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裕昇
Yu-Sheng Hung
論文名稱: 金/砷化鎵系統之三維晶格常數測量
指導教授: 張石麟
Shih-Lin Ch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2
中文關鍵詞: X光金/砷化鎵晶格常數介面繞射
外文關鍵詞: xray, Au/GaAs, lattice-constant, interface, diffra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目的在於運用三光複繞射方法研究半導體介面晶格常數的變化情形,試圖找出一個非破壞性的測量方式。 我們利用同步輻射光源,研究金/砷化鎵樣品,樣品大小為15mm×15mm,金薄膜厚度為170埃,是由分子束磊晶長成。大多數研究介面的X光實驗,都是採用掠角繞射方法,但此法會受限於薄膜折射率必須比基底的折射率大。因此,吾人改用三光複繞射產生沿著介面射出的二階繞射光,觀察其繞射圖形,進而分析介面結構。利用電荷耦合元件偵測器跟像板擷取繞射影像,
    電荷耦合元件偵測器所需要的曝光時間較像板短,加上電荷耦合元件偵測器位置是固定的,可以確定繞射點的絕對位置;所以,使用電荷耦合元件偵測器擷取繞射圖形較像板省時。由於受到薄膜應力的影響,造成基底晶格扭曲;因此,觀測到的繞射點隨著角度改變,而有分裂的現象。我們運用伊瓦繞射球的幾何圖形,推導出對應倒晶格向量長度的變化量,接著利用X光路徑圖跟繞射點間角度的關係,推算出X光的穿透深度,分析介面附近的晶格常數變化與深度之關係。經由本次實驗數據的分析,發現在平行晶體表面的兩個方向, [-1-10]GaAs跟[1-10]GaAs晶格扭曲範圍是在介面向上約7埃到介面向下約65埃;在垂直晶體表面方向,[001]GaAs,在介面向上約8埃至介面向下約10埃處,會發生晶格扭曲的情況。


    1 前言………………………………………………………………………...9 2 X光相關理論………………………………………………………….11 2.1 倒晶格空間…………………………………………………………11 2.2 布拉格定律…………………………………………………………14 2.3 複繞射…………………………………………………………16 2.4 複繞射定碼…………………………………………………………18 3 實驗裝置和方法…………………………………………………………21 3.1 樣品簡介…………………………………………………………21 3.2 實驗裝置…………………………………………………………24 3.2.1 同步幅射光源………………………………………………………24 3.2.2 八環繞射儀…………………………………………………………25 3.2.3 電耦合元件與像板…………………………………………………26 3.2.4 實驗方法…………………………………………………………31 4 實驗結果與分析…………………………………………………………34 4.1 實驗結果…………………………………………………………34 4.2 實驗分析…………………………………………………………41 4.2.1 二階倒晶格向量之變化研究………………………………………41 4.2.2 薄膜穿透深度研究…………………………………………………44 5 結論…………………………………………………………………………50

    [1]S. L. Chang, X-ray multiple-wave diffraction: theory and applocation(Springer-Verlag, Berlin, 2004).
    [2]S. L. Chang, Multiple Diffractioin of x-ray in Crystals(Springer-Verlag, New York,1984).
    [3]I. Kegel, T. H. Metzger, A. Lork, and J.Peisl, Phys. Rev. B, 63, 035318(2001).
    [4]I. Kegel, T. H. Metzger, A. Lorke, J. Peisl, J. Stangl, G. Bauer, J. M. García, and P. M. Petroff, Phys. Rev. Lett. 85, 1694-1697(2000).
    [5]H. Dosch, B. W. Batterman, and D. C. Wack, Phys. Rev. Lett. 56, 1144-1147(1986).
    [6]M. Rauscher, R. Paniago, H. Metzger, Z. Kovats, J.Domke, and J.Peisl, J. Appl. Phys. 86, 6763-6769(1999).
    [7]T. H. Metzger, I. Kegel, R. Paniago, A.Lorke, J.Peisl, J.Schulze, I.Eisele, P. Schittenhelm, G.Abstreiter, Thin Solid Film 336, 1-8(1998).
    [8]張弘昌(2004), 碩士論文, 清華大學物理系.
    [9]林聰志(2004), 碩士論文, 清華大學物理系.
    [10]李馨彥(2004), 碩士論文, 清華大學物理系.
    [11]朱家宏(2005), 碩士論文, 清華大學物理系.
    [12]陳怡如(2005), 碩士論文, 清華大學物理系.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