. In D. E. Herget(ed), Mo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science teaching :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pp.277-283). Tallahassee, FL: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Weiner, B. (1979).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71(1), 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