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淑枝
Lu, Shu-Chih
論文名稱: 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現況、需求及態度之調查
A Study on Archivists'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and Attitudes
指導教授: 林紀慧
Lin, Chi-Hu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7
中文關鍵詞: 參與阻礙教育需求檔案管理人員檔案管理人員態度繼續教育
外文關鍵詞: Barrier, Need, Archivist, Archivist’s attitude, Continuing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檔案管理人員參與繼續教育之現況、需求與態度。使用問卷調查法,以2013年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人事資訊代碼系統中全國機關為抽樣單位,依中央與地方機關佔全國數之比例,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800個機關為樣本,每個機關各發出一份問卷,共計取得本研究所需之檔案管理人員樣本數800人,問卷回收576份,有效問卷574份,經統計分析歸納後,獲致以下的研究結果。
    在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現況方面,本研究發現主要有:一、多數服務單位與檔案管理人員對檔案繼續教育持正向肯定態度;二、近七成的檔案管理人員最近一年內曾參與檔案繼續教育;三、教育訓練或研習課程、同事長官經驗傳承、觀摩參訪是檔案管理人員最主要,且最偏好的繼續教育方式;四、 增進業務相關知能是檔案管理人員最主要的參與目的,地點遠近與交通便利是最主要的阻礙因素;五、檔案管理人員普遍認同業務相關者優先參與檔案繼續教育,而檔案繼續教育經費宜由辦理單位負擔,若由參加者自行負擔,則多數傾向不參加;六、檔案專業知能重要程度顯著高於能力自評,重要程度以檔案保管與維護最高,檔案推廣與行銷最低;能力自評以檔案編排與描述最強,檔案推廣與行銷最弱;七、不同背景變項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現況有顯著差異。
    在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需求方面: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是繼續教育最適合辦理單位,1-3天的平常上班時間及實體教學為最理想的課程規劃;二、檔案繼續教育課程主題的工作需求顯著高於具備能力,工作需求以基礎技術服務最高,進階理論最低;具備能力以基礎技術服務最強,進階規劃能力最弱;三、不同背景變項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需求在年齡、學歷、專業能力來源、工作年資、機關層級五個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在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態度方面:一、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態度傾向正面;二、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態度在年齡、專業能力來源、機關層級三個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最後,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一些建議,以供相關單位、檔案管理人員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of archivists’ needs and attitudes towar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By randomly choosing 800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ICS of Directorate-General of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Executive Yuan in 2013, one archivist of each chosen organization was invited to fill up the questionnaire. Among the 800 questionnaires, 574 valid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of the status quo toward continuing education were as follows:
    1.Most of the organizations and archivists held positive attitude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2.Around 70% of the archivists ever took archival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he past one year.
    3.Education training, experience sharing and on site visiting were the most common and preferred ways for archivists’ continuing education.
    4.Enhancing job related competence was the main purpose for archivists’ continuing education. However, the loacation and traffic concerns were severd as the main impediments for the archivists’ devoting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5.In general, archivists agreed that archival continuing education should be mainly taken by those who demanded and the ability for their works. Moreover, the tuition must be paid by the organizer; otherwise most of the attendants were prone to quit the course.
    6.The importance of archiuvists’ archival compete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ir self-evaluation. In the aspect of importance of archives, preservation and promotion of archives were the most and the least important, respectively. When it come to self-evaluation, the arrangement and description of archives were the strongest while the promotion of archives is the weakest.
    7.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status quo varied for archivist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attributes.
    The results of archivists’ needs toward continuing education were as follows:
    1.National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cil is the best organization to promote continuing education. One to three weekdays with face-to-face training is the best way to arrange continuing education.
    2.The topics for archival continuing education should be selected based on archivists’ work demands rather than their prerequisites. In the aspect of request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 demands for basic technologies and for advanced theories were the highest and the lowest, respectively. In the aspect of prerequisite for archivists, the abilities for basic technologies and for advanced planning were the strongest and weakest, respectively.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needs depending on ages,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sources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length of service and hierarchy of government.
    The results of archivists’ attitudes toward continuing education were as follows:
    1.Archivists had positive attitude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2.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attitudes depending on ages, sources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hierarchy of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findings,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future study and further applications by archivists and relative organization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繼續教育之相關意涵 7 第二節 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之重要性與法源依據 11 第三節 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相關理論與方式 15 第四節 檔案管理人員應具備之專業知能 27 第五節 我國檔案繼續教育概況 32 第六節 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4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4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63 第二節 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現況分析 66 第三節 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需求分析 73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現況差異分析 79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需求差異分析 121 第六節 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態度分析 1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50 參考文獻 155 附錄一 專家效度評定問卷 168 附錄二 專家意見與修正內容對照表 179 附錄三 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現況、需求及態度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200 附錄四 預試樣本機關一覽表 208 附錄五 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現況、需求及態度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210 附錄六 樣本機關一覽表 21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0)。甲骨文與世界記憶 申遺意義,取自http://oraclememory.ihp.sinica.edu.tw/purport.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2011)。國家檔案局關於開展檔案業務人員全員培訓工作的意見。取自http://www.saac.gov.cn/xxgk/2011-12/27/content_12888.htm
    公務人員訓練進修法(2002年1月3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S0050004
    公務人員訓練進修法施行細則(2002年7月16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S0050006
    王中一(1996)。大學圖書館館員之繼續教育與在職教育。東吳大學圖書館通訊,2,取自http://www.scu.edu.tw/library/pub/s2/2-1.htm
    王文瑛(1998)。終身學習理念專業繼續教育的結合。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中華民國終身學習年國際終身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3-192頁),臺北市:編者。
    王玉龍(2012)。當前我國檔案繼續教育的危機與應對策略。檔案學研究,3,74-77。
    王征(1981)。建立檔案管理統一制度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硏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王昕(1997)。檔案專業人員繼續教育重在實效。北京檔案,8,26-27。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政彥(1995)。我國專業繼續教育的再出發。成人教育,28,32-39。
    王健、許呈辰、史樂樂(2012年9月14日)。世界記憶工程20年光輝歷程。中國檔案報,第3版。取自http://zgdazxw.com.cn/NewsView.asp?ID=20033
    王崇賢(2002)。健全檔案組織功能,提昇專業知能及管理效率。載於檔案管理局(主編),檔案管理策略研討會議題報告彙編(25-44頁)。臺北市:編者。
    王梅玲(2004)。從英國遠距學習經驗探討圖書館員網路繼續教育。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1(4),32-47。
    王嵐(2003)。為未來選擇歷史:論檔案價值與鑑定原理。檔案學通訊,5,42-46。
    王維旎(2013年3月16日)。有效的成人學習。T & D飛訊,163,1-25,取自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7c1a4cb64b28c06636f852c8e958fd4d.pdf
    冉小華(2010)。檔案管理人員能力及培養。四川檔案,3,56-57。
    各機關機要人員進用辦法(2011年8月9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S0020043
    江岷欽、侯漢君(2003)。九十二年全國機關檔案管理調查。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RDEC-NA-01-092-005)。臺北市:國家檔案局。
    江蕙伶、張繼寧(2011)。持續專業發展(CPD)。師資培育電子報,25,取自https://tted.cher.ntnu.edu.tw/?p=434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學校推動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實施要點(2012年3月5日)。取自http://weblaw.exam.gov.tw/LawContent.aspx?LawID=J060039003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年7月10日)。行政院組織改造。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550257&ctNode=11573&mp=14
    行政院暨所屬各級機關聘用人員注意事項(2008年1月21日)。取自http://weblaw.exam.gov.tw/LawArticle.aspx?LawID=J060016004
    行政院暨所屬機關約僱人員僱用辦法(1982年1月6日)。取自http://weblaw.exam.gov.tw/LawArticle.aspx?LawID=E020074002
    何青蓉(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成人教育雙月刊,23,41-46。
    余民寧(201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修訂三版)。臺北市:三民。
    吳明烈(2004)。終身教育:理念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深究經典版) 。易習圖書,新北市。取自http://openebook.hyread.com.tw/ebookservice/hyviewer/online_browser.do
    吳明隆、涂金堂(2011)。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芳茜(2009)。台中縣新移民女性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其動機、需求、態度與困境探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俞伶(2011)。我國檔案專業學會組織與活動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美清(2001)。檔案管理人員專業倫理之探討。檔案與微縮,62,23-57。
    吳美連(2005)。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四版)。智勝文化,臺北市。
    吳淑貞(2011)。公務人員網路在職進修之現況、需求與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夏季號,29-53。取自http://tx.liberal.ntu.edu.tw/jx/methodology/Analy-Reliability_Validity.pdf
    呂美女(譯)(2006)。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原作者:大前研一)。臺北市:天下遠見。
    呂睦卿(2011)。臺北市高中圖書館人員之專業資格與任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宗祐(2010年8月23日)。甲骨文典藏 我申請登錄《世界記憶》。中國時報。取自http://idv.sinica.edu.tw/lizk/news02.htm
    李芳齡(譯)(2002)。績效躍進:才能評鑑法的極致運用。(原作者:D. D. Dubois)。臺北市:商周。
    李茂政(譯)(1987)。影響態度與改變行為(三版)。(原作者:P. G. Zimbardo, E. B. Ebbesen, & C. Maslach)。臺北市:黎明文化。
    李淑芬(1995)。我國鄉鎮圖書館員繼續教育以隔空教育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聲吼(2000)。人力資源發展。臺北市:五南。
    杜陵(無日期)。從資料處理到檔案管理:中華檔案暨資訊微縮管理學會二十年嬗變簡述。取自http://www.chinafile.org.tw/101.pdf
    沈姍姍(1998)。教育專業。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251-267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沈星昌(2008)。臺中市機關檔案管理政策執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周曉雯(2011)。台灣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與發展。檔案管理,6,26-30。
    周麗芳、林守紀、曾春榮(2012)。淺談心理測驗在企業組織中的應用:以訓練與發展為例。T&D飛訊季刊,23,42-51。
    林巧敏(2006)。檔案專業倫理準則內容之探討。大學圖書館,10(1),52-66。
    林奇秀(1995)。臺北地區兒童圖書館員繼續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怡芬(2013年10月16日)。檔案學習e起來。檔案樂活情報。取自http://alohas.archives.gov.tw/76/theme.html
    林柏伶(2011)。臺灣文獻遺產登錄世界記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秋燕(2000)。檔案法立法重點與未來業務展望。載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編),檔案管理與運用研討會論文集(25-33頁),臺北市:編者。
    林秋燕(2011)。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之管理:以歐洲及我國之發展為例。臺北市: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林美和(1990a)。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林美和(1990b)。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報告。社教雙月刊,38,46-49。
    林振春(1995)。社會教育活動規劃參考手冊。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林素甘、柯皓仁(2007)。圖書館館員專業知能與繼續教育。國家圖書館館刊,96(2),31-63。
    林淑君(2001)。公共圖書館館員繼續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淑真(2002)。國中學生班級氣氛知覺、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國文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林惠玲(2012)。紐西蘭提升檔管人員專業素養之機制簡介。檔案季刊,11(3),98-101。
    林錦杏(2000)。國民小學校長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邱子恒(2011)。臺灣醫學圖書館員繼續教育現況與需求之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6(1),69-102。
    邱天助(1993)。教育老年學。臺北市:心理。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三版)。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版)。臺北市:五南。
    金至善、林秋燕、周曉雯(1996)。政府檔案管理組織體系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86年度自行研究報告。
    侯玉波(2003)。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俞依秀(1993)。素質提升:談專業圖書館員繼續教育。書苑,17,18-30。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無日期)。取自http://w3.cpbae.nccu.edu.tw/about/
    胡振榮(2011)。基於全員化的檔案在職教育培訓機制與體制的構建。2011年海峽兩岸檔案暨縮微學術交流會論文,取自http://www.idangan.com/Literature_info.asp?id=295
    胡歐蘭(1998)。我國圖書資訊人力資源現況之調查研究(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3-0301-H-004-102-M2;NSC84-2413-H-004-011-M2),未出版。
    倪麗娟(1998)。從統計數字看檔案繼續教育。檔案學研究,4,58-61。
    夏天倫(2004)。我國碩士在職專班回流教育成效之調查研究-研究生學習動機、參與障礙及學習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柴松林(2007)。終身學習:內在的財富,最好的投資。載於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研習中心(主編),研習論壇精選第一輯(225-239頁)。南投縣:編者。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臺北市:五南。
    高永光(2012)。公務人員考試與核心職能測驗分析。國家菁英,9(2),1-22。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無日期)。取自http://www2.lias.nccu.edu.tw/main.php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組織法(2013年8月21日)。取自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626&p=452
    康良、陳姿予、鄒旻槐、施佩萱、石淑惠、王文英(2006)。我國檔案中央主管機關專業培育實務之研究。臺北市:檔案管理局自行研究報告。
    張元貞(2009)。餐飲管理科教師繼續教育動機對其生涯發展之影響-以北區高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主編)(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91)。心理學(十一版)。臺北市:三民。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瑞芬(2002)。台中市社工人員專業承諾、專業繼續教育學習型態與參加意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張滿玲(譯)(2005)。社會心理學(原作者:S. E. Taylor, L. A. Peplau, & D. O. Sears)。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7)。
    張慧銖、邱子恆(1998)。醫學圖書館員的繼續教育。大學圖書館,2(2),16-33。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張樹三(1984)。台灣省各級單位檔案管理現況調查分析。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6,181-192。
    張樹三(1990)。文書檔案管理通論。臺北市:曉園。
    張樹三(2005)。檔案學概要。臺北市:中華檔案暨資訊微縮管理學會。
    張瓊瑩(1994)。成人學習活動參與者、非參與者在學習障礙、教育態度之比較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教師借調處理原則(2007年3月13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9447&KeyWordHL=&StyleType=1
    章小波(2007)。基於企業知識管理的檔案人員角色研究。檔案學通訊,1,21-24。
    終身學習法(2002年6月26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80048
    終身學習法施行細則(2003年11月14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80054
    莊道明(2005)。我國檔案管理人員e化在職教育課程需求初探。檔案季刊,4(3),15-29。
    許婉鈴(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習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雅惠(譯)(2002)。成人及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原作者:P. Jarvis)。臺北市:五南。
    許嘉贊(1997)。現代化檔案管理的問題對策。檔案與微縮,45,7-12。
    陳文正(2008)。檔案管理在國民小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帆(2003)。檔案工作者的繼續教育初探。北京檔案,5,28-29。
    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交與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秋瑾(2012)。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滿意度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敏珍(1987)。圖書館員繼續教育探討。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4(3),64-69。
    陳淑雯(2012)。我國政府部門勞動派遣人力運用及管理之研究-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為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陳惠邦(1997)。德國的職業教育與職業繼續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2001)。德國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瑞珊(2008)。台北市國中生探索教育之相關生活經驗與教育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憶華(2010)。檔案審選鑑定制度之探析-以我國、大陸和美國為例。國史館館訊。4,63-95。
    陳蕙滿(1997)。台灣地區文化中心圖書館館員繼續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壟、馮施鈺珩、吳國志、盧慧慧(譯)(2002)。員工的發展。載於Kydd, L., Crawford, M., & Riches, C. (主編),教育管理的專業發展(原作者:F. O’Sullivan, K. Jones, & K. Reid)。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原著出版年:1990)。
    傅優慈(2010)。檔案管理運作機制之研究-以臺中縣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曾淑芬(2005)。我國中央機關檔案管理人員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游光昭、李大偉(2003)。網路化教育訓練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游恆山(譯)(2007)。心理學(4版)。(原作者:R. Gerrig, & P. Zimbardo)。臺北市:五南。
    黃東益、施佳良、謝忠安(2011)。台灣文官調查研究資料蒐集方法與調查品質:「訪員遞送與受訪者自填問卷」方法之探討。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5,141-179。
    黃政民、張文熙、林人立(2003)。英國、德國國家檔案管理制度考察報告。臺北市:檔案管理局。
    黃炳煌(譯)(1981)。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原作者:R. W. Tyler)。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49)。
    黃英忠、吳榮枚(2000)。從企業與員工雙贏的角度談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就業與訓練,18(3),6-9。
    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市:復文圖書。
    黃富順(1995)。老化與健康。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7a)。終生學習理念的意義與發展。成人教育,35,6-15。
    黃富順(1997b)。從大學成人教育的發展論我國師範學院推廣教育功能的發揮。成人教育,39,2-11。
    黃富順(2000a)。成人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2000b)。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黃富順(2003)。比較終身教育。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主編)(2002)。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林麗惠、梁芷瑄。(2008)。我國屆齡退休及高齡者參與學習需求意向調查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黃源協(2008)。社會工作管理(2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麗虹(1985)。我國大學圖書館館員繼續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楊美華(1989)。大學圖書館之經營理念。臺北市:臺灣學生。
    楊美華(1998a)。迎接學習社會的來臨。高中圖書館,22,10-13。取自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2691/1/96_199803_%E8%BF%8E%E6%8E%A5%E5%AD%B8%E7%BF%92%E7%A4%BE%E6%9C%83%E7%9A%84%E4%BE%86%E8%87%A8.pdf
    楊美華(1998b)。高級圖書館人才的生涯發展與人力之運用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6-2417-H-004-017),未出版。
    楊國德(1997)。回流教育的實施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回流教育(65-96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朝祥(2001)。學習如何學習,創建終身學習社會。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P-090-025.htm。
    楊語芸(譯)(1997)。九O年代社會心理學(原作者:K. Deaux, F. C. Dane, & L. S. Wrightsman)。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溫明麗(2008)。教育101:教育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聘用人員聘用條例(1972年2月3日)。取自http://weblaw.exam.gov.tw/LawArticle.aspx?LawID=E020063002
    葉淑慧(2002)。檔案學碩士教育之比較研究:以五國九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賈樹梅(2000)。略論檔案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晉中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7(1),77-78。
    廖又生(1987)。從圖書館組織發展論管員培訓計畫在職訓練。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4(3),56-63。
    廖龍波(1998)。中共檔案管理人員培訓制度之探討。臺北市:六國。
    趙彥昌、陳聰(2012)。論檔案與集體記憶。2012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優秀論文,取自http://www.idangan.com/Literature_info.asp?id=381
    蔡秀媛(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專業繼續教育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培村、武文瑛(2010)。成人教育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蔣娟(2006)。如何深化檔案員的繼續教育培訓。繼續教育研究,2,75-76。
    鄭雪玫、黃麗虹(1994)。臺灣地區圖書館館員繼續教育現況。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2,39-49。
    機關檔案保管作業要點(2014年3月24日)。取自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636&p=1692
    機關檔案管理單位及人員配置基準(2014年3月31日)。取自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636&p=76
    賴鼎銘、葉乃靜、陳秋枝(2000)。機關檔案管理單位及人員配置標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RDEC-NA-089-039)。臺北市:國家檔案局。
    檔案法(2008年9月1日)。取自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626&p=453
    檔案法施行細則(2005年1月3日)。取自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1634&p=60
    檔案管理局(2009)。檔案名詞彙編,取自http://wiki.archives.gov.tw/index.php/2009-07-20-10-56-23?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7
    檔案管理局(2011)。檔案管理局100 年年報。臺北市:檔案管理局。取自http://www.archives.gov.tw/chinese_archival/Download_File.ashx?id=7993
    檔案管理局(2012)。檔案管理局101 年年報。臺北市:檔案管理局。取自http://www.archives.gov.tw/chinese_archival/Download_File.ashx?id=8797
    檔案管理局(主編)(2010)。機關檔案管理作業手冊。臺北市:檔案管理局。
    檔案管理局簡介電子書(無日期)。取自http://www.archives.gov.tw/eBook/index.html
    薛理桂(2001)。我國檔案管理之困境與突破。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3),64-70。
    薛理桂(2002)。我國檔案管理體制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1-2413-H-004-018),未出版。
    薛理桂(2006)。臺灣地區檔案事業與檔案教育發展現況與前瞻。圖書與資訊學刊,59,16-24。
    薛理桂、林巧敏(2010)。檔案管理人員知能認證機制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RDEC-NAA-企-099-001)。臺北市:檔案管理局。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三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邦昌、張淳淳、鄭恆雄(2000)。機關檔案管理現況調查分析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RDEC-NA-089-037)。臺北市:檔案管理局籌備處。
    謝淑欣(2005)。台中地區公共圖書館非圖書館學系畢業館員繼續教育與學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簡建忠(2006)。人力資源管理:以合作觀點創造價值。新北市:前程文化。
    簡建忠(2009)。人力資源發展:從粉筆到數位滑鼠。新北市:前程文化。
    聶夢玲(2012)。99年度機關檔案管理調查結果概述。檔案管理季刊,11(4),133-141。
    顏祺(2002)。臺灣地區中國圖書館學會研習班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羅苑韶(2010年9月12日)。台申入聯世界記憶意義重大。中央社,取自 http://dailynews.sina.com/gb/news/int/cna/20100912/06431824393.htm
    貳、外文部分
    Academy of Certified Archivists (2012). Role Delineation Statement for Professional Archivists. In Handbook for archival certification. New York: John Wily & Sons Inc. Retrieved from http://www.certifiedarchivists.org/images/forms/handbook.pdf
    Biscoe, E. L., & Stone, E. W.(1980). Motivation and staf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1(1), p.58.
    Boyatzis, R. E. (1982). The competence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y & Sons Inc.
    Clark, J. (1986).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ne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5(3), 187-205.
    Clark, R. L. (1976). Archive-library relations. New York: R. R. Bowker.
    Collin, R. (1971). Functional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6(6), 1002-1019.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autorpa.lib.nhcue.edu.tw:81/stable/2093761
    Conway, P. (1993). Effective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training the archivist.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34(1), 38-47.
    Courtney, S. (1992). Why adults learn: Toward a theory of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Crockett, M. (2007).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hallmarks of professionalism: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for the record-keeping profession.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 28(1), 77-102.
    Cross, K. P. (1981). Adults as learn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rkenwald, G. G. & Merriam, S. B. (1982). Adult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practice. New York: Happer & Row.
    Eden, P., & Feather, J. (1997)。Preservation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in British Archives and Record Offices: A survey.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 18(1), 59-70.
    Edmondson, R. (2002). Memory of the world: General guidelines to safeguard documentary heritage.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2/001256/125637e.pdf
    Edwards, T., & Olawande, G. M. (2001). Identifying training gaps: A qualitative survey of training needs.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 22(2), 237-245.
    Fujita-Starck, P. J. (1996). Moti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students: Factor st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scale.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7(1), 29-40.
    Haberman, S. J. (1978).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oule, C. O. (1980). Continuing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Hoy, M. (2007). Record-keeping competency standards: The Australian scen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 28(1), 47-65.
    Johnston, R. (1993). The role of distance learning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 32(1), 61-76.
    Ketelaar, E. (2008). Archives as spaces of memory.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 29(1), 9-27.
    Kigongo-Bukenya, I.M.N. (1993).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archivists at the East African school of librarianship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The American Archivist, 56(2), 358-365.
    Knox, A. B., & Videbeck, R. (1963). Adult education and adult life cycle. Adult education, 13(2), 102-121.
    Li, H., & Song, L. (2012). Empirical research on archivists’ skill and knowledge needs in Chinese archival education. Arch Sci, 12, 341-372. doi: 10.1007/s1050201291834
    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 1-14.
    McClusky, H. Y. (1964). The relevance of psychology for adult education. In Jensen, G. Liveright, A. A., & Hallenbech, W. (Eds.), Adult education: outlines of an emerging field of university study (pp. 155-175). Washington, D. C.: 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S.A.
    Merriam, S. B., Cafarella, R. S., & Baumgartner, L. M. (2007).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esmith, T. (2007). What is an archiv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 28(1), 1-17.
    Pearce-Moses, R. (Ed.). (2005). A glossary of archival and records terminology. Chicago: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Retrieved from http://files.archivists.org/pubs/free/SAA-Glossary-2005.pdf
    Queeney, D. S. (1995). Assessing need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 essential tool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ank, P., & Sitze, A. (2004). Making sense of online learning: A guide for beginners and the truly skeptical. San Francisco: Pfeiffer.
    Smith, W. R. (1956).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as alternative market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Marketing, 21, 3-8.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2013).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st-appointmen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PA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2.archivists.org/prof-education/pace-guidelines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y & Sons Inc.
    Stone, E. W. (1970). Librarians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ianship, 11(1), 64-71.
    Suarez, T. M. (1994). Needs assessment. In Husen, T. & Postlethwaite, T. N.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Vol. 7, pp.4056-4060 ).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Titimus, C., Buttedahl, P., Ironside, D., & Lengrand, P. (1979). Terminology of adult education. Paris, France: UNESCO.
    Valderhaug, G. (n.d.). Between practice and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on archival science, the archival professions and archival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depotdrengen.wordpress.com/between-practice-and-theory-%E2%80%93-some-reflections-on-archival-science-the-archival-professions-and-archival-education/
    Zimmelman, N. (2006).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A*CENSUS: Archival census and education needs survey in the United States. (pp.430-481). Retrieved from http://www2.archivists.org/sites/all/files/ACENSUS-Final.pdf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