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庫拉庫溪下游流域經過清末以來複雜的族群遷移與流動,成為族群接觸混雜的一塊地區。本論文以拉庫拉庫溪下游流域的布農人為主要探討對象,以反思性民族誌為書寫策略,一方面延續Frederick Barth對於族群邊界的討論,及界域人類學對於行動者建構與協商界線的視角,並回應近年來對族群的探討日漸重視日常生活經驗與個人層面,從日常生活經驗觀看族群間象徵界線如何體現於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並探討當地布農人異族觀的論述如何顯現出對於己身的認識及與之對照的他者。
開放與流動的人群,仍是當代的拉庫拉庫溪下游流域地方的日常形勢,玉山國家公園於1992年的進駐捲動了在地生活,更由於近年來配合政策走向,與居民合作舉辦生態旅遊活動,成為擴大族群接觸範圍、及族群間象徵界線協商與改變的契機。本論文一方面描繪拉庫拉庫溪流域在當代的情勢下,族群流動與解構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指出政府的政策操作與當地人自主性展現的共伴下所發展的生態旅遊,如何再建構族群。
參考書目
王學新
1998 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
方志榮
1998 血、IS-ANG與布農族的親屬關係:以崙天為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
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哲益
1998 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臺原出版社。
2004 台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台北: 武陵。
玉里鎮公所
2010 玉里簡介-地理位置及人口結構。網路資源,http://www.hlyl.gov.tw/,
11月18日。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2011[1938] 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竹澤誠一郎
1993a [1936] 玉里奧番之移住。刊於理蕃の友第二卷,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理蕃課編。日本東京:綠蔭書房。
1993b [1938] 番社移住集團之近況。刊於理蕃の友第三卷,臺灣總督府警
務局理蕃課編。日本東京:綠蔭書房。
交通部觀光局
2002 生態旅遊白皮書。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資源分組
2004 生態旅遊白皮書。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2 支援教師中長計畫告段落,原民會啟動部落學校計畫建構更周延民族
教育體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新聞稿,8月13日。
江冠榮
2007 臺灣雲端上消失的獵人—再現布農族於八通關聚落原貌與遷移歷
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光中
2008[1992] 余光中集。國立台灣文學館。
李宜憲
2011 東台灣日本統治體制的建立與原住民的民族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民
族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一宏
2009 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
公園管理處。
林晏州
2006 95年度保護區生態旅遊輔導團總輔導報告及建議。台北:國立台灣
大學園藝系。
林聖欽
1995 花東縱谷中段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1800~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系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富雄
1989 花蓮縣的農業發展。花蓮區農業推廣簡訊6(2):15-18。
邱韻芳
2006 經驗、情感與人類學的詮釋:我與花蓮Truku人。刊於田野的技藝:
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郭佩宜、王宏仁主編,頁253-280。台北:
巨流出版社。
邵偉達
2009 國家政策與東臺灣聚落體系的演變(1875-1945)。國立政治大學台灣
史研究所。
吳乃沛
1999 家與親屬 : 以紅石的布農人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硏究所碩士
論文。
吳旬枝
2006 原住民族參與國家公園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雙邊互動關係 - 同禮部 落vs太魯閣國家公園。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吳贊誠
1997 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台灣文獻歷史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孟祥瀚
2002 日據時期花蓮地區客家移民的分布,發表於「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
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桃園,10月30日。
後山研究室
2006 玉里鎮客家文史資源初期採集計畫成果報告書。玉里:玉里鎮公所。
胡傳
1993 臺東州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紀駿傑、王俊秀
1996 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刊於台灣的社會學研究: 回顧與展望論文集,林松齡、王振寰主編,頁257-287。台中:東海
大學。
施添福
1995 清代東部的族群遷移,刊於地方考古人才培訓班(第二期)實錄之一
講義彙編:課程講義,邱水金編,頁107-122。臺北:行政院文化建
設委員會、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
2000 臺灣東部的區域性: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觀點,刊於族群、歷史與空間,
夏黎明、呂理政主編,頁1-10。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
處。
高丙中
2005 人類學反思性民族志研究:一個範式的六種嘗試。思想戰線31(5):
42-44。
陳惠芳
2012 獵人之米評鑑,卓溪鄉建自有品牌。中國時報,7月31日。
陳憲明
1984 梨山霧社地區落葉果樹與高冷地蔬菜栽培的發展,台北: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地理系。
海樹兒.犮剌拉菲
2006 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康培德等
2005a 續修花蓮縣志──族群篇。花蓮市:花蓮縣政府。
2005b 續修花蓮縣志──經濟篇。花蓮市:花蓮縣政府。
張維安
2000 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筱瑋
2011 布農族籍教師與學生共學族語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
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彭杏珠
2008 酗酒問題∕花蓮卓溪鄉 平均壽命46歲,被酒侵蝕的社區。遠見雜誌
267期。台北:遠見天下。
黃柏松
2007 退輔會榮民安置與梨山地區的農業發展(1956-1987年)。國立中央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宣衛
1997 歷史建構與異族意像─以三個村落領袖為例初探阿美族的文化認同。 刊於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黃應貴、葉春榮主編,頁167-20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5 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應貴
1979 農業機械化:一個臺灣中部農村的人類學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 46:31-78 。
1992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3 作物、經濟與社會: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75:133-169。
1999 時間、歷史與實踐: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
黃應貴主編,頁423-483。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1a 失落的內本鹿:一個邊疆社會中跨越族群界線的區域中心。 東臺灣
研究 6:139-159。
2001b 臺東縣史──布農族篇。 臺東:臺東縣政府文化局。
2006 區域再結構與文化再創造。刊於人類學的視野。台北:群學出版社。
2008 反景入深林。台北:三民書局。
2012a「文明」之路第一卷:文明化下布農文化傳統之形塑。。台北: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2b「文明」之路第二卷:現代化下文化傳統的再創造。台北: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2c「文明」之路第三卷:新自由主義秩序下的地方社會。台北: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靖嵐
2008 東部客家?花蓮玉里二個客家社區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之研究。國立中
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躍雯
2002 台灣國家公園的土地空間與原住民的自主意識。台北:時英出版社。
游太郎
2012 卓溪獵人的米,原來好滋味。自由時報,6月10日。
葉家寧
2002 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楊淑媛
1992 兩性、親屬與人的觀念: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
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歷史與記憶之間:從大關山事件談起。臺大文史哲學報59:31-64。
趙聰義
2008 拉庫拉庫溪流域語言、權力、空間的命名─從Panitaz到卓溪。國立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安定
2001 農業政策與農業法規。農政與農情103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鄭瑋寧
2009 親屬、他者意象與「族群性」:以Taromak 魯凱人為例。東台灣研究
13:29-74。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
2011[1935]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楊南郡譯註。台北:行政院原
民會。
潘文富等
2005 台灣地名辭書卷二:花蓮縣。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駱香林主修
1974a 花蓮縣誌卷一:大事記。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1974b 花蓮縣誌卷四:地形。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蔡晏霖
2005 美味的關係:印尼棉蘭家物親密勞動的味覺與口述歷史。台灣東南亞
學刊2(2):127-158。
蔡書玄、張長義
2006 社區參與生態旅遊-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魚路古道結合八煙社區為例。
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20(4):243-259。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污名。台北:自立晚報。
2004 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灣原住民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 中心。
Behar, Ruth
2010 傷心人類學:易受傷的觀察者,黃珮玲、黃恩霖譯。台北:群學。
Clifford, James and George E. Marcus
2006[1986] 寫文化:民族誌的詩學與政治學,高丙中、吳曉黎、李霞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Liebow, Elliot
2009 泰利的街角,黃克先譯。台北:群學。
Astuti,Rita
1995a “TheVezo Are Not a Kind of People”:Identity,Difference, and “Ethnicity”
among a Fishing People of Western Madagascar. American Ethnologist
22(3):464-482.
1995b People of the Sea: Identity and Descent among the Vezo of Madagascar.
Cambridge: Cambridge U. press.
Alvarez, R. R. Jr.
1995 The Mexican –US Border: the Making of an Anthropology of Borderland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4: 447-470.
Barth, Fredrik
1969 Introduction. I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Fredrik Barth ed., Pp. 9-38. Norway: Bergen-Oslo
and London: George Allen& Unwin.
1994 Enduring and Emergingissues in the Analysis of Ethnicity. In The
Anthropology of Ethnicity: Beyon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Hans
Vermeulen and Coro Govers eds. Amsterdam: Het Spinhuis.
2000 Boundaries and Connections. In Signifying Identities: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Boundaries and Contested Values. Anthony Cohen,
ed.Pp.17-36.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ourdieu, Pierre
1984 [1979]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R. Nice
tra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baker, Rogers
2004 Ethnicity without Groups. In Ethnicity without Groups.Pp.7-27. Harvard: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Bryson,Bethany
1996 Anything But Heavy Metal: Symbolic Exclusion and Musical Dislik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5): 884-99.
Comaroff, John L.
1992[1987] Of Totemism and Ethnicity. In Ethnography 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Pp. 49-67. Boulder: Westview Press.
Comaroff, Jean,and John L. Comaroff
2009 Ethnicity, Inc.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hen, Anthony
1994 Boundaries of 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 of Boundaries: Critical
Questions for Anthropology. In the Anthropology of Ethnicity: Beyon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Hans Vermeulen and Coro Govers eds., Pp.59-80. Amsterdam: Het Spinhuis.
Davies ,Charlotte Aull
2008 Reflexive Ethnography: A Guide to Researching Selves and Others.
London :Routledge
Espiritu, YL.
2000 We don’t Sleep around like White Girls Do: Family, Culture, and Gender
in Filipina American lives. Signs 26(2): 415-40.
Geertz, Clifford
1996 Primordial Ties. In Ethnicity (Oxford Readers),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40-45.
Haaland, Cunnar
1969 Economic Determinants in Ethnic Process. I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Fredrik
Barth ed., Pp.58-73. Norway: Bergen-Oslo and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Jenkins, Richard
2008[1997] Anthropology and Ethnicity. In Rethinking Ethnicity: Arguments
and Explora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p. 3-16.
Keyes, Charles F.
1981 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 In Ethnic Change, C. F. Keyes, eds.Pp.3-
3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Jackson, John.
2001 Harlemworld: Doing Race and Class in Contemporary Black Ameri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mont, Michele and Virga Molnar
2001 How Blacks Use Consumption to Shape Their Collective Identity:
Evidence From African- American Marketing Specialists. 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 1(1): 31-35.
2002 The Study of Bounda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2(28): 167-195.
Lamont, M.
2000 The Dignity of working Men: Morality and the Boundaries of Race,Class,
and Immigr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agata, Judith A.
1981 In Defense of Ethnic Boundaries: The Changing Myths and Charters of
Malay Identity. In Ethnic Change, C. F. Keyes,eds.,Pp.87-116. Seatt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Ortner, Sherry B.
1996 Borderland Politics and Erotics.In Making Gender: The Politics and
Erotics of Culture. Pp. 181-212, 235-240. Boston: Beacon Press.
Thomas, Philip
2002 The River, the Road, and the Rural-Urban Divide: a Postcolonial Moral
Geography from Southeast Madagascar. American Ethnologist
29(2):366-391.