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明鳳
論文名稱: 非營利組織執行課後輔導方案之研究-以博幼基金會五峰中心為例
指導教授: 顏國樑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非營利組織博幼基金會課後輔導方案
外文關鍵詞: non-profit organization, Boyo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after-school program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博幼基金會五峰中心為例,探討非營利組織執行課後輔導方案之執行現況、執行成效、執行問題與改善策略,採用文件分析法與半結構式訪談進行研究,研究結論如下:
    一、在實施現況方面
    實施型態採分散式執行,上課地點以學生所在部落或社區為主,目前實施對象包含國小及國中學生,每週上課十到十二小時,平均人數5.6人的小班編制,學習內涵以課業輔導為主軸,師資來源以培訓部落或社區媽媽為主,採用博幼基金會自編教材、針對個別程度進行教學、用進階制度的檢測方式來確認學生的學習成果。
    二、在實施成效方面
    參與課後輔導方案的學生在學習興趣方面有提升,學習態度也變得較為積極,學習成就則明顯的有進步。
    三、在執行問題方面
    五峰中心在辦理課後輔導方案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師資及人力的不穩定、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教學訓練的不足及學校支持度的待加強等。
    四、在改善策略方面
    透過社區師資吸引更多人力投入、潛移默化改變家長態度、邀請學校協助進行師資培訓與個案研討、善用正確且有效的溝通爭取學校的支持與協助。


    This case study describes how the after-school programs be executed by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grams, the difficulties in practice and th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them -- the Center at Wufeng Township of Boyo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for example. We adopted the documents analysis and half-constructed type of interview to research. The following are the study findings.
    1.The contexts:
    The programs are executed in dispersed way. The classrooms are mainly located at the tribes or the communities of the students. The programs are for the primary 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very student has classes for 10~12 hours each week. Each class has an average of 5.6 students. The students have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about their lessons in the class. Most of the teachers are the trained mothers from the tribes or the communities. The student books are edited by the teachers of Boyo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The teaching is for individuals. And the learning results of the students are examined step by step.
    2.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grams:
    The students’ motivation in learning has been promoted. Th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of the students has also been more positive. And the students who attended the after-school programs have progressed in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apparently.
    3.The difficulties in practice:
    The Center at Wufeng Township were confronted by the difficulties in practice. They were unstable human resources and teacher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lacking of training time for the quasi-teachers and the need to reinforce the support from schools.
    4.Th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o attract more potential community partners to be involved in through local teachers’ appeal, to change and influence the attitudes of parents unobtrusively and imperceptibly, inviting the school staff to help them with training the quasi-teachers and to discuss cases of the students, to engage in two-way communication with school staff to strive for support and help.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營利組織的意涵 9 第二節 課後輔導方案 16 第三節 博幼基金會成立背景及發展 24 第四節 非營利機構執行課後輔導方案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49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51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52 第四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 54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1 第一節 實施現況 61 第二節 實施成效 76 第三節 執行問題 83 第四節 改善策略 89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9 壹、中文部分 109 貳、英文部份 114 附錄 115 附錄一 家長訪談大綱 115 附錄二 學生訪談大綱 116 附錄三 教學人員訪談大綱 117 附錄四 學校教師訪談大綱 118 附錄五 學校行政人員訪談大綱 119 附錄六 基金會社工訪談大綱 120 附錄七 基金會行政人員訪談大綱 121 附錄八 訪談逐字稿(範例) 122

    壹、中文部分
    王一芝(2008)。孩子的競爭力,從放學後開始--別讓孩子輸在下課後。遠見雜誌, 267,151-158。
    王世英、陳淑麗、熊同鑫(2007)。臺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模式與需求之探究。國立教育資料館,出版品,台北。
    司徒達賢(2001)。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
    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江明修(2004)。Brinckerhoff著。非營利標竿管理(Mission-Based Management: Leading Your Not-For-Profit in the 21st Century)。台北:智勝。
    余珮珊譯(1994)。Peter.Drucker著。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英傑(2009)。臺灣非營利組織生命教育推動策略、困境與展望。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慶文(2007)。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宋美慧(2008)。教會課後照顧對國小單親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文化。
    李家同(2003a)。功課不好的孩子可以教好。中國時報,2003/07/29 論壇(第A4 版)。
    李家同(2003b)。不能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聯合報,2003/03/18 民意論壇(第15版)。
    李家同編著(2003)。不能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南投,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李家同編著(2004)。讓知識帶希望回家。南投,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13,235-256。
    沈珊珊(2006)。貧窮與教育關係之探討:兼論我國相關之教育政策。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35-62。
    周仁尹、曾春榮(2006)。從弱勢族群的類型談教育選擇權及教育財政革新。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03-106。
    周淑禎(2006)。以社會支持網絡模式協助課業學習之成效研究:以博幼基金會在信義鄉課業輔導方案為例。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北:亞太。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2期,57-63。
    林建呈(2006)。宜蘭縣辦理國民小學弱勢學生學習輔導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胡玉鳳(2004)。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胡惠(2003)。台南市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與預防中輟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修淑芬(2003)。小如的故事:臺灣新貧百萬人。中國時報,2003/04/15。
    孫碧霞(1988)。學齡兒童課後照顧及輔導。社區發展季刊,41,54-57。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許雅惠(2005)。社會問題。台北市:學富文化。
    徐弘燕(2008)。非營利組織與學校合作策略滿意度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浦忠成、譚光鼎、瓦歷斯.諾幹(1995)。「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之研究」引言報告。教改通訊,17/18:56-58。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2010)。2010年報。南投,作者。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網站(2010)。2010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boyo.org.tw/
    馬祖琳等(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1),1-11。
    高淑玲(2006)。從兒童的觀點來看課後照顧方案〜以花蓮縣非營利機構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學校行政雙月刊,5,123-134。
    張譽騰譯(2001)。Dr. James P. Gelatt著。世紀曙光—非營利事業管理(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台北:五觀藝術。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電子報(2009年6月30日),〈教育沙龍系列七:放學後的競爭─課後補救教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電子報》,2010年12月4日取自:http://epaper.cere.ntnu.edu.tw/index.php?id=230
    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大會資料。99年11月6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024630
    許世雨(2000)。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服務功能。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粹要,33-50。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許添明(2003)。教育財政制度新論。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許瑞珊(2004)。教育機構與非營利組織資源整合之研究—以嘉義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建州(2001)。原住民教育的省思。原住民教育季刊,22:124-131。
    陳邦宏、何素秋(2003)。教育界如何幫助貧窮學生:以家扶基金會的經驗為例。現代教育論壇第十一輯,196-207。
    陸宛蘋(2001)。「非營利組織管理」。發表於「非營利組織之發展與運作研討會」,台北,救國團。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股有限公司。
    郭為藩(2010)。現階段教育改革的課題。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大會資料,教育部:台北。
    陳美如(2005)。課後教育的理解與思考。研習資訊,22(5),22-27。
    陳家龍(2008)。課後方案對花蓮弱勢家庭青少年自我效能的影響。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162。
    游家政(2010)。弱勢學生課後扶助學習方案的規劃與實施。載於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編,轉弱為強:弱勢學生教育的課程與教學(3-24)。台北:師大書苑。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雅琳(2008)。國小弱勢學童課後輔導方案實施成效評估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黃新福、盧偉斯編著(2006)。非營利組織與管理。台北:空大。
    黃道遠、周淑禎(2010)。非營利組織參與教育活動之比較研究-臺灣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與美國BayCES為例。臺灣教育發展論壇,2,120-138。
    蓋浙生(2003)。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改革計劃:挑戰與回應。教育研究資訊,11(1),23-48。
    鄭怡世、張英陣(2001)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七期, 1-36 。
    鄭芬蘭等(2000)。課後托育學童快樂情緒之分析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3),281-199。
    蕭憶珊(2009)。非營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之研究:以博幼基金會為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謝佩容(2007)。以行動研究改善弱勢之家庭國小學童「課後輔導方案」執行的歷程。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謝淑楓(2004)。婦女、照顧與非營利組織─以創世基金會「植物人媽媽」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銘賢(2001)。提昇原住民學生學習成就之策略-以台東縣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21,132-135。
    羅美雲(2010)。國民小學弱勢族群學生輔導策略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貳、英文部份
    Bryce, H. J. (2000).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3rd ed.).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Halpern, R. (2003). Making Play Work : The promise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for low-income children.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anter, A. D. (2001). After-school programs for adolescent. NASSP Bulletin, 85, 12-21.
    Kramer, R. M. (1987). Voluntary Agencies and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s. In W. W. Powel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pp.240-257).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Lumsen, L. (2003). Afterschool Programs. (ERIC Digest 171 )
    Noam, G. G. Biancarosa, G., & Dechausay, N. (2003). Afterschool education:Approaches to an emerging field. MA:Harvard Education Press.
    Salamon, T. M., & Anheier, H. K. (1997). 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Wolf, T. (1999).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Fireside Book.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