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淑慧
論文名稱: 依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台灣六○年代本省籍現代派小說家的「鄉土」想像
指導教授: 呂正恵
李貞慧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鄉土鄉土想像現代主義思潮現代性現代化現代傳統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從過去文學史的斷代書寫出發,透過重新檢視台灣六○年代的文學版圖,以及被視為現代派作家的小說,可以得知六○年代的台灣文壇並非全盤西化,而是具備了相當程度的「現實性」與「在地性」。這些小說反映了新舊交替時期、中西文化相逢的劇變時代之「過渡性」,也具體呈現了「現代」與「傳統」的激烈衝突。
    六○年代是台灣「現代化」的發軔期。1951年至1965年的美援,為台灣戰後的民生物資與經濟建設帶來重大貢獻,「美國」代表著「富有」、「進步」,因此「西化」和「現代化」、「美國化」劃上等號。「現代主義思潮」的勃興可說是「美援文化」的一環,以「反傳統」作為核心思想。弔詭的是,那些被視為現代派的作家,他們以現代主義形式與技巧創作,但在他們的小說中,「鄉土」卻經常是縈繞文本、揮去不去的魅影?筆者希望從六○年代小說的「鄉土性」分析出作家「當時」對於「鄉土」的想像為何?並且從他們的「鄉土想像」推知,六○年代知識份子置身於轉型社會,他們前衛、進步的精神世界與外在社會的生活層面不能協同,造成對「現代」與「傳統」的依違態度。
    本論文討論了陳若曦、七等生、王禎和、陳映真、黃春明、施叔青、李昂等七位本省籍作家的小說文本。他們融合了現代主義技巧與鄉土題材的小說,不僅有別於其他時代小說的美學表現與藝術特色,更是六○年代台灣社會的縮影,兼容「新」與「舊」、「中」與「西」、「變」與「不變」。筆者從「城鄉交流」、「傳統信念與現代理性、自由觀」以及「新舊世代的婚戀性愛」這三大主題架構出「傳統」與「現代」的罅隙,藉由細緻的文本分析閱讀出不同作家對「鄉土」的不同態度。在這七位作家的「鄉土想像」中,可以看見第三世界國家與知識份子,在「傳統」的生活情境中追求「現代化」,而產生出來的「過渡性」與「交混」(hybridity)狀態。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城鄉交流與衝突 15 第一節 最後的民間淨土 15 一、民間智慧與口傳文化 二、人性光輝的閃現 第二節 門戶洞開以後 26 一、資本主義注入鄉土 二、社會變遷衝擊傳統產業 第三節 城鄉流動經驗 34 一、入城 二、歸鄉 第三章 傳統信念與現代理性、自由觀的交鋒 45 第一節 庶民文化的重要內涵 45 一、根植民心的民間信仰 二、溝通陰陽界的信仰儀式 三、天命難違的宿命思維 第二節 鄉俗世界的眾生百態 59 一、施叔青:鹿港「畸零人」 二、王禎和:有對有錯的中間人 三、陳映真:愚懶貧弱的中國人 第三節 群體規訓力量與個人自由意志的對決 70 一、無所不在的規訓力量 二、劃破主流羅網的突圍者 三、遊走社會邊緣的疏離者 第四章 變形扭曲與騷動不安的青春夢 84 第一節 門不當戶不對的悲戀 84 一、自由戀愛與封建婚姻的拉鋸戰 二、跨越省籍與階級的界限 第二節 性與罪交纏的道德意識 94 第三節 另類可能性:邊緣異端與女人狂想 99 一、七等生的畸戀小說 二、李昂的「性」異想世界 第五章 結論 115 附錄一 台灣六○年代器物方面的「現代化」資料 122 附錄二 創作年表與討論文本 128 參引書目 137

    【引用書目】
    一、專書
    Black, Cyril E. 編,楊豫、陳祖洲譯,《比較現代化》,上海:上海譯文,1996年。
    Foucault, Michel.(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2003年。
    Jean Laplanche(尚•拉普朗虛)、J.-B. Pontalis (尚-柏騰•彭大歷斯)原著,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詞彙》,台北:行人,2000年。
    尹飛舟等著,《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州文藝,1994年。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
    白先勇等著,《現文因緣》,台北:現文出版社,1991年。
    江帆,《民間口承敘事論》,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2003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年。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2001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時報,1991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5年。
    封德屏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6年。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自印,1978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年。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1979年。
    葉石濤,《台灣新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1987年。
    董芳苑,《認識台灣民間信仰》,台北:長青文化,1986年。
    董芳苑編著,《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1984年。
    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年。
    蔡相煇編著,《復興基地台灣之宗教信仰》,台北:正中,1989年。
    鄭文聰編,《20世紀台灣1961年》,台北:大地地理,2001年。
    鄭永孝,《陳若曦的小說》,台北:書林,1985年。
    鄭志明,《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大道文化,1996年。
    錢穆,《靈魂與心》,台北:聯經,1976年。

    二、單篇論文
    《現代文學》編輯,〈發刊詞〉,《現代文學》第1期(1960.03),頁2。
    Althusser, Louis. 1971.“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也斯,〈雜談王禎和近作(代序)〉,收於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北:洪範,2004年。
    王拓,〈是現實主義,不是鄉土文學〉《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自印,1978年。
    王梅香,〈初探戰後美援文化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以「美國新聞處」、《今日世界》(1952-1955)為觀察對象〉,《第一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4年。
    王德威,〈原鄉神話的追逐者──沈從文、宋澤萊、莫言、李永平〉,《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年。
    丘彥明,〈把歡笑撒滿人間——訪小說家王禎和〉,收於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洪範,1994年。
    白先勇,〈《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現文因緣》,台北:現文出版社,1991年。
    白先勇,《約伯的末裔》序,收於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仙人掌,1969年。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台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年。
    李亦園,〈宗教與迷信〉,《聯合報》副刊,1977.10.18-21,第12版。
    李豐楙,〈命與罪:六十年代小說中的宗教意識〉,《認同、情慾與語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林依潔,〈叛逆與救贖〉,收於李昂,《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1988年。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臺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 〉,《中外文學》34卷10期(2006.03),頁125-154。
    邱貴芬,〈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邱貴芬,〈台灣現代主義小說與現代性的時間〉,發表於「重寫台灣文學史╱反思女性小說史國際研討會」,2005年5月27、28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與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
    阿盛,〈廁所的故事〉,《聯合報》副刊,1978.03.01,第12版。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後記,《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1994年。
    施淑,〈鹽屋——代序〉,收於《花季》,台北:洪範,1994年。
    秋堇,〈那一車的嫁妝拉到那裡去了——訪王禎和〉,《書評書目》第59(1978.03),頁53-63。
    紀弦,〈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第13期(1956.02),頁4。
    胡為美,〈在鄉土上掘根——遠景版五版代序〉,收於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北:洪範,2004年。
    夏志清,〈陳若曦的小說〉,《陳若曦自選集》,台北:聯經,1970年。
    高全之,〈七等生的道德架構〉《火獄的自焚》,台北:遠行,1977年。
    尉天驄,〈悲憫的笑紋——對王禎和小說的印象〉,《寂寞紅》,台北:晨鐘,1970年。
    尉天驄,〈對個人主義文藝的考察──站在甚麼立場說甚麼話〉,《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年。
    尉天驄,〈對現代主義的考察──帷幕掩飾不了污垢〉,《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年。
    張恆豪,〈「嫁妝一牛車」的社會關懷與人性探析〉,《小說新潮》1卷1期(1977.10),頁261-269。
    張錦忠,〈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台灣文學複系統:《現代文學》再探〉,《中外文學》30卷3期(2001.08),頁92-113。
    梅家玲,〈導言:性別論述與戰後台灣小說發展〉,《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
    許南村,〈試論陳映真〉,《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1976年。
    陳映真,〈後街〉,《陳映真小說集1:我的弟弟康雄(1959-1964)》,台北:洪範,2004年。
    陳映真,〈現代主義底再開發〉,《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年。
    陳耀楠,〈台灣自來水事業之發展經過〉,《自來水雜誌》,第10期(1987.05),頁1-4。
    晴軒,〈與生命對決訪王禎和談「香格里拉」〉,《中國時報》,1979.08.08,第8版。
    舒凡,〈他的寫作方向和方法值得讚賞〉,《婦女雜誌》第103期(1977.04),頁113。
    楊牧,〈七等生小說的幻與真〉,《七等生集》,台北,前衛,1993年。
    楊照,〈吹到台北的一陣蘭陽風--札記黃春明的作品〉,《聯合文學》10 卷10 期(1994.08),頁88-92。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年代的台灣小說〉,《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6年。
    楊照,〈現代化的多重經驗--論王禎和的小說〉,《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葉石濤,〈從憧憬、幻滅到徬徨〉,《陳若曦集》,台北:前衛,1993年。
    劉春城,〈我愛•我思•我寫——探訪小說家王禎和〉,《新書月刊》第7(1984.04),頁11-18。
    劉登翰,〈在兩種文化的衝撞之中——論施叔青早期的小說〉,收於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1994年。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魯迅全集•且界亭雜文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賴怡忠,〈一九七一年以前的美中台三角關係──美國對台政策變遷:由「地位未定」、「兩中」到「一中」的轉變〉,發表於「台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八屆討論會」,2005年11月24-25號,國史館主辦,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三、碩博士論文
    吳毓淳,《誰在八卦?一個社會網絡的分析》,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論,2002年。
    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碩論,1998年。
    徐秀慧,《黃春明小說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8年。
    高碩泰,《美援與1970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論,1980年。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論,2003年。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論,2005年。

    四、網路資料
    黃曉玲,〈數位電視之Kill Application 是否浮出檯面〉,(來源:http://ilook.tw/mdfb,2004.9.6)。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
    網頁資料:http://stweb.jcjh.tp.edu.tw/shahai/4sacrifice/41/41.htm。

    【參考書目】
    一、專書
    李歐梵,《中西文學的徊想》,台北:遠景,1987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1996年。
    林明峪,《台灣民間禁忌》,台北巿/東門/1989。
    邱貴芬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下冊》,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1991年。
    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動向》,台北:勁草,19 75年。
    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台北:時報,19 82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
    馬.克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胡家巒等譯,《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
    馬泰.卡林內斯庫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高全之,《王禎和的小說世界》,台北:三民,1997年。
    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台北:遠行,1977年。
    張恆豪編,《認識七等生》,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陳映真,《文學的思考者:論陳映真卷》,台北:人間,1988年。
    陳映真,《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1988年。
    陳義芝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年。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
    彭懷恩,《國民黨與臺灣現代化》,台北:時報,1980年。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武陵/1994。
    曾萍萍,《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年。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運動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
    湯林森著、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台北:時報,1994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年。
    楊 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澤編 ,《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年。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9年。
    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台北:天視,1980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年。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1985年。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年。
    劉登翰等著,《台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1991年。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台北:爾雅,1992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88年。
    黎湘萍,《台灣的憂鬱》,台北:人間,2003年。

    二、單篇論文
    王禎和等人對談、余素整理,〈文學對談:五月十三節——從紅樓夢談到王禎和的小說〉,《大學雜誌》第70期(1973.12),頁57-65。
    白先勇,〈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的放逐主題〉,《明報月刊》1967年1月。
    呂正惠,〈從筆匯到文季〉,《文訊》第213期(2003.07),頁43-46。
    呂正惠,〈現代文學與鄉土文學〉,《幼獅文藝》(1995.07),頁14-16。
    呂正惠,〈鄉土文學中的「鄉土」〉,《聯合文學》,第158期(1997.12),頁83-86。
    呂正惠,〈鄉土文學與臺灣現代文學(下) ,《國文新天地3》,台北:龍騰文化事業,2003年,頁26-31。
    呂正惠,〈鄉土文學與臺灣現代文學(上)〉,《國文新天地2》,台北:龍騰文化事業,2002年,頁22-28。
    柯慶明,〈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學?〉,《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2000年。
    范銘如,〈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形〉,《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2005年。
    張誦聖著,應鳳凰譯,〈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及本土抗爭〉,《台灣文學評論》,第3卷第3期(1992.07),頁52-76。
    許素蘭,〈試論王禎和小說風格的流變〉,《文學界》第3期(1982.07),頁127-14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2002年2月,頁151-163。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第207期,2002年1月,頁142-155。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202期,2001年8 月,頁136-148。
    陳芳明,〈迷人的六O年代小說〉,《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陳映真,〈向內戰•冷戰意識型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第158期(1997.12),頁57-76。
    黃錦樹,〈論台灣文學現代主義世代:戰後世代,轉向,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未定稿),發表於「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2005年10月15-16日,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
    葉石濤,〈六十年代的鄉土文學〉,《文訊月刊》第十三期(1984.07),頁137-146。
    歐陽子,〈回憶「現代文學」創辦當年〉,《現代文學小說選集》代序,台北:爾雅,1977年。
    三、碩博士論文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成大台文所碩論,2005年。
    朱玉芳,《論陳若曦小說中的文化認同》,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2000年。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台北:台灣師大國文所博論,1995年。
    呂文翠,《狎胒故鄉──王禎和小說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論,1998年。
    李宜靜,《王禎和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論,1994年。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O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論,1993年。
    周永芳,《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論,1992年。
    林偉淑,《《現代文學》小說創作及譯介的文學理論的研究(1960-1973)》,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論,1994年。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論,2003年。
    徐秀慧,《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新竹:華大學中文所博論,2004年。
    張雅惠,《存在與欲望──七等生小說主題研究》,台北:政大中文所碩論,2004年。
    陳季嫻,《「惡」的書寫──七等生小說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2003年。
    陳瑤華,《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新竹: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論,1993年。
    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新竹:清大中文系碩論,2002年。
    粱金群,《施叔青小說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廖淑芳,《七等生文體研究》,台南:成大史語所碩論,1990年。
    劉玟伶,《王禎和作品論:小說、劇本與影評》,新竹:清大中文所碩論,1997年。
    蔡明諺,《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0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新竹:清大中文所碩論,2002年。
    鄭千慈,《崩解的自我》,台北:淡江中文所碩論,2005年。
    魏文瑜,《施叔青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論,1998年。
    羅夏美,《陳映真小說研究──以盧卡奇理論為主要探討途徑》,台南:成大史語所碩論,1990年。
    蘇慧雲,《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台南:成大歷史所碩論,1997年。

    四、雜誌與索引
    (一)雜誌
    《文學季刊》第1期(1966年10月)-第10期(1970年2月)
    《文學雜誌》第1卷第1期(1956年9月)-第8卷第6期(1960年8月)
    《草原雜誌》第1期(1967年11月)-第3期(1968年6月)
    《現代文學》第1期(1960年3月)-第51期(1973年9月)
    《筆匯》第1卷第1期(1959年5月)-第2卷第12期(1961年11月)
    《臺灣文藝》第1期(1964年4月)-第140期(1993年12月)
    (二)索引
    文學雜誌社,《第1卷-第8卷文學雜誌索引》,1977年4月出版。
    現代文學雜誌社,《現代文學資料彙編》,台北:現文,1991年。
    張錦郎編,〈臺灣文藝一至一○○期分類目錄〉,《臺灣文藝》第100期(1986.05),頁148-26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